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发表过很多文章,大部分都是关于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但是总觉得不是心里面要说的。我为北京而迷,但现在北京需要的真的是谈谈核桃怎么玩?鸟怎么驯?之类的东西吗? 前几天翻看了数年前发表在杂志上的《胡同的哀鸣》与《墙柜》竟感到如此的陌生,虽文笔上略显幼稚,但那种犹如日出般的萌动的热情让我感到了一种温暖,就像看到了久违的朋友,反思一下那种笔触为什么现在没有了那? 那天妻给我讲了一件地铁里发生的事情,一位因人多拥挤而犯心脏病的男人,在周围人冷漠的目光中,连个座位都要自己去争取,而得到的只是默然与嘲笑。这是我从没想过,更不想听到的事情,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社会为什么成为了这个样子? 说句不要脸的话,文人的责任与社会与人们的品质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历史或人类的发展史都是一样。老子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而后发展的中国;鲁迅等文豪用笔做刀与不平等的社会做斗争;老舍先生塑造的各式任务形象,真正让读着看到了自己,觉醒与自身。而我这个写东西的人,虽不能与以上先辈相比,但责任是所有作者都应该共担的!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书,《你在为谁工作》《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不是说这样的书不好,从客观的角度讲,也许为了生存,人们是要不断提高自己,为自己的发展而事事考虑,为自己的前程而不断竞争的。甚至脸皮的“厚”,与心里的“黑”依然成为了一种学问,大行其道的成为了读着追捧的对象。 社会需要的真的是竞争吗?人们需要的真的是无休止的攀爬与冷漠的脸血腥的牙齿吗? 刘恒老师笔下的张大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仕途就是一群猴子,往一根杆儿上爬!”多形象呀,也多可悲呀…… 对于我来说,转型的代价,可能是惨痛的,大家以后也许看到我写的老北京文化的文章会少一些,但是今后的文章肯定会根基于北京,从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热情与北京人之间那古道热肠中多用笔墨。或许这些文章并不适合媒体的出版,但我希望今后的文章会给大家一个清新的感觉,看后能回味其中,必定人是需要美的,社会是需要人性的,你我之间也是需要心与心的交流的。 以上思考就算是给读着一个不成熟的交代吧,也是给妻一个这几个月一直没有稿费的理由,最后送给所有人一句话“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愿日后京根儿与大家的道路能走得更远! 另外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京根儿的作品www.jinggener.2008r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