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A# z, m5 o! ?+ m2 W' h! i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欢迎客人的仪式上,华坤庄园有限公司的杜总以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名句作为开场的引语。尽管该庄园坐落在现代农业的绿色生态瓜果之圃,和具有俄罗斯风情的木屋等建筑之中,但总经理的引语,一下子就把庄园东北角小山顶上的看似土堡,实为古烽火台的古建筑遗迹突出了出来,使人产生出对古代铁马金戈在塞外武力纷争的遐想。 0 y8 U# L6 R- f
烽火台,俗称烟墩儿,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敌人入侵等重要信息的高台。烽火台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地处延庆八达岭长城之北侧的新宝庄,也就是华坤庄园边上的烽火台,南倚古长城,北望则为延庆地区妫河流域的小平原,推断此地应为古代烽火信息链条中的重要枢纽。
) ~0 i& `& P" Q! c/ ]+ v( X) { 自华坤庄园近观烟墩儿,在一片翠绿瓜廊和松林环绕着的土山之顶,橙黄色的“干打垒”围墙十分抢眼。清晨,烽火台昂首伫立在薄雾之中,犹如京城边关的哨兵忠诚地守卫着大门。晴日,太阳照在围城之上,使其原有的土黄色熠熠泛出金辉,在现代的建筑和人工培育出的、带有观赏性的植物映衬下,更显出这个古老建筑的神秘。实在难以想象,几千年来,在它的周围发生过什么样的悲喜故事。
8 r6 ?# w9 S" ^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就有关于烽火台的记述。比较著名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台前戏诸侯的故事。公元前700多年前,周幽王当政。但其不理朝政,以寻找美女为嗜好。一日,得美女褒姒,甚为欢喜。但褒姒却常皱眉头,进宫多日未笑一回。周幽王为引她发笑,听从了一大臣谗言,在一晚点燃了20多座烽火台,唤来邻近的诸侯举兵马前来京城救驾。见千军万马来去奔跑,褒姒发笑,使幽王甚喜。结果后来敌兵真来犯,幽王再点烽火,由于失去信誉,无人再来相救,最后人亡国破。如今,站在华坤的烽火台观左右平原,大田、道路尽收眼底,想象再有军马战车穿梭来回,可能真会有一番逗人之趣。 ! M! c1 }5 U9 k( \* ]8 l; W
烽火台是早期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流传几千年,这里边也有很深的文化积累。宋代《武经总要》曰:“凡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烟尘,欲知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番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贼三千骑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犯)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看来中国古代早已采用数码手段传递信息啦! " j2 D5 V |9 X. T5 ]
盛夏之时,莅临此地,避暑的同时也长见识呀! . p2 B; F! V- n5 i) }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8 R5 ?* D8 c9 w3 E/ F
: @9 ^% k+ X% M 3 o" t X; g* e) W# f, F
入夜,庄园在空场上点燃了篝火。人们在烽火台下歌着、舞着,享受着酷暑中的清爽。 , U5 R _5 V2 ~4 ?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 W: S0 [+ \! Z1 |5 i2 g8 H
诗曰:
) P4 r; Q# q. A% E8 N! k! x坚城筑高台,旌旗卷烽烟。
: Y6 {, O& ^9 C土堡留旧事,铁营锁边关。
+ T' d3 C8 u7 K) h! D6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