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6|回复: 9

老舍眼里的鲁迅:巍巍乎如山,茫茫兮似海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13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 \- ]% t& o- K5 ^. p" C9 I/ L$ O$ B! D% m$ w, W4 {# U' u5 d, C
老舍眼里的鲁迅:巍巍乎如山,茫茫兮似海
5 Z, _- S7 l& Q1 [ m, u' c/ x& H8 }$ }# G+ x& j" l/ y U; Z( L |+ H O3 `, p7 O- Q$ t% P& y
  时间:2009-03-12 10:43:51 来源: 北京晚报
! g* [) \) Y& B7 ?3 Q1 L+ Z9 [ t: E6 T" u- N9 @1 O* }- x* g; n9 o& ~# L/ K# Z% j* @2 L
0 ~7 E3 H: {$ H* {! c! ^( y j$ g% `5 a+ M ~ ! I. M: u4 J8 z0 U( d3 T

9 j' J$ Y2 u6 a f; i3 W

  谷林先生在《鲁迅纪念会》一文中,记载了1945年重庆知识界纪念鲁迅的片段,其中有一件老舍的旧事,很是有趣。他谈到了老舍朗诵《阿Q正传》的片断,其中有云:

6 o* t5 u; B) {. Y

  说是朗诵,可是发音不高,也没有那种诗人气派的抑扬顿挫,显得沉静温雅,字句却分外清晰,听来直沁心脾。几十年过去了,犹若余音绕梁,平生机遇,仅此一遭。《阿Q正传》当然无人不晓,小说里原本很有些逗乐传神的描述,意想不到的是经过老舍口传,旧篇恍成新章,一座尽靡,无不开怀绝倒。朗诵之前,老舍还有一段开场白,也是同样声腔,反响热烈如潮,他说罢一句,满座便是一阵哄笑,老舍则纹丝不动,少俟片刻,再以平易的音调,续发蕴藉的妙绪,递推以迄终场。 3 [ i3 ^7 l3 V V3 y& u4 K, }0 T

, S- f& C4 I- @, y0 `, D% h0 n2 ]) k- A4 _$ h! L4 j2 C% \+ |0 r/ ]3 ^/ H# D

# Z7 G$ F2 [9 [/ X9 R8 D$ r

  从传神的回忆里我们能够领略到老舍对鲁迅精神的呼应。他的幽默的心理与惆怅的笔触,因为鲁迅的存在而延伸出奇异的流彩。鲁迅之于后来文人的心史,由此能够找到一点痕迹。

1 V I; z" ^; S5 i5 _! R) U% U

  老舍没有见过鲁迅。他成名后不久,就有人说他的小说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其实他接触鲁迅作品还是后来的事,只是相互间有些重合而已。老舍承认,他们有相通的地方。但在精神背景上,多有差异。自己苦苦摸索与期盼的艺术,有的竟被鲁迅实践了。这给了他一个惊异。因为只有阅读但丁《神曲》的时候,才有过那样的快感,而鲁迅把贫瘠的东方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气韵,相近的博大昭示了文明的活力。

( Y6 f2 w" J1 S: r: x

  在鲁迅逝世二周年的时候,老舍发表了《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此文只能算是一篇随感,观点并不系统。但却把鲁迅的基本印象描摹出来。他从治学、翻译、创作等方面肯定了鲁迅的成就。不过这种肯定与周作人《关于鲁迅》式的介绍大异其趣。他说出了惟有小说家和仁者才能说出的话。看到了文体上的奇迹和类似耶稣殉道般的大爱。他看人的尺度不是象牙塔里的,钱玄同、刘半农谈论鲁迅就不免书斋气,有的甚至还带着绅士的口吻。而一般左翼文人只会在一些观念里简化鲁迅。老舍没有这些问题。他的诚恳与慧能,直逼一个思想者灵魂的深处。在他的印象里,鲁迅的智性之高,乃前无古人的,小说固然是精神高低的显示,而小品文能成为史诗的存在,是更高的智性的显现。老舍对鲁迅的独异性的赞叹,真有点知音的味道。

6 m* a5 j( Y; J7 @& ~

  1946年,他在美国用英文发表了一篇讲演:《中国现代小说》。此文较系统地介绍新文学的发展现状,特别讲到了鲁迅,文章说:

5 e: E% q" _3 i1 \0 Z0 t0 s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人物是鲁迅。他是浙江人,约于九年前去世。哥伦比亚的王教授曾将一本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译成英文,1945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一些鲁迅的短篇。这些短篇讲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中国现代作家对之评价很高;事实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之地位,类似高尔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

3 _4 X0 s8 z4 C8 ~

  在老舍眼里,鲁迅与一般的左翼作家不同,有超越于时代之外的东西。他的精神的复杂与深切,和西洋优秀的作家比并不逊色。那时候人们喜欢给鲁迅套上诸种概念,老舍没有这样,他懂得文学的规律不是理论家能涵盖的。我想,他是用世界性的眼光打量这位前辈吧。

/ S6 w0 P( m! N. A' A+ ~; @! F" a2 Y

  鲁迅无缘与老舍见面,自然不能窥其全貌。偶有议论,不过印象的点滴。但老舍眼里的鲁迅,则巍巍乎如山,茫茫兮似海。他们精神的衔接处,也恰是两代人的五四传统的衔接处。鲁迅有一个乡土的鲁镇、未庄,老舍有一个市井里的故都。他们都写出了古中国儿女的苦乐,文字背后是相近的悲悯之气。后人写世间,自爱自怜者多,惟缺普度众生的悲悯气。这或许也是鲁迅老舍之后,不复见到巨匠的原因?我们后来的人要走近他们,并非一个敬意可以解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都写出了古中国儿女的苦乐,文字背后是相近的悲悯之气。后人写世间,自爱自怜者多,惟缺普度众生的悲悯气。这或许也是鲁迅老舍之后,不复见到巨匠的原因?我们后来的人要走近他们,并非一个敬意可以解之。
发表于 2009-3-13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的市井故都也好,鲁迅的鲁镇未庄也好,都体现了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守候。

0 C0 H' Q5 C" g9 y4 L5 d7 x

这种守候扩大些说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守候。

: R' o% W0 L# m" |) l' C% ~' v

“守夜人”这个词,比较文学化,但更接近中国文人的内蕴,也就是福泽谕吉所谓的“雁奴”,通俗地讲,就是那个值夜班的。一个族群一个社会,总要有价值的看守者,如果大家都睡得像死狗,或者争着做婊子先进工作者,后果大约是不妙的。

+ S# a7 l* z# ?8 _

可悲的是,随着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芟割砍伐,这种甘于守候者日渐稀少,以至于道德沉沦相互倾轧以自保,肮脏的政治以溃决之态流污水灌溉人文领域,拿无趣当娱乐的情况俯拾皆是,羞耻之心大面积坍塌流失而人们洋洋自得,其本质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传承发生断裂。值守者或死或亡,才出现余秋雨、文怀沙、于丹之流的坑蒙拐骗欺世盗名者被大众追得满天飞。

2 |0 T/ n% c) [

教育扩招,很大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让文化成了一把晶体,掺水冲出稀释多少倍的饮料。大学是一个模子,造出了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成群结队的废物。

$ \4 W# B$ T6 u; ]3 K$ J+ h9 i

 

9 a7 }$ Z! r* C9 f0 }6 Q5 r$ l

所幸的是,人群中有警觉者,已经开始找寻。

& o* l7 _# a% \7 ]

断了,续上,再断了,再续上,可这需要时间。

发表于 2009-3-13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老毛的推崇,鲁迅的东西其实.........;

0 M, N. x, Q3 v% n6 a2 v) _

 

5 E/ n; X2 {# a

死的早也比较好,免得文革的时候.........。

发表于 2009-3-13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虐
发表于 2009-3-13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岂是缺悲悯气?当新华门对面墙上书写“红色恐怖万岁”的时候.......
发表于 2009-3-13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总觉得,如鲁迅这类文艺的人士,骂骂政府,对于政府和他本人来说是双赢的!过去和现在其实都是这样。
发表于 2009-3-14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嘿嘿。。。。。
发表于 2009-3-19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待见鲁,看不出好在那儿

发表于 2009-5-11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草长鹰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7 07:05 , Processed in 1.15658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