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是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桥漕运码头,清代是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终点。那些小船应是由通州往大通桥转运粮食、或是由大通桥往朝阳门外东直门外护城河至京仓转运粮食的驳船。参见下文:
《北京东四十条和南新仓遗址》 陆元 东四十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以东,明代属南居贤坊管界,清代属正白旗辖区。初来北京的外省人,不了解东四十条的名称是指由东四路口向北依次排列的第十条胡同,经常将其误读为“东40条”。其实东四十条大街原本是一个小胡同,长度只有现在的一半,旧时胡同东口被高大的围墙挡住了去路,围墙内原有清代的南新仓等4座国家粮库。 《清史稿·职官志》记述,南方出产的粮食经过大运河运到北京通州以后,由户部副部长级的总督仓场侍郎管理转运和仓储事务。总督仓场侍郎下属在通州设有“坐粮厅”,由司长级的满汉郎中各一名担任“坐粮官”,具体经办粮食验收入仓及向京城转运。《光绪顺天府志》收录的乾隆时期通州坐粮官冯应榴所著《潞河督运图题记》,讲述了通州运粮储粮的繁忙景象。潞河是北运河在通州境内河段的称谓,沿潞河而来的漕船尚未停靠码头,就有差役乘小船前去采取粮样,呈送坐粮厅检验之后,再根据粮食品种质量指定入贮不同的粮仓。入贮通州中仓的漕船,到旧南门码头停靠卸船,入贮通州西仓的漕船,到新南门码头停靠卸船,入贮京仓的漕船,则在北门外的大石坝停靠。大石坝外侧是潞河,里侧就是通惠河。外侧漕船上的粮食由“水脚”运夫搬运过大石坝,装入停靠在里侧的驳船,驳船沿通惠河将粮食运到京城东便门下的大通桥码头卸船,再由大通桥监督官组织马车运到京城各粮仓,运粮的马车专业户叫“车户”。 清代设在通州的中仓和西仓称为“通仓”,设在京城的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兴平仓、北新仓、禄米仓、海运仓、太平仓、本裕仓、储济仓、丰益仓称为“京仓”,合称“京通十三仓”。其中的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兴平仓4座粮仓设在同一座大院里,但在围墙四周各自开辟有专用的大门,因此在这一带留下了北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仓南胡同等许多名称涉及粮仓的胡同。这附近的后石道胡同,旧称“厚石道胡同”,当年因道路铺设有厚重的石板以供运粮车辆通行而得名。 清代管理粮仓的官员称为监督。《清史稿·礼志》记述,清代在通州西仓和京城兴平仓、海运仓、储济仓里都设有供奉“司仓神”的祠庙,定期由总督仓场侍郎率领京通十三仓监督去祭祀,还要对司仓神恭行二跪六拜的大礼。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当过北京南新仓的监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写道,他父亲任职期间,有一座仓廒的后墙忽然倒塌,清理渣土时发现墙下砸死一大窝老鼠,有一只最大的老鼠巨大如猫。原来是老鼠在墙下做窝,繁殖渐多,鼠洞渐大,终于挖空墙角,墙倒鼠亡。 在清末,有一种“粮痞子”专向运粮的车户挑衅,他们躺在粮仓门外的车道上阻止粮车通过,若是粮车敢于轧断粮痞子的腿,而粮痞子又能不喊不叫自己爬回家去,就算挑衅得胜,车户要给他治伤,还要供他终身吃粮。若是粮痞子临阵退缩躲开,就算“栽了”,要被车户痛打一顿,从此失去在粮仓门口鬼混的资格。旧时还有靠仓吃仓的养鸽人,他们住在粮仓附近,养着大群貌似野鸽的“楼鸽”,训练楼鸽飞到粮仓去吃粮食。楼鸽飞回后,养鸽人喂鸽子喝盐水,鸽子就会吐出粮食。这样积少成多,养鸽人自己不用买粮食,还能拿多余的粮食卖钱。 1900年以后,漕粮改由天津卸船用火车运到北京,1912年清朝覆亡以后,政府不再向旗人供粮,京城各粮仓逐渐门庭冷落。民国时期,南新仓被军队占用。解放初期拆除了大部分仓廒,展宽了胡同,东四十条才变成大街,并向东延伸至现在的二环路十条立交桥位置。如今在东四十条东段的路南,仍留有数座南新仓的老仓廒,因以前曾长期作为百货公司的仓库而得到保存。 此文原载2008年6月27日《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