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6 q& V# s! P# {' `* s' x
二、“曹雪芹书箱”外部题款解读
, d3 V k/ t) w1 N. t3 V3 T4 Q
首先可以断定的是,在北京张宜泉后人家中发现的这对“曹雪芹书箱”,确实是一对
5 K! ]7 Z; r/ z) f7 O0 G5 S装书用的箱子。从尺寸上看,比装杂物的箱子要小。两边带有耳环,出门时便于随身携
" R L- y" H0 q6 @: Q带;两个一对,或肩挑或牲口驮,都十分方便。从书箱内壁上题写的内装物品目录看,原
) {: h, [- M# @" N% G来是女人装“花样子”和编织歌诀用的箱子。从箱子的古旧程度看,判断为清初的古董,
) y; o7 @. s9 N. `* u是可信的;根据箱面上“题芹溪处士句”,判定该书箱曾经为曹雪芹拥有,大致也不会出
7 r9 G9 V. M; O: K0 t$ H9 B& ?
错,因为“乾隆二十五年”决不会有人为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去造假,所以
, C6 i8 Z2 R% m$ P2 r
不应无端判定书箱是假货。发现此箱的当时,箱子内壁有衬纸,纸上有《仪礼义疏》、
1 ^% D }; \! j/ P, p H& _“春柳堂诗稿”字样;《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的诗集,此箱从张家后人手中出现,当非
- O* s- g& B1 Y1 K$ n
偶然。此箱是张宜泉在曹雪芹或其夫人死后得到的,亦属顺理成章的推断。
( x* A( }* P1 w$ L5 m# S0 C 但是,箱子是否是曹雪芹续弦时朋友送的贺礼,却值得怀疑。从箱面上题刻的兰花图
5 I" P/ P6 f6 W2 ]* B4 m+ d
案和“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诗句以及原来所装的“花样子”看,应是结婚时女方的
9 k2 [; S7 n A7 ~7 v妆奁。如确系女方妆奁,那么在箱面上兰花图案上边、诗句前边题刻的“题芹溪处士
" i' h x; {) T' N# }句”,则显示是男方用品,就明显不妥了。再则,结婚是喜庆之事,不论是自备用品还是
( }" f) u+ p/ a+ g9 v
朋友赠品,按中国传统习俗,都不会出现“处士”字样;“处士”乃是对有才德而隐居不
: H$ r0 F. E- n: G% C, Y/ R
仕者的特殊称呼,是无意功名富贵者的代名词。朋友送的结婚礼物上,无论如何不会把新
/ N g% o* S. B# K; z
郎称为“处士”的,因为与中国传统结婚理念不合,与婚庆气氛不谐!
5 c7 s9 b! G7 d5 M4 n1 I
从箱面题刻的图画文字书法及布局看,也明显不和谐。诗前的“题芹溪处士句”和诗
5 Y$ @5 D9 G5 Y( H7 x6 n2 W后的“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与中间四句诗的文字,似非出自同一人手笔,
/ S( @' P& R8 ~& ~* Q+ n! ]字体明显偏大,书写也显得狂放不羁,布局上明显挤占了兰花图案的位置,使画面显得拥
# i- y) }4 T6 j2 U# p挤不堪,图案和题字的大小比例也不和谐。而兰花图案中间偏上的四句诗与“拙笔写兰”
) b/ z q. t3 t; _. E( J0 u
四字,字体一致,大小均匀,书写显得娟秀柔弱,似是女人手笔;“拙笔写兰”四字位于
) l1 R9 N9 o0 I, |1 i, T四句诗的左下方,显然是诗和画的作者落款。题诗、落款与兰花图案一起,构成一个和谐
2 a* {0 V# R2 E- V4 L; r的整体。落款与“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不在同一位置上,也是不符合中国古
! e* F! [' L! D! i0 n
代文人题款的规矩的。
3 O/ L. t$ t# p) C1 f9 {4 {8 X/ T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得出以下结论:该箱子曾经为曹雪芹拥有,但在曹雪芹之前还有
% u) @+ i3 f/ w7 w2 G: p一个女主人。初始用途也不是“芹溪处士”的书箱,而是一个女人装嫁妆中“花样子”用
. s( g2 g. Q; F, p, Z' \3 s的箱箧。出嫁前,这个箱箧的原主人似是一个工诗善画的闺中少女,出嫁前,满怀着对美
$ n m* Y3 ~& p) J
好生活的憧憬,在嫁妆箱子上画了两幅左右对称的兰花,在兰花中间偏上位置题刻了四句
% S, e3 T% U- ~, p! l$ g) B7 z
诗,在诗的左下方落款“拙笔写兰”。而位置不协调、字体也不一致的“题芹溪处士句”
# W: g' ^4 e( m2 R/ P0 c& H与“乾隆二十五年”题款,是后人补题上去的。这个补题者,应是曹雪芹的一个友人,补
. i; C+ H2 N; n! c, p/ U2 x
题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箱子的初始制作和题刻时间,似乎比曹雪芹要早。箱子的原
! q$ b; ~: l1 K4 u- B9 I5 F9 r主人,似乎也不是曹雪芹的什么续弦夫人,否则夫妻之间不会有如此奇怪的无聊举动
+ M3 u* k& P/ I! v+ F( ?1 q
的。
0 D5 L& C5 @8 v1 j! V7 ]
三、“曹雪芹书箱”内“悼亡诗”研究
& P( O5 v% L( r6 { 书箱内壁上书写的“编织图样及歌诀”可以证明,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芳卿”的
& G5 v. `; p2 p3 P0 }2 f% \女人;“悼亡诗”本身潦草并多处修改的书写形式,也足可证明,是丈夫死时,芳卿“睹
: S, ~7 r) I8 l物思人”(或“睹物思情”)时的急就章。红学界大师们把箱面上的“题芹溪处士”句和
% j! j+ w. E! O/ s" n这首“悼亡诗”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推测出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
: X! `; Z- t1 B# g6 ?$ Y7 o5 E" x妻子,进而推测这首“悼亡诗”是这位续弦妻子在曹雪芹病死时所作。仔细想来,这些推
. k- W% p; Y- ]- j4 r5 F
测是极其靠不住的!除了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以外,还有“以甲证乙、乙再证甲”的“自
) s" g7 y5 ? t/ x
证”嫌疑,这是研究文学和历史的考证方法所不容许的。
% \1 j/ A) G; ^' G 细读“悼亡诗”,表面上似乎同曹雪芹去世时的情景相似,比如曹雪芹饮酒无度,死
5 A7 T( L3 h' E3 ^3 w; J6 H
于“杜康”;因为生活穷困潦倒,死后“停君待殓”,妻子不得不卖了“嫁裳”充作殡殓
3 z; C) ~: J u& ?" s/ Q4 w$ y
之资等。但仔细分析,则矛盾百出,与曹雪芹决不搭界了。封建社会的穷困文人,死于
/ u; p. r0 t: Z
“杜康”、家贫“待殓”者多矣,如何能断定死者其人就是曹雪芹?更何况没有任何史料
5 O5 P2 W; U/ R5 x' x/ K. y可以证明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妻子。从“悼亡诗”的上半阕看,曹雪芹虽然
' m- |* G. `/ [7 A( |9 g嗜酒,但死于爱子早殇后的悲痛,真正的死因“怨”不得“杜康”。如果芳卿是曹雪芹的
5 X; G l6 }- E
续弦,则无权并不可能自称“糟糠”;有人说“糟糠”是代指困苦生活,衣食不周,这是
2 b# g6 ^7 T# s* |' C I; A5 U/ r
曲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糟糠之妻”是个成语,容不得其他解释。曹雪芹死于壬午年,
! v* A# o: c% G$ v! ?7 {也并非诗中代指癸未的“玄羊”年。从“悼亡诗”的下半阕看,就更加不知所云了。曹雪
! {9 C* Q8 b5 l) V) F芹夫妇同《织锦记》里的窦滔、苏蕙夫妇有什么关系?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为了“织锦意
9 P/ n4 ^4 L& l# g7 ^1 e
深”惭愧什么?曹雪芹写书及其不知什么人“续书”,又同修《汉书》的班固、班超兄妹
9 ~0 K6 L" j) V. O! R0 Q7 J+ a
有何比附之处?曹雪芹的姓、名、字、号都同“刘”字扯不上干系,为什么芳卿口口声声
- h1 F: A2 ~8 b- p* {
称他为“刘郎”?
5 f4 U( k, r# [! z# Q6 q 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悼亡诗”,显然比“曹雪芹书箱”中所题之诗更加成熟,更符合
4 \6 E- [- ~/ G! e* m. q3 L+ q诗词韵律。认定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旧雨晨星集》是造假,仅凭邓遂夫先生自己的记录,
/ O& x) G& `0 S0 B- X3 N是不能成立的证据。譬如指认某人有犯罪嫌疑,在该人生前不出示证据,而在他死后单方
2 L9 M s5 c* u8 V L. H1 O面出示他无法为自己辩驳的所谓证据,又没有第三者佐证,似乎有厚诬死者的嫌疑。如果
; ^2 m- d" W5 m. w- U不能对洪先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证假”,那么只能相信,这个作“悼亡诗”的“许芳
- `9 Y! f4 O, {! j
卿”,确实是曹雪芹出生前就已经辞世的康雍时代的人,是史有明载的“玉勾词客”吴震
, D2 I" {6 g9 `生和“转华夫人”程琼的邻居。她哀悼的亡夫,决不可能是曹雪芹!这首“悼亡诗”,最
3 ?: ]# D: s1 y8 o- j$ J6 r. x
起码作于乾隆二年再上推十年之前,很可能是康熙末期或雍正前期的作品。
- \4 b' G# {0 i% r7 m" ~$ s' z6 U 在不能对书箱本身及其涉及到的“张宜泉”、“芹溪处士”、“芳卿”等人物“证
/ _0 n6 j, P/ `" _0 U假”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并对其真实性进行
; ]: q" z4 \3 g/ M) I9 b+ N
“小心”的考证。我们不妨按照“张家后人——张宜泉——曹雪芹——许芳卿”这一书箱
6 q0 }% a) u! y( v8 B
流传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这个流传过程的真实性。实际上,书箱的四个主人、三次
8 M) ?" Y4 N0 P2 J1 E8 ^转手,只有从许芳卿到曹雪芹这一次转手、许芳卿这一个主人,红学大师们有疑问;如果
I2 ^9 w8 y3 |0 C% N
解开了这个疑团,大师们便不会恨恨地诅咒书箱是“伪造”品了。
* {0 g+ F, P! y" Z# K, i
四、“曹雪芹书箱”的原主人许芳卿考证
2 C' L- [7 g8 V- w# R% }' A% G 平心而论,只要是熟读清初历史的严肃学者,考证这个“许芳卿”并不困难,因为她
7 ?9 V$ t% h' A" a1 g6 P) i的“悼亡诗”中,对自己和死去的丈夫的形象刻画是比较细致的,比起红学大师们“考
( G: W( H: q+ h! F6 ~* G
证”的曹雪芹形象清晰多了。
1 f. _/ @; D/ v( A" J. x0 K$ _- H从“悼亡诗”中不难看出,“许芳卿”与死去的丈夫是原配的“糟糠”夫妻,并非“续
. p: |; i0 \7 z6 S4 s/ z0 g弦”,二人很有可能婚前是兄妹关系,诗中自比续《汉书》的“班娘”,就一定视丈夫为
2 b5 r9 Q( m+ q. K作《汉书》的班固,因为二班是兄妹关系,所以可以推断死者与悼亡者婚前也是兄妹关
8 Y3 k, q2 |0 z& h: B9 Y
系;不过夫妻间不可能是亲兄妹或堂兄妹关系,只能是表兄妹关系,这在旧时婚姻关系中
, y6 `. B, w. p9 ]2 T' Y) s/ l
是常见的。
$ o7 Y& U& L3 b% o 丈夫生前,夫妻生活十分贫困,丈夫突然死了,无钱置办丧葬用品,也没有生前选定
9 B+ x0 L7 J' b的 “窀穸”——也就是墓地,只好“停君待殓”,卖“嫁裳”筹款。丈夫的死亡原因是
/ q9 ~% Z6 p" J' t, G& K! @ i
“杜康”所致——也就是嗜酒无度造成的,可能是酒精中毒,更可能是酒醉后出现了意外
7 C. u. A4 }. }) A事故导致死亡;旧时医学知识对酒精中毒致病乃至致死还没有今人这么清晰的认识,对病
' S, i! x" W7 K( E% e7 ~% X, t死的嗜酒者一般不会“怨杜康”,只有对酒后意外致死才会刻骨铭心地“怨杜康”。
8 ~4 f( p- [% R6 K6 d/ B3 T: l 丈夫死后,芳卿所“理”的“陈箧”,似乎就是这对旧箱子;“陈箧”中所装的物
; q: N) s! {% x {6 R( Q' _( d+ K
品,令妻子“睹物思情”(或“睹物思人”)。这个芳卿所“理”的书箱中所装之
2 m0 C4 F" {8 P7 ]+ a“物”,似乎不会是自己的“花样子”,而是丈夫的著作手稿,书箱的用途可以作证,除
5 g" T4 u! ~5 N6 t& n了装书籍纸张,此箱似乎无它用途;除了著作手稿,芳卿也不会由“思情”进一步联想到
$ L1 g* [% |) u" J Z
“续书”。书箱中所装的丈夫生前手稿似乎是一部未曾写完的作品,丈夫生前似乎与妻子
% \7 W6 w" U7 N z% n7 X# {- i% }( _9 q
有过倘若我写不完由你续写的约定,否则“未亡人”不会以“续书”为己任,也可见妻子
5 Y1 \ \* P# @5 Q5 `) w, ~对丈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思路十分熟悉;但丈夫死后,妻子又深感自己“才浅”,担心完
" z; c; ^: r( b: X/ K8 g8 X* U
不成丈夫的遗愿,内心十分惭愧。
9 s% Z/ I% _0 G/ z) `
悼亡诗中“织锦意深”字句可以证明,丈夫生前应该创作过以“织锦”为题材的作
5 L8 i: y2 ~. u品,令“蕙女”深感惭愧。有清一代关于“织锦”题材的作品,有据可查的只有《织锦
8 |/ p' D# C. \" Y( i0 z记》传奇。《织锦记》又名《回文锦》,是康熙朝文人洪升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蕙
( ^, r3 |+ @5 h
女”是《织锦记》中主人公窦滔的妻子苏蕙,书中的“蕙女”确曾因丈夫纳妾妒火中烧导
. W2 x3 H* A# A! u( g2 V致家庭不和,最后因丈夫的教诲而自感愧悔。
4 h* [5 o% w4 d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个“悼亡诗”的作者,就是康熙朝大学士黄几
: X6 o/ O( J2 c- L b& Z
的孙女、大文学家洪升的妻子黄蕙!黄蕙字兰次,与丈夫洪升是嫡亲表兄妹关系,从小青
' d) r* K g+ `% J梅竹马,确系“糟糠”夫妻。因为“家难”原因,黄蕙与丈夫一起逃离了生活优裕的家
: [$ a$ R5 R2 W8 u7 Y+ o8 r庭,后半生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丈夫死后无钱殡殓,从洪升晚年的生活状况看,是完全
9 p! S- J# Z7 v- v" Z可能的。洪升就是《回文锦》传奇的作者,史有明载,文坛没有争议;洪升创作《回文
- N$ v, x4 Q% f锦》的目的之一,就是因为自己纳妾,妻子“嫉妒”,用作品使妻子自感“愧悔”。黄蕙
7 Q( j2 |6 k* C/ |7 G" g0 u F: b与作品中的苏蕙,均可称为“蕙女”;黄蕙字兰次,书中的苏蕙字若兰,作品的讽喻之
5 z# k/ C/ _, l# E0 J7 Z; g% B
意,昭然若揭。
, |. l; H- ]& ?7 r. G0 F: P7 t6 H
洪升死于康熙四十三年,岁在甲申,享年六十岁。死因是在水路归家途中,于一个月
% ?: }# g3 _, s# D$ y3 R, ^黑风高夜,友人招饮,大醉后归舟,失足落水,抢救不及造成的;因此妻子黄蕙在“悼亡
2 m* j; `9 _- c5 N j
诗”中产生“怨杜康”的哀怨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悼亡诗”中有“乩诼”、“玄
$ e8 I% k( D/ K( q7 B
羊”字样,“乩诼”是与算命有关的谣言之意,“玄羊”是癸未年,即洪升去世的上一
! A: t7 [7 v3 o1 F# K% j) H# |2 J年;很可能“玄羊”年妻子给洪升“扶乩算命”,有次年甲申“流年不利”的“诼言”。
3 @+ j9 T; Q, T) u s; c8 w洪升死时年方六十岁,中国确实旧有“花甲子”“流年不利”的传统说法。至于“悼亡
% `( V/ g+ \( q: `
诗”中的“重克伤”一语,应是黄蕙真实心理的反映,黄蕙婚后,次年丧父,七年后殇
6 X9 @% x) Q8 E- ]女,中年伤夫,按照旧社会的观念,确实是“克伤”命,无怪本人要自怨自叹了!
! }& g+ v1 T3 w1 B" U% j
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是,“悼亡诗”中把丈夫称为“刘郎”。如果是实指,洪升不姓
: a$ `, ^4 u" Z0 D* N5 x: @
刘,曹雪芹也不姓刘,他们的姓氏同刘字亦无意义上的关联。如果是用典,与“刘郎”有
+ J5 u5 p/ y$ g; @( r7 I- S1 g
关的典故,大概只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了,丈夫尸骨未寒,用此典入“悼亡诗”,既无
) ^5 \/ a, I4 |5 X" P
道理,也无意义。那么,只有一种解释是合情合理的,即“刘郎”二字乃“柳郎”的误
# r" u1 {- C& q$ y9 z写,刘柳二字同音不同形,可能搞混。洪升生前,确实常常自比“柳七郎”,就是宋朝那
7 P" u. {5 |4 ^, d6 g& @. X. s! C
个著名的风流文人、“奉旨填词柳三变”。生前洪升去苏州桃花坞拜谒唐寅墓时,看到墓
* R* b% Y/ f# x. S. R地修茸一新、桃花万点,感慨自己和唐寅命运、才艺相仿佛,担心自己身后下场不如唐六
0 M7 Y4 X) k4 G2 b9 K! ^
如万一,在所作的感怀诗中,曾发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无限感慨,
! \0 Q# o4 e, z& E7 G
意思是:不知将来我死之后,有谁会在花繁草绿的春天,到我的墓地来凭吊?。黄蕙“悼
0 }* L. `; `' I- d
亡诗”中所说“成谶”的“戏语”,大概就是指洪升的这两句诗。当日的“戏语”终于不
$ H- n) n+ ^1 \7 `% h7 a% H B# Y4 B
幸成了现实,洪升死后,葬身无地,殡殓无钱,更谈不上朋友凭吊了。妻子套用丈夫“谁
1 b+ r) T* y; N
吊春风柳七郎”诗句,在“悼亡诗”中写下“窀穸何处葬刘(柳)郎”或“欲奠刘(柳)
8 C! |7 ?/ Z( N" W: [; B( ]
郎向北邙”的诗句,都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含义也十分悲凉贴切!
3 N. }' \8 t2 X' _
黄蕙与表兄洪升,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同城,当时的风雅文人羡慕这对夫妻是真正的
7 Y' F& n$ m0 [, E$ ?) Y8 |“同生同心”,结婚时朋友们曾为新人作《同生曲》致贺。这对书箱,很可能就是当年与
: Q2 T$ W1 }% G( t9 s7 ]表兄洪升结为“同心”时,黄蕙盛装“花样子”的“书箧”。箱面上的兰花、诗句以及
2 ? N( q2 m8 j- f# v“拙笔写兰”落款,似乎就是黄蕙自己的手笔。黄蕙字兰次,一生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5 i; M7 I4 c& o7 P) o2 h& |
妙解音律,婚前在嫁妆箱箧上画兰,是顺理成章的。书箱内关于“花样子”清单的五行
7 E' a, y- V* M, c# E, |字,很可能是洪升婚后在“甚于画眉”之际,为爱妻书写的。
2 g& T2 [- n$ r7 k; e" u& `5 Z3 f 不过黄蕙既不姓“许”,名字也不叫“芳卿”,似乎与书箧不搭界;但仔细分析,还
$ p9 |$ j. j4 e d9 K
是有可能的。“转华夫人”对“许芳卿”的记载,说明二人之间并非旧交,而是交往时间
Q9 b& N. O* m: k不久的临时邻居,并不十分熟悉。旧时妇女出嫁后从夫姓,“许”字的发音,在江南语言
5 _3 U5 C( L; o0 O! v
中,读作“浒”音,与“洪”字同为嘬口音,极易搞混;而黄蕙的名和表字,都有“芳
/ |. a$ R# f9 p7 r* Q2 @
香”的意思,被丈夫昵称为“芳卿”,丈夫死后为了怀念亲人,继续沿用昵称,是极有可
8 l0 V' Y; N* W( Q! d, u" {1 P
能的,就像《红楼梦》中的“袭卿”、“颦卿”一样。洪升死后,家属子女搬离了杭州旧
& i& u7 m' X8 v2 ^- }4 k宅,不知流落何方,有亲友诗文可证。黄蕙是否有可能一段时间流落南京,与“转华夫
! Y9 M3 T; J, C4 X. e& d, b L
人”为邻,惜无证据,不得而知。
* }; D5 L4 u7 d, M! e
五、“曹雪芹书箱”应是盛装《红楼梦》手稿的书箧
y/ @# d6 ^2 I v 笔者的《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等系列文章,考证了《红楼梦》的初始
% E3 @5 K/ Q; j# \3 V4 ?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升,曹雪芹只是后来的“披阅增删”者。洪升出身于江南的一个
$ \" o) m. \* ~4 y- R3 P" |* }7 o$ a
“百年望族”家庭,后半生多灾多难,贫困潦倒,但多才多艺,著述颇丰。洪升晚年,在
) L4 j. W' j1 b/ _& z8 D
为《隋唐演义》的作者楮人获作品作序时,曾说自己正在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创作一
9 B; j- p3 w* ^: D4 P
部作品,但尚未竣工。同一时期,洪升的好友朱彝尊,也说自己曾亲自看到洪升以亲身经
6 m+ l! F8 o$ y$ S" q0 x
历所写的一部《洪上舍传奇》。《红楼梦》所记载的故事,与洪升早年“家难”发生发展
4 i3 f" F& @$ U1 a8 [2 j2 U
的过程以及“闺友闺情”完全一致,当非偶合,《红楼梦》应该就是《洪上舍传奇》。
) _. w* j; s1 ?8 q }
“洪上舍”是对洪升的尊称,洪升的作品,不会以别人对自己的尊称命名,只能解释为朱
4 [* P: d W' f% }( a2 N" u* e- g
彝尊不欲提及《红楼梦》名称,而以洪升传奇代称。
4 [( F$ F+ k5 D- n2 z4 u: F1 n) y 洪升去世前的人生最后一站,是在曹雪芹的爷爷——江宁织造曹寅的府中度过的。康
1 a: F) o5 o4 p2 r* v1 a熙四十三年春,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约,洪升亲赴松江,观演自己的得意作品《长生殿》
6 Z$ _# `+ |8 V
传奇,场面之盛大,轰动整个江南。曹寅得到消息,邀洪升到南京,在织造府又“畅演三
8 ]; e% `& P* H0 Q8 Y3 E$ F日”《长生殿》。(洪升这个人很有意思,红学研究中的“张候说”、“明珠说”、“江
7 a" z2 g3 I2 f; E: h宁织造说”,都能与他扯上干系,难道是偶合么?)洪升与曹寅是老朋友了,洪升抵达南
6 D5 W8 C9 F* B4 i' B1 Z
京,曹寅亲自到江边去迎接。洪升是带着“行卷”到南京的,所谓“行卷”,就是文人随
( H% Y# Y9 ^ H& {2 \
身携带的书籍和手稿。读了洪升的“行卷”之后,曹寅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 o3 m! t/ [7 `' Z9 g
诗:
8 u6 O. n8 Y- ^, N8 U# N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0 B7 m9 V! k$ @8 Z: z E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 [0 H* l9 {% m; I( \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3 l* e$ k0 o% l6 x8 t3 \ 纵横捭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4 {: O$ h, l& M$ y( j 于诗中可见,洪升“行卷”中装的是自己“垂老”之年在“恐惧”中所写的一部作品
5 m6 l! E8 Z" ]& O2 i
手稿;作品描写的是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迹和轻蔑“礼法”的人生理念。这部作品非
Q1 k! Z9 ~! x( H+ ]+ [《红楼梦》而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卷”二字,洪升携带百万字书稿前往南京,以当
7 S. ]& I& O2 E8 D+ f时毛笔书写的文稿计,大概有三五千页,甚至还要多些,没有书箱盛装是不可想象的。盛
4 ]5 f1 F4 c; n! n. Y; s装书稿的书箱,应该就是妻子黄蕙出嫁时带来的装“花样子”的一对“书箧”,书箱中装
7 G8 R1 L* b" e$ r; U- B
的就是《红楼梦》手稿!
( v' _& p4 Y% |. r K4 L: t
洪升携带手稿到南京,目的似乎是求曹寅为书稿刊刻“问世”;曹寅确实经常出资为
" ]' P+ F: i6 ~5 Y, p' Q
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在文坛有很好的口碑。洪升归途中不幸淹死了,装手稿的“行
+ i; b ~: b8 w3 f# N: e+ r2 D' L- c- F卷”亦即书箱必然流落在曹府。洪升的遗体打捞出来之后,妻子黄蕙必然赶赴乌镇现场处
9 a/ H5 V( p9 O" G
理后事。此时的曹寅,也必然把洪升的“行卷”亦即 盛装手稿的书箱带来,交给黄蕙
* V {# x, E, B& |+ z- G
“理陈箧”。可以想象,黄蕙整理完丈夫遗物之后,必然把盛装书稿的箱子继续交给曹
- n. o3 e: U, N/ o/ M h' x: J家,目的依然是为了完成丈夫的出版遗愿。交给曹家前,黄蕙“睹物思情”(或“睹物思
) o/ Z; l/ s9 a人”),在箱中草草题写了那首“悼亡诗”,就是顺理成章的推断了。
& }5 ]# {7 e, I% y9 ]/ l; A8 X 书箱从此流落在曹家。曹寅后期,烦心的事情不少,家庭经济也捉襟见肘,哪有精力
8 Z# w. P* r( h
和财力,为洪升镌刻这部百万字巨著?曹寅死后,曹家中落,谁还会对出版洪升的作品感
, J) V' F' V/ G, x4 T, M兴趣?再说曹家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了。到了乾隆中期,曹雪芹发现了这对箱子及其箱中
1 \) b2 P$ x# C
的手稿,百无聊赖之际,仔细读来,心灵必然引起极大震撼和共鸣,因此“披阅十载,增
7 U2 ^. y+ ]. K: \; [( s7 T删五次”,传抄开来,这就是《红楼梦》在乾隆年间方得问世的根本原因所在。书稿问世
3 o1 c$ U6 S C. J$ W了,书箱必然还在曹家。不知什么原因,被曹雪芹的朋友在书箱上又补题了“题芹溪处
) M5 E: N, q! G$ O5 y
士”和“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两句话,由此,这对黄蕙的嫁妆箱箧就变成了所谓
! ~ |% f N& D1 {7 d; K: n
“曹雪芹书箱”。曹雪芹死后,书箱落在张宜泉手,由张家后人保存至今。这就是对“曹
5 |1 N$ `7 m9 Z/ d5 t6 z
雪芹书箱”来历的最合理推断。
- \- G- Z' Z/ F% t
六、《红楼梦》续书及流传过程推断
5 r9 y m4 O: i* e" x* `. s u5 ]
书箱中所装的洪升书稿,肯定是个未完稿,大概就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手稿。过去
) `. P7 c0 o6 S" g$ W& M$ X
笔者推断,洪升初创的《红楼梦》是传奇体裁,现在看有商榷的必要。洪升一生热中传奇
7 S- r' U* t8 t0 {. F8 ^
创作,但晚年却表现出了对小说创作的极大兴趣!他曾经为吕熊的小说《女仙外史》详加
+ `# X2 v T0 u" C5 D! I( r
评点并作序,也曾同小说《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仁获认真探讨过创作体会。洪升曾有一段
, I8 t" F' V+ D" j# Y. Y* N
十分精辟的论小说创作的话:小说创作“要节节相生,脉脉相贯,若龙之戏珠,狮之滚
- C! N! Z) p( W) ?9 e球,上下左右,周回旋折,其珠与球之灵活,乃龙与狮之精神气力所注耳。是故看书者须
' E) H1 C- [3 P! X
睹全局,方识得作者通身手眼”。这段议论,用之于评论《红楼梦》,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 p: c! r1 v! i2 K7 h) `5 @了。洪升晚年曾说过,要把自己亲历亲闻“编述一秩”,“忽忽暮年,迄无头绪”,洪升
" D! Z8 O3 {0 Z' ?
创作的这部作品肯定不是传奇体裁,最大的可能是小说。所以,笔者怀疑,洪升生前,曾
+ H9 p5 C1 x; W: }1 {8 W经把记载“亲历亲闻”的《洪上舍传奇》改写为小说,不过未完工而已。
. m/ j, f$ s# ]" `5 a. |/ b 过去笔者也曾推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可能就是“披阅增删”者曹雪芹。现
8 ]+ r% B/ F7 v( E- s在看恐怕曹雪芹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续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后四十回的续作
- U7 X; T# F; [. ^+ a
者,应该是洪升的“未亡人”黄蕙!洪升带到曹家的书稿,肯定是个誊清稿,原稿应该仍
0 z f. e- Q" W2 Q9 ~. @$ t
留在自家。当时洪升的《洪上舍传奇》手稿也应该尚在,续书也不过是继续改编而已。黄
, ~. {) m2 D" }' j% Q1 g0 _2 K蕙与洪升共同生活了近四十年时间,洪升终生耿耿于怀的“家难”,终生念念不忘的“闺
7 X* g' M0 O1 h) u9 t7 v; Q1 P
友闺情”,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经历并共同承受的。以黄蕙的才情和对“京片子”语言的熟
! I- @6 k2 y; e3 o& u悉程度,也完全具备在洪升原稿的基础上改编《洪上舍传奇》、续写《红楼梦》的能力。
- y% [' W o" l; a. I
“悼亡诗”中所说的“续书才浅愧班娘”,不是说黄蕙没有“续书”,而是说担心自己
) W9 s5 ? p9 \' Z6 |1 a
“才浅”,害怕写不好续书,愧对亡夫。黄蕙熟知洪升著书的生活基础,又多才多艺,为
. h. A2 S+ ?1 q7 @/ ~/ n& O
什么不能像“班娘”一样,完成自己的丈夫兼表兄的遗愿呢?
0 ]3 A* u) t c
黄蕙续书是在丈夫死后,此时曹洪两家已断了联系。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增
6 S5 @$ t W$ x5 S
删”时,不会看到洪升的原稿和黄蕙的续稿,也不知道有个《洪上舍传奇》存在,因此他
+ S) B3 q z! G B
对《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的推测,与程高本完全不同。程伟元从“鼓担”上买来的残
+ O. `1 u4 T8 g/ \0 @; P5 Y稿,应是黄蕙的续书残稿。洪升的女儿洪之则也是个著名才女,有可能保存并批阅整理父
# ]$ l. d$ [; N. w8 [: _3 S母的书稿。洪之则青年早寡,有证据表明,她在寡居期间确曾整理过“先大人”的手稿,
! i( L- w; C; }; r
并十分称赞父亲的好朋友“吴吴山三妇”批阅文章的文笔。但到了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黄
( I, M9 h8 t3 h, ~% }
蕙去世已久,洪之则大概也已经过世,洪升的孙子“花村”辈未必尊重祖父母的遗作,以
7 O8 ^' G- T9 v8 [6 z- u' O
致流落“鼓担”,程伟元购买后交给高鹗整理,和前八十回合在一起出版,这应该就是程
1 O4 [$ L( A7 w) Y$ f7 ~# i甲本和程乙本的由来。
/ z! l* U/ q2 A( _4 a, l
由曹家传抄出来的经过曹雪芹“批阅增删”的《石头记》,和由洪家流传出来的洪升
3 m: y' O9 n3 l5 |
底稿加黄蕙续书以及洪之则评点的《红楼梦》,大概就是《红楼梦》诸脂本的源头,也是
5 n' e7 i1 J8 g8 }7 y
诸脂本分别以两个书名问世并出入甚大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传抄过程中,两个源头的稿
8 x0 G$ w5 w( L/ u" v% Q! G. z( Q
本互相渗透,这也是各抄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复杂纷纭的根本原因。笔者怀疑,今本
- N s) E# k/ X& q) R《红楼梦》,不论是脂本还是程本,其源头似乎都主要来自于洪家传出的稿本。因为明义
5 k4 B. U! `4 p# I
从曹雪芹手中借阅的《红楼梦》,按他的二十首《题〈红楼梦〉诗》推断,与今本差异很
% A+ o+ I7 I* Y大,根本没有流传下来。今本中之所以有“曹雪芹披阅增删”字样,是辗转传抄中混入
* P: r8 |+ W' z& Q$ n" a
的,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曹雪芹“披阅增删”后传出的本子。曹雪芹不可能同时搞两个差
1 ]4 _5 p) i+ y- z3 d" b异很大的本子,一本“简本”借给明义阅读,一本“详本”供脂砚斋评点。有人认为明义
. H9 F, p {4 u' { p' o M) [看到的稿本与诸脂本是曹雪芹五次“披阅增删”不同阶段的本子,这也是说不通的;明义
- N/ a3 G( R% i/ {- Z9 B% y2 o! T. O看到的稿本是个全璧本,所有的脂本都是八十回残缺本,全璧本在先,后来的脂本为什么
7 e' A0 k" T& \" j. R
残缺?只有一个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就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本子早就失传了,今本
2 D3 J, m ]2 w4 Q/ K
《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还是洪家的底本,不过在传抄过程中,混进了一些曹雪芹
2 @" ^' l+ Q/ _) ]1 X7 J" J) Q% @1 v2 X“披阅增删”的痕迹罢了。
【原载】 《土默热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