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51|回复: 3

[转帖]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15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G" N( y5 I& M0 l3 T# a. |* E$ D) G* |0 Q$ j2 _. S$ ? t* `: D" U- M: [# u: E l1 ]. r+ d% j5 f- E- V1 l9 Q# c! e# X2 | v# B) m$ K$ |$ @4 z' o6 G5 A3 @" A' G H% ~1 z& Z3 M; m1 U" J: s8 x. S7 l Q% n; w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4  发表评论>>
+ Y) V" g* M& I# [/ R) k

如今的北京,每年有几百万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他们中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扎根在这里。很多人说喜欢北京的文化,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北京的大杂院。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会找一间楼房来住,哪怕只是一个群租的床位或者潮湿的地下室,也不会选择大杂院。但是老刘不在乎这些,他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知道如何伺候蜂窝煤炉子,也不在乎陌生人在公厕面对面蹲着。

8 @( T/ i2 R7 T; k0 Z

老刘其实不老

; Z6 D& R* |' |- m

老刘是整个院子里最年轻的受访者,却是最喜欢说自己老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代,大几岁的经历过磨难,早就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小几岁的蜜罐子里泡大,鲜衣怒马席卷而来,自己除了倚老卖老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遮羞布。对于采访,老刘显得有些淡漠,但是聊起来之后,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逻辑感,“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嘛,咱也是按照国家栋梁的标准培养的。”

6 `4 l2 U5 W: K

老刘后来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栋梁,经历了数次考研的失败后,他成了一个“互联网民工”。“小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以后21世纪了,什么活都有机器人替咱们干,大家就躺在床上享福吧!前几年我还纳闷儿,哪有机器人啊?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自己都变成了机器人,每天坐在那一动不动,按照固定的程序工作……”

% A8 h l9 N0 l8 q$ M

牢骚归牢骚,老刘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份工作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好了很多,当然也更辛苦,每天上班十三四个小时,加班无数,因为这个,老刘错过了不少姻缘,也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房,成了这里唯一的本地房客。

% _9 C* f7 @* Y9 v- x4 t

老刘的家原本在城南崇文区的一条胡同里。过去的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崇文宣武一代聚居着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人力车夫,小摊贩等等。花市,磁器口这种地名就很能说明问题。按照老人的说法,这条胡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进京的一条水道,当然后来这里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一样被填埋了,也不再有所谓出胡同往东一里地都是乱坟岗的情景。再后来,这里随着旧城改造运动被轰鸣的推土机夷为平地。

3 o+ G; U x$ ^2 `1 a: V

2002年中国的城市圈地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北京随着申奥成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老城区的平房被高效率地拆除。虽然城里的树被砍掉了大半,但是“XX花园”却取代了胡同成为地图上最常见的字眼。北京的房价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大幅上涨,但是开发商们给拆迁户们的补偿款却越来越少,当然少不了“血谏”的,但也不能指望每条胡同都有这样的“烈士”。那些号召大家坚守阵地,跟开发商死磕到底的人,往往就是拿了黑钱第一个秘密搬走的。松散的邻里关系在金钱和权力的威逼利诱面前是如此的无力。

E, I) z4 z5 y" j6 w, U" m

老刘家和很多邻居一起被迫去了更偏远的大兴丰台等地买房。“老北京都被挤出北京了!很多人抱怨说在城里听不到北京口音了,是啊,欢迎你们到卢沟桥或者燕郊去听……”老刘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些激动,但更多是无奈,市场经济来得太突然,北京人这个自诩天子脚下,缺乏竞争意识的群体几乎没有作任何抵抗就败下阵来。“我会回来的……”老刘最后甩出一句《终结者》里的台词来。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 t# z* H0 u7 u5 U( x3 B1 M
1 `; ~% j: Y. [' o $ O8 `* T6 ]" M2 y5 ~" [) f' R7 d/ m8 k9 b I! z8 F& m8 i; l7 q# t$ U/ P/ {7 ^- r0 d5 L, n7 s' L4 i2 |6 N. E: j8 U+ \+ x8 {+ e" s# A! t# `% q4 N( p5 I" u" e, D) M# D* r: r% v" X! x ^, r% x. X, Y( h6 U4 A8 h! Y! X) c9 h
: N( a N0 L( Q5 h5 C& p! X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 F6 f! `2 Z7 f

 

) G+ m1 h4 T% H% h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4  发表评论>>

( m& T. H6 C0 W: O4 t

如今的北京,每年有几百万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他们中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扎根在这里。很多人说喜欢北京的文化,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北京的大杂院。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会找一间楼房来住,哪怕只是一个群租的床位或者潮湿的地下室,也不会选择大杂院。但是老刘不在乎这些,他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知道如何伺候蜂窝煤炉子,也不在乎陌生人在公厕面对面蹲着。

7 g& ]$ E7 r% x5 v/ A

老刘其实不老

5 e# ?! h6 |* z

老刘是整个院子里最年轻的受访者,却是最喜欢说自己老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代,大几岁的经历过磨难,早就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小几岁的蜜罐子里泡大,鲜衣怒马席卷而来,自己除了倚老卖老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遮羞布。对于采访,老刘显得有些淡漠,但是聊起来之后,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逻辑感,“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嘛,咱也是按照国家栋梁的标准培养的。”

; t4 a5 H. N8 k _

老刘后来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栋梁,经历了数次考研的失败后,他成了一个“互联网民工”。“小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以后21世纪了,什么活都有机器人替咱们干,大家就躺在床上享福吧!前几年我还纳闷儿,哪有机器人啊?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自己都变成了机器人,每天坐在那一动不动,按照固定的程序工作……”

0 o$ O1 l0 F. n

牢骚归牢骚,老刘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份工作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好了很多,当然也更辛苦,每天上班十三四个小时,加班无数,因为这个,老刘错过了不少姻缘,也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房,成了这里唯一的本地房客。

( @. @6 e+ i& ]' a5 C) s. p

老刘的家原本在城南崇文区的一条胡同里。过去的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崇文宣武一代聚居着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人力车夫,小摊贩等等。花市,磁器口这种地名就很能说明问题。按照老人的说法,这条胡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进京的一条水道,当然后来这里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一样被填埋了,也不再有所谓出胡同往东一里地都是乱坟岗的情景。再后来,这里随着旧城改造运动被轰鸣的推土机夷为平地。

/ X6 B9 y% V& p( l

2002年中国的城市圈地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北京随着申奥成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老城区的平房被高效率地拆除。虽然城里的树被砍掉了大半,但是“XX花园”却取代了胡同成为地图上最常见的字眼。北京的房价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大幅上涨,但是开发商们给拆迁户们的补偿款却越来越少,当然少不了“血谏”的,但也不能指望每条胡同都有这样的“烈士”。那些号召大家坚守阵地,跟开发商死磕到底的人,往往就是拿了黑钱第一个秘密搬走的。松散的邻里关系在金钱和权力的威逼利诱面前是如此的无力。

% V0 ]3 U4 S7 Z1 c

老刘家和很多邻居一起被迫去了更偏远的大兴丰台等地买房。“老北京都被挤出北京了!很多人抱怨说在城里听不到北京口音了,是啊,欢迎你们到卢沟桥或者燕郊去听……”老刘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些激动,但更多是无奈,市场经济来得太突然,北京人这个自诩天子脚下,缺乏竞争意识的群体几乎没有作任何抵抗就败下阵来。“我会回来的……”老刘最后甩出一句《终结者》里的台词来。

发表于 2008-12-15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片纪念改革开放的好文章。
发表于 2008-12-15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4:04 , Processed in 1.11647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