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山门街述往 高巍 在景山西街的中部,也就是景山西门与北海东门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称“陟山门街”。“陟”者,靠近山,登山也就是登白塔山的意思。这条小街很有名,已被列人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当中。 民国时期,在这条街的东口,与景山西门马路之隔有一堵红墙,中间留有一个豁口,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拆去。当年从这个豁口走进陟山门街.映人眼帘的第一个大宅门,就是位于路北的清朝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多年来,人们称起这座宅院,仍简称其“大衙门”。 这座衙门是目前京城中保存吸为完好的一处衙署性建筑。因为明清两朝的兵、户、吏、礼等部,大都位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原址,所以早在40多年前就已拆除。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今为故宫博物院职工宿舍,院内布局保持较好。 该衙门成立于乾隆三年(1738 年),以前为内务府机构,职能有点象如今的国家审计署驻某部的特派员办事处。成立之初,设御史4人,以后改由协理陕西道及掌贵州道满御史二人兼管,下设三名承办人员。 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为一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但与一般的四合院在规置上有所不同。除正房、厢房显得格外高大以外,主要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一般的四合院不同,其院门不是开在院子的东南角,而是开在院子的南面正中。这类形式在京城的公私建筑中很少见。这种从正面看,左右平缓,中间隆起,居中开门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到一种既非王府,但有大宅的威严感,进而供托出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所特有的权势。 清朝灭亡以后,故官博物院成立,此处成为该院的附属建筑,用于存放宫中的物品。1949 年至今,为职工宿舍。已故明清档案专家、现代语言学家张德泽先生( 1905 一1998 )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居住在院内东北角的两间屋内。他在贫困中苦研不掇,先后完成了《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清代外交史料》 、《 清季各国昭会日录》 、《 清季教案史料》 、《 北平音乐十三辙》 、《 北平音乐小辙编》 等大部分著作和多篇论文。 陟山门街被列为保护区后,随着该街的更新改造,有关部门已制定出规划,拟将此处进行腾退,开办成皇城衙署博物馆。 紧挨着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的东侧,有一条不长的小胡同,原称“魏家胡同”。在清代,这是曾设有乐部公署,负责管理乾隆七年创办的乐部。包括神乐、和声二署,以及掌仪、司旗、守卫、升榜、处乐等事务。其管部大臣叫“曲乐”,由礼部的一名满尚书兼任。而在这之前的明代,这里还曾是万法寺的所在地。据说此寺建于明朝的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几座宝殿都是皇上给起的名字。到了万历年间,此寺已被毁坏。然后又添盖了佛殿.即“额名祖师殿”。 几年前,台湾出了本《 赵老大看北京》 的书,作者系大陆赴台人员,背井离乡40 年后,书中都是关于这条魏家胡同(此胡同1965年改名为“园景胡同”)的。内务府御史衙门西侧有一条胡同—— 雪池。该胡同起名“雪池”,是因为原有皇家御用的冰窖一座。这座冰窖直到解放以后还在使用,七十年代初逐渐废弃。 从雪池胡同南口再往西.临近北海东门处,有一处西式门楼的宽大院落。这里曾经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员工宿舍。著名学者顾颉刚、谭其骧等一批学者在此居住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