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45|回复: 7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含1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23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ficeffice" />  4 I/ Q# d' t9 }: [- A

 

. C% w8 i0 D' n/ g. s& y7 o

当年的救燕大军过了拒马河想必是毫不迟疑就按他们既定的路线进发。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追随古人的足迹来到拒马河边时却犹豫了:他们究竟走的是那条路?从西关上北行大致有四种走法。沿拒马河上行有两种,一是到六渡走北港沟经王老舗、王二岭翻过山梁进大石河谷;一是到十渡走马鞍沟经红港口、荆子站翻过山梁进大石河谷。沿拒马河下行也有两种,一是进千河口北沟经天井或去大石河谷或去大房山;一是进千河口东沟经东关上也可去大石河谷或大房山。

. f$ b. R) O8 @0 R

 

1 o, F/ W3 r/ L }" G& V

大石河谷在我们最初探究“周德威收燕之路”时曾被认为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尽管要绕些路,但对带着粮草、辎重、骑兵的救燕大军来说,河谷倒就比沟涧好走,况且走大石河谷只需翻一道山梁就可抵达大石河的出山口,而经大房山走到同样地点至少要翻三道山梁。不过在大石河谷行军有一个最要命的问题,就是无法及时发现平原地区契丹兵马的动向,也就不能提前做好御敌的准备。仅此一条,就足以把大石河谷行军的可能性排除掉。事实上,救燕大军也的确没有选择走大石河谷。如果他们走了,那就与大房山没什么干系了,就不会有“循大房”、“并大房”、“踰大房”一说了。

8 M, f& X, q0 D, ?

 

# S7 Q; k q6 e1 I2 S4 P

至于千河口北沟和东沟的两条路径,北沟行军依然有无法观察契丹兵动向的问题,且由北沟去大房山的小道也过于曲折艰难。排除了其他三条路径,那就只有千河口东沟可行了。且慢,先别急着走东沟。救燕大军在进入东沟之前还有一道难关必须跨过,这就是几万人马途经千河口时如何能不被敌人发现。要知道,千河口已临近拒马河的出山口,口外的平原地区已在其视野之内,也就是说,如果出山口一带有契丹兵活动,行进在千河口的大队人马就一定会被他们发现。

3 O2 J) ^" h" j, E( K9 Q6 f

 

0 c% ~! J O: }+ N6 |8 S" {& b

契丹兵出现在这一带是完全可能的。出山口外几里就是张坊。张坊在古代处于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它既把守着幽州来往易州的通道,又把守着拒马河谷通道的出口,历来就是重兵驻守的地方。据考证,张坊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重镇唐以前就已存在。契丹兵围困幽州之时,一定会在幽州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上设防,因为那是晋军援兵最可能出现的方向。而在张坊设防的契丹兵马稍一溜达就会转到出山口一带,甚至进到拒马河谷也很有可能。

) r- M8 T3 k- o; u

 

. k {& u: L4 m( S7 n. s

当然,如何不被契丹兵发现的难题并没有难住颇具智慧的救燕大军的将领们。他们极有可能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形,在一个被称作穆柯寨的地方设立瞭望哨,“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借以保障数万人马能够平安通过。

1 ~" Z+ i$ Q& J2 a& a

 

& y3 K" {( r0 ?& T N+ H

不上穆柯寨就不知穆柯寨对救燕大军的军事意义有多大。穆柯寨位于距千河口五里地的穆家口(十渡中的三渡)山上,存留着的残墙断壁被专家考证为辽宋战争的遗迹。当初我们还真有些疑惑,穆柯寨又不在交通要道上,在此建关立寨有何意义?若是为了把守穆家口在山上屯兵,那上上下下加上运粮运水也太不方便了。如今修了石板路,我们空着手上下还都不轻松。

\- k% i" I$ L) a

 

( i+ q+ `8 Q* q- [2 p9 h9 ?: z

一上穆柯寨就清楚了。寨子处于数个山头环抱的山间谷地上,面积差不多有足球场大小,能屯个上百兵马。它的东南方向,两座山头之间形成一个豁口,正对着拒马河的出山口。口内口外的村舍、树木、道路、车辆看得是一清二楚。听当地老乡说,天好的时候,从这里一直能看到涿州双塔的塔尖。这何止一个二十里,怕是有两三个二十里远了。原有的寨墙就建在两山之间的豁口上,寨墙中间开有卷洞,卷洞上方建有岗亭。看得出,此地曾有的军事设施是面向拒马河出山口设防的。我们推测,历史上这一带只要有战事,就总会有一方利用穆柯寨的独特位置观察敌方、监视敌人以致偷袭敌人。因此,穆柯寨作为守望台的历史似应比现存的辽宋战争遗址要久远,至少不晚于西关上、东关上建关之时。

3 ?( ]/ D# G0 T+ T% j2 V

 

5 n3 V) _% ]7 {$ K! q+ u5 b( U

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救燕大军的队伍在拒马河谷行进时都要听从穆柯寨上瞭望的军士摇旗指挥。若发现有契丹兵马活动,则摇旗禁行,大队人马原地待命;待契丹兵远去,则举旗放行,大队人马重新上路。当然,他们要“衔枚钳马”,人不出声、马不嘶鸣,静默而行。

' e: `, h: ?/ Y! i* C

 

8 i& P: X, w5 A5 v

假设,没有穆柯寨上的瞭望哨,救燕大军在拒马河谷的行军被契丹兵发现会是什么结果。如果被发现必然招来大批契丹兵马的围堵,救燕大军虽不致全军覆没,但他们的救燕意图一经被发觉,救燕通道就会被封堵,救燕行动就此夭折。历史上的幽州之战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幽州陷落,周德威战死。所幸这样的事没有发生。

7 f* k' I) t. t/ }- O6 l

 

& o* R" ^0 x3 f2 I; h

有了穆柯寨上的瞭望哨,本来极具危险的拒马河谷的行军变得有惊无险、进退自如。救燕大军从西关上出发,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依次在西关上、四渡岭、穆家口三渡拒马河。河谷越走越宽阔,眼瞅着就要冲出拒马河出山口与契丹人火拼之时,一个漂亮的转身,闪进了千河口,瞬间,大队人马消失的无影无踪。

7 z) }7 i- ]7 Y! u, e. v) I

 

3 o: f1 ?$ [# D+ A7 \+ h

千河口村位于千河口北沟和千河口东沟汇合后共同汇入拒马河的河口处。我们从村民中打听到,早先村前村后有好几个被叫做“背角坑”的石臼,开凿在大石上,直径有30ffice:smarttags" />40公分,深约半米。老人都知是古人舂米用的。如今有石臼的大石多被当作景观石挖走。这些石臼似乎表明,千河口作为村落已很有些年头了。以前走东沟的道就在沟里,现在进沟修了个景区,沟里走不通了,只能上公路绕山而进。

6 d$ g% I4 { E7 G2 f7 B7 i1 {/ _# Y

 

9 b% O1 i' i _* O8 f+ g

千河口原名干河口,因北沟、东沟均为干沟,常年无水。只有夏季发洪水时,河沟里才见水。干沟有干沟的好处,沟底平坦,不用反复过溪流,但也可能发生饮水困难。好在东沟中依次分布着瓦沟、大南港(三合庄)、慎水港、东关上等数个村子,村村都有水源。东沟的基本走向是东北方向,沟的东侧隔着一道高高的山梁便是房山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救燕大军同样可以在山梁制高点上设瞭望哨,那么山前敌军的活动就可一目了然。

~1 }4 w6 @* J; X2 c9 f+ M( ^

 

* ?7 O) b5 V0 z

千河口东沟上游的东关上被认为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关口。东关上原有关墙以卵石砌成,长200、高6、厚4.4,山上曾有炮台。几年前还有残墙,现已荡然无存。东关上既是关口,千河口东沟那时也一定是交通要道。不过这条要道从走向上看并不是通往幽州的,而是经由房山西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连接怀来、涿鹿与河北平原地区的一条通道。如今的东沟一条水泥公路从沟口几乎修到了沟顶,一条铁路也从东沟中段横穿而过,还甩下一个车站:三合庄站,从北京南站坐上火车就可直接进入东沟。尽管整条沟古道难寻,但峡谷幽深、曲折蜿蜒、沟底平缓还是让人怎么看怎么像一条适于秘密行军的天然通道。

; O) |6 C y$ I( m

 

- }5 |( G/ J2 b m

从西关上到东关上救燕大军走了四十来里。在东关上进村前,沟分两岔,道也两岔。过去的要道走主沟经东关上出关往西北方向而去,救燕大军不会往那走,只能沿东向岔沟向东北方向而进。然而一道高高的山梁挡住了去路,因常有白云环绕,当地人称此山为白云坨。若要去大房山一带,白云坨是绕不过去的。那么救燕大军翻越白云坨的通道又在那里呢?

. [2 ]! [, z; W9 H l

 

& _ Q' R* i: j% W( j% y+ L

 

' }4 R( o. ]$ a" h- r! m! b) f

 

, D% @9 e' |6 \6 b1 E O4 ^

 

; {) E& L \$ h$ T

附:《周德威收燕之路》局部示意图二  (作图:metoo

9 r& @: a0 q0 H: k b3 ~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t. d1 a2 v; z4 I, m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A& f" H6 H3 ?6 \! K# k5 {0 [5 }

穆柯寨寨门

: u( Y0 D* X' q3 y. S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8 Z$ Y. p6 v0 P6 }. P

穆柯寨的视野

/ S3 u; e: q; J6 O1 j5 u4 _$ C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 v3 @$ Z! T! c+ G1 d! |

寨墙上的瞭望亭

: ?9 V4 @$ K$ C$ } Z+ Q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i4 S `9 ~! m4 V4 ^; B/ e; M

古寨墙遗址

/ ?5 t0 P0 U# J7 [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2 X' X. U! I3 F4 S- Z8 V9 W7 x( ?

拒马河千万年冲刷的印记

) f, N4 C- O$ e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R# y# E" t' e* }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1 s! q7 p i7 p0 E2 t! |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n) Q% Q" o' ]' i

千河口东沟沟口

E. l1 Q4 \% j6 \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9 M, c9 u& i3 p6 ~ w1 y

跨越千河口的胜天渠

; }, o& s4 {# n+ R5 @& i: u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 u, m# Y$ K3 R1 S

东沟河谷与公路、铁路

* c/ {7 M/ k' i) g' s+ }& a$ v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原创]三渡拒马河——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四

8 m* P( d, d& g# L# }) x( H

东关上村(关城原在小楼处)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真好!

4 r. \; Y! j, [

我认为这四个帖子是这个版块今年最好的帖子。

发表于 2008-12-23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继续加精.史地版就应该多一点这样的贴子.凡是我加精,都在贴子上说明.
发表于 2008-12-23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帖子考证周详,赞!文献既研读精熟,考察、讲述又很精彩,使人看了高兴!

( h' s' K% S" n- E' |$ F S

为了看这套帖子我把相关的人物列传、地理书、五代宋人笔记检看一遍,有几处核对模糊,我想是我对当地地理和史实缺少了解的缘故吧,待到总结出问题,再向孤山影大侠求教~~

发表于 2008-12-24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着实不错,阅读后令人感觉酣畅淋漓.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5 w+ \5 c8 I' b. j9 y

能得到各位的夸奖,我很开心。不过我心里也清楚,本人的探索并不无懈可击,有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绕开了。如“涞水以西”的涞水是指涞水县城还是南拒马河,又如涿水为何就是指拒马河,史书上对涿水可有好几种说法。还有些问题我根本还没发现。所以还是请大家出些难题,我也很想听到不同见解。

发表于 2009-8-27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要顶!!
发表于 2009-8-29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受益非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9 06:38 , Processed in 1.14829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