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8|回复: 2

[转帖]北京近代四大名医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5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海洲

   名医者时医也。北京的名医是在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群众广泛推崇信赖的基
础上形成的。这正和清代名医徐灵胎(泅溪)关于时医和名医的论述是相吻合的。

   北京是古老城市,历代常在此建都,经济文化发达,医学也相应发展,由儒而
医,名医辈出。晚清以来直至民国,北京群众中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是:
擅长治虚劳病的萧龙友,擅治温热病(相当于发高烧的病及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孔
伯华,长于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
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了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
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的汪逢春,以及擅长于治疗心脏病及其他
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的施今墨。

                                萧龙友

   萧龙友(公元1864—1962)为前清拔贡[注]。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
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
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萧先生曾于1934年与孔伯华创
办北平国医学院,培育国医人才。

   关于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他的门人张绍重医生曾加以整理。关于中
医基础理论方面,扼要介绍九项: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
“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
皆为识者所不取。”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三,
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
就不难得其秘奥。四,脉象与卦象,以卦[注]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
“能识死脉,即为上工[注]。”“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五,对于医
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
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
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七,对中西汇参
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
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
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
不能分豁,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口父)咀[注]配合。

   关于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又
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
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注]。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
于脾。

   他的临证方案及遗稿很丰富,按语用辞犀利,读之使人成诵,理法方药无不悉
备。

   他的哲嗣萧璋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专家,也知医,家学渊源。
他的孙女承宗是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妇科医生。


                                孔伯华

   孔伯华(公元1885——1955),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34年)曾
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五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擅长温热病学,
喜用石膏。

   关于他的学术经验,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医杂志》1962年7——8号中介绍
过,现摘要于下:

   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
特别强调“元气”。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
曰表、里、寒、热、虚、实。“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
《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贵于
神,意在匀和。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
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
临证注意牌湿和肝热。在外感温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
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
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
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
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
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牌得缓而元气回;
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
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又善用鲜药,如鲜藿香、鲜佩兰、
鲜薄荷、鲜藕、鲜荷叶等,取其芳香清轻,清灵通窍,除秽透达。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曾明令废止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
即激起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成立了“全国医药团
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孔伯华先生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
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1955年孔伯华逝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汪逢春

   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
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
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湿温重症,气郁不得宣畅,以致肠胃秘结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并佐以通
腑之剂。一剂后头痛止而仍昏晕,形寒解而身热未净,斑疹和白囗出现甚多,再以
清轻解热,兼通肠胃。三诊身热已退,斑疹渐退,舌苔渐化,胸闷已舒,小溲渐淡,
表明湿温化而未净,再以泄化余热,兼治胃肠。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芳香化湿浊,山桅、丹皮清里热,杏仁、薏苡仁、蔻仁
宣畅三焦,批把叶、厚朴、半夏、连翘。芦根、瓜篓皮和胃化痰,散结滞,消胀满,
通肠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如此则湿温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湿
温者,可师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军二分、食盐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分两次以
药汁送下。这样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节约药材,又发挥疗效。这里所称的一分相当于
0.3克重,二分不过0.6克,三味加在一起仅有1.2克,胶囊不过装二三个,吞服下去
到胃肠中直接发挥作用,比较汤剂用量小、收效大。这种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温病初起验案,病人感受时令之邪,肺胃热盛(肺通于鼻,病邪由口鼻而入,
首先入肺,胃为中焦,受纳水谷,比肺略进一层而属里),先生采用表里兼治的方
法,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

   咳喘属慢性支气管炎,遇寒而发,主以温运化饮,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
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俟停饮已化,病后气血两亏,宗
《金匮》法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
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饮,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几味合在一起发挥
辛散苦降,一开一收,散寒温中,敛肺平喘)而收功。

   痢疾验案,属湿热各滞,蕴蓄胃肠,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

   气恼伤暑验案,采用芳香温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剧变。俟呢逆止,以升
降运中,调治胃肠,最后以升阳益胃收功。其间亦佐以胶囊剂,初以戈制半夏五分、
局方至宝丹一丸,二味匀两次,开水送下。继以戈制半夏五分、淡干姜二分、食盐
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着重清理胃肠。

   以上几案,皆为善治之病,得心应手,药到病除,屡为群众所乐道。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42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
习班,为中医中药界培育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
的前辈,如霍文楼。杨叔澄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就是当时的学员。他热
心教育事业,提携后进,多所贡献。

                                施今墨

   施今墨(公元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
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以宦海浮沉,遂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
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
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
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国民党反动统治当局曾拟废止中医。施先生到处奔走,联络各省医家,数次请
愿,与国民党当局力争,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国民党当局被迫停止废弃中
医之举,但限制中医培养人材,不许成立中医学校,限制开业登记,意图使中医自
生自灭。施先生以门诊收入开办“华北国医学院”,惨淡经营,直至解放前,培养
出六七百位优秀中医人材。

   他擅长胃肠病及妇科病,晚年研究冠心病及防老诸法。解放后,北京医院聘施
氏为顾问,其处方、丸药脸炙人口,流传海外,如施今墨气管炎丸、高血压速降丸、
强心脏丸等多种。

   他对糖尿病之治疗有独到之处,热症主以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
粳米、甘草);渴饮无度(多饮)伤津,治以增液合生脉法(玄参、麦冬、生地称
增液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称生脉散);减除尿糖,用黄芪、山药,绿豆衣、薏
苡仁;减除血糖用苍术、玄参;糖尿不必戒蜜,可服蜜丸,重用黄芪、人参;并主
张采用脏器疗法,用猪、鸡、鸭胰子。

   施先生尝谓: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症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
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必不能取
得临床疗效。施先生在华北国医学院亲自授课,并带临床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他主张有是证用是药,不应以各人所好成为温补派、寒凉派。疾病变化万千,
不能以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实际。所以他善用《伤寒》、《金匮》诸方,并寻求民间
疗法,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疗效卓著,至今犹为各界人士所称道。

   施先生一生,在医学上勇于革新,50年前即提倡中西医结合。对于中药,力图
改进剂型,曾创办“中药制药厂”,历经艰苦的过程,他的革新愿望,至老不衰。
他还曾先后到明德堂、万全堂、千芝堂等药店坐堂应诊,开创医生坐堂应诊的范例。
他的医案,常附两说,中西并举,融会贯通。临终时,他还嘱咐将遗体解剖,贡献
于医学事业。

   施先生曾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又受敬爱的周总理关怀。党中央制定中医政策,
开办中医学院,成立中医医院,使中医重见光明,后继有人。毛泽东同志提出中西
医结合,创造出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使他的心愿将得以偿。他坚决拥护共产党,
愿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人民。并嘱门生,总结历年;临床经验。解放前曾出版过
《祝选施今墨医案》,由祝宽(湛予)主编,上下两册,内容丰富,分析清爽,为
施氏医案精华。解放后祝氏邀集同窗学友,又进行整理,曾油印13分册,案前并附
有师门语录,案后附有按语解说。晚年他又曾亲自整理解放后临床医案,阐述学术
观点,拟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因受林彪、“四人帮”干扰,直至临终,未
见出版,现由他的门人再做修整,即将出书,使这些宝贵经验,留为广大人民群众
服务。

   四大名医在解放前曾被伪卫生局聘请为中医主考官,参与命题、阅卷、口试、
评定等工作。解放后,四大名医除汪逢春先生早故外,都被北京中医学会聘为顾问,
萧龙友、孔伯华在中医研究院成立时被聘为名誉正副院长,施今墨被北京医院聘为
顾问,主持中医会诊。

   他们的学术思想、医案医话,虽稍有流传,但都是一鳞半爪,全部经验业绩,
还有待于继续整理。已经整理成卷的,希望有关方面早日安排出版,以飨后学。

[注]拔贡:清制,每十二年,学政选拔在学各生中文艺之优者,贡诸京师,谓
之拔贡。朝考后,一等任七品小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

[注]卦:指八卦,再分为八八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卦配节候,六十四卦为三百
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主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注]上工,即指高明的医生。《金匮要略》曰:“上工治未病”,意即可预测
疾病之未来传变者为高明的医生。

[注](口父)咀:即今将原料药材切制成饮片。供汤剂应用,古称(口父)咀,意
即以牙咬断的小块或小段。

[注]五志七情:五志指风寒暑(火)湿燥,五种气候的寒暑变化。若将暑、火
分开,称为六气,如为太过则称为六淫或六邪,即成为致病的因素。又五志皆化为
火,意即风寒暑湿燥,这五种邪气在体内存在时间久了,均可变化成为火邪。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过了也可伤人致病。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5-4 0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耳熟!《白事会》常听到过这几位的大名

呵呵,刚开始还以为头前儿那位“谢海洲”也是名医呐

[em01][em01]
发表于 2007-5-9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海洲   是作者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2:23 , Processed in 1.1047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