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3|回复: 3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55讲——《颐和园》笔记整理稿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2-27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55讲——《颐和园》笔记整理稿

主讲:高大伟(北京史研究会理事、颐和园副园长)

时间:2004年5月29日上午9:30~12:00

内容:

        颐和园是世界上造景丰富、景点建筑集中的皇家园林,它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这一带原来是一片冲积扇的低洼地带。昆明湖是由浅河滩发育而成的湖泊,已经有3500年的历史了。颐和园的产生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它与周遍环境相互依存,比如西边的山冈也溶入了景观群落之中。

一、由京郊名胜到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建园有250多年的历史,但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颐和园时,却定位于慈禧时期重修的园林,所以应该说颐和园是比较年轻的遗产。但它又有一定的含金量,否则如此短的历史,无法承担文化遗产的重任。由天然的风景名胜成为了历史上的皇家园林,这一本身属性的变化阐述了其遗产价值在于世代人的创造。文化因积累而成,若中间出现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或者中断,那么遗产就无所谓遗产了。所以,一个好的遗产,一个文物单位,无论有无发展,都应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开发利用,才得以千秋万代的发展。

       燕京八景之一:金朝迁都北京的时候,玉泉山是金大明宫(注:据侯仁之《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周年》一文,金皇城之内的宫城,有宫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没有大明宫一说,待考)水系上游,而这时的昆明湖是一河滩地湖泊。因为昆明湖更靠近玉泉山,所以金帝开始在这里举行钓鱼,摆茶宴,饮酒等活动。人工的开发由此开始定型,水域面积也开始稳定下来。金章宗和文人们游览此地时发现,这里的泉水茂盛,于是人们归纳出一景:玉泉垂虹。如何形成垂虹?原来这里水源比较充沛,水喷薄上来,形成水雾,在天空中形成彩虹。后来的乾隆皇帝认为他感受到的更多仍然是水往外涌出的形象,故而改名为:玉泉趵突。

       元代此湖成了北京城市用水最早的水库。1292年,郭守敬治理西北水域,修通惠河,解决了航运问题。由于水系经过瓮山泊,所以这里成为调节下游水源的水库。由此整个瓮山泊的湖形基本定形。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景观价值,有了关于老人瓮山挖瓮的传说。通惠河水系,巩固了瓮山泊的水库地位,也平添了许多文人气息。元相耶律楚材死后即埋身于此。元代在这里建了大承天护圣寺,后改为功德寺。有记载说该寺规模十分宏丽,寺前架水阁两座,是琉璃建筑,可“上接天日”。元帝每次到瓮山泊游览时都驻跸于此。

       - P% W( `& k, t8 k 统治者的经营加上文人的渲染,使之成为一处风景名胜。许多南方来的人看到这里青山绿水,觉得很象江南的风光,觉得在京师西北郊找到了江南的气息,故而大加推崇,誉之为“壮观京师第一”。

      5 E% R( u& H7 \ 明代出现了“西湖十景”。“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平田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从元代开始这里就已经种植柳树了,此时已经是古柳了,有“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有“功德石”,“圆静寺”,南湖岛上有龙王庙。

       - V+ j) H' }$ i' Z0 E- z( q4 Z 金代、元代、明代奠定了西湖风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景象客观上为清帝大规模营造园林提供了条件。瓮山又叫“好山”,乾隆建“好山园”,清淤时发现在知春亭到东宫门一带,有耶律楚材祠和祭品。因为高宗对耶律楚材好生尊敬,于是就在附近堆了一只小山头,修建了耶律楚材墓。

       9 }6 L* P( |- ]9 G 乾隆修清漪园是因为此处有真正大山大水,且可把整个京西园林串承一面画,整个园林即形成“一园建成,满区皆活”的规模。

      6 D, l; E. m( v 为此,他找了两个理由,一是随着居民生活用水增多,昆明湖需要变成水库,二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为其母祝寿。 于是组织民工队伍挖湖。由于瓮山当时基本是石头山,东半部很塌,所以挖土堆在东边形成现在宝座形的山。并修建了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延寿寺。用15年时间规划建设形成清漪园,是清代大规模建造的最后一处园林,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 G: f. B. [" u: f  清漪园于1860年被毁。1886年慈禧让海军衙门重修。开始想完全恢复到原来的规模。经查当时的档案,据说所有的方案,预算都出来了,非常详细。整个营造需500万两,其中200多万两从海军衙门拨出。大家知道北洋水师的两艘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造价各是300多万两,这笔钱其实不到一艘定远舰的价格。剩下的由众大臣摊派。如湖北总督张之洞就捐了100万,当然这是通过增加税收实现的。本来慈禧要大过60岁生日,结果赶上了甲午战争,草草结束。后来终于在1905年大办了一场70大寿礼。

       颐和园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遭破坏。民国时,其价值逐渐显现出来,1998年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

       世界遗产委员会工作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保护。上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他们的文化古迹建筑遭到了破坏。专家提出这些文化古迹需要得到社会共同的保护,于是在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行了3、4年,效果不太好,大家觉得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运作这件事情,于是就在1976年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范围的文化自然遗产实行以保护为主,又有价值评定方面的工作。这个委员会有三个专业机构,政府有项目申报的话就委任其进行处理。这三个机构在遗产的处置方面起了决定作用,真正做到了专家决策。这三个机构是: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国际自然及自然保护联盟

3国际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文化遗产的定义在:文物;建筑群;遗址。

其标准是:

1是一种文化的杰作;

2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区域内,对建筑艺术、城镇景观规划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现成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提供见证;

4是一个杰出的范例。强调其典型性。

     " @$ D1 f: z# M9 F9 F/ g, P0 {  颐和园提出了5条,有:颐和园与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在造园史上有独特的理念和成就;是典型的中国皇家园林。

      # \- z! u: U! D' x H9 I2 o 先说颐和园与近现代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从1860年到1900年,两次对颐和园的破坏都产生了两次不平等条约,这些都在颐和园留有痕迹。

      再看造园艺术。乾隆曾经说园林修好之后,如果三到五年内出现工程上的失误,则责任在他。比如修昙花阁的时候,因为窗户有窗扇,工人不小心引起火灾,乾隆重罚了一系列官吏,并当众将肇事工匠暴打一顿。整个工程任何不当都会得到严格处罚。一般工程的流程是:内务府样式房拿出图纸,看后出立面图,包括彩画,然后出结构图,绘出大部图样,再做出细部装修的图纸,然后做烫样,也就是模型,很细致,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最后出预算,报价,招商。执行起来也非常严格。

       ) x2 @0 k3 |' L7 S( p# P1 x 举例来说,颐和园的水闸等设计就很合理。佛香阁虽然高度比不上天坛,但也是第二大高阁建筑。整个万寿山上建筑物的建造依照工程则例。但现在请清华设计院来测量,如果完全照搬清代工程则例,都不符合颐和园的建筑。说明颐和园还是有自己的设计的。由于慈禧重修颐和园的时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所以建造颐和园的工程文献都保存了下来,很完整。

       颐和园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北京有三大文化(沉淀),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民俗文化。其中皇家文化的体现就在于皇家帝后庆典场所和祭天场所。颐和园又和江南园林有所不同。颐和园位于北方,突出了皇家特点,即规模上以天下为家。所以它把万事万物都组合了进去。而江南园林则小巧雅致,体现了江南士大夫的隐逸文化,即退休后建造别有洞天的园林,以山水为对象描绘了“家”文化。

       同是皇家园林,颐和园又和承德避暑山庄有所区别:

       第一,煊赫的时代不完全一样:避暑山庄是清前期的离宫,而颐和园是清末年的离宫;

       第二,规划不同。避暑山庄的建筑是风景中的点缀,建筑遵从原有山水格局。寺庙等也作为点缀来满足离宫需求。颐和园按园林规划,把寺庙等建筑组合到一块。清漪园有60%以上建筑与佛事有关。另外清漪园的建筑密集度也很高。

       第三,功能不完全一样。除作为帝后的夏宫外,避暑山庄是训练、操练士兵、皇家狩猎的场所。颐和园有操练水兵的功能。

三、颐和园保护的基本情况:

      颐和园于1750年始建,从它开始建成之日起,它的保护也开始了。从1750年到1824年,这其间作为皇家园林由清内务府管理。1924年以后,转交国家管理,这以后无论哪家政府上台,都保护颐和园。首先建文物帐,再清查文物。包括日本占领北京之后,也成立了机构来保护颐和园。1949年成立了管理处。57年成为北京市文保单位,1961年成为全国文保单位。

     从1924年到2004年,颐和园的保护对象主要有:山水保护;古建保护;文物保护;植被绿化;园外借景环境。

1、山水保护:

      1860年清漪园被毁之后,剩余的建筑渣无法清理。有些建筑遗存被慈禧重修时利用了一部分,恢复了一些建筑,也清理了部分建筑渣,就地堆在了万寿山上。由于万寿山是挖出的土堆成的,土壤结构不太结实,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80年代查找原来的建筑规程,发现降了1米多,包括山顶路基平均降30~40公分。民国时候的垃圾都堆在山上。60年代提出了绿化结合生产,曾经想把万寿山给推平,把昆明湖给填了。90年到92年的时候,只要一下雨,所有地面上都堆一层厚土。92年到94年,万寿山进行治理,把以前的建筑渣子都清理出园,并且整理山形地貌。

      水系方面,乾隆曾经对水系进行过清挖,扩展了范围。慈禧时,上游水净化到昆明湖出现了淤积,因为太后从水路入园,昆明湖浅对行船不利,于是只整理出了行舟路线上的河道,其它没清。1990年,北京进行了昆明湖240以来大清淤,平均加深了50公分,基本达到了乾隆时水深。但是生态保护这块儿,做得还不够。昆明湖水生生态环境虽有保护,但仍不理想,这种工作至少要持续几十年才会有成效。

2古建保护:

      清漪园在1750年修成之后,就制定了严格的保护制度。从乾隆年到道光年,每5~10年就有一次中大规模的修缮。慈禧时每年拨15万两白银修缮,末期每年拨5万两。民国时溥仪还欠了木器厂20多万两白银,还因此打了官司。后来由政府出面,给了13万国库券,相当于9万两白银。建国以后,颐和园残破不堪。49年北京成立军管会,组织华北、华东、西南、东北捐献物品,重修颐和园。东北还捐献了300吨水泥,这些水泥卖出后变成银子,118万块大洋。这些银子从49年一直用到了57年,主要用于园中主要建筑的维修。排云殿就是1958~1959年进行的修缮。长廊在1953~54年重修,当时慈禧时的工匠还在,就请他们过来修。文革的时候想把长廊上的彩画去掉,周总理说不行,于是就用白粉给遮住。文革过去后,把白粉刮下后,一部分画保留下来了,但还有一部分没了。于是79年重修的时候又找了工艺美院的学生来画。因为成本的原因,当时是画完后裱在长廊上的,保存周期比较短,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现在又开始准备排云殿和佛香阁的修缮。

      & m; ]9 R5 c" a5 Z 83年,四大部洲开始复原。这个时候的古建保护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已经不是以抢修为主了,开始有计划地复原一些景观。90年代初期恢复了苏州街,近期又恢复了耕织图景区。

3植被绿化:

     植被绿化水平随着园艺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乾隆时期有总体规划,但是很粗。当时树木的主调用的是松柏,以突出万寿山的高大。“林下丛花”,湖中植物以荷花为主。1860年被烧毁后,1924~1949年是自然林木成长过程,适合这一地貌环境的树木就生存了下去。49年测的时候,有大树9000多株,解放后也有条件的栽一些树,政府也直接拨,丛中山苗圃里移马尾松拨入颐和园。94年对古树进行测定,发现还有乾隆年间的树木。后来又引入了油松、罗汉松这些树木,但这些南方植物都入不得冬,一年就死了。皇家园林又达不到育种的程度。1991年清淤后,大家开始关注颐和园的生态群落。园林标准发展的自然群落只是模拟自然群落,以补植栽植方式发展群落不是园林化。颐和园不同于香山,它是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所以绿化的发展必须要注意园林的存在。

      颐和园绿化另一个缺点是常绿树太少。现在大树只有3000多株。颐和园树木中有一个断层,其实现在更需要50年左右的树木景观。现在从树木年龄结构、时间结构上来调整,于是在山上栽种了一万多株树。

      另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大家想找一种合适的地被,来起到固土的作用。这么大面积移植草坪肯定不现实,于是开始从外国进口草籽。这些草7天就长了出来,一个月即形成景观。等雨季到来,起到了固土作用,把形成径流推迟了13分钟,整个水土流失现象减少了24倍,道路两侧基本清了。草坪固土是一个面,而且能够保持山形地貌不变。这以后北京城市内开始大量使用草坪。颐和园内本来是不准用杂草的,现在养护标准放低,也开始允许西北部一些自然草进来。当然自然草长到3~5年密度就变高,就会取代园内的外来草,与之形成生态竞争。当然这些也需要过程。其实,颐和园现在就承担了乡土地被课题。

      我们现在开发一套万寿山灌溉工程,以昆明湖水灌溉植被,整套系统非常先进。前年、去年、今年连续三年,每年往山上回土1000多方。并且调整植被群落,从西山上引进了枸杞等灌木植物共3万多株,这样种下去之后一些人工的东西就有可能被淡化了。

      还有园外的环境对园内植物的影响。大家知道颐和园北墙外是马路,北墙外的油松,取下松针来一摸,上面一层油泥——都是过往汽车扬尘废气溅上去的。还有,关于古树的死亡问题。一般古树死亡以后,是要报伐的,一旦批下来以后马上就伐。但古树已经形成了一片天空,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景观,一个雕塑,如果伐掉的话,由它的树冠遗留下来的空间就会是一个明显的空白。可如果死亡后不伐的话,老百姓要叫了所以只好伐掉。古树死亡有几方面的原因,对于处理要有科学的态度,有的应保留。等10~20年后培养出新树种后再伐掉不迟。

      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就有自然的生、老、病、死,这是客观规律。而现在园内的古树一死,马上就伐掉了,因为不这样做,国家、市民一旦见到,园子没法交待。而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对的,一棵树即使死了,它也撑着一片天,对周围的生态发生作用,也是一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此树再保留十至二十年,待补种的新树成长起来后,再将其伐掉,这样才是真正在保护生态。因此,我希望,国家对此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市民对此有一个容忍程度。

4文物保护:

      历朝历代对文物的保护都是以不丢为主。后来条件成熟点后开始了修复文物的工作。开始,文物放殿堂里边,人们可以随意进去看,基本没出现过丢失的现象。而以前看管文物的职工都拿什么紫檀木的衣柜啊、书桌啊箱子啊什么的当办公用品用。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文物的价值,于是,所有殿堂的门都关上了,文物也都收上来了。

      颐和园的文物一共有4万多件,从乾隆时期一直到晚清,涵盖了文物的各个门类。这些文物的来源在乾隆时主要从宫廷各处调集,大臣上贡,各国送礼,非常珍贵。这批文物1860年都让抢得差不多了。1880年内务府造办处开始制作陈设,通过8、9年准备,又从承德避暑山庄调拨,慈禧办生日大臣们的送礼,等等,积累了不少的文物。当时清末报纸上说,慈禧过生日,抬箱子的人从西直门直抬到颐和园,浩浩荡荡,出现了排队的现象……这样说来,避暑山庄的文物实际上已不完整,主要是以佛像为主。而故宫的好东西1949年的时候又都调到了台湾。颐和园没有故宫那么扎眼,所以倒是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5园外借景环境:

      上世纪70~80年代颐和园东墙外是一片农田。这片农田从明代起一直伴随着颐和园的发展。80年代的时候该地出现了一些塔楼,立马破坏了园林的整体视野。当时专家气愤地说,“有朝一日非要炸平它不可”,可哪知道到了现在,东边已经形成一片山了,真是钢筋丛林,以前的塔楼反倒淹没到里头不太能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把园林景观压缩到了非常小的视觉范围内。

      美不是一个量化的标准,它是一种框架化的通过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说起周边环境,我们准备设立两个游人活动中心,一个管理中心。一在北如意门,一在东宫门附近。东宫门外全部划入颐和园里。北京市政府投资了60个亿,整治颐和园周边环境。比如说前清时的外交公署、外交衙门现在是颐和园小学,我们准备在这里设立游人活动中心,在这里设一些展览,让大家在进入颐和园之前有一个完整的颐和园概念。

      西宫门是慈禧步行去玉泉山之路,在北如意门之西。这里有牌楼、广场等。新建宫门也规划有广场。我们还有外围3公里缓冲区规划建议。

      再来讲讲近期恢复的耕织图景区。从前的耕织图主要依托周围农耕景象文化,当时乾隆皇帝来时看到此地万里平畴非常漂亮,于是就把皇城里的织染局迁过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耕织图,并由此形成了风景中的园林建设,形成了图画。后来慈禧重修时把它划归园外,在这里建了水师学堂,恢复了水操训练。在以前织染局的位置上又加盖了水师学堂建筑。近期恢复的时候本是依照乾隆时耕织图的方案来恢复的,但水师学堂一组建筑也是文物,不能拆。专家说,应保留部分水师学堂建筑,恢复织染局景观。

      就这样,耕织图景观成了两个历史时期景观的叠加。但现在只是园林上的定义了,因为周围的农耕风景已不存在,这里成了凭吊周围环境的场所。不过会通过陈展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听众问答:

1、问:元代的功德寺在现在的哪儿?

答:在四季青乡,玉泉山的北边、东边这一块儿。(有文载在瓮山西面、瓮山泊北面一带)

2、问:万寿山的电线杆是怎么个说法?

答:最近还给政府打报告,但缺少现场拍板人。

3、问:地铁四号线修到北宫门,南水北调调到昆明湖,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地铁修到北宫门对颐和园肯定有影响,但拦不住啊。不过反过来看,这样也可以改善颐和园的交通,对颐和园也许利大于弊。南水北调枢纽放到玉泉山下,起到水源保护的作用。北京全年用水量是四十亿吨,其中密云水库能供六亿吨,官厅水库供四亿吨,其余不足现全靠开采地下水。现在地下水超采,一年需一千万多方水(此处数字不一定对),目前昆明湖已形成漏斗,如果昆明湖周边超采,那么必然向昆明湖渗透,南水北调显然对昆明湖附近地下水位的恢复有好处。所以南水北调对颐和园,从形成湿地角度讲是大好事。

4、问:上周听姚安的天坛讲座,她说颐和园有3000多处景观,是不是真的?

答:没有3000多处景观。颐和园的确是处处都是景观,但没有那么多,景观建筑有100多处。其真正价值在于建筑的组合。不同角度都能欣赏不同的景色。

5、问:颐和园夹在四环和五环之间,将来噪声岂不是很大?

答:我们尽量争取在颐和园附近最少要形成100米隔音带。现在看来,西部有可能,东部,和南部的局部也还可能。交通对环境是个破坏,颐和园是低地,有湖,湖水上风一起,形成不同的界面会有温差,并且汽车交通产生的废气也会吹进,对生态环境是一种破坏。

      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谈到遗产保护时说,一是政府保护,一是靠公众意识。我们开始还很纳闷,政府保护不就可以了,怎么还需要公众意识?现在感觉公众参与意识真的很重要,公众的这种意识现在也越来越强了。比如前一阵颐和园附近的党校建起了根电线杆,有公众就打电话投诉,政府很重视这事儿,专门派督察队查看,最后马上把电线杆给拆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2-28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东西,得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啊.我的帖子好象不吸引人.都没人来看.
发表于 2007-2-28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看些更专业更有特色的,这些都是老一套~有没有园林艺术或建筑艺术尤其是历史沿革深入点研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05:43 , Processed in 1.15052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