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至唐,蓟城一直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市。秦汉时期,蓟城先后为广阳郡、燕国、广阳郡、广阳国、幽州及广阳郡治所。魏晋十六国时期,蓟城先后为幽州及蓟县、燕郡、燕国治所。北朝时期,蓟城为幽州及燕郡治所。隋时,蓟城为幽州及诼郡治所。唐时,蓟城为幽州范阳郡治所。对于这些时期蓟城的位置,侯仁之老等一批专家学者根据历史文献,特别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出土的陶井和墓葬,认为就在今广安门内外一带,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像董家林遗址那样的考古确证。只有唐幽州城的位置可以确定。证据之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单、紫竹院、右安门外、旃坛寺等地出土的唐代墓碑碑文明确记述了古墓与唐幽州城垣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唐幽州城的大体位置:东墙在今烂漫胡同与法源寺之间南北一线,南墙在今白纸坊东、西街一线,西垣在今广安门外甘石桥莲花河东侧至会城门东侧一线,北垣在今白云观以北至头发胡同一线。证据之二就是古刹法源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远征高丽遭到顽强抵抗,加上天寒地冻、粮草不挤,将士伤亡甚多。唐太宗兵退幽州城以后,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城东墙内偏南地方建寺纪念,赐名“悯忠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记载。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 “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