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10|回复: 12

广安门说古 2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20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先,一进广安门,路南第一条胡同是南马道,进口正南是空地、菜园子;贴城墙是一条人走出来的小道,顺着城墙走,能到右安门。

    往东拐是能走骡马大车的大道,通南线阁、干面胡同(登莱胡同)、德源里、香儿胡同、到糖房胡同,贯穿广安门内大街临街房的后身儿,牛街迤西的人们习惯的叫它“后街”,那时候是徒有其名,本不成街。

    现而今登莱胡同往东叫德源胡同,过了白广路叫德泉胡同,起了新名字的老路,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街了,餐馆、旅店、发廊、商店,一家挨一家,热闹非凡,赶上饭口儿,也是熙熙攘攘,入夜霓虹灯彩灯一片,通明如昼,谁知曾是坟场?这街巷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后街”比大街也毫不逊色了。  

    南北走向的南马道、北马道都没有了。广安门城墙拆平以后修成马路,叫南北顺城街。修立交桥把南北马道拆除,马路拓宽,现在叫广安门南北大街了。南马道还保留着东西走向的一段,北马道就什么也没留下。 

    在新时代大酒店占去的一段后街上,路北有三个门:(从西边排)一得阁后门、顺兴大车店后门、广安戏院后门。

  一得阁老字号,出墨汁,在琉璃厂。北京人几乎都知道,要是广安门大街也有一得阁,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一得阁在广安门的门牌(老门牌)该是326号,三间门脸和一个狭窄的过道门,是西洋风格的样式,盖的挺讲究,磨砖对缝,拱卷门,五个砖柱直通房顶连着女儿墙,上面是砖雕装饰。三间门面预留的拱卷门口是砌死的,上方留有小窗,下面贴地面是按着铁篦子的通风口。过道门上头是砖雕的五个字:一得阁堆房(仓库)。院里住一户人家:仓库的管理人和家眷,还养了一只大狗。主人随和,跟街坊四邻都说的来,常坐在房前的石阶上闲聊,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 后门出入车辆,并不经常开。(门上有两个铁门环,门是常关着的。有一年,有一个乞丐在门环上吊死了。很长时间人们都绕着这里走。)  

    广安戏院是公共娱乐场所,知道的人怕也不多,也不会有什么记载。在南城,菜市口附近居住着众多的梨园行人士,但附近并没有他们演出的场所,最近也要到珠市口的华北戏院(现在的丰泽园饭庄)。广安戏院存在的时间很短,又非常简陋,地点在现在新时代大酒店东半部,登莱胡同西边一点,原是棉花店,关张以后改成戏院,时间是五零年。棉花店有个大罩棚,加工、打包、存货,比周围的房子高出两米来的,一圈的玻璃窗,豁亮,又遮风挡雨,搭个舞台按放座位就可演出。一个写着“广安戏院”的大牌子挡住棉花店的牌匾,开个售票窗口:拆去拦柜装上隔扇;留个小门,能检票入场;演出结束撤去隔扇,便于散场。没怎么改动,棉花加工车间就成了演出场地。当时,北线阁一进口路西就有棚铺、家具铺(注①)请棚铺搭舞台向家具铺租条凳,戏院就开张大吉了。后门是演出人员出入的通道。每天日夜两场,中午一过开始“敲通儿”(注②),三“通儿”之后,演出开始。坐在我家后院,连道白都听的一清二楚,孩子们不甘心只闻其声,于是我们上房,临街房都是勾连搭的,三拐两拐就到了正对舞台的房顶上了,俨然是隔着玻璃窗的二楼包厢。但时时要防备“纠察”上房检查。解放初治安巡逻的武装战士,戴着纠察袖章,老百姓叫他们纠察队。戏院设有“弹压席”,请几位纠察坐镇。观众席的最后,放张八仙桌,四个条凳,他们坐那喝茶看戏,有事出面解决。他们时不时的上房轰人,我们就和他们“捉迷藏”。我们爬在黑暗处,躲过他们,再继续看戏。戏院的座位是条凳,当然不能对号,看戏人多时只好站着。座位上的观众离开时,得先和邻座打招呼,你一抬屁股,他没准备,条凳打天秤,就许摔了人。舞台呢,棚铺搭的,铺的地毯又不定使了多少年,吃足了尘土,赶上武戏,演员就在红尘深处了,前几排的看客,也只好起身后退,远离红尘,武打过后,台上偃旗息鼓,台下尘埃落定,各就其位,兴致如初。虽然如此,广安门的人们也乐在其中。京城流行的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都在这里演出过。天桥的梁益鸣、唱梆子的李桂云和唱评戏的一些名角都曾在这里献过艺。这一带的孩子们都成了戏迷,模仿演戏成了日常的游戏。戏院关张以后,这片房子就闲置了,直到公私合营以后才利用起来。广安戏院是广安门一带的第一个公共娱乐场所,该是值得一记的。  

注①:旧时家具铺只租赁,不买;红白喜事所需用品:桌椅板凳、茶具、餐具、炊具、香炉蜡钎、被褥孝衣应有尽有。老北京有句俏皮话:“破被窝——不赁”   

注②:旧时剧团演出前擂鼓,召集观众。叫敲“通儿”,敲一阵,停一会,再敲;叫头通儿,二通儿,三通后就开戏了。在下外行,倘有误,望指正。

( s" ^3 g- d% W5 p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08-1-8 8:21:04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能把那一带的胡同记的这么清楚,真让人羡慕,好多我都没见过就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旧门牌330号。顺兴馆是当年挺有名的一个饭馆,1943年就关了。您当然不知道。330号就是它的地方,和人民理发馆对门,理发馆原来是同福福厚茶叶铺。大车店该是328号,老板姓陈,正名“顺兴大车店”人们习惯叫“草陈店”。理发馆东侧原是澡堂子,后改粮店,再东是顺兴楼烧饼铺。我50年代中期,离开那里,80年回到这条街上,住报国寺。
发表于 2008-1-8 0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前辈致敬!从您的文章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广安门的历史沿革。谢谢您!
发表于 2008-1-5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写的真好。谢谢您!我家原来就住在大车店那块儿,就是现在的新时代大酒店的位置。92年拆迁了。真怀念小时候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咱们是街坊。不知您今年多大岁数,还记不记得顺兴馆?我想写一篇广安门的顺兴馆、顺兴店、顺兴楼。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发表于 2008-1-6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08-1-5 14:41:47的发言:

那咱们是街坊。不知您今年多大岁数,还记不记得顺兴馆?我想写一篇广安门的顺兴馆、顺兴店、顺兴楼。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69年出生,对您说的顺兴馆还真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七、八十年代广内大街的一些情况,比如路北的广内百货商场、人民理发馆等等。您原来在哪儿住?

发表于 2008-2-8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4-3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1978年到1982年期间,曾经在枣林前街原“北京财贸学院”上学,记得学校东边是“华北电管局”,宿舍在南线阁,旁边是“大华陶瓷厂”,对门好像是“橡胶二厂”,每天闻着刺鼻的橡胶味儿,课余时间常到白广路电影院看电影,逛“白广路商场”,那时商场刚刚建成开业。记得军训是在南菜园附近的一个苗圃,也就是现在的“大观园”。那时候,早晨跑步就从枣林前街路口往西直到护城河边。还记得那时候路口西北角有家卖炒饼的小饭馆,有时候跑去买上四两炒饼和一碗汤,狼吞虎咽好吃得很。那时学校没有浴室,常约上三几个同学去牛街北口西南角上的澡堂子洗澡,然后就在旁边的一个清真餐厅(好像叫吐鲁番餐厅)要上一斤二锅头,围着一口大火锅(大概能坐十来个人,每人一个小格子)热乎乎地吃一顿涮羊肉,人均才两块多钱。呵呵,三十年过去了,真的很怀念学生时代的生活,同学聚会聊起来仍感觉很亲切。

发表于 2008-4-3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我来也在2008-4-3 11:26:09的发言:

我在1978年到1982年期间,曾经在枣林前街原“北京财贸学院”上学,记得学校东边是“华北电管局”,宿舍在南线阁,旁边是“大华陶瓷厂”,对门好像是“橡胶二厂”,每天闻着刺鼻的橡胶味儿,课余时间常到白广路电影院看电影,逛“白广路商场”,那时商场刚刚建成开业。记得军训是在南菜园附近的一个苗圃,也就是现在的“大观园”。那时候,早晨跑步就从枣林前街路口往西直到护城河边。还记得那时候路口西北角有家卖炒饼的小饭馆,有时候跑去买上四两炒饼和一碗汤,狼吞虎咽好吃得很。那时学校没有浴室,常约上三几个同学去牛街北口西南角上的澡堂子洗澡,然后就在旁边的一个清真餐厅(好像叫吐鲁番餐厅)要上一斤二锅头,围着一口大火锅(大概能坐十来个人,每人一个小格子)热乎乎地吃一顿涮羊肉,人均才两块多钱。呵呵,三十年过去了,真的很怀念学生时代的生活,同学聚会聊起来仍感觉很亲切。

老前辈啊,我现在就在您说的那个北京财贸学院的原址上班,楼还在,就是重新装修了,不过今年年底就要扒了盖新大楼了。大华陶瓷厂和橡胶二厂早就都没了,白广路商场06年变成小超市了。牛街的吐鲁番餐厅还在,开的挺红火,牛街改造以后都变成二层楼,比原来大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街十字路口西南角的澡堂子叫同华园,有年头了。三四十年代就有。改革开放以后还有,改了名字;两广路扩建才没的。吐鲁番餐厅原是平房院子,住户。牛街口路南,和同华园澡堂子隔几个门(东侧),是个饭馆叫回民食堂;五十年代开的,也是两广路改造拆的。早年是粮食店。
发表于 2008-4-3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堂行者在2008-4-3 12:30:35的发言:

老前辈啊,我现在就在您说的那个北京财贸学院的原址上班,楼还在,就是重新装修了,不过今年年底就要扒了盖新大楼了。大华陶瓷厂和橡胶二厂早就都没了,白广路商场06年变成小超市了。牛街的吐鲁番餐厅还在,开的挺红火,牛街改造以后都变成二层楼,比原来大多了。

呵呵,说不上啥“老前辈”,只是爱怀旧。学校原址据说后来卖给了国家税务总局,再后来就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在使用了。旧楼要拆太可惜了,上学那会儿听老师说:盖这个楼的材料都是当年盖人大会堂剩余的材料,也不知是真是假。

发表于 2008-4-3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08-4-3 14:04:19的发言:
牛街十字路口西南角的澡堂子叫同华园,有年头了。三四十年代就有。改革开放以后还有,改了名字;两广路扩建才没的。吐鲁番餐厅原是平房院子,住户。牛街口路南,和同华园澡堂子隔几个门(东侧),是个饭馆叫回民食堂;五十年代开的,也是两广路改造拆的。早年是粮食店。

佩服,这才是前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12:37 , Processed in 1.14556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