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了本刘俊杰先生的相声文集,细细翻来有不少感触。书中有一个群口相声“传统与现代”很不错,记得第一届CCTV电视大奖赛最佳逗哏奖的得主刘彤和他的搭档王殿云就是说的这段相声。只不过由原来的四个人表演变成了两个人表演,在表演形式上由群口变成了对口。同时这个段子本身就是对传统相声如何改编是一种探索(其部分元素来源于传统相声绕口令),很巧合的是前两年春节晚会上那对来自台北曲艺团的演员也同样运用了绕口令的元素,逗哏演员朱德刚的名字也被观众所记住了。 相声如何改编与创作(主要是指二度创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对于相声的改编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颠覆传统,另起炉灶(比较成功的是郭德纲的“西征梦”很多人关注他都是源于这段相声)。另外一种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但是总体上不如原作如两个版本的“新夜行记”和“买猴新篇”这样的作品。改编后的效果不如以前的版本。还有一类就是保留原作品的基础个别环节有所变化,比较成功的是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三位的“新编扒马褂”。唐杰忠先生也曾谈到相声改编,主要是传统相声的改编问题。如何给这些相声段子赋予新的生命力,非常值得研究。另外演员的二度创作也十分重要,以90年代姜昆与梁左二位合作的黄金时期为例,在他们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的原文本里面远没有实际演出的内容丰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虎口遐想》一书看一看(这里想强调一下,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演员,而且必须通过表演来实践。没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再好的段子也难以展现其全部魅力。作品与表演是息息相关的,老话里面的活保人与人保活也多多少少有这层的意思。现在有不少朋友对于创作、编写相声很有兴趣,但是为什么作品不活,就是作者缺乏相声表演的实践,这有待于作者自身的改变)。而目前相声作品的现状是:既出不了什么优秀的新作品,而传统相声大多观众、听众们已经耳熟能详并且甚至可以在演员没说下句的情况下,先把下句说出来(刨活)结果造成了一种承受疲劳。在这个时候,改编与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最后借用刘俊杰先生的这部作品名“传统与现代”来点一下题,希望相声作品最终能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那才是成功的作品。 - @5 d: |% M" l; _
( k" q b6 B- s# h作于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