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载《法制晚报, 风物志》,这是其中的“元代篇”,发出来凑个趣吧。 - S) a6 o& J- S0 g
( Q) S4 F0 I# L9 u
有城有市 方为城市
5 D+ ?6 }! E* H. U5 J市间百态 街巷寻踪 ! \8 Q* y0 v( S9 @8 ?* {# {4 Y; g
在古代儒学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都市规划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述,是说太庙要建在城东,社稷坛要建在城西,宫廷要建在城南,市场要建在城北。市场能与宫廷和太庙、社稷坛相提并论,可见其对于都市的重要程度。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古城北京,曾经有过许多市场,有些市场直到现在还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有些市场虽已时过境迁,但旧日名称化为地名仍被流传至今。
! K2 C, _3 T I4 @/ o. K0 M元代篇:肩题 * m9 i% X( R8 f( ?
积水潭畔百货集,羊市张生寻龙女
9 }/ `4 a3 s9 M/ z3 ^四公子成代言人,石灰掺假充青灰
; D6 n; C- V& e0 A) [9 m4 \; h小贩头顶卖切糕,穷汉终年吃水饭
6 f7 m; z1 Q2 a( q柴市洒血留丹心,状元走笔《正气歌》
# D7 E: v, r: }7 z
钟鼓楼下市场多,羊市角头入戏文 9 k& C4 u/ a3 p; T) O% e6 ~8 p" |
在元代,由通州向大都城运送粮食货物的漕船沿着通惠河驶入城中,经过万宁桥澄清闸(今地安门后门桥)向西航行,可直抵积水潭码头卸货,因此在积水潭北岸形成了密集而繁华的市场。元代的鼓楼和钟楼在今旧古楼大街,当年在那里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在钟楼前街路西的第一条巷子里有珠子市,还有一条巷子叫沙剌市,是出售金银珠宝首饰的市场。“沙剌”是蒙古语,意即珊瑚。在钟楼后边的翰林院旁有靴市,出售皮靴及制靴所需的各种材料,附近还有一处穷人聚集、等候向雇主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称为穷汉市。而在鼓楼周边,则有多家买针的店铺。
! r2 Y6 G# n* f7 d4 X, f( }元代杂剧《张生煮海》,说的是书生张羽和小龙女的一段恋情。剧中有一句台词,小龙女的丫环对张羽的书童说道:“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羊市,直到1965年以前还叫羊市大街,今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至西四路段。“角头”,指十字路口,如东城区的“交道口”即是元代遗留的一处“角头”。而砖塔胡同,以元代砖砌的万松老人灵塔得名,胡同和砖塔均保留至今。在元代,这一带有羊市、马市、驴骡市、骆驼市,还有买卖奴隶的人市。白塔寺路口旧称马市桥,砖塔胡同北边现有羊肉胡同,这都是元代市场名称的遗痕。
# Q, ~9 w, i- `; H酒馆门前画“公子”,木市街上卖“麻刀”
) [$ H, o* I9 D% V: v/ l《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区风物的专著,书中对元大都街市商家有着生动的描述。元代街头的酒馆为了招徕顾客,都在门前画着“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的画像,两边的墙壁还画着车马、随从、伞盖和仪仗。酒馆里备有大石槽,在夏季装上冰块用以冰镇美酒。战国四公子以养士闻名,他们门下多有酒肉之徒,这种人确是酒馆的大主顾。
; C4 Y. T3 N/ z3 `! r元大都的热闹街头,多在路北建有门脸朝南的铺面房,沿街开设着水果店、蔬菜店、剃头店等各种店铺。蔬菜装在荆条筐里,水果则用方盘陈列在案子上。若有贵客购买高档水果,则用红漆方盒包装,不分远近都能送货上门。 3 S" |9 F! I4 B0 H, t
经营建筑材料的市场叫木市街,贮存有大量的梁柱、檩椽、砖瓦、石灰和青灰。青灰产于西山,是砌筑炉灶的耐火粘土。那时还有奸商用石灰掺入煤粉冒充青灰。元代的劳动者多穿麻鞋,木市街出售用于和泥的“麻刀”,就是将收购来的破旧麻鞋用水洗净后拿刀剁烂制成的。 9 R6 r+ _+ G# ] z
元代的街市,还有五花八门的招牌标记。剃头店门口挂着彩绸,上面画着梳齿作为标记。儿科诊所门口挂着裹在襁褓里的木刻娃娃。接生婆的门口则悬挂红纸糊成的筐子,筐里摆放一双大鞋,大约是标榜接生婆脚大跑得快,能够及时赶到产妇家里。元大都骑马的人多,治马病的兽医也很多。兽医的门口画有大马,门前立着12根高达1丈、雕刻成瓶状的红漆木柱,上搭芦席,用于拴马。
+ X1 R( }& V+ p# I元大都还有一条食品街,称为蒸饼市。市上有一种粘糕,是用黄米加上红枣蒸成一大坨,蒸熟出笼后敲响铜锣召唤顾客,卖糕时切成块状按斤两收钱。这种做糕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现在的切糕。当年还有小贩从蒸饼市批发来切糕,用蒲盒装着顶在头上,敲着木鱼走街串巷叫卖。元大都居民中有不少来自中东地区的“色目人”,又被称为“西域回回”,将物品顶在头上的做法,大约是他们从西域传来的。老北京做切糕生意的商贩多为回民,其间颇有元代遗风。 ( i0 Y# A1 H, W: f7 t2 l
元代大都城的劳动者饮食很是俭朴,他们的午饭多为蒸饼、烧饼,早晚只吃“水饭”,即稀粥。稀粥用瓦盆装着放在地上,人们手持木勺围着瓦盆席地而坐,佐餐只有韭菜、葱蒜和盐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