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站便是武汉: / y7 c% O F% p" c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在它建成后的近2000年岁月中,屡次毁于战火,由于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选择了重建。但真正让黄鹤楼文明遐迩的,可能是因为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崔颢的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过我更偏爱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什么呢?到不是因为李白名气大,而是我更喜欢李白这种直白抒发对友人离别之情的性格。当然,历史上赞美这座建筑的诗人诗句还有很多,我想,诗人因黄鹤楼而名垂青史,黄鹤楼则因这些诗人而显得更加富有神韵。
. r* q- b% Q; ]" U1 R8 S) \6 I 历史上最后一次重建黄鹤楼,是在清同治年间,不过可惜它的寿命也很短暂,在光绪十年,它再次被毁。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鹤楼,是1981年,以清同治楼为蓝本,在原址重建的: * r- l6 ]' H, q* L m% J
该楼位于武昌蛇山,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遗憾的是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我想现代版的黄鹤楼如此选材原因也很简单:建造如此之高的木质结构建筑恐怕工艺早已失传,同时鉴于咱们国家目前木材储备形势不容乐观,而水泥这玩意呢,工期短,材料便宜,而且在工艺上也很简单。可摸上去的感觉差远了,硬邦邦,冷冰冰,更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里面居然安装了电梯!恐怕我很难再找到当年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觉了:8 P1 c* F# i2 Q
0 i {6 M" V3 T" A- F
唯一值得我感受一下的,恐怕只有这个“古铜顶”了: 8 ]+ B* ~# y9 t) V
; E e3 Q( |& G! ]; I
; x Q- k/ i/ o5 f. W 告别了黄鹤楼,我们驱车近5个小时来到了宜昌,乘坐“扬子江”号客轮逆流而上,在欣赏了三峡迷人的风光后,我本以为没什么可看的了,这天闲暇无事,我登上甲板,忽见郁郁葱葱的长江北岸,有一孤峰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石宝寨,传说它是女娲补天时所炼五色石中的一块,附落于此地,当地人称之为“玉印山”。
$ x* d+ i( L9 }" Z6 Z E) }5 }5 n+ E 它一直静静的在这里等待,直到明朝初期,一批能工巧匠聚集于此,利用玉印山天作天仗台的自然地势,建造了一个依山傍水的楼冠山巅的塔楼,整座建筑通高56米,没用一根钉子,没有一点水泥,就是这样简单的木石相衔,一百多阶木梯螺旋而上,好象这座建筑是天生长在玉印山一样!
5 c/ \' D1 q) p7 H; k5 ?( t & s/ \" x1 M* H
据说它的样式,是当初工匠们从翱翔于玉印山前的一只雄鹰盘旋而上时留下的一组完美曲线中得到的启发:
0 j6 J) D/ a+ O" C
! T/ `$ u; [6 d “扬子江”号最终抵达重庆的朝天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古镇瓷器口了:
4 m& X7 n" d$ m* r, x) x( p3 _; j+ H! C, C8 L. H, L( J1 R
8 j) ~6 j( W" M- w" q
古镇里的传统手工艺者:
5 z2 O% @% h# k1 U' S8 l9 p8 a6 Z 或许只有这样的古镇,才有能睡得如此安详的小动物,在这里,人,建筑,动物,相处的是如此的和谐,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 ' u' c! u$ o a" u
# n/ K6 I% X) s( @7 i' E- |' \ Z
|5 a7 a! g* X3 a6 N5 H: N
; E- {6 _ l9 Q6 S2 v' q 本篇帖子唯一的现代建筑,位于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 % ~ P( o$ R( M: q, k) z/ m
1 i0 U% a" M$ Q5 w
建筑篇到此为止,由于本人现在连北京还没做到十分的了解,写了这么多祖国各地的建筑,难免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都给指正了,谢谢!
0 J- o7 F5 @$ f; o- d( z1 ~7 `7 C
+ A. k) o1 r; s a0 }5 A1 ^- t% W, L/ j5 q; a
4 s3 i$ i( {"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3 22:01: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