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篇不算拍记,图不多,文字也有些随意。但当我在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我第八次来到的这个胡同,短短半年间,就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让我突然间有些明白了,拍记的意义。 半年以前,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伪文艺女青年,只图新鲜热闹,追求一些小众的东西。对北京的热爱,还局限在自己的想象里。而在参加了几次拍记之后,亲眼目睹了一些东西,慢慢的开始学会思考,开始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没住过胡同,对传统文化也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北京的热爱。 ——谨以此文,纪念我参加拍记队一个月整。 -------------------------------------------------- 从5月下旬开始,竟然这是一个多月来第四次去南锣鼓巷了。还是怀念最初的锣鼓巷,当我在北兵马司和东棉花胡同迷路的时候,无意中走到这条热闹的,宽敞的,能骑自行车能开车的胡同时,让我神情恍惚了一会儿。那时候的它还只是一条热闹市井的胡同而已。其实也并不十分久远,大概是2003年。5年过去了,与北京剩下那几百条胡同的命运不同,它没被拆,但还是被毁了。 去年11月,我也像其他的文艺男女青年那样,十分兴奋地来到这传说中的南锣鼓巷,带着从南京来的朋友Lucy,显摆似的炫耀着北京最有特色的街道。那时候的北京有湛蓝的天,那时候的天上还有鸽哨声,那时候的路面平整满是落叶,那时候的文宇奶酪店还不用排队。那时候的我,举起相机拍下来了几乎每个店铺。那时候我们还走到了马路对面的北锣鼓巷,还是一条很安静的巷子,没有任何商业气息。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永远是最美妙的。第二次去,还是冬日,骑自行车穿越东城西城。顺路到了南锣,本来想吃一碗文宇,但已经开始排队了,街道很喧嚣,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外充斥着街道。只留下这一张照片,这哥们儿还是那么逗。
第三次去,三月底的傍晚,和bf吃完西贡米粉,牵着手第一次逛了夜色中的南锣。吉他吧里传来悠扬的音乐,旁边是巡逻的民兵走来走去,感觉超级浪漫。文宇早早就关门了,在隔壁的芒果店里吃了一碗芒果布丁。那一晚感觉真幸福。在路上,碰到一只带着护颈的狗狗,旁边一女孩说,原来狗也看卫星电视啊~ 让我感觉到,北京女孩的幽默。 没有照片。 第四次去,四月初的春光,和Vivian相约东棉花的江湖酒吧,于是又走了一趟傍晚的南锣。那次去时挺安静的,又找到一些新开的店,很开心。怯怯的去拍了条没人的夹道,我想我拍胡同的起源应该从这儿开始。
第五次去,五月中旬的一个小雨的下午。自己一个人很无聊,本来想去参加拍记队,结果没赶上,只好自己乱走,走着走着就来到南锣了。其实带了相机,但没有心情拍。那段时间有点寂寞,走在这条街上,才觉得自己不孤单。但看到路边咖啡馆里,酒吧里都坐着成双成群的人们,又有点寂寞了。 没有照片。 第六次去,五月下旬的傍晚。第二次参加拍记之后去中戏看戏,就顺便又走了一道南锣,又是晚上,这仍是一条逛不腻、让人不嫌累的街。 没有照片。 第七次去,端午时带着Lucy和Vivian参加拍记队,她们走上一条半胡同就累了,于是又带她们重回南锣。从破旧的胡同突然来到这里,稍微有点不适应。不适应这里的精雕细琢,不适应这里的人潮喧闹。 本来想进闻名的喜鹊,但满座了,就去了隔壁的小新的店。其实并不舒服,里面有无聊的人在打牌,声音很大。其实南锣的酒吧都不精致,多是狭小拥挤的。但人们也许就愿意挤在一起寻求那么一点点的温暖。就像小时候的院子,奶奶家的小屋。只拍了一张照片,雄赳赳气昂昂的民工们拿着铲子和镐子,很快,就能看到他们的成果了。
这个周末,原来已经是第八次去了。我并不介意来这儿,我也喜欢带朋友们来。但我不喜欢中间的路被翻吃的乱七八糟,真应该像相声里说的那样,上个拉锁算了。店铺不停地更换主人,商业,商业,已经成为这条街的主题了。不知道再过一些日子,这里是不是也会变得像后海,像烟袋斜街,像三里屯。这是如今文宇排队的壮观景象了。曾经第一次去的时候,还能踏踏实实的坐在店里吃,现在,连外卖都不一定能买的上了。至于么,诸位。。。
有的人说,丽江就是一条又一条的南锣鼓巷;又有的人说,阳朔就是一条又一条的南锣鼓巷。东东枪说,充其量是一条又一条的烟袋斜街罢了。自从我喜欢的《城市画报》在这里做了IMart创意市集以后,从它上了封面以后,这里就成了一个符号。聚集了无数文艺文艺青年。不好意思地说,我曾经也算是其中一个。但热闹过后,时髦过后,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思考些什么,这就不是没脑子的文艺女青年们能想到的了。 在豆瓣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帖子,作为南锣的原住民之一,中戏的学生,在痛心。当然,这仅仅是他的痛心。每个人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的记忆。就连我,也可以质问,那个秋高气爽,落叶遍地,鸽哨过天的南锣哪里去了。。。 毕业快一年了,昨天发现,南锣鼓巷已经被毁了。 | 2008-02-25 01:27:48 来自: 十七只猫和鱼 (北京)
毕业快一年了,昨天发现,南锣鼓巷已经被毁了。 南锣鼓巷已经不是我2003年在阳光,在花店,在水果店中可以让人恍惚一会的南锣鼓巷了。 锣鼓巷里沙漏咖啡馆里孤独的读书人去哪了? 喜鹊里中戏讨论剧本的学生去哪了? 过客里各种庆功会的快乐的人呢? 我们曾经几个秘密的地下碟店呢? 居民们为什么都不坐在街上和人聊天了呢? 神奇兔子怎么都不爱出来了呢? 那个原来租金2000元一个月的小铺,本来想几个同学租下当工作室,现在张口就要转让费30万。 同学们,朋友们,我们在剧场的大十字路口唱过歌,我们自己的话剧排练后在穆萨一起吃过羊肉串,听说新疆餐厅被抄了,以后再没有人在大十字路口扎蹲儿喝酒,信誓旦旦的酒杯碰撞中答应朋友不靠谱的拍摄计划了吗? 排练,演出,看演出,读诗。。。然后我就睡着了吗? 醒来后五年一切全变了。 玩着色子的小白领们啊,打牌赌博的小老板啊, 你们为什么要来我们的锣鼓巷? 兜售破烂货的小贩啊,倒卖房产的商人啊, 你们怎么会看上几年前你们根本不在乎的一条小胡同? 和这里无关的人们啊! 你们能不能不来?你们能不能忍住自己的破坏的欲望放过我们? 你们能不能带着你们的性欲,带着你们双休日的无所事事,带着你们那些对世俗生活的渴望。。。 去三里屯,或者去后海,或者随便什么鸡巴地方。 |
为什么美好的事物存在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而被发现后,就只存在于很短暂的时刻,剩下的时间被用来缅怀曾经的美好。很多东西像人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魅力,不一定就是老的好,或者新的好。自然就好,让新的渐渐变老,我们会享受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这些过程中的美好。 现在突然有点明白拍记的意义了,仅仅是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