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梅兰芳不是面做的 3 r: b* G% _; d% L
文化沙漠
5 K6 E8 @9 i' H! X$ G% w# Y 花了两个来小时,看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此之前,本不打算做任何评论,电影吗,看完就完。可是看完电影我却心潮难平,其剧本之劣,导演之俗,主演之拙令人诧异,这是我看电影之初没有想到的。
3 y. x6 v" l. p* O, Y( t/ |# a 首先,电影《梅兰芳》编剧对国粹艺术的理解,对梅兰芳的认识,还处在京剧“初级阶段”,电影整体结构零散,人物肤浅,语言牵强附会。通过电影《梅兰芳》的脉络,剧情主要围绕三点展开:梅兰芳与“十三燕争戏”,“梅孟恋”和“蓄须明智”,梅兰芳“访美”情节作为引线穿插其中。这三点一线之间,互相交代模糊不清,结构零散,剧情之间缺少铺垫,甚至毫无交代,处理粗糙,连接兀突,使人遗憾。 8 F. n- }, j( q# r. ~* E
人物塑造方面,梅兰芳和邱如白缺乏人物深刻心理刻画,性格前后矛盾,浅薄幼稚。比如梅兰芳这个人物,前半场性格懦弱,目光短浅,胆小怕事,毫无国际视野。是否“访美”一节,梅邱冯三个人对白,梅说:“梅兰芳要去美国,几个字?”邱答“七个字”,梅说:“给梅兰芳壮壮胆”。梅兰芳如此大人物,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是不会走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一天的。偌大个梅兰芳,竟然需要有人接二连三的说“畹华别怕,别怕”,活脱儿一个不经世事,懵懂无知的孩子,始终需要众人呵护,何其怪哉?!梅兰芳谨慎认真不假,但不是狭隘懦弱,更不是无知的代名词。仅以梅兰芳“访美”为引子,生活中梅兰芳生前家中宴席不断,来了这拨来走那拨,宾客中包括各国使节。老人们回忆,有一次一个外国使节看到梅家一件东西,极为喜欢,这是梅家朋友的。梅见其真心喜爱,便做主送给他,自己想办法说明情况,设法赔偿对方。这一点就能看出,梅兰芳的心胸和视野高古与不俗。而电影中的梅兰芳,竟有连“访美”的价值如何一无所知,还得邱雇人持枪威胁他去“访美”,到了可笑至极的地步。梅兰芳还对自己的艺术价值一无所知,非得要旁人哭谏他“只差一步就出神入化了”,听来让人哭笑不得。 ) ?# i/ m0 n0 \
电影的后半部分,日军侵华时期的梅兰芳,却忽然性格大变,脾气一改从前,莫名其妙的“凛然”起来。梅兰芳蓄须明智,召开记者招待会演讲说,自己退出舞台,是维护戏人的地位,这种说法肤浅而滑稽。生活中的梅兰芳在民族大义,大事大非的关头,为维护民族利益,宁可打伤寒针,以死明志。那时候打两针就有生命危险,梅兰芳一气打了三针,是奔死去的。本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剧中最该出彩的地方,编者反倒“小”处着眼,趣味不高。梅先生原有的风骨精神倘然无存。可见剧作者功力之差,缺乏应有的民族意识。
# h" P2 J' O+ o5 ` 再就是邱如白这个人物。邱原型该是齐如山先生,齐祖籍河北高阳,世家大户,年轻时留学法德,学贯中西,精通中西戏剧艺术。我个人以为,梅兰芳与其如山的关系,攀大一点说,是中国戏曲里的马格斯与恩格斯的关系,并不为过。电影中邱如白完全脱离了温文尔雅的文人风范(虽然剧中邱如白的外表以文人形象塑造),却使人看到邱如白霸道,张扬,神经质的一面,似黑帮老大杜月笙一般。如果说这是电影人物塑,也就罢了,问题是电影中同一个人物邱如白,却是前后两种矛盾性格。电影前半部分,梅邱两人缺乏惺惺相惜的情谊,邱好似一个黑社会老大将掌握于股掌之间。日军侵华时期,邱和梅性格方面换了个位置,邱性格糊涂懦弱,成了以前的梅;梅毅然刚强,变成之前的邱,通读下来剧情奇怪加诡异,甚至有莫名其妙之感。
4 p; }& y/ V6 ^$ F! K 影片还有两点硬伤,一是电影中视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为和孟小冬为看一场电影,而不去救场,反倒对来人大发雷霆,这根本不是梅兰芳,不合乎梅兰芳本人的敬业性格。第二是梅兰芳访美演出中,台上到了该“叫好”的地方,台下却鸦雀无声。别人不理解,也说得过去,自称“在国外考察过戏剧”多年的邱如白竟然也不知道洋人为什么会这样。在西方,演出中不鼓掌是妇孺皆知的习惯。曾经考察过西方戏剧的邱如白却不谙此中门道,紧张的跑到街上,迷茫彷徨一阵。回来一开门,看到满场人起立鼓掌,才疯了似的兴奋呐喊。不但不合情理,竟是常识错误,大不应该。 , c9 J- E6 X h4 F& v
电影语言方面,编剧、导演尽量让演员使用老北京腔儿对话,遣词造句力图再现老北京的氛围和场景,如“座儿”,“粉儿戏”之类,可电影后半部分越来越露馅,演员语言表达越来越兜不住。编演可能以对白加老京腔就是国粹了,实为大错特错。除此之外,电影中人物语言不合情理,且幼稚。如最响亮的台词之一“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座的”,乍听里面有戏,细品徒有其表,造作肉麻。再有日本军官说的话:“不管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那时情形,日本人刚进北京,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宣称几个月就能拿下全中国,此情此景,日本军官当然不会说出那番话。还如梅兰芳见到日本人,说了句“有人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幼稚如孩童一般;梅兰芳送伞给孟小冬,两人谈许什么愿的对话,对白就像过家家。再有孟小冬要走,梅正好来,两人你一句我一句,重复的就是两句话:“就不是”“就是”……此类情形比比皆是,小儿科的思维,俗不可耐的对白,不由让人大摇其头。
p* {; A. A! n3 O- t 导演方面,陈凯歌力图再创《霸王别姬》的辉煌,事实却是相反。电影《梅兰芳》不但不感人,反而感觉凌乱压抑,不知所云。仅说黎明塑造的梅兰芳一角,浅说毫无表情,深讲缺乏心理刻画。能看得出,陈凯歌始终不想让满嘴港腔,连普通话都不好的黎明在电影中开口说话,或少说话,能不说就不说。其他人物代说,加旁白解说,这些却还是掩饰不住黎明的弱处。影片重中之重的情节,梅兰芳打完伤寒针,面对记者陈词一场,黎明说出几句话,还是显露出“港腔港调”。梅兰芳本人不是不会说话,而是陈凯歌不让电影中《梅兰芳》说话,尽量制造一个不说话的“哑巴梅兰芳”。蓄须明志,黎明从亮相后到晕倒,最该出彩的地方反倒虎头蛇尾。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上台就说“我讲完了”,后面只说了寥寥数语,还是能感到这是一个香港艺人的自白,与一代大家,蓄须明的梅兰芳不搭界。陈凯歌苦心积虑,仍掩盖不住黎明台词和演技的苍白。
3 b& @, D8 B0 e- P4 S* O% z, B: h 主演方面,黎明属于三无产品:“无感觉,无表情,无心理刻画”。孙红雷属于“三抢阶层”,抢话,抢镜头、抢戏,脱离人物本质,独独张扬自己;章子怡强撑台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冬皇假如真的是章子怡演的这个样子,恐怕连跟班儿都混不上。无疑,这都与演员的国粹底蕴薄弱,缺乏传统文化修为息息相关。电影《梅兰芳》中演员也有出色的一面,表演最到位的是配角演员,比如王学圻功架规矩、余少群扮相传神,英达应酬打点到位、包括梅府佣人宋妈几句台词都透着功力。绿叶倒比红花强,是电影《梅兰芳》的一大“特色”。
4 y' S/ H& M0 `0 T b 电影《梅兰芳》总体给我的感觉:编剧、导演、主演只用一个叫《梅兰芳》的京剧符号,给观众开了张空名支票,而梅兰芳真正艺术人品的深层演绎,与电影本身关系不大。这些人或许根本未悟京剧大师梅兰芳何许人也,赶鸭子上架,借壳上市。最让人不解的是,编剧和演员缺乏传统艺术功力也就罢了,导演过中国电影史上熠熠闪光的影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其表现也如此低能拙劣,捉襟见肘。电影《霸王别姬》的艺术光彩,国粹深邃,人性叩问,《梅兰芳》难与其相提并论。戏行早就有人说,陈凯歌《霸王别姬》是他父亲陈怀皑为抬儿子,代他导演的。今昔对比,从陈凯歌的表现分析,我倒越来越相信了。 8 p0 {7 @2 D2 N# b) O
我还想说,电影《梅兰芳》,莫不是陈凯歌先把梅家人拉进来,堵住京剧人的嘴。戏迷懂戏,但必定圈子小,翻不起大浪;老百姓,当代青年人有几个真正懂得梅兰芳的?上捂下盖,打个时差,借梅兰芳的名字打自己翻身仗,其用心良苦,反倒露出了狐狸尾巴。但愿这只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揣测吧。 ! ?$ Z' W& n7 k0 X2 D
看完电影《梅兰芳》,我终于看出点门道,陈凯歌大概是在素描梅葆玖,而不是刻画梅兰芳。其实,温文尔雅,谦恭谨慎的玖爷,也不应该是“面筋”的代名词吧。我只能这么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是出哑剧和闹剧,由一块起子,一些不懂戏曲的编剧,不谙国粹的演员,明星大腕强强联合发酵出一部叫做“梅兰芳”的馒头,而真正在艺术上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抗战时期“蓄须明志”、解放后捐飞机抗美援朝,精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百代楷模的梅兰芳先生,他的艺术和风骨,并不是面做的。陈凯歌导演,您可知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