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61|回复: 9

7.28果子巷地区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7-30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与老老北京、寻庙、胡胡再次考察了果子巷、贾家胡同、潘家胡同,三条胡同。此次考察并没有固定的重点,但贾家胡同的确有可圈可点的收获。

9 u# B" L& ?) N, s) D

正午的果子巷,虽然炎热,但依旧人来人往,果子巷两边的店铺,都是木制的雕花檐板。而在果子巷与南大吉巷的拐角处,发现了一处飞檐。给这排房屋平添了几分灵气。

" k, g8 A$ n. w( q Q% P9 o

走进贾家胡同,有了一个小的发现,在一个门扇上,我们看到一个金属的塞信孔。上面写着英文单词“LETTER”,也许这家原来的人,不是喝过洋墨水儿,就是个爱赶时髦的人。

" F+ I2 G: `* E# [7 _/ z, ^& c

走到了26号,院子座东朝西,原来的街门已经被封堵,作为了一间房屋。进出从院墙上开了个小门儿,但也有两个门墩儿。有五开间的两排东房,一排房的东边是个随墙的小门楼儿,通向后院儿。前院有一棵老枣树,但是已经断根而终。

( T/ \- f* x, a# l" B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祖辈就在这里做门房的师傅。据他介绍,这里原来是柳州会馆,院子很大,都有抄手游廊通前后院儿。记忆中是个相当漂亮的院子。门口有门墩儿,院子里有两座纪录了几百位会馆建造者以及捐助者姓名的石碑,却在文革后意外丢失。

! o8 j3 ~: h0 ]4 j

他回忆起当初做门房时见过建造这所会馆的图纸,说本来设计当中,第二排西房的位置应该是建造一座主楼,但是由于一些经济原因,改楼为平房。这时我注意到这座院子和昨天看过的中山会馆一样,也是左右对称的。原来的街门左右格有三间倒座房。按这位师傅的说法,那座设计中的主楼的门洞正好对着街门。这种前后左右对称,两排正房,一边过道形式的院子,在其他会馆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会馆的一种特有建筑格局。

" b$ F2 R, w5 d) I

由于在下问了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意外引得这位师傅还回忆起,他的父亲现在已经九十多岁,年轻的时候养鸽子,领取了工资之后,便把工资栓在鸽子腿上,放飞回家,然后拿钱去买棒子面儿。我们都很是惊讶。

9 f x& d. D! r7 K5 Y/ g! [) G! H

他说:“那当儿我哥你说,挣一斤棒子面儿,你就卖一斤棒子面儿,就不错了。”这句话,我想起了汪曾祺先生写的《胡同文化》里的一段对白“粮店还卖棒子面儿不卖? 卖啊! 还是的,有棒子面儿就行。”充分的体现出了老北京人的知足常乐。

$ v; G7 |3 x; P9 r- Z

我们来到贾家胡同29号停下,这是一座不怎么起眼儿的大门,老老北京出了个考题,让说出这座院子的具体建造时间。大家都有点儿愣了。这座院子是座三进的院子,座西朝东,门楼是蛮子门,顶子已经换新了,门扇是黑色,上面的红色部分被人扣去,显然曾经有过门联。两个抱鼓形门墩,两个门簪,北厢房的东山墙上有带清水脊的靠山影壁。竭尽所知的四合院知识,也只能看出这是个清朝中后期的院子。

# Y/ t/ K. W* E8 ^" K* Q' I( |

这时老老北京道出了原委。这所宅子,曾经是京剧名家金少山的府邸。建造于咸丰元年(1851年),因为曾经和这里的住户攀谈过程中,得知这里有石刻记载了院子的修建年份。这种纪录具体建造年份的宅子,在北京已经是很少有了。

5 s! v. U& O# X% c% {

这里流传过一个传说故事。金少山先生京剧唱的好,可是脾气也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些耍大牌。有时已经快开戏了,老人家还在睡大觉。来人接他,又不敢崔他,只好躲在门口看。有时人来多了,怕堆在门口惹急老人家罢演,只好顺着胡同排着队,门口的人看到了什么,一个一个的往后传。不管传说是真是假,都体现了金少山高超的京剧技艺。只是不知道这挨着往后传,话到最后会变成个什么样子了。

1 ]8 t. W# H) W, y

接着,我们走进了31号,这座院子,座西朝东,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三面有房,南北都是一明两暗的房子对称着,可以看出曾经有的走廊,三面回环连在一起。小院不大,房子不多。这里在资料中是林则徐故居,但是有些疑问。这次找到了答案。

( {6 O6 }2 x( T! e \

我们与里面一位姓王的老奶奶聊了聊,她是1949年嫁到这里,当时这里还都是福建人。老人讲,这里是福建蒲阳会馆,林则徐曾经赶考住在这里。看资料介绍1813年他偕妻郑淑卿到京师就任,也曾住在这里。原来在房屋的柱子梁枋都是红色的,上面还有彩画儿。

- A% {4 h& E- m- z8 B* f$ B6 r

其实,在离此不远处曾经还有一座更大的福州会馆,其地址就在现在的工人俱乐部的地方。并因此有了福州馆儿胡同的名称。根据《北京市地名典》的记载:福州会馆原为明代万历庶吉士叶向高的故宅。他被魏忠贤迫害离官,其宅捐做福州会馆和其相邻的福清会馆。这里留下了许多福建人的匾额、诗词、对联。林则徐住会馆附近,并多次到此与朋友相聚,筹办新会馆、议论实事、做诗谈词。

0 u+ J9 Q& B N$ G9 r0 @$ t. }) p

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很好聊的杨大叔,他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天桥,曾经接受过刘一达的采访。虽然在此居住时间不是很长,但看得出他对此的掌故非常清楚。他为我们介绍了贾家胡同43号。

7 z# I# R2 v) k+ X* h) i; B5 N

43号是一座三进的院子,现在已经看不出格局。门楼是一座金柱大门,门扇、门柱等构件均是暗红色。这座大门显得高大而严肃,门有任何的花纹雕饰,也没有彩画儿的痕迹。虽然没有王府大门的气派,但是让人感到一种威严。

1 {2 R2 n7 L* m D

据这位大叔讲,这座宅子曾经是著名的双合盛老掌柜的房,复作义在解放后,当水利部长时,他的厨师,理发员等服务人员,住在这里,占了老掌柜的房。院子里曾经有鱼池还有花坛,装点的非常漂亮。

/ z5 @) `2 S. D2 R/ Y

最后,我们再次参观了每来必看的贾家胡同66号,这座全盘西化的圆明园式的大门。由此倒是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何胡同口的建筑,被保存反而最好。比如这里,还有长巷二条北口的那座雕刻精美的随墙门。。。。

6 W# O/ S! L% r) x6 q$ u! v( ~6 t

潘家胡同的会馆也很多,我们本欲寻找潘家胡同64号里发生的一段寻枪的传奇故事,不巧那位知请的大叔没在,只好等下次了。

1 ~( _2 e# |2 I

不过在一个院子里,确有意外的收获,这座院子虽然已经被搭上临时建筑,但是格局还能清楚的看出,院子里种了一架葫芦,还没到收成的季节,藤子上一片新绿。它是出自院子里一位大爷之手。我们与这位大爷攀谈了几句,他说据他的经验,这座宅子曾经是一个卖大烟的人住,后来被没收了。这时的焦点集中在了葫芦上,大爷说这架葫芦收成很好,上次收了四五百个。现在上面还长着一个嫩绿的小葫芦。临走,老人送给了胡胡和寻庙一人一只可爱的小葫芦。二位高兴极了,顿时觉得,相比之下,下午的太阳已经不是最灿烂的了。

7 ]* |' M4 {( j8 P1 ?) |! X

结果就在大家笑声中结束了本次考察.......

2 R$ w2 \* z: B+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0 3:54:4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1号,这座院子,座西朝东,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三面有房,南北都是一明两暗的房子对称着."好象北房是五间,一明两暗东西各带一耳房。不知对不对有机会我们还要看一下。

“顿时觉得,相比之下,下午的太阳已经不是最灿烂的了。”我喜欢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虫子文写的好,要是备有一个小相机就更好了。大有前途,你看天越来越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多谢张老师鼓励,还要靠您多多指点。。。。[em04]

上面说的房间数那句,我记不太清楚了,也是网上查的资料,可能有误,回想起来的确不止三间。

发表于 2005-7-31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老老的北京在2005-7-30 23:31:18的发言:# u+ `. o. Z. J# k : o5 M$ P. W0 P* [

"31号,这座院子,座西朝东,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三面有房,南北都是一明两暗的房子对称着."好象北房是五间,一明两暗东西各带一耳房。不知对不对有机会我们还要看一下。

% w0 p% T/ }2 ~$ o, J2 b
* `* b* M2 C3 d+ {6 ?( T$ t6 I0 y

我回去听了一下录音,当时是张老师问的王奶奶,北房是不是五间?王奶奶说,是五间,三间大的,两间小的。

发表于 2005-7-31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砖缝里的虫子在2005-7-30 3:06:30的发言: - G0 g1 P! H3 r1 \5 j) k5 b0 K( o1 G, Q0 K& ^

其实,在离此不远处曾经还有一座更大的福州会馆,其地址就在现在的工人俱乐部的地方。并因此有了福州馆儿胡同的名称。

“工人俱乐部是会馆”,我不知道虫子的说法是从哪得来的,可不可靠?我记得当时虫子说工人俱乐部是会馆,王奶奶却说不是。这个问题是不是还应该考证一下?
发表于 2005-7-31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的东西的确是写得越来越好了,值得我们学习啊!

而且虫子也真是聪明,张老师只是点拨了几句,他就悟道了!

我和寻庙那天真是收获不小,用虫子的话说,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楼主| 发表于 2005-7-31 0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宣南胡胡在2005-7-31 0:30:20的发言:* f% _( I4 g& P6 P! N& { A “工人俱乐部是会馆”,我不知道虫子的说法是从哪得来的,可不可靠?我记得当时虫子说工人俱乐部是会馆,王奶奶却说不是。这个问题是不是还应该考证一下?
9 s# I C, x2 M6 L6 i

我也听了录音,当时王奶奶的确是这样说的,但是回来查阅资料,有所发现。 * S M9 M/ d# P# F9 g

1、《京师坊巷志稿》中写道“崇兴寺胡同:有福州、福清、濮阳、理化诸会馆。1 c! [ F- {5 q& R

崇兴寺胡同就是现在的福州馆胡同,因旧有崇兴寺而得名,崇兴寺旧址位置就在现在的福州 馆儿小学(就是咱们最后在门口休息的那座学校)。6 B; t2 |1 v4 k1 T2 v" P$ S' e

2、《北京市地名典》的记载:福州会馆原为明代万历庶吉士叶向高的故宅。他被魏忠贤迫害离官,其宅捐做福州会馆和其相邻的福清会馆。这里留下了许多福建人的匾额、诗词、对联。林则徐住会馆附近,并多次到此与朋友相聚,筹办新会馆、议论实事、做诗谈词。两座会馆今改为北京市工人俱乐部。

 楼主| 发表于 2005-7-31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个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7-31 0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是在贾家胡同43号的门口,寻庙和胡胡在听在这里执勤的老奶奶讲述胡同里人们的生活,记得当时是讲养猫的事情吧。老奶奶讲的起劲儿,二位亦是听的入神。

; ^) D& F( _7 Z

顺便向大家介绍,照片右那辆黑色大银铃儿,便是伴随本人走访胡同的座骑—捷马脚踏车。

发表于 2005-7-31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老师!这张照片真好!我们都是互相拍,一直就没有合影。

我腿上的肿包,赫然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0 18:42 , Processed in 1.12291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