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了一篇题名为“清王坟10年少了14座”的文章,文章讲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5名学生组成了一支考察队,经过历时半年的实地调查后得出最新数据:清代王爷园寝在北京有遗存的还有36座,除划为文物保护单位的10余座外,其他的王爷坟基本仅余一座被盗掘的地宫、一段残缺的虎皮石墙或一座倒卧尘土中的石碑。 仅剩的10余座,一个多么另人震惊的数字呀!回溯北京的历史,清代以来,统治者吸取了以往各朝分封诸侯,使各路王侯独霸一方与朝廷分庭对抗的历史教训,采取了新的封爵制,让皇室宗亲都住在北京,在天子脚下享受优厚的名利待遇。于是北京出现了众多的王府。王爷们不仅活的时候享受着雍容奢华的待遇,其身后也势必会得到一块风水宝地的归宿——王爷坟。由于古代的人向来是很注重自己身后归宿的问题的,尚且一般的庶民都很重视,那么那些贵为皇室宗亲的王爷们当然理所当然地更会格外地关照其陵寝的设计与规格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极其奢华的王爷坟也就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当年王爷坟所应该拥有的气势。而如今,除了海淀区北安河九王爷坟和七王坟等少数王爷坟得到修缮外,其余多数王爷坟遗存基本处于“无人管理”、“无名无姓”、“无处可寻”的状态,而且,十年前后的对照,一些遗存已经消失了,剩下来的风化也很严重了。 面对北京清王坟的现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今后对研究清王坟的困难会越来越大,据我认为,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地处偏僻 现有的北京清王坟遗存大多数都地处在北京周边郊区里,有很多还隐藏在荆棘丛所包围的深山中,被杂草掩盖的王爷坟不在知情者的带领下还真是很难独自找到,这也给研究清王坟的进度划上了一个个顿号。 二. 守坟人的流失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当今的很多贫困农村与大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在村子中,村民们已经无法靠现有的经济来源方式维持生活,所以城市人口多元化,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已成为了一个非常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综观当今北京这些清王坟多数以上都坐落在偏远的山区和村庄,而昔日为陵寝守墓的村民无法靠守墓得到有关的报酬,却眼看出村到城市里打工的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转,可想而知,那些守墓的人子孙会愿意一辈子继续守着这块无食无助的土地上吗?走,也就会成为必然。而没有了守墓人的看护,势必会带来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您比如说,文物在无人看管下易遭破坏或遗失,有关专家无法向知情者了解有关遗迹情况。 三. 文物多遭破坏或遗失 如果以上两条还可以勉强的话,那从这5名大学生搜集到的以下这些实例却可以看出保护清王坟已经刻不容缓。 定王坟地宫成垃圾堆、恪亲王坟成新马路、车王坟的石狮和石鼓已被守陵人两年前卖掉、惠郡王坟前的驼龙碑碑文已被羊舔平。不知在当今北京的清王坟还有几何能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看到的?看不到实物,当然会使未来对清王坟的研究造成一层更大的壁垒。 综观当今北京市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北京现存王府古迹的保护力度,恭王府府邸腾退搬迁工作的圆满结束,许多王府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大修,而作为王爷们身后归宿的王爷坟是否也应享受同等的政府“待遇”呢?答案终究是肯定的,清王坟作为清代王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个王府文化这个载体不应由王府这一环节所占据,而应保护的是一个王府文化的链条,王爷坟作为这个链条的终结理应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因此本人认为加大清王坟的保护力度与维护清王府的保护措施有着同等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也希望有关部门应对有迹可寻的王爷坟遗存加以合证,建立起各自的档案,出书进行更细致的汇总,有条件的王爷坟要进行修缮,并派专人管理、保护,部分王爷坟中的文物,政府应给予修复,保存或是转移安置。而且以上这些措施要尽快落实,因为现在的无保护状态中的王爷坟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潜在危机的状态,说不准明天的某个时刻,那些残存的老物件就会消逝在镐斧的肆虐与村民无知的买卖换取金钱的利益之上。 [em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