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录制时间:5月28日(周四下午13:30)
2 F/ ]$ X" T- l. U, I+ a# U2 M 6 I; ?: [4 t8 @8 W# _9 x" f: n
2、地址:北三环北太平庄桥往北约200米 (城建大厦斜对面) 路西
1 F6 y- `" ?- d& m& C* L0 A铁道部党校内演播厅(有栏目组人员在党校门口迎接 黄倩 13522773377)
8 O! u- C: L" p* v+ ~ | # x1 ~% Z8 [& _2 v$ @; I# e' l
3、节目内容:演播室访谈节目,主要通过嘉宾与主持人和观众的互动,通过对两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的解读,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话题。 ' c$ W/ X; R! t C, {
! ?- x, f* x+ A/ F4、服装: / U9 n; U! }( f5 F; b
不要穿格子或是条纹的衣服,以免出现镜头闪动的情况,其余没有特别要求。
& z% K0 `4 f) e9 S ) p2 D( U5 K0 e, Y7 T7 ^
5、嘉宾到达时间:请嘉宾12:30—13:00到达演播室,以便进行化妆,并和主持人简单沟通。 , @& D) H0 A% G7 _* ?
# _$ K/ r2 z7 c) u
传承人及表演嘉宾到达时间:12:30,提前换好衣服。13:00需要到演播厅内就表演场地和导播进行沟通。 , V2 n5 Y8 p# h+ a4 x& `
5 v2 x' c& F5 `0 _, a+ n
观众到达时间: 13:00
' z% U7 s, ^/ T% A" K; @/ a . }+ n: v7 I4 t7 X$ v( b
为保证节目准时开始录制,请大家务必准时到达为谢! 0 v: Q2 B% y5 u+ B& D6 l
) L5 {; Y8 S5 X1 K% K本次录制活动文俺
8 v, o+ m5 G }5 M ' x) K5 Q+ W6 a+ _
I% ~) U( B/ q. j
寻找文化的记忆
' {0 q) I8 r7 V, Z8 A9 h第一部分 9 ^- k# y" P) i, z% x
主持人:记录时代,记录社会,记录你我的生活,(栏目口号或宗旨)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走进《纪录片精品俱乐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几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被定为“文化遗产日”,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但要具体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么回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相信大家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两部优秀的纪录片,让我们随着对纪录片的解读,一起来了解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 f0 V0 W& u; H& d6 p( k7 E: U! x5 h
小片一:纪录片《风雨罗盘》片段(安徽徽州,还尚存着有六百多年工艺的吴鲁衡,手工制作木罗盘)
: C/ C8 d2 i# g1 O/ ], ]. {, d主持人:我想问问现场的观众朋友,关于罗盘,大家都知道些什么? 4 x' H+ q+ x+ f3 p1 a6 F- Y% O
观众互动
. m! d0 H0 H8 x6 Y1 O! {主持人:其实,罗盘又叫罗经,取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之意,在古代,曾被广泛地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测定房屋建筑和墓葬方位等方面,(主持人展示一下图片)可以说是用途很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水平力的提高,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了,刚才我们看的这部纪录片就为我们介绍了全国唯一还在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万安罗盘,那么,这部纪录片《风雨罗盘》还将告诉我们哪些故事?万安罗盘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将带给我们详细的答案。有请: , c- Q" O! v4 _/ _3 i
嘉宾上场 (可以在背景板后先设两把椅子,嘉宾在那里休息和等待主持人的指示,出场时从主持人出场处出)
5 c. ~" B9 p2 C5 Z主持人介绍嘉宾:(后期屏幕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青 《风雨罗盘》《架鹰帝国》导演 王雅龙 独立制作人 张 巍
x7 V# w k4 C1 [* U5 n1 T主持人:刚才我问了现场观众,可以说大家对罗盘并不十分了解,王导演,您当时怎么会找到这样一个选题,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6 z+ G2 A0 G5 e/ N$ ?) q王雅龙:在拍摄别的选题过程中偶然碰到了这个选题,觉得很有意思,希望把它记录下来。 / g7 `. T; h- u b" ~" B
主持人:那您在知道这个事情后,从影视的角度看,一定是有一些元素吸引了你,这些元素是什么?为什么?(或者说是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您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是什么?) 5 P% q" o( r3 i3 K8 o9 K
王雅龙:
6 z, f# t4 C" V/ n主持人:把平时碰到的一些事情,一些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事情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想问问两位制作人,对于纪录片的导演来说,是不是一种职业的敏感,或者说是一种责任? 6 u6 U! `: V. i$ e
王雅龙: 纪录片的作用 张 巍: 纪录片的作用
9 [. x9 R$ s: V8 E4 w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我们再来看看《风雨罗盘》的另一个片段。
4 S9 x6 L9 v* `8 J. b小片二:纪录片《风雨罗盘》片段 (刻写罗盘上的符号和文字并不容易,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祖辈们当时写罗盘的情景,为什么选了女婿作为接班人) : T3 d2 a, f0 U6 [, c( h- i
主持人:我们知道,每一部片子都是不同视角,不同表达的产物,对于罗盘这样一个具体物品来说,可以把握的角度其实很多,但您的叙述方式是将罗盘的制作工艺和罗盘传人的故事穿插起来,这种叙述方法的考虑是什么?您怎么挑选纪录片的切入点?
9 b Q" `6 {' k王雅龙:如何把握纪录片中“人”与“物”的关联?(提一下:罗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制作工艺比较重要)
: ^! M% W, `( i主持人:张导演,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在平时做片子的过程中是怎样去把握这个问题的? ; c$ h+ o8 @; ^
张巍:如何把握纪录片中“人”与“物”的关联?
# `2 G# v# Y: i: u主持人:刚才王导演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这里有几幅图片,请现场的观众朋友猜猜看,哪些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一下背景板上的图片,挑五六幅问一下现场观众)
, A; N$ X% v- R8 a' Z5 L观众互动 2 S4 u7 S6 i3 b4 T, V. k* E
主持人:之所以开始提到万安罗盘,是因为万安罗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刚才请观众朋友们猜的这些内容,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有能摸着的,有摸不到的,我想请问田教授,这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中的这个罗盘为什么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 i% o& |6 k% w6 B' w% s/ C田 青 :在点评观众回答的过程中澄清概念: 1、“非遗”跟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联系?老百姓认识中的一些错误?比如说:二锅头的制造工艺才是非遗,白蛇传为什么属于非遗,昆曲是第一批申请的非遗,端午节赛龙舟属于社会习俗,也是一种非遗。。。。。。。 2、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哪几个方面? 3、举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请尽量举例说明,以便于理解) 5 i& r# C& g n' Z3 y# ^' W+ G. @
王雅龙:在拍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 k+ @% X( z4 @( J4 {主持人:张导演,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感受
) E/ R& N5 g2 `0 {9 Z4 m张 巍:可从自己对庙会、花会或是组织网友在记录老北京的发展过程中的感受谈起。
, n9 R7 x) E; {9 A第二部分:
7 A1 U1 T/ B) S) f$ b1 Q& I$ Q主持人:很多的民俗或者是民间的活动,比如说端午节赛龙舟、逛庙会、过年贴春联、放鞭炮等等,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方面。今天,王导演还带来了另外一部纪录片《架鹰帝国》,里面讲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传统风俗,一起来看看。
/ i( B8 U0 s% h( r+ Y2 b* C2 @小片三:纪录片《架鹰帝国》片段 (从文物资料中发现了契丹王国与鹰的联系,训鹰人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技艺,契丹王国的兴衰与架鹰的关系) # z+ i! M }% l# E; n: ]) w/ K
主持人:看了这个小片,我想问问田教授,您的感受是什么?
. o+ W- w4 a* L! T; o# b% c田 青:如何通过“非遗”这样一个窗口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解读一个国家的历史?
* T: }+ i$ w/ I# }% p) a主持人:王导演,您的这部纪录片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拍摄的? 王雅龙:
" p4 l @% _; a, ?$ j$ d) }; t主持人:这部片子跟《风雨罗盘》一样,都属于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现在很多人文类的纪录片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单纯的文化说教或是简单的人物追踪,您是怎么来把握这类人文纪录片的?会运用那些元素去表现这类纪录片?
: b2 N8 A3 Q+ p4 |" ] w$ w王雅龙:如何让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生动起来?
" }7 f" d2 p0 n* k% [: K6 z主持人:我对这部片子中的最后一句话印象比较深:“从驯鹰人保留下来的姿势中,我们能够看到大辽帝国留下来的记忆”,可以说,架鹰这个受到契丹人追捧的活动见证了契丹民族的兴衰存亡。从一件事情当中,我们找到有意思的地方,进而去思考,追溯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是不是人文类纪录片应该承载的东西?两位制作人,您们怎么看? 5 D4 Z- T: u3 E( w; C
王雅龙: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内涵
& L6 q* _4 L8 k0 D5 L张 巍: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内涵
y/ W2 X6 L& j; `5 b; |主持人:其实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对架鹰这项活动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了解辽国的历史了,那我知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这种问题,田教授,您怎么看? : \ Z8 g5 `4 C8 I+ Q% B* W1 N" }
田 青:很多“非遗”的形式并不是广为人知,只是在一定地域一定的民族内流传,这是在“非遗”保护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是“非遗”知识了解的有限性。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 3 U% h7 r# j* i4 h
主持人:作为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它不仅应该有重要的文化储存意义,更应该有广泛知识传播的意义,就影像记录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o& o1 F& G F3 k王雅龙:从纪录片的角度谈用影像的方式保护和推广“非遗”。
+ @; |0 i3 m& Q7 H; U+ O张 巍:从纪录片的角度谈用影像的方式保护和推广“非遗”。 + R) U; F" g" J% u. W( K3 d9 S
田 青:影像资料的记录也是“非遗”保护的一种形式,怎样从这个角度更好地保护“非遗”,您的建议?
+ D* \) D: d& s4 V主持人:从刚才的记录片中和谈话中,我们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很多历史习俗以及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民族的或者是文化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找到它并把它保留下来,它就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 B, ~, z5 z; l" Y9 O! w' t
田 青: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介绍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大力倡导保护“非遗”的背景。
* c% @& t' w n+ e- k7 L# }: K* @主持人:稍事休息,我们进一段广告。
8 q& Z$ z* \+ m" U1 z/ {第三部分: 主持人:每一部纪录片,都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信息,比如说《架鹰帝国》,不光让我们了解到架鹰这种习俗的形式、现状,也让我们了解到一段辽国的历史,进而也对契丹民族的兴衰成败进行一些思考,就像前面谈到的那样,这也是纪录片特别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使命。一起来看看《风雨罗盘》的另一个片段:
) V7 z6 f) ^& Z7 s* d片段四:纪录片《风雨罗盘》(刷桐油的技艺,当年的老艺人已经不在了,传承接班人的问题,孙子不愿意学这门手艺)
! p, ~( G3 A8 l主持人:王导演,我想问问当时你在拍到这样一些镜头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0 b- V6 Z k, r+ A/ O& Z- k9 l王雅龙:有些无奈。。。。。。 - r+ c' U) y7 C/ D
田 青:1、传承人的技艺往往来源于口传手授,或是受到一些默认的规则的影响: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和普及传播的有限性。
1 z" k" P$ \2 [+ X1 v; b: O7 v2、很多技艺面临失传,建议? + V* T/ K6 |. p j/ ]& s( X/ G
张 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G- {4 S! J- B主持人:说到传承人呢,我们今天也请来了几位传承人,他们是: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同仁堂医药文化的传承人: 天福号肘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我想问一下几位:作为非遗的传承人,你们在解决传承手艺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什么?
* V$ l$ ]' }3 {" _% c" } s* f传承人: ) F- Z8 b. S+ u/ d1 p
主持人:我想问问几位: 1、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或是什么机会下走到了这个行业,学到了这门技能? 2、在各自的行业中奋斗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得到了传承人的称号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 g8 d; J3 [, B+ l4 r% J) S) p7 R
传承人:
4 [. \# _/ ^3 V/ \% J看看嘉宾对几位传承人的经历和感受有没有什么看法,主持人可根据情况引导一下。
: D$ F/ h4 i3 T/ r5 h0 F主持人:今天呢,几位传承人也给我们带来了他们的绝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手艺的展示和其特色介绍(此时需要上桌子,椅子,展示台设在主持人和观众之间,一个一个的表演、介绍) 6 T4 {* ?7 \( p
主持人:非常感谢几位的表演,今天从纪录片的角度,探讨了一些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现场的观众朋友有没有什么问题希望跟我们的几位嘉宾进行交流的?
+ x/ Z* L7 e! V& F1 }: P! A2 o观众互动
; l( Q4 s" w! L* U4 |( }1 I主持人: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还是媒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很多普通的民众,都在努力地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相关的知识。其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将这一颗颗璀璨的中华艺术之珠传承和发扬,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喜爱它们,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一部分的责任,也就是用影像的方式去寻找民族和历史文化的记忆,宣传和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我们期待着更多这类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纪录片精品俱乐部》,我们下周再见。
0 D8 B3 Q% m1 m# k* O音乐起。。。。。。嘉宾观众退场(此时需要挂带,需要离场镜头约1分钟)
. `8 Z+ K+ W$ ?*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