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东苑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北海和中南海就因其地处皇宫以西,故称之为西苑,而当时位于皇宫之东还有一座皇家园林——东苑,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东苑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外以南,具体位置在今筒子河以东、东华门大街以南,北至长安街、东至南河沿大街。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当时明朝首都还在南京,明成祖朱棣虽早有意迁都北京,但北京皇宫的建设还未完工,而此时的东苑已初具规模。这一年的端午节明成祖朱棣驾临东苑,观击球射柳,清人吴长元所记:“射柳之戏,藏鸽于葫芦或盒中,悬于柳上,击中盒开,鸽飞而出以此为乐。”皇太孙击发连连命中,朱棣大喜,赐宴众臣。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召大臣同游东苑,大臣记下了当时的东苑所见:夹道皆嘉树,前至一殿,金碧焜燿,其后瑶台玉砌,奇石森耸,环植花卉。引泉为方池,池上玉龙盈丈,喷水下注,殿后亦有石龙,吐水相应。池南台高数尺,殿前有二石,左如龙翔,右若凤舞,奇巧天成…….至一小殿,粱栋椽桷[音:决]皆以山木为之,不加斩削,覆之以草,四面阑杆亦然,少西有路,迂回入荆扉,则有河石甃[音:昼]之.河南有小桥,覆以草亭,左右复有草亭,东西相望,枕桥而渡其下皆水,游鱼轫跃,中为小殿,有东西斋,有轩,以为弹琴读书画之所,悉以草覆之,四围编竹篱,篱下皆蔬茹匏瓜之类。由此可见当年这里既有辉煌的殿宇又有如江南水乡般的园林。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秋,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鼓动,御驾亲征瓦剌,土木堡一役大败而被俘。其弟朱祁钰继位,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军民同仇敌忾,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大败而归的瓦剌军见明朝已立新君,原本用来要挟朝廷的英宗已失去作用,于是便将其送回。景泰元年八月(1450年)回到北京的英宗虽为太上皇,但有名无实,不仅未能归政还被软禁于东苑崇质殿。崇质殿位于东苑之南,又称小南城,院深墙高。景泰帝下令紧锁大门并派人严加看守,断绝英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昔日辉煌的御园如今成了禁锢英宗的牢笼,多年得不到修缮的宫殿已显破落。而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下诏在元代东崇国寺旧址上修建大隆福寺,东苑凤翔等殿宇的石栏杆竟被拆去建寺,苑内的树木也遭大肆砍伐,东苑日渐荒芜。被禁于此的英宗虽大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不起。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带人闯入东苑,直奔小南城,派人翻墙进入崇质殿并命士兵用巨木撞门,里应外合打开宫门。惊慌的英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独自冲出宫门,石亨、徐有贞等人见到英宗伏地便拜,拥立英宗复位。英宗迟疑,徐有贞上前拉住英宗登车直奔东华门,守门士兵不知来者何人闭门不开,英宗上前说道:“朕乃太上皇帝也”士兵见此便打开东华门。英宗、徐有贞至奉天殿(今太和殿),此时已至黎明时分,文武众臣早在午门外等候上朝。一阵钟鼓齐鸣之后,宫门开启众臣进入,见英宗端坐于龙椅之上,徐有贞高喊:“太上皇帝复位”,众臣见事已至此,立即跪拜……。史称夺门之变。 复位后的英宗,在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的同时,对自己曾经居住八年之久的东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改建,增加了三路建筑。明代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中就重修后的东苑格局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中路有重华殿,东路有洪庆殿,西有宁福宫,再往西还有一组建筑:主殿为龙德殿,殿后有一石桥名为飞虹桥,桥用白石建造,刻有龙、鱼等海兽、波涛汹涌、栩栩如生。据说此桥是郑和自西洋所得。桥南北各建牌楼,桥后垒石为山,山上建乾运殿,山后是引水环绕的环碧殿。苑中种植了大量的来自各地的奇花异木,东苑得以重现辉煌。 重新登基的英宗在东苑修葺时曾来到他居住八年之久的小南城(崇质殿),英宗叹道,我能出此城实乃天意。并命人拆毁一段东苑南墙(皇城南墙的一部分),还下令从此不得修复。此后明代各朝虽多次维修东苑,此段墙从无人敢提重修,明皇城南墙从此留下一个豁口。 东苑重修工程于天顺三年(1459年)十一月完工,并改称为南城。英宗非常喜欢这里的清幽安静,经常在此巡游、居住、赐宴大臣,故这里也称“南内”。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在重华殿以西建皇史宬,用于专门保存各类皇家档案,《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曾收藏于其中,后据说这部《永乐大典》被嘉靖皇帝随葬于永陵之中。 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衰落,东苑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最后被毁于明末农民起义的战火。皇史宬因其建筑坚固且具防火功能而幸免于难,后被清政府继续当作皇家档案馆而保存至今,而东苑的其他建筑如今已踪迹皆无。 当年龙德殿后的那座飞虹桥今虽已不复存在,但时至今日却留下了讹传为飞龙桥的地名。飞龙桥胡同在今南池子大街南端路西,它让后人永远记住这里曾有过一座精美的石桥。 那座曾经软禁过英宗皇帝的崇质殿,清初曾为睿王府的一部分,王府废弃后,这里被改为清户部所属的缎库,今缎库胡同犹存,在南池子大街南端路东。据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缎库库神庙碑所记:小南城(崇质殿)其西南为皇史宬,东南为普胜寺。普胜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今南河沿大街南口路西111号欧美同学会所在地。如今皇史宬和普胜寺均在,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小南城的方位。 原东苑的东路建筑——洪庆殿后曾有膳房和库房,后来这里被改为专门存放瓷器的仓库,瓷器库胡同的地名因此流传至今。 清朝初年,睿亲王多尔衮以皇叔名义代为摄政,并在原南城的废墟上建起了睿王府。多尔衮在王府里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群臣参加的御前朝会也在王府里召开,就连皇帝的玉玺也在王府中存放。昔日荒废的南城,又成为新王朝的政治中心。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狩猎时坠马受伤,后不治而亡。多尔衮死后不久被削爵定罪,王府也遭废弃。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愿睿王府改为玛哈噶喇庙。玛哈噶喇为梵语音译,其意为大黑神,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重新扩建,乾隆赐名普度寺。 解放后这里逐渐变成了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普度寺大殿因成为南池子小学的教室而受到严重的损坏,配殿已荡然无存,山门也被改成粮店。 1984年普度寺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特保护单位,2001年9月开始重修,如今一座宽阔的高台之上孤独耸立着普度寺大殿,好象在向后人讲述这里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参考书目:《日下旧闻考》、 《京师坊巷志稿》 《明宫史》、 《帝京景物略》 《宸垣识略》 明代东苑图
清代东苑图 缎库胡同
飞龙桥胡同
皇史宬
皇史宬城门
普度寺大殿
普度寺高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