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87|回复: 44

[转帖]文革期间文物被毁清单1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8-22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

  2.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改造成了“烈士陵园”。

  3.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4.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5.世界佛教第一至宝,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像之一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

  6.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捣毁。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7.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日,“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8.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烛、签筒被打烂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9.颐和园佛香阁被砸,大佛被毁。

  10.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毁无遗。

  11.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庙宇。全市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可保留外,通通毁掉。他一声令下,一百多处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

  12.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13.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

  14.汉中勉县“古定军山”石碑,也因诸葛亮是个“地主份子”而被砸毁。

  15.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平毁,祗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陪伴书圣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17.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

  18.河南汤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奸党”的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19.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灰。

  20.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了个稀烂。

  21.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马被炸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净。

  22.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

  23.湖北江陵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红卫兵砸毁。焚骨。

  24.北京城内的袁崇焕的坟被夷成了平地。

  25.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腾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扫了个一干二净,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的墓给挖了。

  26.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他的故居不大,三进院落,南为客厅,中为书斋,北为卧室。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他的人来此凭吊此故居和他的墓。可是现在《西游记》成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里的“封”,吴氏故居也就“被毁为一片废墟”。

  27.红/卫兵掘开蒲松龄的坟,教书匠蒲松龄真穷,墓里除了手中一管旱烟筒、头下一迭书外,只有四枚私章。他们对蒲氏私章不屑一顾,弃之于野。尸体被捣毁。

  28.建于一九五九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29.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千古义丐武训的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批判后焚烧成灰

  30.张之洞的坟被刨开。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31.北京郊区的恩济庄埋有同治、光绪两朝的宫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墓,凿开的墓穴里,只有头骨,不见尸骸,衣袍内满是珠宝,后不知所踪。

  32.河南安阳县明赵简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毁。

  33.黑龙江黑河县有座“将军坟”,“因为属于‘帝王将相’,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34.宋代诗人林和靖(967-1028)的墓也在被毁之列。

  35.清末章太炎、徐锡麟、秋瑾,乃至“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中的杨乃武的墓,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作了牺牲。

  36.一位年轻的中学老师领着一帮初中生以“让保皇派头子出来示众”为由,刨开康氏墓,将他的遗骨拴上绳子拖着游街示众。革命小将们一边拖着骨头游街一边还鞭挞那骨头,好象相信康氏灵魂附着在骨头上似的。游完街,康氏的头颅被送进“青岛市造反有理展览会”,标签上写道:“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康有为的狗头”。

  37.浙江奉化县溪口镇蒋/介石旧居,蒋氏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学生领导的宁波中学生掘开,其遗骸和墓碑都被丢进了树林。

  38.南漳县为抗日名将张自忠建造的张公祠、张氏衣冠冢和三个纪念亭均被破坏。

  39.杨虎城将军,虽被国民党处决,仍是红卫兵眼中的“国民党反动派”,墓及墓碑都砸毁。

  40.新疆吐鲁番附近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画,曾被俄、英、德等贪焚商人盗割,卖到西方。但那运到国外的壁画毕竟被博物馆珍藏,并未毁掉。而中国人自己干的‘破四旧’却重在一个‘破’字:将剩下的壁画中的人物的眼睛挖空,或干脆将壁画用黄泥水涂抹得一塌糊涂,存心让那些壁画成为废物。

  41.山西运城博物馆原是关帝庙。因运城是关羽的出生地,历代修葺保养得特别完好。门前那对高达六米的石狮子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如今,那对狮子被砸得肢体断裂,面目全非;母狮身上的五只幼狮都砸成了碎石块。

  42.安徽霍邸县文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虎、狮、象、鳌等粉彩浮雕皆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房饰浮雕在文化大革命中统被砸毁。’文革后省、县拨款数万修葺,‘尚未完全复原。’山东莱阳文庙,‘大成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雄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成殿被拆除。’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吉林市文庙,‘破四旧’中严重受损,荒废多年,文革后历时五年方修复。

  43.唐代高僧褒禅结芦安徽含山县花山,死后弟子改山名为褒禅山。宋王安石游览此山,作《游褒禅山记》后,褒禅山遂名扬四海。因是‘四旧’,褒禅山大小二塔被炸毁。

  44.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被毁。

  45.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经另一宋代大家苏东坡手书,刻石立碑于安徽滁县琅玡山脚当初欧阳修作文的醉翁亭,至今已近千年。前去革命的小将不仅将碑砸倒,还认真地将碑上的苏氏字迹凿去了近一半。醉翁亭旁堂内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更被搜劫一空,从此无人知其下落。

  除了有计划的毁灭古迹,文物古董毁坏的更多......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8-22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不足万分之一呀
发表于 2007-8-22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现在呢?[em01]
发表于 2007-8-22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的好!
发表于 2007-8-22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山深处在2007-8-22 11:44:51的发言:
那么现在呢?[em01]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比文革要好多了, 不能比。
发表于 2007-8-22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止这些.
发表于 2007-8-22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溪在2007-8-22 12:34:43的发言: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比文革要好多了, 不能比。

文革期间对文物的破坏是无疑的.

但是,你听说过文革期间有文物大量走私出境的事吗?

例如高碑店花园闸的荣禄坟就是文革期间捣毁的,但是所有文物都被国家收走妥存了.

连阿龙他们做节目也只许看不许摸.

大规模的挖坟掘墓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吧?"倒斗"是近来才火暴的词吧?

出土的文物几乎立即出境,偶尔再象圆明园文物一样高价拍回.

成批的文物古建拆了盖新的,也是事实吧?

老北京网针对文保开了好几个版块,总不能说是无病呻吟吧?

你说,究竟好在哪里?

发表于 2007-8-22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的人为破坏更厉害

比如故宫每年甚至每天都在砸市价炒到几百万的瓷器,圆明园的瓷片更始用麻袋装,扔来扔去

文保是个涉及面很广,牵扯范围很大,面临问题也复杂的事情

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

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OK了

发表于 2007-8-22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8-22 13:35:49的发言:

你说,究竟好在哪里?

实事求是

发表于 2007-8-22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夸张,哪有那么严重

现在文物保护的情况是最好的,前无古人

盗掘一类的事免不了,当地人破坏和监守自盗更免不了,但是重大问题总是没有的,这就不错了。

各地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都做事,所有重要遗址都有人监守,说现在不如文革简直是没边的话。

发表于 2007-8-22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7-8-22 15:03:56的发言:

说现在不如文革简直是没边的话。

同意。

发表于 2007-8-22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跟人差不多,文革时总出人命,所以文物也总遭破坏

现在文物也遭破坏,但毕竟是少;现在也有杀人放火的,有文革多吗?

有多少人命就有多少盗墓的,文物工作的人都这么说。

发表于 2007-8-22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擂鼓墩汉墓1970年被当地社员挖到,一看里面有很多铜制品,大家用麻袋把他们装回了队部,堆放到仓库里(当然也是简易的仓库)。后来文物部门得知,运了回去,一件都不少,只是原来的摆放顺序不知道了。

如今我国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是在那里出土的。

如果是在今天被群众挖到,后果就可想而知了[em01]

据说现在某些地方,为了寻找古墓,一亩地里竟有上千的探孔。[em06]

记得前些天我们这里曾谈论过田野文物(如石碑)易地保护的问题。几千年都不曾易地呀,如今却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借“开发”名义被拆毁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我身边最近几年就拆掉了一个都统府、一个肃顺府,原来里面的建筑基本是完整的,我亲眼看着它们被推平。现在,全盖了高楼,底下是商业,上面是住宅。

8 |0 P5 N9 Y- X; M'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2 16:22:4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2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socang.com/research/comment/20070307/094226.shtml

文保专家谢辰生:中国文物最悲惨时期是在90年代



    ■人物名片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

    因为哥哥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谢辰生受家中环境熏陶,从小喜爱文物,与郑振铎共事,让他开始了此后60年未断的文物保护工作。

    谢辰生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年轻时师从郑振铎,参与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的编辑出版。1949年入国家文物局,参与起草了建国后的主要文物法规。

    目前,谢辰生还担任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谢辰生的家朴素无华,和文物有关的书籍却几乎堆成了山。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着全国最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的称谓,可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物保护的爱好者。60多年的文物保护生涯中,谢辰生起草出版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文件并出版文物保护书籍,为制止文物走私、古迹破坏奔走呼号。

    青年时代

    追随郑振铎开始文物保护

    谢辰生与文物结缘是因为郑振铎。如果不是解放前几年在上海遇到郑振铎,一起痛心于当时猖獗的文物流失,他也许就不会走上文物保护这条道路了。1946年,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谢辰生在上海有幸遇见了当时的文物专家郑振铎,很偶然地就开始协助其料理事务。
    此前,因为哥哥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自小受家中环境熏陶,谢辰生从小喜爱文物,但直到与郑振铎共事,他才真正开始了此后60年未断的文物保护工作。
    “快解放时,很多文物从北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出去,这时郑振铎站出来强烈呼吁要保护文物不要外流。”面对陆续不断走私出去的文物,郑振铎和谢辰生当时能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拾起笔,编写出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等一本又一本文物著作。图册精美具体,可编的时候滋味并不好受。
    除此之外,两人还继续想再为文物保护做些事情。郑振铎买了一些便宜的陶俑,可也是杯水车薪。在1947年到1948年,郑振铎倾其所有在上海购得了汉魏六朝隋唐俑600多件,全部赠予故宫博物院。这些事迹,给当时才20多岁的谢辰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建国之后
    提出“文物主权”概念

    谈到中国的文物流失,谢辰生不免有点激动起来。“近百年来,我们有很多国耻,比如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命运和国家是一样的,文物同样遭受着国耻,是近百年来国耻的组成部分。”谢辰生和其他一些文物学者提出的“文物主权”就是希望在这个概念上引起人们对文物流失的重视。
    解放前,因为海关不独立,中国的文物都陆续用各种方法被运往西方。新中国成立后,在谢辰生看来,文物保护进入了较好的时期。“建国以后,海关到了我们手里,建国后第一个文物法就是禁止文物流失。”随郑振铎进入国家文物局,谢辰生参与起草了第一个文物保护条例《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阻止了长期以来文物外流的现象,此后,从1950年的《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到1960年的《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谢辰生不断地参与起草新中国文物法规制定,是这些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对过去,谢辰生始终抱着怀念的心情。“50年代时,国家花了48万港币从香港把故宫的藏品买回来。那个时候经济很困难,但周恩来亲批,最终还是想办法通过关系给秘密买了回来。文物回流从建国一开始就是重视的。”在还没有和国际社会建交的几十年里,国家通过购买途径,买回了不少珍贵的文物。“文革”期间,谢辰生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受了很多苦,真是家破人亡”,他淡淡地说着。但奇怪的是,谢辰生认为“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并不像人想的那样严重。“现在的文物破坏是全面的,尤其是古建筑的破坏,看看现在的北京古城,历史上没有过的。”“文革”中,谢辰生依旧尽自己所能地保护文物,在《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中,他尽力地延续了此前《文物保护条例》的内容,“当时一个文件真是解决问题,破坏文物马上刹住了。”
    90年代

    “走私分子已经智能化了”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文物走私再度猖獗,说起90年代的文物流失,谢辰生非常愤慨。“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现在走私分子已经智能化了,用最现代的手段来挖墓,开着奔驰车,警察都追不上。走私已经集团化、智能化,从国外到国内形成网络了,打击很困难。”
    同时,盗墓问题也“可以说达到了几千年来最严重程度”。他只举了一个例子:“内蒙古辽代的墓葬,90%都是在90年代被盗掘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出现在英国的文物拍卖市场上,这种例子河南陕西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还官商勾结。”
    谢辰生去过世界很多大的博物馆,每次看到中国藏品满满地摆着就痛心疾首。他更痛心的是,在文物走私过程中,文物的价值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破坏主要在挖的过程中,挖的人见好就拉走。你一套杯子,10个里面他拿走了3个,剩下的就不是一套,对学术来讲,完整性没有了,全都乱套了。”
    而与走私猖獗同时发展的是文物拍卖市场的日益壮大,对市场,谢辰生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他说,文物本身不是商品,是文化遗产,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才能进入市场。而市场同时又很容易混淆文物的价值和价格。对待文物进入市场一定要慎而又慎。

  ■海外国宝
    1、大英博物馆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青铜器包括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2、卢浮宫博物馆
    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
    3、法国国立图书馆
    收藏敦煌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4、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等。
    5、东京国立博物馆
    有中国艺术品和考古资料1万余件,所藏书画包括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
    ……
    ■人物对话

    “回流”炒作居多

    谢辰生谈文物回流问题
    新京报:近代中国文物大致通过几条途径流失到国外去的?
    谢辰生:一种途径是战争掠夺,从圆明园、八国联军开始,抢走了大量的文物;其次就是很多西方人以所谓探险队的名义,在祖国的边疆搞大量的活动,最典型的就是敦煌。敦煌最重要的藏经洞的东西90%现在都在英法;还有很多外国人勾结古玩商,带走了大量的文物,比如龙门石窟的一个《帝后礼佛图》就是美国人勾结古玩商偷偷把浮雕打碎凿下来运走,现在在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新京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走私一般都通过什么途径?
    谢辰生:什么途径都有,个人走私、外交官走私还算零星的,外国人在这儿买点东西,偷偷带走了,还是一次性的。但以走私为职业的就很严重了。走私集团如今全部集团化、智能化,幕后的人都在境外,或境外境内来回走,而让农民来动手。
    新京报:尽管走私屡禁不鲜,但在国力日益强大的现阶段,文物回流也开始加热不是吗?
    谢辰生:在文物回流这个问题上我是低调的,这里有很多炒作的因素。通过拍卖购买回来不一定是回流,还有一些买回来了,后来又被卖出去了的事例,这些称不上回流,只是全球范围的市场流通。
    新京报:但现在政府也在参与文物回收不是吗?
    谢辰生:现在国家有钱了,文物回收是好的。但是对于流失海外的文物要分开看:一个是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一个是合法出去的与非法出去的文物,一个是过去出去的和现在出去的文物。我们应该分重点来。是珍贵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定要收,只要能收就一定要收。我们现在是比过去有钱了,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不赞成是中国文物都往回买。一般的没必要买,在外头还能起文化交流作用。
    过去和现在的,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在,现在很多文物出去,你马上去弄回来还能同时打击犯罪,能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线索找犯罪集团呢。而买只能买合法出去的东西,非法的东西绝对不能买,买回来了以后等于承认其合法性了。只能政府通过国际公约的渠道去得到。
    几百年前的文物那些好东西基本上已经成为人家的,现在再要回来是很困难了,但能要回来的一定要继续要。对于多种渠道的文物回收,比如华侨赠送以及民间回收等,我们很欢迎,应该多鼓励。
    ■专家视点

    “回流”时代还未到来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谈文物回流

    2006年4月,目前已知的商代最大青铜圆鼎“子龙鼎”在流失海外多年后回归中国,入选当年收藏界十大新闻。
    去年年底,美国著名的盖蒂美术馆宣布归还意大利26件古代珍宝艺术品,均是早先通过不法分子掠夺和偷渡的方式流失到美国的。
    新京报:您怎么看希腊和意大利政府从盖蒂博物馆讨回本国珍贵文物一事?
    张永年:我很佩服希腊政府坚持依法追索文物,特别是坚持追索能够体现他们民族精神的文物,这种行为有很坚强的意志,他们有的文物流失一百多年了,还一直在追索。我们过去还给他们写过信,支持希腊政府的做法。
    新京报:他们依法追索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张永年:这次希腊和意大利讨还的文物是通过谈判,双方谅解最后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是过去对抗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也是很赞成的。
    新京报: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举措吗?
    张永年:在文物回收上,政府主要是依法讨还,有些文物属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盗掘流失出去,那就通过国际合作,国际刑警等方式合作追索,过去我们国家就通过这种途径从英国收回了几千件文物。还有一种情况是历史上,过去发生的流失出去的文物,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现在回流的方式就比较多了,也包括商业的回收,以及捐赠等。
    希腊意大利针对的主要是在博物馆里面保存的过去非法流失出去的文物,他们拿出了当时一些证据,然后通过谈判追索,这个方式我们认为是可行的,我们国家目前也有类似的行动。
    新京报:我们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文物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永年:依法追索这件事情用中国话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情,是不可阻挡的。尽管2002年年底,欧美18个国家的博物馆签署联合声明反对将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我们在2002年年初发表了公开信表示反对。此外,中美在签署两国文物公约上也遇到了困难,但我的判断是,整个世界上讨还的趋势还是有的。总是有些开明的力量在,促使双方松动。
    新京报:可以说我们国家现在到了文物回收热的时候了吗?
    张永年:就整体来说,我们中国国家形势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国际环境来说都非常好,所以文物回流的趋势是主要的,不是像过去那样单向外流了。但就整个国际上来讲,回流的时代已经到来恐怕也不是很准确。
来源:新京报 [评论]

8 ^$ l' t% K* _% r: D& E4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2 16:59: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2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7/08/content_591296_3.htm

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

(六)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古人说,地不爱宝,稍一动土,就有发现。

  古迹古物,和我们的万里河山分不开。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的地面遗迹,长城、大运河,很宏伟。长城断断续续,运河断断续续,保护起来最费劲。后者的现状非常惨,我亲眼目睹,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调,古的变新的,不像话;不利用南水北调,又没有钱。

  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

  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岳镇渎海的庙,也有存留。古建,山西最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后的劫后余存。

  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用《红楼梦》上的话说,很多都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东西。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东的少昊陵,绍兴的大禹陵,江苏的泰伯祠,还有各地的关庙,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假古迹,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中国的干部队伍,底色是农民。文物古迹被破坏,主要是管不住农民和地方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博物馆交农民办,会办成什么样。肯定不是女尸,就是长着五条腿的驴。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发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发表于 2007-8-22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nwh.gov.cn:8080/wenhua/jiaodian/d_jiaodianzt.jsp?record=110&back=-1&channelid=75565

文博界二老共析世遗困境(图)




上:谢辰生 下:郑孝燮


    展现世遗大会特邀观察员视角诸多问题深层透视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与郑孝燮在此次世界遗产大会上共同担任特邀观察员,加上同他们一起担任这一职务的罗哲文与谢凝高,他们被戏称为此次世界遗产大会的四老。谢辰生与郑孝燮均是20年中国申遗道路上的关键人物。郑孝燮最早提议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而谢辰生则主持起草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他们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均曾多次上书,拯救一些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并多次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报针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分别采访了谢辰生与郑孝燮。

    谢辰生:北京二环内建设应停下来
              
    新京报:这次会议国内几乎每个省都来了观察员,您对目前中国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怎么看?
              
    谢辰生:我觉得热是热,总比冷强。不过现在多数人重视申请世界的经济效益,一报上就有游客。我觉得这种观念有问题。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不能光从物质上看这个问题。
              
    我最近一直讲,世界遗产不仅是自然和文化这么一分就完了。我觉得它们更主要的是文明的见证,这里面有些东西我们现代人都还没有搞懂。比如说都江堰,世界上有哪个水坝比都江堰还有价值?两千年了还在运转,而三门峡才五十年就有问题。我想都江堰中还有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这种遗产保存下来就是把文明保存下来,以后的人还可以研究,还能获得很多启发。我们现在一心往前看,也要学会向古人学习。
              
    新京报:说到遗产保护,现在您主要的关注点在哪里?
              
    谢辰生:去年不是说有人要在附近修水坝吗?这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片面理解发展经济。我觉得中央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的,不能单纯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要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世界遗产是人类的财富,有些地方为了开发旅游就到处建宾馆、拆城墙,这就不是科学发展。说到底还是官员的责任,有了政策要看落实。
              
    新京报:您一直关注北京的城市和遗产保护问题,您觉得北京还有哪些项目有可能申请世界遗产?现在南京打算把他们的旧城墙申请为世界遗产,苏州古城也有意申报上去,您觉得北京的皇城能有希望整体申请遗产吗?
              
    谢辰生:北京城墙早拆了,北海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要申请还要整修,比如劳动人民文化宫那里面有音乐厅就不行嘛。现在我看就皇城,也就是东单到西单,还有中轴线那一段有希望保存,这也要看目前的保护措施。
              
    前一段我给中央和北京领导写信,说要恢复古都风貌,就不能改变古都的建筑格局。我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你要保持古都风貌,就不能修大马路,要立即停止拓宽马路,因为你把胡同弄没了,基本的城市格局都变了,怎么还原古都风貌啊;二是马上停止旧城改造和拆迁,在二环以内不能进行旧城改造,再改北京就不成样了;三是要确实落实到人,不能挂个牌就行了。在北京新的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来以前,我呼吁二环以内的建设都应该停下来,等规划做好按照规划建设。
              
    新京报:我们知道保护和发展是很多遗产地和古城面临的矛盾,比如北京,目前堵车这么严重,如果停止道路改造也很难解决。
              
    谢辰生:我们说保护皇城并不是说不发展了,比如可以加强地下交通发展,上面尽量不动。我们要看长远的利益,如果现在为了堵车就把小胡同全拆迁了,以后大马路上全是汽车,可是北京已经不存在了,那你说你生活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新京报:北京正在重新编修城市规划,您对于目前的规划有什么看法?
              
    谢辰生:现在北京重修规划的思想是对的,两轴两带的方案,把旧城的功能分解出去,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欣慰的。原则已经确定了,关键是看怎么落实,具体到每个区、每个部门,我想阻力少不了。我们保护世界遗产,保护北京城,当然要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可是也离不开具体做工作的人。如果北京这个规划好好做,出来以后真正能实行,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谢辰生简介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1949年,谢辰生随郑振铎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建国后的主要文物法规基本是由谢老主持起草或执笔的。50多年来,谢辰生始终致力于文物研究工作,对文物工作的基本规律、文物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文物宏观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谢辰生自1995年退休后仍在为保护文物不停地奔波。1999年他亲赴浙江舟山定海考察,是第一批阻止定海文物被破坏的专家之一;2000年他又赴新疆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献计献策。
              
    目前,谢辰生还担任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郑孝燮:关键是启蒙官员
              
    新京报:您一直关注城市建筑问题,目前苏州古城打算申请世界遗产,您看中国能以城申报的地方还多吗?
              
    郑孝燮:一些小村镇还是有的,但是大一点的古城是没有了。你看北京、南京都不行,我看以前泉州算一个,但是1990年以后拆得差不多了。至于苏州古城,不好说。新京报:有人说对于文物古迹的破坏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文革”,还有一个是1990年以来,您怎么看?
              
    郑孝燮:我看这个说法基本是对的,
多数的文物古迹都是1990年以来拆的,现在拆得差不多了,有些地方还在拆。以前的破坏是因为政治,现在好多地方是因为城市建设。地方领导没有保护的意识,现在看到有经济利益才上来保护。我觉得好多地方的领导不如群众。你看北京有人要拆老建筑,群众是主动保护的,可是领导没有意识。现在常说要教育群众树立保护意识,我看首先不是启蒙群众,而是启蒙官员。
              
    新京报:那就这次世界遗产大会来看,您看国内文物和遗产方面主要有什么问题?
              
    郑孝燮:现在大家眼睛都盯在申报上,热就热吧。主要是文物保护是个长期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有的地方以前不注意保护周围的环境,到了申报的时候又花大价钱拆,来来回回折腾。现在我看主要还是保护的问题,一个方面是自然原因,一些风化损坏的问题,尤其是老建筑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人为的,这方面报纸上报道也多,不仅是拆的问题。在文物里面乱建新建筑,周围也不好好保护,真正保护好不容易,还是要按照国家法律办。
              
    新京报:那成为世界遗产的地方可能保护得还好一点,更多地方的保护还不如世界遗产地的保护。
              
    郑孝燮:是这样的,因为大家对世界遗产都重视。我以前到一些地方看,开始还保护得不错,后来游客一来,就乱建宾馆什么的,破坏得反倒比以前还厉害。现在各个地方都说要申请世界遗产,口号喊得响,还要看实际行动。我们现在这么多城市申请世界遗产,一些专家也到处转,提出意见也不见得听,主要还是看领导的意思。我们最后还是要看领导,要说转变思想,先要转变领导的思想。
             
    郑孝燮简介
    郑孝燮:城市规划专家,1916年2月2日出生于沈阳。1949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1980年至今,历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司技术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1979年初,北京市有关部门为了修建立交桥,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
              
    由于时间紧迫,郑孝燮给陈云同志写信,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箭楼的紧急建议,很快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使这一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此外,郑孝燮还参与了北京卢沟桥、大钟寺、十三陵、八达岭长城、天坛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建设。他提出改进文物体制单一级别的保护方法为三级保护的体制(保护级的文物古迹、保留级的环境史迹、重整级的传统环境)。他主张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全面考虑,因而他提出了“城市文化风貌”的概念。

发表于 2007-8-22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城不是90年代拆的吧?慈禧陵也不是90年代盗的吧?用了个最字,实在是不实事求是。未必是谢老本意,记者炒作吧。

发表于 2007-8-22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qzg.cn/html/72/t-560872.html

文物和文化破坏:


在民国以前,历次的朝代更迭和战争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可以轻易计算的,一个城市的被毁坏,文物文化的损失有多大呢?而且盗墓一向是中国文物破坏的巨大的缘由之一。


在国民党和民国时期,文物的损失不计其数,现在多在国外,保守数字是1000万,其实肯定远不只如此,还有很多文物被毁掉了,为了炼金子和银等等,还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不走的文物就地毁坏,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而且破四旧并非只存在文革时期,而是来自54反封建传统。


文革时期河北满城汉墓,陕西兵马俑,湖南马王堆汉墓等等文革考古发现也很多,说明受到了保护,基于上述理由,文革时期的文物的破坏有但是很少。


而在今天,城市化带来的是各个城市明清传统建筑的群体消亡,这些损失应该更大,还有麦克哈彻等西方盗宝贼对中国文物的偷盗和毁坏,他挖了一个在福建的沉船,却打碎了其中30万件他认为质量不高的文物,这些强盗只是为了文物而忽略了考古研究,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就好象当年的斯文赫定等西方考古学家强盗,把很多壁画割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但是在原地区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文物的破坏在抗战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证据资料在文章后面附加。


比较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任何历史发展时期,文物和文化的破坏都存在,而在文革时期是最少的,也就是说,虽然有破坏,但是文革时期的文化是保存最完好和自信的,尤其是样板戏显现的高民族文化技艺水平,达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最高时期。


那么所谓文革文物和文化大破坏就值得商榷。


发表于 2007-8-22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8-22 17:19:18的发言:

基于上述理由,文革时期的文物的破坏有但是很少。


这是哪位说的?.有点胡说八道了

发表于 2007-8-22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704/17035.html

    有人还说:“‘文革’破坏了文物、古迹”。

    在红卫兵“破四旧”运动中确有一些文物、古迹被毁,这无疑是一个严重错误。但是如果看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文物、古迹再遭浩劫的情况,岂不是更加令人痛心吗?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犯罪分子与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相互勾结,长期以盗窃和走私文物、国宝为业,使大量珍贵文物、国宝外流的外流、被毁的被毁,其中不少珍贵塑像被分割、被砸毁。不仅地上的,而且地下的也遭浩劫。大量古墓被盗,有价值的文物被破坏。

    在经济开发和旧城改造中,许多古建筑被拆,古树和古迹被毁。在开发文物市场的口号下,各地文物场所大部分都给承包商经营,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几乎所有著名古迹都被过度开发、使用,有些被野蛮改造,只利用不保护。诸如长城砖被拆、水洗“三孔”、武当山殿堂改成宾馆、秦宫遗址上修公路、龙门石窟保护区内建龙宫之类事情屡屡发生。还有多数古建筑被现代式装修,各处文物古迹场所都建满了商店、饭店,被商业广告和白色垃圾所淹没,面临灭顶之灾。而且这种破坏目前正从人文古迹向自然古迹、自然遗产迅速蔓延。

    如果说当时红卫兵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只是部分的、短暂的,一阵风而过,很快即被制止;但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破坏却是全面的、更大规模的、深层的,几乎无所不至,并且长期制止不住。对过去红卫兵的那种无理智的行为人们给予了永远的谴责,然而对目前这种有理智的破坏究竟谁来谴责,谁来解决呢!难道继续听之任之吗?

发表于 2007-8-22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中竟还有这么一句话“难道毛时代不是中国民生权利得到最大尊重的时代吗? ”

为文革翻案的文章就不要引用了,不想看。

- }" y$ p- ?. W/ `( a1 `& y3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2 17:25: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2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是网上一篇臭名昭著的为文革翻案的文章,被无数跟贴骂为无耻

发表于 2007-8-22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溪在2007-8-22 17:15:17的发言:

北京城不是90年代拆的吧?慈禧陵也不是90年代盗的吧?用了个最字,实在是不实事求是。未必是谢老本意,记者炒作吧。

说的好

发表于 2007-8-22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verman在2007-8-22 11:21:24的发言:

  6.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捣毁。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有些人不看文革中的这一事实,只看一个90年代水洗三孔,就得出结论90年代损坏文物最严重,实在有点胡说八道。

有些人还在怀念自己的时代,尽管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时代。

发表于 2007-8-22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ezeem.com/Forum/Read_all.asp?id=1348&no=12162681

呼吁保留汕头建筑文化遗产“香园”签名PP 0 a/ [9 e% r7 \. S% p: Y- `) [

[原创]呼吁保留汕头建筑文化遗产“香园”签名贴(附照片)
直言不讳的说,“现在对文物的破坏程度比文革破四旧还厉害” 很多老建筑没有申请文物保护单位,便成了开发商拆毁文物建筑,建楼炒楼,谋取暴利的籍口。广东开平已经成功把雕楼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最精美的汕头骑楼,却面临大规模拆迁。汕头的“香园”便是其中一座。据老一辈人讲,香园建于民国年间,主人在海外发迹后衣锦还乡,便在汕头外马路和公园路交界的地方建了这么一座神秘的园林,材料都是从国外运过来。可惜由于时局混乱,主人怕树大招风,此空置了这一处庭园。后来归抽纱公司所有,再后来主人便承包给了幼儿园。 汕头籍两院院士侯祥麟的镇园就在香园旁。关于香园,神秘的传说很多,足可写成一本书。可惜,香园现在正面临拆迁。作为老汕头的经典建筑和遗产,是不是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子孙留着呢?没有老建筑,没有人文故事的灌输,就不能使后人产生共鸣,无法产生内心的激荡,剩下的,只有文化沙漠!我们呼吁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和政绩成果,要着眼未来,保留这上一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要成为第二个"红砖楼"或者"老市政府第"!!我们再次呼吁网友转贴,签名。
为保留汕头文化遗产再次努力!

这地方适合做青年旅馆或者会所

1.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50×600 门框上方是洛克克式的卷草纹。可见,民国时期欧美产的毛玻璃都是极其精致的。

2.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750×529 彩色玻璃让人仿佛进入巴洛克教堂,仿佛看到宫廷壁画

3.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50×600窗户“往往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便吱哑一声,如傭懒的打了个哈欠,恍然若失,不知今夕是何年”

4.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50×600 有点象英格玛《SADNESS》的镜头:主人公从窗门外的梦境飞到躯体。。。。。。


5.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750×436楼梯间一个透光防雨的厝顶,可见前人的智慧。

6.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25×600

7.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750×612这张是2004年拍的,如今的香园依然是一幽雅之处。

8.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600×312象一幅油画。

9.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350×466透光的楼梯间

10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550×275墙外都是爬山虎

11.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00×464

12.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500×330


点击查看原始大小图片-->450×337二楼走廊。


[Modified By 岁在鹑火 On 2007-7-30 11:03:16] . ]3 W" ^) x4 Z u0 W

1 v' I9 a" X$ y* Q1 x1 u

发表于 2007-8-22 1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home.banzhu.com/l/lgnfzjz/prog/showDetail.asp?id=790

陕西唐十八陵遭到破坏 李长春批示终止采石
[作者:秦文 转贴自: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4-11-23 8:56:42 
雪后初晴,渭北高原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有些阴冷。

  11月15日,咸阳市礼泉县昭陵保护区内千亩的采石场中,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忙碌,满眼是成堆的石块石渣和闲置的机器,进入采石场的山路已经被封堵,路边的矮墙上刷着墨迹新鲜的标语: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除了几个留下来看机器的人,赵兴发是惟一还在干活的采石工人,他说自己还有最后的一批石灰要烧。在这座采石场,赵兴发已经断断续续干了20年。

  赵兴发住在昭陵脚下的庄河村,该村1000多人,在采石场干活的有600人。在一个月前,他们接到通知,采石场将被关闭,他们需要另谋出路。

  改变这些采石工人生计的是陕西省政府以政府令形式下发的一份文件。文件要求关闭包括昭陵在内的唐十八陵保护区内所有的采石场。

  记者获悉,这份陕西省政府文件的出台源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唐十八陵保护问题的批示。

  内参揭示的问题

  今年9月6日,新华社的一份内参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注意。按记者从陕西省有关部门的采访获悉,这份标题为《唐十八陵半数遭遇采石之害》的内参写道,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内的“唐十八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屡禁不止的非法采石危害。目前,18座唐陵中近10座陵园风貌遭严重破坏,有的主陵顶已被采石,有的主陵墓道被炸开,更多的是对主陵陵体在二三百米范围内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当天,李长春作出批示,请陕西省政府予以关注。

  随后,陕西省主要领导也先后对此做出批示。

  唐十八陵,是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的6个县内,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石成室。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将唐十八陵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造就的独一无二的王陵墓葬群,在世界历史和文物价值上,唐陵绝不逊于金字塔。

  唐陵现状引起陕西省的高度关注。10月15日,陕西省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下发文件,要求用1个月的时间,对唐陵保护范围内的开山采石进行专项治理。文件要求所有在唐陵保护范围内开山采石的企业和个人,从发文之日起,七天内全部停止开山采石活动。

  陕西省为此专门设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下属的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小组则由文物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组成,这也是近10多年来,管理唐陵的这几个部门第一次因为唐陵聚在一起。

  10个陵体已被破坏

  经过实地调研,陕西省唐陵专项治理小组承认:开山采石对唐十八陵的破坏确实如媒体所言,18个陵体中至少有10个已破坏严重。有官员甚至用“触目惊心”、“满目疮痍”来形容唐陵被破坏后的惨状。

  位于礼泉县的昭陵被专项治理小组认为是唐十八陵中采石面积最大的陵区。

  远远望去,这座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合葬的昭陵颇似日本富士山,陵身和陵顶依然苍翠,而主陵脚下却因为大量山石被采,显出一片白花花模样。

  据了解,治理前昭陵脚下共有10余家连在一起的采石场。有省办的、市办的、县办的、乡办的,还有村办的。一道山梁一个开采点,连起来足足有近千亩。

  根据文物部门对昭陵保护范围的划分,昭陵辖盖四个乡镇:赵镇、烟霞乡、昭陵乡和北屯乡。区内共有12.3万农业人口。除了北屯乡,其余三个乡镇村村都在采石。

  知情人告诉记者,昭陵区域内的个别村子还保留了10年前的老模式:由村主任或其他人承包山头,村民自愿上山采石,每采一车石向承包人交三元钱。但更多村子的采石场已很成规模,其中经过正规手续审批,投资几百万元以上的大规模采石场就有十多家。

  “照这样的开采规模,不出10年,昭陵就会被夷为平地。”昭陵博物馆田野文物保护大队有文保人员如此评判。

  礼泉县文物局副局长曹旭辉用“南粮中石北果”来形容礼泉县的支柱产业,中石就指的是中部九嵕山的采石产业。而昭陵和建陵就是依托九嵕山而建。

  据当地村民说,在昭陵采得的石头,石质绝对上乘,礼泉县水泥厂的水泥一直销售的很好,主要就是因为原料质量好。

  相比之下,定陵的破坏程度更甚于昭陵。陕西省专项治理小组认为:“对定陵的采石,绝对是毁灭性的。”

  定陵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寝,位于富平县宫里镇凤凰山上。

  凤凰山以出产墨玉和磐石久负盛名。富平县文物局长段国强用“蜂拥而起、遍地开花”形容近10多年来,当地人对凤凰山石材机械化批量化的开采。

  从凤凰山脚下向上望去,山体东西两翼齐齐从颈部断开,东翼山峰已经被炸掉2/3,西翼的山顶和山腰已是白花花的一片。采石连主陵也没落下,陵顶的西北方向已经被全部炸开,直接威胁着墓道的安全。山体上也难以看到唐陵特有的松柏,变成了一堆一堆的石渣和石灰。

  文物保护与矿产开发的矛盾

  富平县定陵文管所所长纪林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0年,对于定陵的保护,纪林说就是在采石与反采石的反复较量中艰难进行的。

  按纪林所说,在此前,有文保人员因为制止非法开山采石,与当地村民发生过多次恶性冲突,现在,碰到类似情况,文管所更多的选择罚款和向上级汇报。

  “但是罚款肯定会更加刺激采石活动蔓延。”富平县文物局局长段国强坦言。

  陕西省文物局执法监察处一位负责人认为,在唐陵范围内的开山采石之所以在20多年来难以遏止,主要是经济利益使然。

  这位负责人称,唐陵周围基本属于山区半山区,人均耕地仅有一亩左右,干旱贫瘠,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承载力有限。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采石开始规模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手扶拖拉机拉一车石头卖20至30元,现在一车可卖60至70元。两个人干一天就可以挣100元。而目前石价还在上涨。

  记者了解到,在定陵所在的宫里镇,采石和石料加工、石刻制品所得的收入在家庭收支和地方财政中,几乎都占到了70%左右,这个比例,与其他唐陵所在的乡镇,基本吻合。

  在距离定陵最近的三凤村,有村民算了一笔账:这个村取之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每年人均只有300多元,而取之于开山采石的收入至少七八千元,多则两万元以上。而触目惊心的是,10多年来,这个1000多人口的村已有200多人因为开山采石死于非命。

  “从根本上来看,唐陵保护的最大难点在于利益,在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利益与这些(采石)企业紧密相关。正因为利益相关,才会在新《文物法》颁布以后,仍然有许多企业获得了相关的开采证照,能够进行看似合法的非法开采;也正因为利益相关,非法开采活动多年来屡禁不止。”陕西省文物局执法监察处一位负责人说。

  “地方政府的非法许可造成了今天彻底治理的困境重重”,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唐陵所在的几个县,为发展经济,当地政府都不约而同对石材水泥产业予以扶持。在这种政策指导下,其他部门在审批一些建设项目时忽略了对文物的保护。

  一位文物部门的官员告诉记者,在唐陵地区建立的开山采石企业,需要经过国土资源部门、工商部门、公安局的审批,就是不用经过文物部门审批,文物管理部门的权力在这里是空置的。

  这一点,记者从国土资源部门和唐陵专项整治治理小组得到了证实。

  艰难的善后

  10月26日至10月29日,专项治理办公室对三原、泾阳、礼泉、富平、蒲城等唐陵分布的各县进行检查,共制止各类采石企业70家。

  一个现象是:采石企业被查处时,没有人阻拦,没有人抗议,所有的人都明白在唐陵保护区内采石是违法的,是应该被禁止的。但是,几天之后,一些村民、企业主和基层相关部门的人员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反映他们的困难。

  在昭陵脚下的庄河村,一些失去挣钱渠道的村民们就向记者抱怨,说采石场当初是政府批准开的,现在又是政府让关闭的。唐王陵是该保护,可是都保护起来了,大家以后还怎么采石,还靠什么吃饭?

  有官员证实,除了以采石为业的村民们反应强烈,各乡镇的干部对完全封闭采石场也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比如整治前在渭南市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很多村、乡一级的基层干部就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次全面封闭陵区内的采石场,肯定对县财政收入影响很大,也突然间断了很多农民的财路,这个阵痛和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咸阳市礼泉县主管矿业的副县长康炳路说。

  按照此前陕西省政府以政府令形式下发的文件精神,唐陵保护区内非法的采石场和石料加工企业一律关闭,经过许可的企业在保护区外寻找新的采石地点,省里提供优惠政策。

  礼泉县副县长康炳路透露,从10月底开始,礼泉县政府就组织专家和一些大的采石场负责人,兵分五路,去陵区外的其他山区寻找新的矿点和开采点。

  “其他矿山主要分布在礼泉县的北部,要开发,还必须建设基础的道路设施”,康炳路说,礼泉县东北部和西北部尚有104亿立方米的石灰石,而中部仅有9.8亿吨,所以开发的前景很大。

  礼泉县水泥厂,一个有着500名职工的国营老企业。该厂厂长表示,会完全遵守省政府指令,搬离昭陵保护区。

  “某种程度上,关闭采石场确实断了很多农民的财路,也给当地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省里也正在考虑要不要设定一个过渡期,给农民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和时间。”陕西省文物局执法检查处刘翔处长在自己起草的善后措施中专门提出了过渡期限和过渡范围。“但在文保区内采石就是违法,就是需要完全取缔,不能因为考虑稳定,考虑眼前利益而破坏文物,忽视长远利益。”

  11月15日,是专项整治的截止期限,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政府尚未拿出一套完整的善后措施。

  保护方案正在制订中

  采石业锤声刚落,对唐陵保护方案的制订开始提上日程。

  陕西省文物局文保处针对这次专项治理,专门制作了一个经费预算表。预算包括建立封堵墙、保护碑、界桩等,永久性封堵进入陵区采石路段;重新准确界定唐十八陵的保护范围。

  预算总计92.35万元,但至今这笔经费尚未得到上级批复。

  富平县文物局长段国强将经费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由国家直接监管。他说,要想长久的保护好唐陵,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最好的办法是国家设立一项专项资金,由陕西省文物局直接管理资金的使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主任赵荣也在为唐陵的长久保护而努力。他承担了制订昭陵保护方案的工作,“这个方案说白了,就是告诉人们,保护区内什么是该干的,什么是不该干的,哪些该完全保护,哪些该一般保护,然后设定严格的界限和标志。”

  赵荣说,以前,唐十八陵尤其是昭陵的保护范围太模糊了,在文字表述上就是以南到某某梁、北到某某岭,东到某某村的模糊字眼出现,很不利于文保人员的日常监管,也给非法采石者提供了漏洞。

  赵荣说,他的保护方案将采用制图形式,明确在地图上标明具体的界限。

  考虑到昭陵保护区内居住着众多居民的现实,赵荣提出,昭陵将不可能采取完全的封闭式管理。现在对昭陵的定位就是一个巨大的郊野公园。在这个定位指引下,当地农民自然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赵荣举例说,礼泉县是著名的苹果大县,当地农民就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恢复部分地面建筑的同时,开展农家旅游、观光采摘等休闲项目。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那么,当地村民对昭陵就会由被动的接受改为主动的保护。

  赵荣的这一方案正在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如果可行,也许是一条有效的唐陵保护方案。”赵荣说。

发表于 2007-8-22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3228

令人痛心疾首的文物破坏

  眼下,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进程的开展,一片又一片的新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而在这种种政绩工程进行的同时,一片又一片的文化遗迹正在这块土地上消失。远的不说,就拿北京这个荟萃了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精华的“首善之区”来说,近年内,我们就已经目睹了赵紫宸故居、粤东新馆、曹雪芹故居遗址等等一系列宝贵的古建筑的消失,从华新民的文章中,我们又知道了孟端胡同45号院果郡王的府第的毁灭,以及象香饵胡同、土儿胡同和明亮胡同这样的成片街区的毁灭。这些被毁灭的建筑绝非“危改”对象。象赵紫宸故居,在被拆毁之前曾经有一大批社会各界人士为其呼吁,包括吴良镛、张开济、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谢辰生等一批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专家多次上书、呼吁,提出解决北京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这一矛盾的思路,要求尽可能多地保留北京城的历史风貌、文化遗迹。这个抢救和抗争的努力进行了两年多,最后以失败告终。孟端胡同45号院和香饵胡同等处,也是在有专家和有关方面人士(包括国家文物局长)的明确态度的情况下被悍然拆毁的。在有了《文物法》,有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真正价值的认识的今天,这种事为什么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看来这不是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这一矛盾怎么认识的问题。其实质一场较量,一场保护文化和追求利益的较量。很不幸,在这一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共和国早期的历史是大不一样的。

  中共建政之初,曾经表现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极大尊重和爱护。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准备攻城的时候,曾经派人密访梁思成,请他在军用地图上标出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方位,划出禁止炮击区域,以使之避开炮火。并且表示,宁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也要尽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砖一瓦。这种尊重文化的态度为解放军赢得了仁义之师的形象,也为共产党赢得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认同与支持。然而,这些在战争年代宁可流血也要保全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在其后的和平年代里出于不同时期“根本任务”的需要,却不断地历经劫难:先是被堂而皇之地以革命的名义,组织、动员民众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为的是铲除“旧思想、旧文化”;接着更被以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名义调动推土机、铲车和民工来进行彻底摧毁,为的是成全官员的“政绩”和开发商的利益。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对文物最大的摧残和破坏是文化大革命,实际上,目前正在持续进行之中的对文物的破坏尤甚于文革的破四旧。关键区别,就在于这一次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文革的破四旧是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这种狂热并不能持久——那五分钟热度过去了,伟大领袖有了新的战略部署了,打砸的事也就没人做了,尚未罹难的文物因而得以幸存。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眼下的以城市改造之名所进行的文物破坏却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进行的,所以它敢违规、敢违法,敢叫嚣、敢行动,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利益趋动之下对文物和文化的破坏,更为强大而持久、更为全面和彻底。

  这一系列行为如果从思想上追究它的根源的话,那么我想有几个问题应该反省:首先, 我们这个意识形态从来不尊重传统,不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我们已经习惯了开口闭口“五千年悠久文化”,但实际上我们近一个世纪所作的事却是在破坏这五千年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所造就的国民心性。我们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有计划有步骤地从物质遗存、文化经典、思想意识乃至国民的行为方式上致力于与所谓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彻底的决裂,要把它们彻底铲除,以建设一个臆想中的理想天国。这个进程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对民族文化生态的破坏,对民族心态所造成的蜕变,恐怕再过多少年也无法得到弥补和挽救。

  其次,由于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人丧失了对任何事物的敬畏感。在科技落后的中国,科学的兴起是件好事。但是在科技之外,构成一个民族品性的还有道德、信仰,乃至宗教、文化。可惜的是,近代以来,在中国普及了的,却不是张扬理性的科学文明,而是工具主义的科技至上。在这样一种等而下之“科学主义”思路中,我们习惯地把“科学-技术-经济-利益”看成是唯一相关并且唯一重要的事,而对所有与现实利益不太相关的一切毫无珍惜和敬重之情。而经常,正是对许多与利益无关、甚至是不可知的事物的尊重和敬畏感,成了某种文化传统或者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存在的依靠。甚至在文革的破四旧中,某种潜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尊重和敬畏也还部分地阻止了人们对文化遗迹、古墓葬等等的破坏。而现在,在科学和技术更为发达的信息时代,在经济利益的索求更为迫切的情况下,所有这些恐惧和敬畏已经荡然无存。如今的中国人真正的成了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他们“无所畏惧”地追求的是什么?是经济利益。

  还有,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一直沉溺于一种焦躁急切的心态中,急欲改变民族的生存状态,并为此不断地给自己规定了阶段性的“根本任务”。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这种心态表现为“先富起来再说”这个著名的口号所表达的那种利益诉求。在许多人看来,只要经济上富起来了,一切事都能解决。在他们心目中根本没有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是何等重要这样一种意识,根本没有对于对自己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如果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普遍的以经济利益为首要诉求,那么其中的某些拥有权势的个人以私利为诉求也就是非常的正常的事了。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很自然的一个设想和推论就是,只要能够实现经济利益——包括社会,但实际上主要是个人——任何文化传统及其所相关的事都是可以弃之不顾的。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的巨大商机面前,几座风雨飘摇的古建筑算得了什么!什么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的虚话,在“政绩”和商业利润面前都得让路。在“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有限的一生中,先把官做大、把钱捞足再说。至于古建筑,如果实在需要,或者毁掉它引起的非议和民愤太大,那么以后再重新修它一个,不就行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面在无所顾忌地拆毁真正有价值的古建筑的同时,一面又在耗巨资建假古迹的荒唐情况,看到了从京城到各地的重修城墙,重修某些号称古迹的亭台楼阁、或者重修某个名人故居的闹剧。眼下神州大地上这种新修起来的假古迹不是随处可见吗?实际上,这新修起来的,且不说它的文化品味吧,至少他们当中并不包含任何历史信息。这些崭新漂亮的所谓“古迹”,对于保存民族传统文化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服务于旅游,服务于经济,并为某些人提供那一拆一建中的利润空间。说到底,还是服务于经济利益。

  因此,我们现在在如此强大的利益诉求面前,在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物古迹方面只能无所作为,只能痛心疾首!二战中,当罗曼·罗兰听到德军炸毁了一座古老的教堂时,曾经悲愤地呼喊,“要杀人你就杀吧,可是请你吧教堂给我留下,那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啊!”每一次,在看到文物被毁的消息报道的时候,痛心疾首之中我都想到了这句话。我也想说:“要赚钱你就赚吧,可是请你把古建筑给我留下!”但是我终于没有呼喊,因为我知道说了也不会有丝毫作用。我不知道,当这个所谓“城市改造”的进程结束之后,到底这块土地上还能留下多少包含着它的悠久传统和文化信息的真正的遗迹?我不知道,当后人来回想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对当代人进行什么样的谴责?但是我知道,确切无疑地知道,对一个民族和她的历史的真实理解,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记忆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深情,对自己的故土怀念,甚至于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在随着这一座座老房子的倒下而丧失,以至于荡然无存。我想,作为一个对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有责任感的政府,对此是有责任和义务采取行动的。
发表于 2007-8-22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报道恰恰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起形成了保护文物的舆论氛围,老北京网也是这种氛围的组成部分。文保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虽然我们已经做的还很不够,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借此为文革翻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不能答应的,文革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说的是那篇臭文,不是指井兄。 3 H+ b2 a- g4 c- p9 e*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2 18:04: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2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文博专家呼吁:保护文物古迹免遭人为破坏

[ 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网 | 文章作者: | 发布时间:2006-11-28


[11/27/2006]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总结会上获悉,列入此次试点的内蒙古3个盟市有近百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不同程度受到工程建设、耕作造林等人为破坏,其中一些重要遗迹已经灭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文博专家呼吁,不要让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古迹毁在今天的“建设者”脚下。

    据内蒙古武川县文物管理所一负责人介绍,不久前,他带领日本一所大学的师生去寻找“北魏六镇”之一武川镇的有关线索,可到了地方却不见遗址的踪影,原来古城遗址被当地人用推土机铲平了。

    另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托克托县哈拉板申西古城遗址、碱池村古城遗址也先后在水利工程建设、农民平地耕作过程中彻底消失了。

    赤峰市是内蒙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3个试点盟市之一。文物普查人员发现这个市下辖的每个旗县区都有文物古迹灭失现象,最高的一个旗灭失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达9处,占到当地文物点数量的3%,其中4处文物点被推毁建成了厂房,2处文物点之上建起了移民新村,其余的被平整成了耕地或林地。

    内蒙古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张文平说,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次普查中发现,基本建设成为破坏文物遗迹的罪魁祸首,表明了一些地方政府文物保护观念差,为了谋求成为“经济巨人”,不惜作“文化矮子”。(李泽兵  新华网呼和浩特)


发表于 2007-8-22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n.chinagate.com.cn/culture/2007-07/20/content_8556786.htm

四川三苏祠等两处文物保护区遭破坏 3 w. J) t8 z4 M. Z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0 日 - ]" _* _1 @: O# A, N# x8 m

据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朱小南称,“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眉山市,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因明末曾被破坏,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纪念“三苏”的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4月份,三苏祠博物馆未履行报批手续,擅自在保护区内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挖掘,违法砍伐、移栽树木,拆除或破坏原有的200余米围墙,新建商铺等。此外,在保护区内的一处荷花池,竟被违法填埋,已修建了两层高的建筑。

专家称,此举严重违反了《文物法》第十七条“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等相关规定。

“陈子昂读书台”被违法“整容”

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金华山后山。陈子昂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读书台”是他少时读书写诗的地方。今年1月,射洪县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修缮方案”,但方案未经答复和批准,就委托不具备文物保护施工资质的单位,擅自违法动工。省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处的专家现场查看发现,施工单位对读书台进行落架维修,并对原有的台基、地面石板、石栏杆进行了更换,对部分主题建筑的门、窗进行油饰。在原石条保坎外,增加钢筋水泥包裹,对部分树木进行砍伐。

专家称,施工单位对一些文物及保护区内的附属物修复方式是错误的,根本未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此外,在读书台附近竟然违法铺设了现代的地砖。目睹现场情况后,不少专家深表痛心。

处理两违法工程停工并被通报

对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管理局局长徐荣旋,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王琼等人。徐荣旋副厅长称,在得知“三苏祠”、“陈子昂读书台”保护区违法施工的消息后,省文物管理局第一时间派专家组赶往当地展开调查,立即责令相关单位停止施工。至于被破坏的文物及保护区内的附属物等,省文物管理局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以便尽早依法进行修复、补救。日前,该局已经对以上两家违法单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据悉,根据《文物法》,对严重破坏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相关处理和补救措施还在讨论进行中。

建议决策者学习“文物保护课”

“历史文化记忆是我们的根脉,必须保护并代代传承!”徐荣旋副厅长称,四川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发展中,个别地方的文物古迹、遗址等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他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建设的决策者对历史文化、文物保护认识不足所致。

为了更好地保护并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省文物管理局日前已向省委提交建议:在省委党校以及市、自治州、县等各级党校中,开设文物保护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文物法》等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文物保护工作程序,重视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保护和传承。

本报记者孙鹏实习生朱丛丛实习记者陈兆刚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9:58 , Processed in 1.30032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