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6|回复: 9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22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位于江苏镇江丹阳市埤城镇胡桥张庄东北。

5 E6 I5 H0 A) Y5 I L" Z8 f- b

    几乎所有资料都说永安陵在胡桥狮子湾,但是狮子湾这个地名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至少不如张庄这个地名那么准确。从后巷镇向西开车,有条岔路,向左是丹阳,向右是埤城镇。转向左,如果按照一些资料关于永安陵位置的图示,那么永安陵应该就在此附近。停车向路人询问。吸取上次的教训,开口问附近是否有石麒麟。但是老人听不懂。只好再问附近是否有个大的石狮子?老人这回明白了,告诉了我方位。按照老人的指示,向前开不远,再转左。这是一条小路,永安陵石刻就在路的左边。如果仔细看,可以在树林缝隙中看到。有一条土路,通向农家,可以到达麒麟近前。农家有狗,狂吠。我很怕狗,于是只好退回。再四处寻找其他的小路前往,找了很久,实在找不到,只好再次硬着头皮前往。土路很窄,但是依然可以让一辆车子进入。开车走到最窄处,停下车,麒麟就在前面。天实在太热,狗躲在房间避暑,于是我可以坦然前往,安全撤离。

9 b; z2 |" c w; l

4 p# f- b- o. k/ V3 f W

    永安陵石刻共有两个,一为天禄,基本完整,保存比较好。另一石兽头部已经不在了,按照惯例,一定是麒麟。麒麟的头已不存在,关于无头的原因,这里要转述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报告。2008年10月底,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对南京、丹阳附近的南朝石刻进行6天的调查,写出了一个调查报告。网上的标题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子千里调研南朝石刻》。这个标题比较可笑,南京到丹阳,怎么也扯不上千里啊?调查报告就永安陵麒麟无头事件得出结论是“从断面新旧程度考察,应为近代十年内人为损毁,自然风化不会如此”。不知道学生们是询问了当地村民,还是网上搜索的,得出麒麟无头原因是“当地有位妇女路经此处,一阵狂风将农妇的衣服吹落。附近村民认为是雄麒麟好色,于是砍下麒麟的头以为惩罚”。南师大的学生可能长于考察,短于考证。同时书读的也不多。考察南朝石刻,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应该是一本必备的参考书。偰的书中明确写着,“据土人言,距今五十年前,有乡妇行经其地,忽为风卷入空中,乡民迷信,以为石麒麟作祟,遂纠众毁之,以致丛残不全。”偰之书成于1936年,由此推算麒麟头部大约在1886年左右就没有了,距离南京师范大学调查已经122年,学生们的“近十年内人为损毁”的结论多么可笑啊。经查《丹阳县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六月初四,大风,树木拔地而起。”此次大风与偰所述年份相差20年,不知道是否是这次大风卷起的农妇?

$ i, x7 ~& }( N- z: x9 z

4 O0 q4 Q$ e% c4 n8 ^" o- k6 K

 

5 u W& z$ X) w I9 \) {

% K2 z- n3 D) b8 w9 T) _: }

 

; L5 v# O& y3 k M4 ^: G* z

& Q* L# ~3 @) ^. @! d8 k

 

# |' @$ h9 ?5 m1 @

4 c C- V5 W7 S; p3 u; d

    由于石刻周围杂草丛生,想靠近比较困难,只能在一旁拍照,而且两个石刻的北侧都没有拍到,留下遗憾。无法靠近,也就无法测量。只好从书上摘抄一些数据。根据偰的测量,两石兽相距23米。由于永安陵是后改建为帝陵的,因此只能因陋就简。比如,改建地面建筑,增加石刻,望柱,石碑等,但是地宫应该不会动的。而且,帝陵前通常的水塘,可能也没有。在附近,我也没有看到水塘的遗迹。

8 e, \. r0 ?3 M0 l; M6 V2 a4 S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记载:陵南向,已平。陵前仅存石兽1对。东为天禄,身长2.95米,通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西为麒麟,头已佚,身长2.9米,通高2.42米,颈高1.38米,体围2.4米。而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认为是北向,实地考察,认为文物部门的看法应该是正确的。

5 }4 X) X0 y8 Z$ _$ W) t* g& C2 F

    萧承之(?-447)字伯嗣,在南朝宋时因军功官至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479年,其子萧道成称帝,追封萧承之为宣皇帝,将旧墓扩建,是为永安陵。

) I* i1 U5 s2 Q

    《丹阳县志》:“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武”。“双角今已残段,颌下垂须卷曲于胸际;有翼,翼面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有长翅,足4爪,右前足爪下攫1小兽”。“天禄于1979年8月向南平行移动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麒麟原来是倒伏的,什么时间扶起,书里没有记载。《中华帝陵》一书仍然说是倒在地上,多半是抄袭的缘故。只有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

4 Q3 o8 A, @' }

    关于永安陵的位置,历代方志记述基本差不多。

F8 c) z) Z# y: y) W3 d. Z

    (唐)《元和郡县图志》:南齐宣帝休安陵,在县北二十八里。

9 T0 q6 `' G& n9 w

    (宋)《嘉定镇江志》:齐宣帝休安陵在县北二十八里。景帝道生永安陵在县东北二十六里。高帝道成泰安陵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 y# @- Q# o- k

    上述二志把休安陵及永安陵弄混,是什么原因?还不清楚。

, o$ _/ a* v0 P+ [7 b3 a/ N

    (元)《至顺镇江志》:齐永安陵在县北二十八里。泰安陵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 ]4 {. Z" @- R# W2 R

    (清)《大清一统志》:永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三十里。不知道为什么,永安陵的位置到清朝发生了变化,不过这也证明了《大清一统志》的作者们没有简单的抄书。

" D* c$ j9 h3 { ?. e( ?) @8 U. m

    日本人曾布川宽认为这是齐高帝的泰安陵,详见《六朝帝陵》一书。对此我没有什么看法,立此存疑。

+ h2 z7 O- t) X( J; |( b

    关于泰安陵,应该就在西侧,路的对面。但是天气过于炎热,植被茂密,没能看见,也没有去寻找。据说石刻已经不存在了,在此记录如下,留作纪念。永安陵石兽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已平。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1968年。

5 J- y& x. f( U% j+ g

    1988年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h1 z/ R/ [8 T, q' w7 x4 y

    经纬度:N3ANG="en">2ANG="en">°04'16.30”,E1ANG="en">19ANG="en">°39'38.ANG="en">17ANG="en">”

g4 Z8 J f: f) k- l+ t& Q I

    考察时间:2009年8月18日

- I0 i" _( X, l

    门票:无

3 y; d: e' s( ^0 b8 Q c3 D) l

    寻访难度:☆☆★★★

! {& s& A' k% L: A; Z# H

    观赏指数:☆☆☆☆★

1 l, K" e% |! P: k

    文物价值:☆☆☆☆★

4 H6 Z7 L$ q! v# v+ `& u$ I

    访问指数:☆☆☆☆★

9 Z2 e; [" g+ o' E4 \

另外有更多的照片,以及考察内容的更新,都请到我的网站来浏览。谢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陵墓的考古资料只能麻烦您翻翻书了。书里有的,中青版的陵寝系列里有。但是因为地宫比较小,没有开发的。而且现在地宫是保留了,还是回填了,也不知道。我曾试图去找过修安陵地宫,因为道路艰难,行走不便,而放弃了。
发表于 2009-8-24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晚还看了《六朝帝陵》不过重点都在石刻上,有几个地宫的确比较小,似乎也不确定谁那位帝王的,好像区分是否帝陵的依据在于是否有2道门,是否有竹林七贤等的画像砖等。。。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孝武帝刘骏的景宁陵在南京西善桥宫山上,已考古发掘。

; Y6 J7 s2 p" m7 l+ i& m" t

宋明帝刘彧的高宁陵,在南京郭家山,已发掘

' f* \% F; X5 u

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已发掘

2 f3 a3 K9 l0 a! C5 F

齐和帝萧宝融的恭安陵,已发掘

# `* d7 ^$ @- U, O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陵,已发掘

7 T' U) j4 H S/ Y2 g, d

陈宣帝显宁陵,已发掘

) Z9 ]& i- y5 a- l2 u

共有6座南朝帝陵被发掘

发表于 2009-8-23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eve在2009-8-23 8:41:00的发言:
% p. m3 \) R3 B# w! ?

宋孝武帝刘骏的景宁陵在南京西善桥宫山上,已考古发掘。

. W( I3 X5 \0 f& {: q

宋明帝刘彧的高宁陵,在南京郭家山,已发掘

8 r" e, o. Q. U5 S5 e3 N* F$ N% p g

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已发掘

. d# C2 A3 p: u; M

齐和帝萧宝融的恭安陵,已发掘

% _/ u9 I" U' X. j# S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陵,已发掘

) t+ C6 a3 p$ w8 X8 z; K, s

陈宣帝显宁陵,已发掘

6 \( D) {. ^, f& H2 a. b! y

共有4座南朝帝陵被发掘

k, q( p$ _ q

有无资料或者开发的?

发表于 2009-8-22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去.
发表于 2009-8-22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南朝的帝陵地宫都没有发现吧
发表于 2009-8-25 0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09-8-24 9:21:00的发言:
我昨晚还看了《六朝帝陵》不过重点都在石刻上,有几个地宫的确比较小,似乎也不确定谁那位帝王的,好像区分是否帝陵的依据在于是否有2道门,是否有竹林七贤等的画像砖等。。。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9 J5 K7 c$ r- M. z! \

 我看过,鬼子写的书。奇怪了,中国的学者应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偏偏总是让鬼子捷足先登。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09-8-24 9:21:00的发言:
我昨晚还看了《六朝帝陵》不过重点都在石刻上,有几个地宫的确比较小,似乎也不确定谁那位帝王的,好像区分是否帝陵的依据在于是否有2道门,是否有竹林七贤等的画像砖等。。。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 v1 q, T/ K/ a# q2 _2 ~, D

这个问题是问我吗?

; x u! @# t" T/ W

总体来说应该是正确的,但不是有这两个元素就一定是帝陵,没有这两个元素就不是帝陵。

+ ]1 c; V5 _6 } A! x

P78,西善桥南朝墓则是王侯贵族墓。西善桥南朝墓的砖画原来就只有墓室左右壁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 l5 @1 P+ i5 Y7 C1 W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魏晋南北朝隋陵》一书的第334页,高宁陵的“墓道里仅有一道墓门”。

* p* W! I; K; l- P# F) |' w6 W

您的结论可能来自P27,“甬道中有两道石门等特点表明其为帝陵”一句。同时《古代陵寝》的观点也大抵如此。

发表于 2009-8-25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0 06:29 , Processed in 1.13189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