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清代有很多著名的亲王活跃在政治,军事,或是文化的舞台上。他们对大$ B! E/ T- M, s" K W
清王朝所作的贡献是其他朝代的王爷们无法比拟的。本系列所选的六位代表人物,都是
! d% c. `& Q/ w各个不同时代的佼佼者,也许有更著名的人物没有入选,那时因为我们本着一个时代只
7 _: d1 q2 w v: |+ J% V5 X+ W选一人的宗旨,
/ b9 B, Y+ r" e
3 z3 C5 K; T- A9 x, V3 [7 u- B7 B- E& ~6 u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 睿亲王多尔滚(皇太极时期) 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 康! e# z7 {0 T: |* \- {
亲王杰书(康熙时期) 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讠斤(咸、同、光时期)
8 N) X6 u0 N! S [- K礼亲王代善 0 k) c. T/ i4 s5 V+ x4 r
3 W8 y: R, g; `' C9 x0 Z. ^8 r: p
提到礼亲王代善,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 N W& m% V& \9 z8 o) F
佟佳氏。 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当时建州刚刚统一,海
; ~$ [4 I- P0 i- J4 I西女真对建州女真还有很大威胁,稍一疏忽,就会灭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
7 z7 [" P5 w! @+ k4 ^争中一举成名的。他在对乌拉和叶赫的战役中履历战功,于天命元年被封为贝勒,列四6 f! ~: _* e4 z5 U3 Q; C7 s! s
大贝勒之首。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光辉的军旅生涯。在以后对明朝的用兵中,他几乎仗仗
0 J* i8 n5 Y+ Z& p. z参加,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抚顺与铁岭的用兵,著名的萨尔浒之战,都留下了代5 z9 i- J, M5 ~/ S5 _1 X
善的足迹。
8 `: {& C. K. S5 q& L& w8 e2 | 天命十一年,太祖驾崩,代善与其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太宗皇帝即位,对清初政2 m8 f% N/ m+ |7 T* S: S, r
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后,又大力支持皇太极的中央集权政策,主动放弃与皇
/ v1 F* {- t; ]6 e! r' j" {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利。 由于代善不可磨灭的战功,及对皇太极的大力支持,崇德元
7 q! k7 ~( b& {' K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因被告发,密
$ G4 w. N( h% G: O; R5 t* J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将其处死。可见代善对大清的一片忠心。
9 ^4 }: S! b" Y: Z" l+ G 顺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岁,代善可以说是清代亲王中的第一人。
" N- y t8 u5 o' a% l睿亲王多尔衮
" F: ]0 Y+ a# x$ Q, }) G 提起睿亲王多尔衮,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后下嫁等一系列传说。的确,多尔衮是清代# d6 @' n. f0 u1 T0 ~
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4 Z. i. G' s8 `/ M$ L* Q% e; d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纳拉氏。 与他的诸位哥哥相
8 O/ t7 y4 B8 a$ B$ e比,它的出生晚,但童年却很悲惨。它的生母乌拉纳拉氏在太祖死后,被迫殉葬,多尔
5 h# j0 d" b$ N- X" H* ?衮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极收养,不过好在八嫂对这个小兄弟非常关照,才使多尔衮尝到了9 C/ U) s, h% {7 Y* w5 z
一丝母爱。与很多有苦难身世的孩子一样,多尔衮从小就刻苦学习,尤其对汉族文化非+ W7 F% M! o: w* W) ?0 i& g( [
常感兴趣,这为他以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尔衮的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 ]8 Y) H7 I; `
在对锦州明兵和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智谋连连取胜,从此深得皇太
! E. L7 _: T! v+ \# g极的赏识。皇太极初设六部的时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
, A# Z. i& D5 l: N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其他众王商议,立皇太极九子福临即位,对清朝政权的稳定% L2 A5 b6 Z9 c7 F7 |& ?
过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多尔衮就开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计划。并在明总兵吴三桂的协4 Q; u- v' v+ e4 i: I2 y
助下,大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城。入城后,多尔衮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当时的北京城稳定# |# {- {( s6 B/ W* B
下来,清军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绅的支持。接着,多尔衮令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
2 Z$ X+ C \0 A) A: S7 `0 }出兵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清朝最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O6 b2 r" I* S9 l" h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岁。死后他曾被尊为皇帝,这也是一些
' q" c7 N/ `' `' G; J, ~( m9 [文章称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由于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7 v s$ k& A0 w2 L* m, |
年间,多尔衮又被平反,重新被称为和硕睿亲王,配享太庙。 , [/ p/ f; r' Z7 n/ V% j2 g
安亲王岳乐
8 W" p9 L0 p0 n+ D2 I6 @ 安亲王岳乐,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顺治,康熙两朝功勋卓著2 X+ p6 \ d2 A% t- S
的亲王,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顺治三年,岳乐跟随肃亲王豪. D0 j% o5 `7 k$ M" n" [
格征讨盘踞四川的张献忠,他作战英勇,颇具谋略,率部击斩了大西王张献忠,被晋升' r% v3 O! V7 j" E2 m) J7 r
为贝勒。之后由于他在工部及宗人府的政绩,被擢升为安亲王。岳乐与其先辈不同,他
' f1 n- v/ L6 n+ ^3 R! O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顺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胆启用汉人,缓解与汉族, j9 D4 m6 d0 n( j2 i! b4 o$ j
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
- a$ A* k. ]5 f3 P; D& k7 t 这一系列措施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顺治帝迫于压力,在3 U) S& H: I1 N
弥留之际颁布罪己召,全盘否定以前的改革,并任命保守派为顾命大臣,使得清朝在康
5 ]5 |# ?+ H; g4 g3 t. A/ W7 h2 S熙初年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岳乐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不得志。好在康熙帝及时铲除$ M* W: \; \ K2 v
了鳌拜,大清才没有续写元朝的悲剧。 岳乐并没有寂寞多久,随着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叛, S. [' Z# |/ ?. c
乱,安亲王被重新启用,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讨伐吴三 桂。他仔细的分析了当前
7 o$ }6 O2 M9 c. {% _# L" h/ Y. U" p的形式,认为先攻湖南,与吴三桂正面交锋,即使胜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
9 K: [0 o0 ^. X0 K( x" E如先攻江西,即稳定了后方,又切断了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事实证明岳乐的判断是
p% f( Z! r6 R正确的,他率师很快占领整个江西,并乘胜直捣湖南,不久,吴三桂病逝,清军胜利在
9 {: f) m/ Q1 ^. A' t( K& f1 ?' x: X望。此时岳乐奉调回京,军队暂交他人。康熙帝亲自赴卢沟桥迎接,对岳乐大加褒奖。. W4 H6 p$ i4 L4 _' E
并让他重回宗人府掌印。 康熙二十七年,岳乐再度领兵驻防苏尼特,二十八年死于军中1 r M ?/ @- [1 {' @/ B! B
。
6 }$ F; {) n* a 岳乐是清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大清王朝
q& c( X& P0 D8 I/ I$ J9 S2 k2 d; N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r$ `* I6 e6 {8 P# `/ L康亲王杰书 7 f; [1 Z. c* m! Y
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孙。与电视剧《鹿鼎记》中的康亲王不同,杰书并不是趋9 x& H6 Q; A4 V! I. Y
炎附势,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而他的成名作却出现在康
% g, e( I2 V/ Z- e8 T熙年间。 随着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乱,康熙皇帝急需在亲族中找一位智勇双全的亲王领
) H3 h' P2 M$ }0 _* V兵作战。安亲王岳乐,不仅威望高,而且身经百战,是首选之人。但面对从云南和福建
( Y! ^8 d- j8 d- ~1 P两路杀来的叛军,仅岳乐一人恐怕不能兼顾,这样,康亲王杰书就脱颖而出,被封为奉
& X6 l2 n2 a" M$ L命大将军,率师讨伐耿精忠。 , a) \$ F6 P; W+ x
战斗一经打响,康亲王的大智大勇便显露了出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收: i' O5 i b; z. U: n: \
复了很多州县。康熙十五年,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杰书0 G( E0 N+ G( C/ w) | {. {7 v
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 y# f; X3 _) l8 w0 l
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
( n, P/ Q" U" i. Q,大败叛军。不久,耿精忠无力低档清兵的攻势,被迫投降。 但是,东南的战事并没有
: P8 r& V( g' }* E$ M! Z9 M结束,台湾的郑锦还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协百战之师横扫金、厦7 ^5 [" J, y0 k$ p t/ u- m2 R
,将郑锦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到卢沟桥
& `* H" y9 p _% E迎接,荣誉达到极点。
& z0 {6 P. z, r9 N) G2 X6 ]4 \ 康熙三十九年,康亲王杰书病逝。康亲王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平定了耿精忠的叛$ X% \4 [+ M5 L8 i' h7 V1 d6 ]
乱,使大清得以继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康亲王的丰功伟绩无愧于清代六大亲王的美誉。
" ^$ a! M1 D) v0 ~1 ]. n/ U. z怡亲王胤祥 - L' L" N" ^/ A0 m' }2 [- q
怡亲王胤祥,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他从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每次父皇谒陵,巡
. D$ l! ~3 r9 {, L幸都带他前往。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四哥胤礻真(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 Q m1 \! j1 Z Y T3 s
一边,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1 y0 D5 ?% h R! o2 }- E
胤祥与其他皇子不同,他不爱财,生活也非常简朴。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
/ ], z$ @) G7 R2 r9 n0 A,几乎没有其他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皇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
$ W" } \8 c% H0 U- l! k不敢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 胤祥不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3 u8 B5 R, Y1 x' O, `. v; K [
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在治水过程中,他具体分析了( N: S! ?7 [) t8 w( ^. o: G
每条河流的状况,采取了清淤,筑坝,分洪,改道等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京郊
% G% A7 [0 M2 ~7 s p- V水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当时京畿的农民可以放心的进! K8 O$ e" ^5 G4 r
行生产,也为雍正皇帝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 w4 d9 c6 Z5 ^6 O 可惜怡亲王刚过不惑之年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
/ S1 f" v" d/ p( F. B- |/ P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
0 E2 `: L- ~4 v2 q/ k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
2 X! x3 M2 ^9 o1 a; w% G' c$ X,为了避讳,其他皇子的胤字都该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以体现皇帝7 a- s, N0 l' L" D( O. M# g
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 # }' C$ t1 L5 E8 C8 A& P% P
恭亲王奕䜣 # ~5 Y. w# E1 _
恭亲王奕䜣,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静皇后。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
, x A7 |- N- b2 c9 m6 ^3 Q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 _+ Q( l+ e3 u. e
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 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 M# O4 X% ? ]. r; O& H
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9 A* o- i9 E* a( _
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 q7 ?; i- a1 _ R/ q, c
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6 T) U8 G# W* W* `# w1 r 咸丰帝去世后,他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
; v* y+ c; d7 s" N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 F6 R1 D) v5 w
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 Z! I& C0 e; S$ |% i" B9 [; F
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 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
& U1 `8 U" w8 r; x2 |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
4 c5 P$ Y8 D9 ]% K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
! C2 ]9 q- ~" x: U$ i9 K* C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
9 ?9 D2 p: A. Q" a' k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 s- k( G# L! T( C: k; I/ |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
% L* j4 x, W. m去世,中年六十七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