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无梁殿”这个名字的时候,对中国古建筑一窍不通的我,一直很疑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因为“无梁殿”也经常被写做成“无量殿”。暂且不说哪种叫法是正确的,仅从实际功用上来看“无量殿”这个写法是宗教建筑中的名称,用于宗教场合,例如现存的很多“无量殿”都是因为曾经或现在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同时他们又有“无梁殿”的叫法,因为其建造形式是没有大梁的建筑,类似欧洲石头建筑的建造方法,内部多用高拱来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因此,无论是建筑做法还是实际功用“无梁殿”与“无量殿”在冥冥中出现了一个重合,他们成就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相传,古代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为了节省木材,终于在明代对中国建筑进行新的改革,他们用砖来代替木材,构想创造出无梁殿。这种做法使有效的空间都被砖墙墙体占去了,从而使用面积过小,又因为砖墙过凉,人们居住受不了,不能住人,所以只可以作佛寺、庙宇。所以内部供奉“无量寿佛”,就有了“无量殿”的叫法。也许也这是后人以讹传讹传出的两个名字,但可以断定无梁殿大多是宗教建筑,可谓“无量”也。 先来说说近在咫尺的北京的一座无梁殿吧。 旭华之阁,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路团城西南侧,建于清朝乾隆27年(1762年)。原有旭华之阁、牌坊、圆庙、方庙、香林室等建筑,几经战乱,现仅存旭华之阁及宝相寺御制碑。 此地为当年乾隆皇帝敕建的宝相寺,建筑格局完全仿建山西五台山殊像寺。五台山殊像寺,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 乾隆二十六年,适逢乾隆皇帝之母七十寿辰,举国同庆。皇太后笃信佛教,就在这一年春天,乾隆皇帝陪同皇太后到五台山礼佛。五台山殊像寺寺内的文殊像“妙相端严,光耀香界”,深得帝后的喜爱。当时,乾隆便默记在心中,待回到行营,即“摹为小图”。返京后,乾隆皇帝又将其“廓成大图”,并系以赞,命人刻成石碑。为珍藏此碑,翌年下令在宝谛寺以西“营造兰若,视碑摹而像设之”,工程极为浩大,从乾隆二十六年兴建,至三十二年(1767)告成,命名为宝相寺。寺内主体建筑是就是旭华之阁,为琉璃楼阁,全部用砖石砌成,为无梁殿结构。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其檐下嵌有石刻横额,上书旭华之阁,为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殿内立有石碑2块,左面镌刻文殊菩萨的画像及乾隆三十二年的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右面是乾隆二十七年立的御制宝相寺碑。殿内正中供奉文殊菩萨塑像。 “金色庄严,惟具惟肖”,其工艺并不低于五台。 如今这里已被单位占用做仓库之用,虽然没有了以往的香火,但是她特有的建造方式,导致她至今依然屹立在北京西郊,百年不倒,风韵尤存。也是我见过的第一座“无梁殿”实物。
我见过的第二座“无梁殿”建筑简直让我手忙脚乱,因为她太庞大了,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一座建筑却不用木头大梁支撑,简直太惊奇了。她就是位于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区钟山东侧南麓。占地面积2036平方米。其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璋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谷寺”。 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扫葺无粱殿记》载,该殿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正统(1436~1449年)时,殿中祀三大佛,两帝立二十四诸天像,并藏经于殿内。嘉庆(1796~1820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国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仅有砖结构的无梁殿保存下来。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部结构由3个拱券组成,中券最大,跨径11.25米,墙体浑厚,结构坚固。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 1928年,国民政府以无梁殿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名曰"正气堂"。无梁殿内四周墙壁上嵌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110块,铭刻了33224位阵亡将士姓名。 灵谷寺无梁殿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在我国其他的地方还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照片在家,用的同学的,哈哈) 既然提到了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别具一格具有欧洲建筑韵味的无梁殿。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家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内有一座造型鲜明,别具一格的建筑。她通体的白色和精美的雕刻,以及拱券的形制,不看屋顶真的会以为走错了地方,以为到了欧洲的某个城堡。这就是在中国已知的无量殿中,仅次于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居第二位的显通寺无梁殿。 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四壁全用青砖砌就,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为我国无梁殿砖雕之杰作。殿顶用方木砌就。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等,意喻释迦牟尼佛“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在七处地方九次讲《华严经》才讲完。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 显通寺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造型奇特,在全国也不多见。
无梁殿作为一种建造方式广泛用于宗教建筑之中,带给我们不同于中国传统土木建筑之美,独立于一方。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