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默的书没有看过,他的观点尚不知道。就我肤浅所知,试做答复,也许不准确,欢迎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敬请最好不要使用攻击谩骂语言,谢谢。
5 c! D/ u7 z8 U* g2,关于格局问题。大钟寺是俗称,原来叫觉生寺。在觉生寺,是先有寺庙,后来移去的大钟,所以钟楼位置布局受到限制,不是从头规划的。
# s4 b9 t4 @. P' X# Z3,关于钟楼体量较小,大钟没有挂在第二层楼上。大钟太大,不易上楼。据说是先造好立柱和横梁,然后下边堆土坡,大钟沿着土坡上去就位挂好,再除去土坡,建造其余部分。挂大钟的立柱、横梁很粗壮,若是要建造体量很大的钟楼,就需要又粗又长的大木,寻找大木也不容易。虽然没有楼下的空间作为共鸣腔,但是前人也有办法,在大钟下面开挖了音池,向地下要空间。 2 D$ w7 a) f" O* R) U7 {
3,这个大钟当年的声音还是很大的,读了正文就会知道。至于声音“时远时近”,我想,每撞一声,钟声持续很长,前头声音大,传得远,后尾声音渐弱,传得近,而且大钟的声音不是“当当”的清脆,而是“轰轰”的低沉,所以说“其声轰轰”。您看乐队里的铜管乐器和提琴的声音,小的清脆,大的低沉。还有寺庙大钟主要不是向民间报时用的,而是配合寺庙法事活动用的。
+ s0 t; T& i' r2 C4,至于说“网上说永乐大钟声音不够宏亮,所以从钟楼移到万寿寺”,费解。鼓楼后边的钟楼,明代当年先是挂的大铁钟,因为声音不好,换了铜钟。淘汰的大铁钟,一直废弃在鼓楼后边,有很多网友小时候都见过,我也见过。后来移至大钟寺博物馆,和万寿寺没有关系。 $ q* p. B4 ^4 F" T1 {- N
; |$ h0 z" ?* w" I
2 d! d6 b' L8 Q5 |( S$ U+ q$ j北京万寿寺与明清三太后(第一个太后的故事) 3 K: @0 ?, X; x# W
陆元 3 ?# R: j- } _% q1 d! o( v
北京西北郊外的长河,起点在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绣漪桥,终点在西直门外的高梁桥。长河沿岸有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紫竹禅院(今紫竹院公园)、真觉寺(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又名五塔寺)、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等一系列明、清皇家寺庙和园林。其中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乾隆和光绪年间又经两次重修,是万历朝慈圣皇太后、乾隆朝崇庆皇太后和光绪朝慈禧皇太后用于贺寿祈福的皇家寺庙。 ( Q; b( e# X8 k* f2 [ T
充菩萨,慈圣建寺盼万寿
7 z$ S% R+ I' p, G, K慈圣皇太后李氏,是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李氏的父亲李伟是个瓦匠,家住京郊漷县永乐店(今属通州)。李氏自幼家贫,被父亲李伟卖给在通州右卫当百户官的陈家,做了陈小姐的丫环。不久陈小姐被皇子裕王娶为王妃,14岁的李氏也跟着进了王府,并相继为裕王生了两儿两女。裕王后来做了隆庆皇帝,陈小姐被封为皇后,23岁的李氏被封为贵妃。
, V* T4 M" l N/ ~6 W4 F% P李氏28岁那年,隆庆皇帝死去,因陈小姐无子,由李氏10岁的儿子继承皇位,成为万历皇帝。按宫廷惯例,陈小姐作为正宫皇后,应升格为皇太后,李氏作为小皇帝生母,虽也能升格为皇太后,但二人的称号、地位要有差别。当时,刚当上内廷总管的太监冯保和很想当上内阁首辅的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讨好小皇帝的生母,就给了二人同等的待遇,尊封陈小姐为仁圣皇太后,尊封李氏为慈圣皇太后。陈小姐当皇后时,父亲曾被封为伯爵,李氏当上了皇太后,也封父亲李伟为伯爵,后来又晋级为武清侯。 + q) t. B! C# b3 O. I" L( B
虽然李氏与陈小姐并称皇太后,但做过丫环的李氏总有自卑感,总觉着自己比当过正宫皇后的陈小姐低一头,她就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想借着佛教的光环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明史?后妃传》说,李太后“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万历)帝亦助施无算”。位于广安门内长椿街的长椿寺、位于阜成门外西八里庄永安万寿砖塔下的慈寿寺,都是由李太后发起建造的。
5 D! h4 h) {5 V2 y( g万历五年(1577年),李太后相中了距西直门外七里的长河北岸一处古庙遗址,命太监冯保任工程总指挥,在那里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万寿寺,以祝福自己“万寿无疆”。为了赢得李太后欢心,冯保率先献银一万两,王爷、公主和大小太监头目们也争相捐资。费时不足一年半,寺庙建成,“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其华丽程度赶上了皇宫,难怪至今北京还有“万寿寺是西郊小皇宫”之说。 " a1 e8 b1 \% @7 M
明末文人所著《帝京景物略》描述说,万寿寺的正殿是面阔五间的大延寿殿,两旁是面阔各九间的罗汉殿,供奉有十八罗汉,后面的藏经阁,收藏着从城里的汉经厂和番经厂移来的佛教经书。阁后开挖有三个水池,还用挖出的泥土堆筑太湖石营造了假山,以象征佛教的四大名山。假山上有三座殿堂,分别供奉着南海普陀山观音、四川峨眉山普贤、山西五台山文殊三位菩萨,山下的地洞里供奉着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后院还有百亩园圃,栽植着花草果菜。 7 U+ d& W8 @' p- V- t; L4 \( ~
万寿寺的前院,西边建有鼓楼,东边建有钟楼,钟楼里悬挂着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著名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自明初永乐年间铸成之后,原本悬挂在位于今北京东城区北河沿大街钟鼓胡同一带的汉经厂里。汉经厂,及紧邻的番经厂,都是明代刻印经典书籍的皇家印刷厂。汉经,指汉文佛经,番经,指梵文佛经。当时,这两处经厂的房屋已年久失修,李太后就将经厂保存的经书移至新建成的万寿寺藏经阁收藏,并将永乐大钟也移至万寿寺的钟楼悬挂。
7 b5 M! {/ R M永乐大钟周身铸有佛经22万7千余字,相传每撞钟一次,就相当于将全部经文念诵一遍,万寿寺派了6名僧人专职撞钟。明末文人所著《长安客话》说,当时“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轰轰,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时期,因有迷信说法,说是城西不宜鸣钟,大钟被卸下钟楼,弃置于地,生了许多绿锈。直到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大钟才由乾隆皇帝下令移至京城西北郊的觉生寺,觉生寺也因此被俗称为“大钟寺”。
' ^& L8 q( ?( j, }李太后臆造的“九莲菩萨”形象,是一只凤凰驮着九朵莲花,因此在万寿寺山门两侧“八字墙”镶嵌的砖雕上,雕刻有九朵莲花。《明史》说,当上了内阁首辅的大学士张居正,对李太后劳民伤财大建寺庙曾经试图劝阻,李太后拒不采纳,反而让张居正为万寿寺撰写纪念碑文,张居正只好违心地写道:“惟君建极,敛福赐民,民有疾苦,如在其身……祗奉慈命,复轸民瘼。”
: o) K/ ^/ V( A6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