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铁柱 梁金生 % y1 h- `$ U/ M
阳春三月,北京的婚事开始多了起来。现在结婚要找婚庆公司,而婚庆公司的前身呢,应该算是老北京的喜轿铺了。阜顺喜轿铺是二三十年代北京外城一带最有名的喜轿铺之一。它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二十年兴衰史,折射出北京人婚嫁风俗变迁的一个拐角。
" s4 W/ f, r+ c! e" `/ z( ?" {1 T# R5 I据史料记载,轿子在我国东汉时就出现了,是一种走山路的交通工具,当时只是官僚和富户乘坐,用它代步。结婚时,新娘子坐喜轿在唐和北宋时开始普遍了。
% ~" E% T2 H( D. v* u$ A: C( u北京在明、清时期,姑娘出嫁都要坐婆家雇的喜轿,方可娶走。因此,当时的喜轿行业最为兴旺,四九城都有轿子铺,当时,京城约有120余家。在这些喜轿铺中,可分两类,一类是满俗婚礼的喜轿铺,这类多在内城;另一类是汉俗婚礼的喜轿铺,这类多在外城。进入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新潮传入,结婚就有不坐轿而改乘马车、汽车的。举行新式婚礼,这只是极少数,用喜轿的还是绝大多数。 * }. K7 H4 V2 u- P' ~
卢三白手起家创办了阜顺喜轿铺 . ^- y3 L w7 m% A% j5 w
阜顺喜轿铺是叫卢三的人于民国九年(1920)左右在崇文门南河漕胡同路西开办的。卢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上过学。十几岁就出去干事,不是去给杠房、喜轿铺打“执事”,就是去做小买卖。卢三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脑筋灵活。看做缝纫活能赚钱,他就学会蹬缝纫机,做起了荷包的营生,自做自卖,生意很好。后来又做“嫁衣”出赁,因此,人称“嫁衣卢”。喜轿铺是赁货铺的买卖,“一本万利”,只要拿出一些钱,置办两三乘轿子和一些“执事”,就可开业。抬轿子的轿夫和鼓号手、“执事”等都是临时工,有事找来,事完就走。喜轿铺的轿子、鼓号、“执事”等只要不坏就可长期使用,旧了油饰油饰再用。卢三看到喜轿铺赚钱,所以办起轿子铺。 + E( C) \: u g' c+ d
阜顺喜轿铺还没有开张以前,在崇文门外东唐洗泊街就有一家喜轿铺,字号“合兴”,在南城很有名,前三门一带有钱人家娶媳妇都用他家的轿子,有时内城汉人大户也慕名光顾。阜顺喜轿铺开业后,就把“合兴”顶了。阜顺喜轿铺能发展起来,是因为经常更新轿围,轿围绣工精细,图案新颖,锣鼓执事齐全,轿夫、锣鼓手、打“执事”的穿戴整齐,且租赁价便宜。轿铺掌柜由卢三自己担任,长子卢国春、次子卢国璋是他的大帮手,既上柜应买卖,又外出跟轿子,除去两个儿子外,只雇一位账房先生,一位干杂活的小伙计。其他轿夫、锣鼓手、“执事”等人都是临时工,用多少雇多少,开销甚少。由于轿子漂亮,锣鼓手、“执事”整齐,要钱又少,所以买卖兴隆,逐渐成了外城有名的轿子铺。
7 j! J* W, j+ A" Y一场“亮轿”之战打响了阜顺的招牌
" F1 v/ v7 G6 [阜顺喜轿铺抬的都是汉俗婚礼人家。汉俗嫁娶,新娘乘坐的是八人抬的红缎绣花喜轿,绣的花样,有“禧”字轿围,有“麒麟送子”轿围,有“富贵牡丹”轿围,还有“龙凤”轿围等。送亲和娶亲的女眷也坐轿子,坐的是绿轿。红轿在前,绿轿在后。红轿前面顺序排列为:锣、鼓响器、各样“执事”。发轿时乐器演奏“花得胜”,来回路上演奏“续道德袍”,新娘子上、下轿时,演奏“合乐”。 1 \! G1 h$ ?0 D& W
喜轿铺在“黄道吉日”时,俗说“好时”买卖多;“黑道日”是不吉祥的日子,就没有买卖。阜顺喜轿铺轿厢多,“执事”、锣鼓有好几堂,一天能应“三伙”(一户人家所用轿子和“执事”称一伙)买卖。有时还要抬一伙“赶伙”,就是这一拨儿轿子、“执事”抬完,再去赶抬另一家。“赶伙”轿子价钱便宜,但讲究的人家是不用的。轿子一般要在上午八点左右就得在娶媳妇人家门前将轿子、锣鼓、“执事”等摆放好,这叫“亮轿”。“赶伙”轿子就得一切从简,路上还要走得快,完事也得下午两三点钟,雇“赶伙”轿子大多是家境不富裕,图省钱人家。
6 Q" i! v0 @- L喜轿铺之间的竞争有时在“亮轿”时。两家或三家同在一个饭庄办喜事,两三家轿铺,同时在外面“亮轿”,让大家观看,来比出高低。民国十九年(1930)一个“好日子”,阜顺喜轿铺与“合兴”喜轿铺在路上相遇,两家轿子都抬的是一红二绿的“三乘轿”,伞扇“执事”齐全。上午十一点左右,两家的轿子在回抬新娘的路上相遇。“阜顺”的轿子由北往南,“合兴”的轿子由南往北,两家轿子快遇到时,两家都放慢脚步,锣鼓齐鸣,轿夫都是两眼前看,腰挺得很直;有时,前面喊“左门照”、“右门照”(这是左有障碍物,右有障碍物),让后面轿夫注意。两家轿子一左一右交错走过时,步子更小,实际不是走,而是一点一点往前挪,轿子平稳已极,这时路上观看的人很多。这次两家轿子铺在路上“亮轿”,虽然争了个平手,可是,“合兴”当时是个名铺,“阜顺”还是个无名铺子,这次“亮轿”,“阜顺”也就出了名。
/ o4 @( O3 W) r' r. q阜顺喜轿铺只赶上个喜轿业的尾
+ O% q9 K. v# b: Z7 Z/ c; I7 E随着社会的前进,新式婚礼逐渐增多。30年代,青年男女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找配偶的渐多,不“合婚”,不坐轿,只坐“彩车”。那种两匹大马拉的“彩车”,既简化仪式,又经济。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力大操大办婚丧之事,阜顺喜轿铺一两个月也未必抬一次轿子。此时卢三已过世,由其长子卢国春继承为掌柜。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提倡婚姻自主,反对包办买卖婚姻,结婚仪式从简,阜顺喜轿铺也就正式关闭了。
) J$ w) C& L r: F; j6 T(资料提供:崇文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5 V; j' R+ z3 ?6 n
7 z. ?$ ^) `7 ~3 f$ R1 [7 ]3 ?. G 4 x, O( y5 f6 ?" M
) e8 e! P p% l婚礼执事 + E( q7 v e8 b4 x9 p; S, d7 z/ D0 ?. t
H. u' B9 ^/ q y迎亲太太的喜轿
0 E2 t; s. |8 W0 w. t0 H" h( T, M( l# M% j3 p" |6 R8 d
8 v9 {4 t8 m. t" p+ H# [
婚礼行列中的喜轿和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