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K8 x- e0 g( m2 P
北京正明斋饽饽铺,位于北桥湾胡同 是一家自产自销京式传统风味糕点的老字号。 7 ?9 r5 E* @( Y' _
"正明斋"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孙学仁,山东掖县人。早年家境贫寒,清道光初年(1821)年掖县大旱,孙学仁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向同乡借了一些银钱,在前门外肉市摆酒滩。由于买卖实在,待人热清,生意越做越好,后来把儿子孙学仁招来帮助经营,父子省吃俭用,几年后有了积蓄,在肉市南头路东开设了正阳楼酒楼, 经营菜肴和酒,生意十分兴隆。于同治三年五月(1864年5月),又在前门外煤市街开设了"正明斋饽饽铺",聘请名师,精选原料,精工细作,自产自销满汉饽饽(糕点)。由于货真价实,质地优良,产品问世后,备受各界青睐,并很快进入宫廷御膳。民国时期, 袁世凯、曹馄、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政客,也喜吃正明斋的糕点。19l4年、 19l5年该店的帐本上,还有袁世凯欠帐未还的记载。京剧名演员郝寿臣等也经常光顾。清末崇彝在《道成以来朝野杂记》里,把正明斋誉为北京有名的三家饽饽铺之一。
* Z6 |$ q& K1 J3 c: o. F* H, H 正当"正阳楼"、"正明斋"生意兴旺之时,孙学仁积劳成疾,回山东老家养病,行前托咐堂弟孙学土管理店铺。光绪三十四年(l叨8年)学士回家向学仁汇报工作,问及一些情况,学士支支吾吾,含糊不清,学仁深感疑惑,便带病匆匆赶回北京,经过查帐,果然漏洞百出。学仁很生气,要把学士赶出店出,但学土不服,提出分家。官司一直打到顺天府,最后学仁胜诉,仍然继续经营正明斋,正阳楼酒楼。
W, C* K2 E' J, z# [3 A9 p( r 1937年后,主要原料白面和糖短缺,掌案师傅杨瑞臣研制出土豆黄卷糕等食品,勉强维持经营。1945年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市场萧条,生意更不景气。1949年,将店铺合并到前门大街,定名为"正明斋"。1956年公私合营,国家在资金、原料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生产改组,该店生产车间一度与崇文糕点厂合并。"文革"中,门市部亦曾一度改名。1976年,崇文糕点厂恢复生产正明斋的传统糕点。1980年,恢复了前门大街正明斋门市部的老字号,聘请书法家蒋之重新题写牌匾。1989年,又将正明斋糕点车间从崇文糕点厂分离出来,成立正明斋糕点厂,完全继承了前店后厂和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方式,为发展著名老店的优质风味糕点创造了条件。 3 |9 y8 \9 Z/ Q: M
讲起杏仁干粮和状元饼,里边还有两段有趣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个书生发奋读书,决心赴京赶考。但家境贫寒,缺乏川资,大比之年进京,老母疼儿,想把干粮做得既好吃又不硬。于是向邻居借来麦面、油糖,又把积攒的一点甜杏仁捣碎合在面里,精心细做。书生带上母亲制作的干粮、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后来金榜题名,在朝为官。每当他吃饭时,就想起老母做的杏仁干粮好吃,就让家人经常给他制作杏仁干粮吃。后来,此点心逐渐传入民间。状元饼是正明斋的又一传统产品,饼模上刻有"状元"二字。相传北宋时期,每适逢大比之年,各地贡生到开封府应试,都想金榜题名。有一商人为迎合考生愿望,以面、油、糖和果料为原料,制作了一种糕饼,取名"状元饼",以示吃了它中状元。糕饼一上市,立即受到考生们的欢迎,十分畅销。此后,皇室贵族迎宾待客或嫁女迎亲时,常以状元饼为上等礼品招待和馈赠。 2 B& ?2 I% c8 a5 s+ E
+ l! z3 F: m! O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