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0|回复: 0

[转帖]"风筝哈"曹氏风筝书写风筝奇缘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5-2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筝哈"曹氏风筝书写风筝奇缘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5-02 10:49    网络编辑 : : Z9 v6 u% b; W0 S6 D 奚小荻 
 
 
 
 


  追求标新立异 哈亦琦
  提起京城"风筝哈",老北京人的记忆不觉又回想起当年闻名四九城的"南城大沙燕,北城黑锅底";说起哈亦琦,在当今风筝界、民间艺术界也是无人不晓,其风筝作品曾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十余个国家展出,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而他那标新立异的理念和突破传统的"叛逆"想法更为传统风筝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海淀区高梁桥斜街一幢普通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哈氏风筝的第四代当家人。
  "我正式学做风筝是从1977年开始的。"从小在风筝世家的耳濡目染,加之天资聪颖,又有5年油画功底,悟性颇高的哈亦琦的风筝制作理念很快就超越了父亲哈魁明。从1983年,哈亦琦就开始进行风筝结构的创新尝试,圆形、三角形、筒形……种种打破常规的抽象设计和风筝骨架制作成功为他目前的多元化创作打下了基础。1994年,百片没有横翅的风筝巨制《龙》突破了风筝传统制作手法,并被比利时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们家卖了几十年的风筝,以前从没想过要变变形式。"哈亦琦指着挂在墙上的风筝告诉记者:"2004年,我们为民航总局制作了十类80件传统风筝,全部用画框装饰,当做工艺礼品送给各国部长级官员,反响相当好,这件事给了我启示,传统风筝要更新思想,要与市场结合才有出路。"记者了解到,目前哈亦琦正设想筹备现代风筝专卖店,名家大师的精美风筝工艺品很快就会进入普通市民家中。
  为把这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哈亦琦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训。年过半百的哈亦琦正在加紧绘制哈氏风筝画谱,250余张珍贵画谱完成后将无偿捐献给国家。
  孔令民 打造中国品牌
  "我们祖孙三代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传承发扬下去,希望能与残联、街道等部门合作,让更多的残疾人和低保户能够自食其力,并且把曹氏风筝打造成中国风筝的品牌。"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令民一再向记者表达着这个心愿。
  当记者来到海淀上庄镇李家坟村孔家时,正赶上翻建房屋,"完工后我这里将腾出6间屋子作为风筝展室。"孔令民的宝贝风筝都被暂时安置在东厢房,记者一进屋好像进了风筝库,"比翼燕"、"孙悟空"、"沙鹰"、"五子拜寿"、"百子九龙大沙燕"等上百件风筝作品都堆放在这里。
  孔令民一边指点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起风筝经:"这件孙悟空是我儿子孔炳彰做的,2004年曾获得山花奖银奖,属硬翅风筝,在大风天玩儿的;这件大沙燕上画着一百名童子,还有九条龙,为让龙身上鳞片逼真,深浅过渡的颜色要上五遍,原作已被美术馆收藏;这件微型风筝蝴蝶是用镜头纸糊的,扎骨架的竹丝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孔令民告诉记者,曹氏风筝之名源自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父亲孔祥泽读大学时偶见此书,并抄写临摹了书中数十种风筝扎制图式、口诀以及放飞技巧的部分内容,随后按书中记载的口诀制作风筝,很快便声名鹊起,自成一家。
  "风筝是手艺,更是文化,要把这个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令孔令民欣慰的是,儿子孔炳彰也继承了长辈的衣钵,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两年,父子俩先后赴以色列、希腊、英国和加拿大等地参加风筝制作和表演,让中国的风筝放飞到了世界各地。
  本报记者杜新达《海淀报》记者董海霞X092程功摄J129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8:03 , Processed in 1.1209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