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5|回复: 2

转一个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14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 e: M; l- e4 B6 ~9 Z# B; {/ i x! w( R" ~7 P, f# ~/ f3 h* t4 a5 v; Z7 J0 g0 @7 [& T' g% d# ]; ?1 A8 Q4 e$ J/ c* ?, v% f( H9 i; D" f- s* [2 X% I1 f# g8 S/ W2 | c J4 H; m* z8 @9 Z5 t, V$ w ^9 I( {& h& J; z6 A/ V" Y% F7 f/ T* Y! \ t# Z4 O, M+ B) j7 V$ a3 x2 z5 I
: ?2 C9 ~6 T0 y- }/ H$ h3 s) K) M

     虽然我们是文字版,多种文体和叙述方式可以显得更“文学”一点儿,虽然下文的功能和我们怀旧抒发情感的小品文章不同,但是其中的中规中矩还是值得学习的。既要文章生动而不呆板又要遵守正确的语法、使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兼而顾之才好。有时虽然读者能够明白您的意思但是句子却经不起推敲。高标准要求,谁叫我们这儿是文字版呢。

I) z$ }' k- o4 G& ]8 P

 

* [6 N; J2 r% ^4 [

 

4 V7 G6 C4 b1 @; G9 H& \

 

+ c, H: _: q7 u1 v/ l

民国公子风流散尽

作者:尹玉泉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9-7 11:20:43【字体: 把此文分享到新浪微博
{* z& b. h, V: T$ t9 b! C8 d9 h2 A# R/ o; [9 ~* t# b: a# O6 N$ E. ?/ V" S+ q* y% M' ^3 |
2 m6 g$ A+ E3 W , F/ u8 n5 q4 d4 O% q- e+ R7 l, j
* E$ N( [( f% [2 }$ c# N

  ■编者按

4 t3 s. k: l) Q- V* D

  近日,张伯驹后人在后海南沿将张伯驹故居申请作为“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将当时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位豪门子弟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称为“民国四公子”,他们四人风流倜傥,各有专长。

# C/ z( s& T7 `$ P6 i) y- B

  《诗经》里曾以“振振”和“佻佻”形容公子,比喻公子文采风流,为人坦荡。“民国四公子”在风云跌宕的民国时期,处于乱世而善其身,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格受到世人尊敬。“民国四公子”的一生都曾与古都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北京的生活轨迹编织出“民国四公子”的生活地图。

0 C$ e+ w3 K' D3 B

  民国四公子中,溥侗、袁克文、张学良亦是独领风骚的人物。他们三人或尊贵显赫,或风流倜傥,或叱咤风云,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M( x' V) |% {

  票界大王红豆馆主——溥侗

" B7 G Y8 h4 P( K

  在民国四公子中,溥侗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后裔,他出身高贵,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溥侗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治,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常接触当时的京昆名家,而溥侗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不仅如此,溥侗自幼在上书房学习经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能书善画,通晓辞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情境有独到的理解,又兼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因此对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系中国戏曲史上一大奇才。

9 E. Z. h* Z+ A2 d& k

  ■大甜水井胡同21号

3 g8 l/ w; _; F: f- J$ I

  大甜水井胡同是王府井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连通王府井大街与晨光街,南侧通大纱帽胡同。明代,称“甜水井”,据说,因胡同西口原有一口甜水井而得名。清宣统时,因胡同南面有一条小巷称“小甜水井”,故这条胡同便称了“大甜水井”, 1949年时称“甜水井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颐寿里”、“沟沿胡同”、“梯子胡同”、“康家胡同”并入。溥侗故居就位于大甜水井胡同中段北侧的21号。21号虽说是溥侗故居,但是却被称为“伦贝子府”。因为这座宅子是溥侗父亲留下的,溥侗的哥哥溥伦袭贝子爵,故宅子就被称为“伦贝子府”了。

: }2 f, J* t+ } D2 a2 B7 S' v

  溥侗的父亲载治生有五子,惟四子溥伦、五子溥侗长大成人。进入民国后,溥伦、溥侗兄弟析产,大甜水井胡同21号宅院的前半部分在溥侗名下,其余归溥伦所有;海淀的两处园子,一处为“集贤院”,是宣统年间朝廷赐给溥伦的私产,归溥伦所有;一处为“治贝子花园”,是其父载治的遗产,归溥侗所有。据说,兄弟分家后,溥伦就在府第的分界处砌一道墙,与弟弟分割开来了。有朋友来访,不解好好的宅院干吗要砌道墙呀?溥侗就开玩笑说:“您看,我们老兄把我‘赶门在外’了。”(“赶门在外”是京剧《天雷报》中的一句台词)。可是不久,溥伦因无力偿还债务,他的房产被法院查封,而溥侗那部分房产安然无恙。溥侗又说:“幸亏老兄把我‘赶门在外’,墙这边还是我的,没有封。”

2 i4 F4 i, J! i4 A% h" K7 D! F

  大甜水井胡同在繁华的王府井商圈,这里寸土寸金,这样的地理位置,让这些小胡同无法继续平静的生活。我去大甜水井胡同探访,发现胡同正在改造建设,胡同里的平房大部分已经拆除,21号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改造后的大甜水井胡同,已经不再是灰头土脸,而成为宽阔壮观的大街了。

: n# Y8 n# n" C6 n+ ?

  ■精美典雅的治贝子花园

3 t0 O0 ~8 D4 n

  在北京大学体育馆西侧,有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它淡定、优雅的气质,使它从周围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这座四合院就是“治贝子园”——溥侗分家析产时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家业。为了寻找“治贝子园”,我来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以西郊皇家园林为校址。人们熟悉的是畅春园、朗润园、鸣鹤园等等,而对于这座“治贝子园”就知之甚少了。我在探访之前,在网上地图上已经搜出 “治贝子园”位于校园东南隅的体育馆旁边。到了北京大学我一路打听着体育馆,很轻松就找到了“治贝子园”。

6 K, v$ R0 e" g

  “治贝子园”大门紧闭,门的两侧挂着两块牌子,一个写着“治贝子园”,另一个写着“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从外观看,“治贝子园”面积不大,不过我在查找到的资料中记载,“治贝子园”原来占地颇广,园中有一湾水池,池北用云片石依山势,叠成高台;池之东为果园,池南有流杯亭。“治贝子园”有正殿十五间,后殿十五间,由游廊相通。溥侗爱好古树繁花,他在园内植有数百棵牡丹,每到牡丹花开时,大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

/ \- H k% F$ i% P3 `/ z

  进入民国,溥侗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可是他又花钱成性,爱好收藏古玩、字画。生活艰难的溥侗,遂将“治贝子园”押给正金银行,借款两万元。溥侗无力偿债,正金银行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将“治贝子园”拍卖。1928年,燕京大学以45200元的价格购得“治贝子园”,作为燕京大学农园,为农科所用。成了大学校园的“治贝子园”性质发生了变化,流杯亭改建成体育器材室,大戏台改建成游泳池,后殿一度用作学生第四食堂。这座精美的“治贝子园”,经过不断地拆改,面积比以前减少许多。现在只剩下一组四合院建筑,和园子南侧六株树种各异、姿态俱佳的挂牌保护古树。

6 b4 N8 u; b2 y8 @ b

  ■溥侗认为艺术不是为了谋生

& W2 b, G: N2 p O& v8 @

  溥侗在京剧表演中生、旦、净、丑样样拿得起,《群英会》一剧能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且都技艺精妙,出神入化。溥侗因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和高超的技艺,被业界尊为票界大王。

! m) G6 O) T! t& x! `2 i

  1930年到1932年,溥侗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美术学校任教,致力于推广昆曲,意在传道,绝不卖艺。他只教在校学生和票友,绝不教伶人。他把“士”与“非士”的界限划得分明,他认为只有追求艺术才是真谛,如果涉及钱财染了铜臭则不入流了。溥侗生性率性潇洒,没钱的时候靠典当度日,有了钱又随手花光。即使在他生活最落魄的时候,溥侗也没有靠自己精通京剧、昆曲的技艺而谋求生活。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不是为了谋生,他为自己定下了“不下海”的诺言。溥侗登台从来分文不取,他反而付给琴师们酬金。溥侗这种纯艺术的精神境界,即使在现在也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0 n! o" ^' d1 N* C% U2 n$ }8 x3 U

  诗酒风流,多才多艺的“皇二子”——袁克文

/ U1 c- S, p$ I8 n

  在民国四公子中,我认为袁克文是充满了悲情的人物。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1890年出生于朝鲜汉城,他从少年时代即有过目成诵的天赋,记忆力超群。因此,袁世凯在所生17子、15女中,最宠爱者就是袁克文了。袁克文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生聪慧,使得其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文物鉴赏等诸多方面有所专长。袁克文与他的父亲和兄长袁克定醉心政治不同,他无心于政治权位,反而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袁世凯皇帝梦破灭后,袁氏子女各奔东西,袁克文不善理财,挥金如土,后来竟至贫寒落魄。1931年患急症病故,只有41岁。

$ a1 O2 y% {! \9 y

  ■遂安伯胡同14号曾经是袁宅

" y1 r. U3 l4 Y+ `8 d) [

  遂安伯胡同在东单北大街路东,现在的金宝街的位置,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遂安伯为古爵位,是五等爵的第三等,遂安乃地名,浙江省旧有遂安县。史书记载,遂安伯陈志居于此胡同,因此这条胡同得名遂安伯胡同。遂安伯胡同的14号,曾经是袁世凯的家。清朝灭亡后,袁世凯曾经一度回到河南老家,后来老家生活不太平,袁氏全家遂搬到天津居住,有时也回北京,住在遂安伯胡同14号。据说当时遂安伯胡同14号的门楣上还写有“洹上袁氏”四个字。袁克文经常往来于京津与上海之间,并不常年居住一地,在北京时,他也居住在遂安伯胡同的袁宅。近年间,修建金宝街,拆除了遂安伯胡同,14号也就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 i. G1 E) l) v7 ^% q

  袁家在遂安伯胡同居住时间不长,清末民初的政坛风云瞬息万变,袁世凯东山再起,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于是袁氏全家就搬到了三海居住。三海本是皇家苑囿,袁世凯搬入后,将中南海的南侧宝月楼辟为门楼,作为进出的正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华门。

- J" V( ?: d) h& l4 j3 J

  ■袁世凯入住三海,曾把北海赏赐给袁克文兄弟居住

. }% K2 M; k2 k( ?

  袁世凯入住三海后,曾经把北海赏赐给克定、克文、克良居住。在袁世凯准备称帝的那段时间,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一心想当皇太子,而袁世凯喜爱的是二儿子袁克文。有人传闻,袁世凯要立袁克文为皇太子,袁克定十分不满,就想加害袁克文,这件事使袁克文非常痛苦,他本无心政治,同时他也不同意父亲称帝,为此他曾经写下了“隙驹留身争一瞬,恐声催梦欲三更。绝岭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的诗句以表达自己反对帝制的心情。袁克文反对帝制,可是父亲的皇帝梦就是无法打破,他内心苦闷,时常邀一些诗文好友,一起在北海吟诗赋词。袁克定将袁克文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报告给父亲,袁世凯大怒,遂将袁克文软禁在北海。袁克文为了避免与袁克定之间的矛盾,更加醉心于诗文。

. c8 }! i! W& u$ U* {! J

  ■开明戏院——袁克文粉墨登场轰动京城

; U; Q" f8 h5 n7 V: l

  年轻时的袁克文是著名的票友,时常粉墨登场。1930年,他与张伯驹、溥侗在开明戏园合演义务戏。袁克文与王凤卿、王幼卿演出《审头刺汤》令人叫绝。

6 B7 O7 E9 W+ Z1 R% T

  开明戏院旧址在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建于民国元年(1912 年), 是中、日两国私人合伙投资。它的造型和我国戏园的形式完全不同, 是仿照外国形式。戏院有二层楼,门脸是椭圆形,大门也是椭圆形旋口,这在当时是非常特殊的样式。 整座戏院能容纳观众800 人,它和东华门大街的真光电影院是当时全北京最新颖的戏院。开明戏院开始时只演电影,后来加演文明戏( 话剧)。民国十年(1921 年)前后,余叔岩、梅兰芳、孟小冬等常在这里演出。溥侗、袁克文等名票友也时常在这家戏院演戏。日军占领北平后,开明戏院的演出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开明戏院改名民主剧场。

1 u9 ]+ |& n# ^( H# g

  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后,袁氏子女在分得遗产后各奔东西,袁克文也离开了北京。

: d _ ?- p9 b. D# I! G

  千古功过世纪传奇——少帅张学良

- i+ l; c: a5 }! ^& R& |

  民国四公子中,张学良不如张伯驹博古通今精于书画收藏,不如溥侗精通戏剧音律,亦不如袁克文书画诗文出神入化,但是张学良却是民国时期少有的传奇人物,同时他亦是影响过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物。

1 r1 ~* S( \5 E4 X8 C, R$ O) G

  张学良生于乱世,其父张作霖是民国初年的大军阀,雄霸一方。1927年,张作霖组织安国军政府,自称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攀上了权力的顶峰。少帅张学良两次直奉大战成名,堪称少年英雄。然而,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年仅三十几岁的张学良统领东北军,以民族大义为重,顶住日本人的压力,宣布“改旗易帜”,使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撤离东北,忍辱负重被称为“不抵抗将军”。“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对日软弱妥协不抵抗的政策,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宣布抗日,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此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一生交织着中国近代史的众多事件。

% Y1 v( W4 n c2 c

  ■张学良随父入京后,最早住在旧刑部街奉天会馆的大帅府

' t+ S+ f( }& e7 R7 i' y0 C4 ~

  在现在西长安街路北从西单路口到复兴门立交桥曾有一条著名的胡同叫旧刑部街,街中有一家会馆——奉天会馆,会馆原为奉天将军增祺旧宅。增祺与张作霖的关系不一般,民国以后,曾是清廷要员的增祺赋闲在家,得到张作霖的照顾。后增祺全家迁往天津,便将旧刑部街的私宅赠给了张作霖。1920年夏,张作霖应曹锟之邀,从沈阳到北京,起初住在旧刑部街的奉天会馆。张学良随父入京后,亦住在这里。

9 h% @, I+ W; x% ] j5 A

  增祺旧宅是一座不大的四合院,行伍出身的张作霖“敞亮”惯了,嫌这里不够宽敞,阳光不足,想另觅住宅。

8 ~# Q3 S# v& Q( z

  ■顺承郡王府的大帅府

% l+ M3 c# \8 M; V! ]( \

  张作霖的想法不久就实现了。张作霖的姻亲鲍贵卿介绍,顺承郡王府无论地理位置还是面积都很适合作为帅府,建议张作霖考虑。

( K+ f+ R$ o; ^4 l: }

  顺承郡王府位于太平桥大街路西,南起今华嘉胡同、留题迹胡同稍北,北抵麻线胡同,王府面积大小适中,布局十分严整,整座王府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顺承郡王府的建设正当清代初年鼎盛之时,所以建设王府时都用上等材料,建筑质量优良。顺承郡王府顾名思义就是顺承郡王的府第,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年)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家铁帽子王”之一。那时顺承郡王府租给了皖系军阀徐树铮。直皖战争,皖系失败,奉系是直系的协助者,张作霖率领的奉军作为胜利者进入北京,顺势占据了徐树铮居住的顺承郡王府。这时顺承郡王一家站出来反对了。民国以后,皇室子孙度日维艰,顺承郡王实在是生活艰难,才将王府租予徐树铮。所以顺承郡王坚决要求收回王府,最后几经斡旋,张作霖以75000银元的价格买下了顺承郡王府作为府邸,那一年是民国十年(1921年)。张作霖在北京期间,顺承郡王府作为大帅府成为北洋军阀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经历了民国初年政坛的风风雨雨。

& w+ ~ l9 w" E( s5 Z! g

  张学良一直随父亲住在顺承郡王府。1928年,张作霖于皇姑屯被炸身亡,张学良返回奉天。1931年张学良重回北平,仍住此地,直至1933年出国考察。张学良与赵四产生缠绵悱恻的爱情,赵四为了追随张学良毅然决然地从天津来到北京,她与张学良一起曾经在顺承郡王府居住长达数年。顺承郡王府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6 o( a% X$ l* [1 v- l9 K

  顺承郡王府作为大帅府后被重新装修过,据说1950年国家向张学良在大陆的亲属商购这座王府时,在正殿天花板上,发现了保留着用篆体“寿”和“张”字组成的图案。新中国成立后,顺承郡王府成为全国政协办公地,一直被完好保护,只在原王府大门外新建了礼堂。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八大就是在政协礼堂召开的。1984年,顺承郡王府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全国政协修建新楼,将顺承郡王府异地搬迁,顺承郡王府迁建至北京市朝阳公园东隅。这是北京的铁帽子王府第一次整体异地复建。

( E! b) [0 J! X

  ■按照张作霖大帅府原样修建的郡王府

- S6 y, B/ j, o% b5 M! S

  我来到朝阳公园,从公园往东走没几步,就是一处高大的古建筑,这里就是我要找的顺承郡王府了。不过王府大门悬挂的匾额不是“顺承郡王府”,而是“郡王府”,我问工作人员这是为何?她们介绍说,因为顺承郡王府迁到朝阳公园东复建的王府不是原来的顺承郡王府,而是张作霖时期的王府原貌,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承郡王府了。

0 W7 n z5 ~; ?) F* ^5 Y2 V7 N* ~+ L

  复建后的顺承郡王府,现在是一家酒店。我被戴着旗头、踩着花盆鞋的迎宾服务员带进了“郡王府”,迎面是建在高台上的“银安殿”大厅,酒店后部修建了花园,花团锦簇,绿草成茵,俨然一处“世外桃源”。环顾四周,我想如果王府是按照张作霖时期的大帅府复建的,不知哪一间屋子曾经是张学良和赵四的爱巢。

. j5 g4 d7 T2 A: O) y: P4 O \! b

  现在京城里的年轻人结婚都喜欢将婚宴和典礼定在“郡王府”,认为这里贵气。我去探访时正赶上一对新人举行结婚仪式,不禁感慨,当年张学良和赵四相爱一生,在顺承郡王府居住时期,赵四一直过着没有名分的生活。我想当年的赵四一定向往着,能够在顺承郡王府举行自己和张学良的结婚典礼。而现在复建的王府中,每个星期几乎都有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9 i6 ^0 `% m& Z0 D, g
! ~* Y% N! C# j! ^, [

>>>感觉怎么样,进老北京网论坛侃会儿吧……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以为为文第一要点在朴实。小姑娘天生爱美丽,睁眼看到花花世界难免不掐几朵戴头上。及长,戴花朵觉着不好意思,弄些胭脂来涂;再长,饰些簪镯;小姑娘最终要变老,老了的小姑娘归于沉静——清水儿衣裙素面向人。文字呢,也有一个从少到老的过程,写老了的文章撇去了华丽掩块垒于庸平,不用真心很难读出其中波澜。

9 O+ \7 e8 w2 D, r& R F

2:报刊体的文字有某些规范在,很多时候特意强调那些规范,这一强调,规范极容易变成闺房。养在闺房中的思想是不是都不好我下不了判断,脂粉气是脱不净的。脂粉气是啥,覆了饰物的嚼情而已。豁牙老妇拼着性命非往闺房里挤,核桃填腮刷粉美容,虚且糠矣。

% @5 W! {% C2 {9 s, h1 U+ C* l6 [

3:三审制度的存在给写字人留了一个很小的入口,好文字想钻进去很少有不剐些鳞片下来的。瓶腔再大,遍体鳞伤的鱼,怎么游也难咂摸美溢。

1 n4 o6 D1 q: {2 E& z3 E9 `) p, ^

4:前几天无意读到一段文字,大惊。

/ m% `% I7 U4 b( ? T: E: {& P

    张丐抽殳(一种长把儿兵器)而下,(公子城)射之,折股。(张丐)扶伏(匍匐之意)而击之,折轸(车厢的后挡板)。又射之,死。

9 ~/ u" Z# i- w; J8 ?; y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区区二十一个字,波澜壮阔的一个场景。

; C. |$ M% s0 B2 }: ^6 w1 Z

5:自己写字也好,看别人写字也好,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

; V6 q' g0 [" w& n5 K

     如何写好字无他,(若有能力)培养那些个好处,救正那些不好处便了。

$ n% Q4 F4 K; ]0 ^, u+ F1 \$ X& T

6:谢谢先生转帖这篇文字,给了我一个思考,谢谢!!

7 _9 i- g% u$ m3 v) E: a" G; b

 

发表于 2011-10-15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0 W* ~& ~; z- F

 

7 ^5 k: K$ V! l; m- p3 b

          老北京网有个好处,什么人都能上来聊 一聊。也不管自己是山里老农,还是京城小子。不论是胡同大妈,还是鼻涕 妞 ,都想上来神聊。只要真实,我觉得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7 18:20 , Processed in 1.1483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