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巧在第一次厂甸庙会启动之前跟庙会的主办方有过一次接触,当时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想恢复厂甸庙会,但又怕办不好。无疑,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赚钱。因为当时庙会还不多,地坛庙会一直办得挺红火,怎不让人眼馋。 & v; f( w" k$ c; D i) a
那年春节去第一届厂甸庙会看了看,异乎寻常的热闹,看来举办方此前的担心多余了。当时琉璃厂把东北角的中国书店,有个大院还没改成现在封闭式的。庙会期间,院子里立了一个火判儿,模仿了一下传统习俗。(尽管设这个的目的是为了卖平安符,不是放火烧掉。)
2 ?/ [- J3 F) V( G4 v! V+ ~* F周边的书店还在庙会期间有降价优惠。虽说整个庙会没太多传统民俗,但还有一点点传统民俗的影子。可再往后的几届厂甸庙会,连那一丁点民俗的影子都见不着了。如果把风车和糖葫芦当全部庙会民俗,那是不是厂甸庙会也不大要紧了。 " ~% B$ C7 {% n0 |9 l( L$ z
- u7 O4 b0 r" A% v
如果说办庙会的初衷除了赚钱之外也想为恢复民俗做点贡献,可为什么越办下去民俗味道不是越多反而是越少呢? % ^% F/ \3 T1 C7 m. V- J9 o" R2 W/ n7 E
% c% v' g+ e( ?% K8 t. \1 [/ {$ u第一,因为参加庙会的游人越来越多,人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起的就是负作用。
9 z% v m+ s, |因为存在安全隐患。想想北京现在多少人由流动变常住,就明白每年参加庙会的人数是怎么增长的了。单就人多这一条,厂甸庙会肯定就得搬家,白云观庙会也肯定得停办。 ( U {7 Z! f. F( i
而且,逛庙会的游客大部分是低端且平民化的消费者,琉璃厂那些古玩字画店根本不可能从他们身上捞到什么油水,只要不是兼营羊肉串的古玩店,届时肯定关门躲清静。而那家中国书店院子早已变成了房子,既不可能再有闲心弄个火判儿挣那仨瓜俩枣的钱陪你们玩,也不可能给这大批游客免费提供歇脚场所。如此的弊大于利,想想也知道那些店面没几家会支持继续在厂甸办庙会的。不办庙会弄不好还能多点真正的顾客。 $ u% Q& I f w( ^: d) _8 n
第二,人多就意味着潜在的消费者增多。
: k( s9 `, r- n4 ?1 t7 U! C在重商主义为王道的今天,民俗自然要给商机让路。所以,一切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哪怕一个摊位卖的是跟传统民俗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东西甚至是次货假货,只要人家能掏得起摊位费那就得让人家摆。既然你主办方都不严格把门,那些小贩有几个懂什么是庙会民俗的,又有谁在乎。 / P# l( v+ S; D' p
第三,逛庙会的人本来也是一帮“傻子” 4 P4 W$ m- F2 a0 C7 u4 Z
反正在家呆着更没劲,不如出门凑个热闹。广大群众还是很容易满足的,庙会提供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是民俗它就是民俗。
0 m7 w7 h4 a( L# @( I' Z3 ? 4 k4 ~5 `/ X# N ?
现在的庙会,甭管哪的,基本上就等于人粥+伪劣商品集中消费 0 q7 _* @/ Q8 O
8 }- r$ v' U" f/ ~( P: V&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