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Y* L$ P1 e. `刘洁园fficeffice" />
1 q. O6 {$ c1 @5 H2 u2 ]% V古人爱菊,并以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少时,不更事,自有豪气在,老后却阅尽世间冷暖,饱经风雨沧桑,难免有诸多感慨。借物抒情,是人们常有的心态。东晋陶渊明平生爱菊,辞官归隐后在家中遍植菊花。自从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诵传于世后。“东篱之菊”便成了许多难达鸿志的文人的一种象征。白居易身处国难之时,忧国忧民,宦海浮沉,内心闲愁难遣,未到重阳盼重阳,“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表达了只有在那菊黄醉酒中求得陶然之趣,才能暂抛世事的心态。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与那些愿暂时脱离世俗的心情产生了共鸣.渴望在赏菊之时.能够抒发一下自己高洁清雅的情怀。
; w R2 E! n2 b' i' o“文革”前,新街口大四条东口(今徐悲鸿纪念馆址)有一处面积不大的菊园,园林的主人就是享誉京华的艺菊名家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left="left" bottom; BACKGROUND-IMAGE: url(res://ietag.dll/#34/#1001);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tabindex="0" productid="刘文嘉" w:st="on">刘文嘉ersonName>先生。ersonName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left="left" bottom; BACKGROUND-IMAGE: url(res://ietag.dll/#34/#1001);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tabindex="0" productid="刘文嘉" w:st="on">刘文嘉ersonName>先生(1884 一1962 )字任甫,湖北嘉鱼人氏,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主攻法律,回国后参加了清末的最后一次科举,中举人。辛亥革命后从戎,因不满腐败,厌恶权利之争而愤然辞官从教。1931 年前后,汉奸及日伪政权多次纠缠,胁请ersonName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left="left" bottom; BACKGROUND-IMAGE: url(res://ietag.dll/#34/#1001);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tabindex="0" productid="文嘉" w:st="on">文嘉ersonName>先生出任伪职。为保民族气节,先生蓄须隐居。其时新街口的豁口尚未打通,交通偏僻,又无车马喧闹干扰,于是在此处构园建室,种菊自娱,为取“洁身自好,闭门啸傲”之意,自号“洁园老人”。 3 d( o" F/ `. s$ O# A
这所私人小园林,处处都充分体现着文化的色彩,可谓布局巧妙、独具匠心,如进门处的“洁园”( 陈叔通题),花房正中的“仰止厅”(邵伯纲题),花台上的“望湖亭”(章士钊题),对面的“小诗龛”(叶恭绰题),正厅正室的“延龄馆”(张菊生题),馆内的“嘉荫堂”(陈紫纶题),东屋的“寄傲轩”(刑冕之题),西屋的“守澹斋”(陈紫纶题), 北屋的“晚香移”(商藻亭题),后院的屋舍“静修居”(为桂南屏题)等。ersonName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left="left" bottom; BACKGROUND-IMAGE: url(res://ietag.dll/#34/#1001);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tabindex="0" productid="刘洁园" w:st="on">刘洁园ersonName>先生有诗颂此为:“小园题榜字堪夸,难得词林八大家(注:均为清末翰林)。鹤算人皆登耄耋,增光不独有秋华。” / \2 D) F/ V: B
在园林的七室一厅的展室中,陈列着各个品种的菊花两千多谱。四壁以绳格的挂吊式展览了名人书画、诵诗诵词:其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谢觉哉及沈钧儒、傅作义、齐白石、张海若、陈半丁、汪慎生、王雪涛、汪蔼士、胡佩衡、张伯驹、马伯逸等。 1951 年12 月3 日,毛泽东首次来园参观,1952 年为毛主席60 荣寿之年(毛主席诞辰为1 893 年12 月26 口,此处按虚岁算)。毛主席干11 月24 日再次往临洁园赏菊。 1953 年12 月7 日、1955 年11 月20 日,周恩来偕邓颖超曾两次贲临洁园赏菊并留题墨迹。1961 年刘洁园艺菊三十周年纪念时,11 月3 日朱德副主席亲临观菊,以秋兰两盆见贶(音矿,赠送之意),并有楷书诗幅送与刘洁园。 + p: Z. S+ m& T& @- ^
1953 年11 月3 日董必武副总理偕夫人来园赏菊撰联。
7 N3 i4 V' \; s6 y. j在洁园留有足迹的还有邓小平、彭真、徐特立、郭沫若、黄克诚、廖承志、李济深、何香凝、章乃器、史良、柳亚子、王昆仑、梁漱溟、老舍、沈从文、薛暮桥等。外国友人胡志明、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片山哲(日本前首相)、布伦姆夫人(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兼常任理事)。20 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ersonName style="BACKGROUND-POSITION: left="left" bottom; BACKGROUND-IMAGE: url(res://ietag.dll/#34/#1001);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tabindex="0" productid="和" w:st="on">和ersonName>夫人等也来园观菊、摄影、题词、题字。 刘洁园艺菊注意推陈出新,培育了不少新品种。他还不顾年迈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讲述菊花的特点和培植方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都曾专题介绍过刘洁园和他的菊花,先生为新影拍片而吟味的小诗是.”秋菊产中华,芳从众口夸。傲霜兼冒雨,艳态灿云霞。” " O: w8 O7 }6 D* S5 |3 ]
1960 年,76 岁的刘洁园因病魔缠身而精力不济,将洁园无偿赠献给国家。白己退居二线仍坚持待客,兼做技术指导性工作。1962 年,因胃癌仙逝。 刘洁园老人生前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市园林局顾问等职。他未完成的艺菊之作被友人借去阅读。因逢“文革”而遭抄家失落,至今杳无音信。 / N' J" ?+ s' D( x!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