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敦煌艺术精品摹本为主体的敦煌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了轰动。馆内熙熙攘攘,馆外摆起长龙,拥挤场面堪比前两年印象派大展。美术馆虽然意在普及推广敦煌艺术,但从笔者的参观体验来看,展览只满足了人们的猎奇需要,真正喜爱敦煌艺术的观众却心存不少遗憾。
首先是展馆对展览的布局做得偏于琐碎,几个几乎按原大复制的洞窟夹杂在诸多展品之中,让展厅更显狭窄。人多时,观众基本只能欣赏到后脑勺,或被聆听免费解说的成群观众簇拥得前俯后仰。而这批所谓的艺术精品摹本也不免让人失望。2000年的时候我曾经到过敦煌莫高窟考察学习,如果不是当年的出行,我现在看过展览就会以为敦煌不过如此,不过是一些当年的画匠塑工的平凡之作,但事实并不这样。展出中我看到的一幅幅壁画摹本,大致色调关系比较容易把握,处理尚可,可人物的描绘刻画简直不能与原作同日而语,尤其是次要人物与衬饰,不少草草了事之作。敦煌艺术的精致典雅,博大恢弘,没有得到有效的传达。
在笔者看来,这次展览对临摹作品的艺术性要求不高,而仅仅以搜罗全面为标尺。一些绘画水准不高的摹本进入了美术馆的展出大厅。临摹者与当年的画工亦差别悬殊。当年对宗教的虔诚无疑益于绘画,窃以为北朝的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与雕塑当是所有佛教艺术中最为精彩的,因为它们包含了无与伦比的宗教情怀。此外,当年画工的白描、晕染等诸多国画功底已经让当今临摹者望尘莫及,塑匠的熟练技艺也让今天的雕塑家集体汗颜。
看完展览笔者不免思索,这次展览意义何在?美术馆作为公众艺术机构,担负推广传播艺术的职责,它更看重的应该是作品的艺术性。但是在展览中,我们会看到一些重要的作品尺幅非常小,或者缺失,或者被临摹得极其平庸。望着大厅里老老少少人头攒动,不免感叹展览的形式大过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宝藏的敦煌莫高窟之所以闻名全世界,并不仅仅因其汇聚非常数量的佛教资料,而更因为它传承千年的艺术资源。也许展出这样一个热闹的敦煌景象而不以艺术为重点,美术馆不如科教厅来得适宜。
当然,展出方在策划方面已经是煞费苦心。从空间的立体布局到灯光的陈设,从入口的地砖,到头顶的藻井,无不以力图呈现敦煌莫高窟原貌为目的,对于没有去过敦煌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值得关注的“仿真”展览,然而对于喜爱和欣赏敦煌艺术的人而言,这次展出却并未让大家感到欢欣与激动。(作者 傅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