$ C" O6 S5 _7 }“九爷府”原是怡亲王府 " S0 n( U9 w; i
撰文及摄影:陆元
3 K3 u/ H: ]8 O& C 9 G- _: W/ W6 M4 V! q2 ~3 R
去年年底,(此文原载2006年4月7日《中国档案报》,“去年”指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提出,有七处正在使用中的古建筑急待整改保护,其中就包括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的孚郡王府。这里在清末曾是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言字旁加惠)的王府,因此被俗称为“九爷府”,现由多家文化研究出版单位使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在成为孚郡王府之前,还曾是怡亲王府,在1861年“辛酉政变”中与肃顺同被慈禧太后处死的第六任怡亲王载垣,就是昔日怡亲王府里的末代主人。 1 q \ C8 e4 b- y
首任怡亲王,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胤祥。雍正继承皇位时,遭到诸多兄弟的反对,惟有十三弟胤祥对他拥戴效忠。雍正皇帝封胤祥为怡亲王,并赐银十三万两为他在王府井以东建造了王府。胤祥在治理京郊水利和办理西北军务时贡献很大,雍正皇帝给了他优厚的回报,增发他每年俸银万两,扩充他王府仪仗一倍,还赐给他亲笔题写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匾额,以表彰他的功绩。 , v! n1 Q# {( u1 n0 ]% m
雍正八年五月(1730年夏),44岁的胤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特意从圆明园赶到王府探望,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雍正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依据他捐府为寺的愿望将怡亲王府改建成贤良寺以示纪念,又在朝阳门内大街为继承他王位的儿子弘晓另建了一座新的怡亲王府。
9 g- Y& e2 W0 ?4 U+ H! U第六任怡亲王载垣,在咸丰年间颇受重用,做了领侍卫内大臣这样的正一品武职高官,是咸丰皇帝的亲信。1861年8月22日,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而逃到热河避难的咸丰皇帝死于避暑山庄,临终前咸丰遗命由6岁的独生子载淳继承皇位,并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端华之弟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幼主。
/ U0 g+ S2 O0 F4 ]/ C. P0 ?怡亲王载垣等八大臣与小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在争夺权力中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慈禧太后联合咸丰的六弟恭亲王奕訢等人,在返回北京的第二天,即1861年11月2日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八大臣全部撤职查办,因这年是辛酉年,故称之为“辛酉政变”。《清史稿?肃顺传》记述,肃顺在宗人府监狱(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一带)抱怨载垣、端华说,“早从吾言,何至今日”,载垣反驳道,“吾罪皆听汝言成之也”!1861年11月8日,慈禧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宣判,将肃顺在菜市口斩首,让载垣和端华在宗人府监狱自尽,怡亲王的爵位被撤消,怡亲王府也被朝廷收回。 + o- Y+ m9 c- I8 @, a
咸丰皇帝排行第四,他初登皇位时,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到了1864年,奕譓已年满20岁,按制度应搬出皇宫,分给王府,朝廷就将收回后闲置的怡亲王府分配给奕譓,改称为孚郡王府,这就是“九爷府”的来历。 - {8 ]' j. ?8 T- L0 m
因“九爷府”是当年雍正皇帝为优待第二任怡亲王而建造的,所以规制特别宏大。现在挂着许多文化研究出版单位牌子的那座137号大门,是民国时期增建的,真正的王府大门隐藏在后面,朱漆门扇上按王府规格镶嵌着纵九横七共63颗门钉,门前的石狮有两人多高,比天安门的石狮还要高大。王府跨越东四头条、二条两个胡同,后墙直抵北面的东四三条胡同。大门内是一道高出地面1米多的丹陛旱桥,直通正面的银安殿,两侧配殿都是2层的翼楼。王府东、西还保留着两座跨院,在当年,王爷和家属住在西跨院,而东跨院是库房和仆人居住的地方。 4 T/ ^3 u3 i# f
1928年,“九爷府”曾出售给东北军的高官杨宇霆,杨宇霆被张学良处死后,又成为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校址。据1947年的北平地图标注,那时的“九爷府”被国民党的励志社北平分社占用。 ' V# ?+ g0 n. z8 ]. j6 A# A
1949年,“九爷府”由解放军接管后,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从狭小的东交民巷临时办公楼搬入了“九爷府”。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陈云传》记述,当时“有人对陈云说,那里比这里大多了,有好几进大殿,但很旧。陈云说,旧不要紧,只要够住就行,我们不是为了找好房子。于是就搬到九爷府办公”。 3 D8 B8 g: `6 X& p
“九爷府”因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于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第2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第5批文物保护单位。
4 `8 A/ ~& b* a+ s* D: [5 f
九爷府、孚郡王府、怡亲王府、宁郡王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