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1|回复: 0

文 津 听 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3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津 听 琴

又走进这很早便熟悉的地方――文津阁,北京图书馆建在此地,当年用来收藏乾隆皇帝下旨编著的《四库全书》的地方。这里所藏《四库全书》早已随图书馆搬走,而今这里正聚集着一批琴人。不图名利,只为他们的理想――让更多的人知琴、爱琴。让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古琴,从新焕发夺目的光彩……听那琴声,似溪流叮咚,似凤鸣啁啾,似山风清啸……令我心醉神痴……

我与这些琴人相识于“怡清泉”茶艺馆。那是一个坐落于马甸桥东南角的幽雅处所。也许只有这样幽雅的地方才配得上古琴独有的神韵。在这里的雅集,不收费而且茶馆还免费提供饮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这些为理想而努力的人们。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梅曰强先生。他是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琴龄的老琴家。他那一曲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忆故人》令我折服,而他的吟诵古诗,令我欣喜,我多年寻觅不到,如今有幸得闻。我曾向他请教过古诗吟诵的问题。如今先生已经驾鹤而去。想我与他相识之时,恐已病势不轻。先生不顾身体不爽,旅途遥远赶来赴会,当只为古琴事业能够发展下去。而今古琴已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不少外国人也来此听琴学琴,先生当含笑九泉矣。

我与琴人们相知于“坦博”艺苑。那是在安定路“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旁的红色建筑。在那里我恰逢庆祝古琴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口头遗产名录的活动。得聆李祥霆、吴钊、龚一等大师的弹奏及姜嘉锵先生的琴歌。与众琴家相聚一堂受益良多。在这众多琴人还有许多孩子。虽然岁数不大却有数年琴龄。琴曲琴歌皆佳。每次雅集琴人们都相互切磋交流。

相识、相知,我也渐渐融入其中。虽然我不会弹琴,但我也爱琴。雅集活动地点改在北图旧馆――文津阁,我也赶到这里,只是为了那分发自内心的对古琴的爱。窗外翠树历历,芳草凄凄。室内镂空花窗、深棕色雕梁……一切还保留着当日的典雅。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历史更为悠久的古琴合在一起。那琴声便回荡在这昔日皇家藏书阁中,飘过屋宇,绕过画栋雕梁,荡进耳内,如临高山如沐清风,如立幽篁。一任七弦龙吟,静听松风寒意,涤心荡魄,似清泉淙淙铅华洗尽,顿觉,抛却烦乱不经,迎来雅乐和平,如仰观蓝天白云,俯察玉泉碧粼,感茫茫天海无垠,神怡而气定,在黄钟大吕的鸣响中觉羽化飞凌。心悠然畅游于旷谷,神逍遥驰骋于九霄,忘身所在,只觉“琴香”环绕。但见手抚七弦,英声发扬,唯闻五声相和,十二律调谐,妙音无绝。峨峨《高山》,滔滔《流水》,《酒狂》谐趣,《广陵》慷慨……窗外金风飒飒,树影婆娑,叶响涛音。鸟鸣与琴音相和,万物随琴音起舞……不经意间,发现窗外已经站了不少人,他们也是那样专注地听着。这天籁之声如今萦绕于文津阁中。融于青云碧波间。

那一张张明清时期传下来的琴,是文物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承载者,它在向现代的人们诉说,世间存在着怎样的一种悠久典雅的文化。这历经数百年而积存数千年华夏文化的琴,与为积存数千年华夏文化亦历经百数年的藏书楼,相容相和尽情挥洒其独有的魅力。听琴文津觉神州古典文化之美,感琴人耿耿此心――不为私利,只为这被孔子抚过、文姬抚过、稽康抚过、周瑜抚过、岳飞抚过……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古琴流传下去、推广开来。让这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它那里凝结着我华夏数千年民族文化之精髓。

愿悠悠古琴之音广播宇内。

愿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深扎于炎黄子孙之心,遍布五洲之野。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6:08 , Processed in 1.25280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