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 d& G) Z星期天的上午,小孙女在桌子上写作业,将一些只画了几笔的的白纸丢掉了,又拿起新白纸画起来。老伴儿看见了,就批评她说:“好好的纸,画几笔就丢了,多可惜!”说着把纸捡了起来,叠好放在了她常坐的沙发垫子底下。老伴儿的行动使我心里一动,我好象又看见了一个早已忘记的画面。啊!是了,是一个我小时候见到的事情,是“敬惜字纸”的事情,算来已经有近六十年了。
3 g6 b& z/ @ t& P/ L! F0 f1 }那是在解放初期,人们经常可以在烟袋斜街和鼓楼大街一带,看到一个身挎写有“敬惜字纸”字样布挎包的人,行色匆匆地行走在街面上,并不时地弯腰捡起地面上的一片片有字的纸片恭敬地放进布挎包中。 $ A2 N# ? H; i. M9 A/ I* S' C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他。他是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头上戴一顶旧帽子,身穿一件灰色的中式上衣,裤子总是脏的看不出是黑色还是蓝色,脚上有时穿一双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破皮鞋,也有时穿一双旧布鞋。浑身上下都是脏兮兮的,只有斜挎在肩上的布包,总是干干净净,“敬惜字纸”四个字更是清清楚楚,和他的一身行头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挎包的带子,是一条黄色的,使人无论是在他的身前还是身后,都能清楚地看到,就像现在小学生带的黄色帽子一样,十分抢眼。从他的穿装打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是生活在穷困之中的百姓。不知道他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知道他除了捡拾字纸以外,还做些什么。他的身上,除了那个“敬惜字纸”的挎包以外,还有一个颜色发灰的挎包,不知是用来装什么的。
: n7 I. G8 m0 G+ t# @这个拾字纸的人,走在街上总是显得匆匆忙忙的,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在等待着他去办理。他走路时候总是半低着头,嘴里还不停地喃喃自语,有时还会发出较大的声音。我就曾在他的身后听到他在说:“就是这么回事……”“没你的事儿……!”“去!去!去!……”等等,就像现在的行人边走边用蓝牙耳机打手机一样。可是一旦路边有一张破纸片,他就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立即走过去,一手抓住身上的挎包,一手去捡地上的纸片。当发现纸片上有字迹的时候,就会站直身子,用双手把纸片摩挲平,再细心地折叠整齐,小心翼翼地放进写有“敬惜字纸”的挎包里。然后用手轻轻地拍一拍挎包,又匆匆地向前走去。他捡拾字纸的动作表情是那样的认真和虔诚,实在令人感动。 " \; g4 P$ e$ h3 a4 A! R
一开始我们这些小学生是把他当成一个“疯子”,每每会跟在他的后面起哄。每到这时,他就会回过头来对着我们喊一声:“去,去,去!”然后又匆匆地走了。后来我们的一位老师看见我们在起哄,就出面制止了我们。回到学校,老师和我们讲起了“敬惜字纸”的含义,这才使我知道了这位捡字纸的人,原来是一位敬重文化和崇拜孔子的人。这个捡拾字纸的人,直到五十年代末我还在鼓楼前见过他。 ' l- T3 x) e& x7 C' f. n
老师告诉我们:“敬惜字纸”是我国的一个遍及民间的文化传统。 “敬惜字纸”的传统是我国人民对知识,对文化的一种崇拜行为。在我国百姓心里和传统的意义上,“敬惜字纸”是和敬畏天地神佛一样神圣的大事。敬惜字纸的传统,在我国流传已久,而且在全国各地的民风中,都会占有一定的位置。
a3 r2 \+ U a% G) `记得在读贾平凹写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意是:我们使用的文字和纸张都是祖辈先贤创造的,大家都应当尊敬和珍惜。如果不珍惜文字纸张,秽渎字纸,就会遭到祖先和神佛的惩罚。而敬重珍惜字纸的人,就是功德无量,会得到神佛的保佑和赐福。他说的这段话,就是国人对文字和知识的崇敬之情。
0 y! Z* K: ^ w. ^) r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其实文盲是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识字的或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约略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而已。因此人们对识字之人,都是敬称为“先生”。在古时的人们心目中,识字的人有知识的人,就相当于是上天的神仙(文曲星)下凡,他们写在纸上的文字,当然是和他们一样的神圣,是不能秽渎的。所以在民间和一些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敬惜字纸的故事在流传。比如流传甚广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一篇专写因为多年捡拾字纸,使得儿孙到神佛赐福保佑的故事。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还流传着一些教育人们敬惜字纸的文章,比如《惜字律》、《惜字新编》等等,就是以一种易读易懂的文体,向人们宣传敬惜字纸,尊重知识的劝人向善之书。
2 {& ~# i, R7 N& l捡拾的字纸最后将字纸作何处理?这是我当时问过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说:捡拾的字纸最后都要烧掉,就像在供桌前烧纸一样,以虔诚之心将其焚化,使其洁净归天。对于老师的讲解,我虽然没有再追问:在什么地方烧?可是心里一直有着这个疑问。直到后来长大了,看了许多历史杂书之后,才弄明白捡拾的字纸是应该在“字纸炉”中进行焚化。
8 d! j3 V. }7 [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还有一首开卷诗写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就是说所有的字纸,都应当像佛寺中的藏经一样的对待,不能随便丢弃,凡是不用的字纸应当郑重地焚化。 那么到哪里去焚化呢?旧时的佛寺山门以外,大多都要建一座“字纸炉”,用于焚化无用的字纸。以前在北京的寺庙前也有“字纸炉”,只是后来大多都被拆除了,“敬惜字纸”的传统也逐渐的被人淡忘了。
3 K0 F: E6 Z8 y+ u+ f- g; w* I“字纸炉”就是一座用砖砌筑的方形或塔形的建筑,高约两三米,开有一个门,成一个炉子的形状。捡拾收集的字纸,就在这个炉子里焚烧。全国各地的“字纸炉”的形制和名称不统一,各地有各地的叫法。有的叫比较直接比如“焚字炉”、“焚字库”,也有的地方叫的文雅一些如“惜字塔”、“惜字宫”,还有的地方更为恭敬,称之为“敬字亭”。各地叫法不一,其实都是“敬惜字纸”,尊重知识文化的意思。最近看到一篇介绍成都的蒲江西来古镇的文章,说是这个镇子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文风塔,塔正面建有焚字库,上刻“惜字宫”三字,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著汉唐”。这是比较典型的古代“字纸炉”,一般的字纸炉建的都比较简单实用的,豪华一些的使用琉璃砖瓦建造。除了寺庙之外,一些富豪之家的宅院之中或大门之外,也有修建“字纸炉”以便于自家和邻居使用的。不但民间有字纸炉,就是北京的紫禁城里的武英殿前,也有一座皇宫专用的字纸炉。平时用来焚烧大臣们写过字的废纸,在乾隆朝编辑《四库全书》的时候,这里也曾焚毁了大批的被乾隆钦定的禁书和手稿。 2 N0 ~! R% O; @
有人说以前由于造纸和印刷技术落后,得到一张纸、一篇字实在不容易,所以人们对字纸就十分珍惜。其实不然,“珍惜字纸”的意义不完全是对物质和劳动的尊重,这里面更主要的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从前各朝各代的捡拾字纸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而且都像前面说的那个捡拾字纸的人一样,他们的捡拾行为是自觉自愿无人强迫的,他们做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认真和虔诚,绝无做作之处。他们不一定识字,更不是知识分子,可是他竟会年复一年地去捡拾字纸,而且还在自己的挎包上或背篓上写着“敬惜字纸”来向大众进行宣传。这绝不是仅仅对物质的尊重,而更多的是对文化和知识的崇拜和尊重。 ' F) B. L. A5 V
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实践者“敬惜字纸”的传统,那就是藏书。在我国历代都有不惜重金甚至用倾家之力去搜集保护各种古代书籍的事情,更有为保护藏书,几代人甘受清贫,甚至为书捐躯的人们。也正是由于这些以书为命的人们世代相传,才保住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才使我国的文化成为世界唯一的一个没有断层的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敬惜字纸”这一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