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3|回复: 10

戏装街下月搬迁 众戏迷频频回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7-1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报网        作者:满羿   
     “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望着小店里的一个“盔头”,票友马先生(化名)不禁唱了一句《战太平》里主人公离别家园时的“导板”。由于下月将要搬迁,近日一些戏曲爱好者陆续赶到西草市胡同,重新回味“戏服一条街”的风采。
  昨天下午,乌云笼罩下的西草市胡同里没有一位顾客,各家的店老板们或收拾柜台上的行头,或与邻居聊天,或拾掇青菜,准备晚饭。马先生敲了一下摆在胡同里的堂鼓,“这都比以前摆得少了”。
  他说但凡京城票友没几个不知道西草市胡同的,“这胡同怎么也有几十年了”。马先生在学校演《战太平》时的一双靴子就是在这条街的一家小店里买的,“那可是几年前的事儿了,到现在我还在用。”
  在马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家名为“久春”的小店。店主刘奶奶正在择扁豆,准备晚上的凉面。这位80多岁的白发老人做“头面”(旦角头上的饰物)有60多年,而这家店从她父亲那时算起已经100多年了。老人生于斯,长于斯,“我可舍不得这地方。再说这胡同都是干这行的,您在这家买这个,那家买那个,一下就全置备齐了”。
  而在胡同深处的一家店里,地上平放着装着刀枪“把子”的木制包装箱,上面标有“德国”的英文单词。据女店主介绍,这是发往德国的货品,“人家教学用”。她说他们和胡同里的其他一些店家将会搬到天桥附近,因担心老客户找不到,“我们连电话号码一块迁”。
  “说实在的,就是都搬到天桥,‘味儿’也变了”。马先生认为“戏装一条街”不只是卖戏装那么简单,它里面记录了京剧的发展,蕴含了“京味儿”文化,有一种胡同的风情。“这才是花随水,水不能恋花”,马先生又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面铺陈市也拆

发表于 2006-7-1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草厂

有没有照片啊?
以前的,现在的,拆除中的。
发表于 2006-7-3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佛,修两广就已经拆了一半,如今也不能保全了:(
发表于 2006-7-3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 89年“学潮”20周年纪念——《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1989北京制止动乱平息

赶紧告诉我在哪里?我想去拍点照片

发表于 2006-7-4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虫子的信息,抓紧去拍些照片吧,要绝板了。特别要求拍些南庆仁堂老药店的照片。草市街东侧是西草市东街,原名叫沟尾巴胡同、向东曾是后沟沿胡同就是龙须沟的沟头了。

发表于 2006-7-5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个也:

下周起,京城著名的“戏装一条街”上的20余家戏装店将从西草市街陆续搬往天桥剧场附近。昨天(6yue28日),记者走访了该街上唯一一家百年老店——久春戏装店。该店曾与另外三家百年老店并称为“四大戏衣庄”。此外,该街上最老的艺人——年过八旬、有“盔头刘”之称的刘森溥也接受了记者专访,能做出148种盔头的他如今却面临技艺失传的尴尬。

  现场直击戏装一条街频见“甩”字

  “多少年来,我已习惯了在这条街上走走,这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昨天,顾先生再次来到位于珠市口东南角的西草市街,这里的许多戏装店因为要搬迁,都在门口贴出了“甩”的告示。

  除了身在北京的顾先生外,近一个月来,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一些京剧名家及票友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们并不是为了要买什么,就是要来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记者看到,尽管这里既不宽敞又不繁华,却因为这许多的头面、盔头、戏装所代表的京剧文化,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最古的店铺:久春重张引来张君秋

  比起几个月前,百年戏装店——久春的主人刘瑞华消瘦了不少。自从19岁来到这里嫁给张济民,不觉间已过了64年。“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实在不忍心割舍。”

  果断转型小铺跻身“四大店”

  清末时,“久春”还是一家经营普通服装的小店铺。它在经营正常生意之外还经常替当铺卖些戏衣,因而招徕了许多梨园行的艺人光顾。但这些艺人来选购时,很少能选到理想的戏衣。经过深思熟虑,久春当时的老板张华庭作出决定:专营戏衣生意。此后,“久春”也渐渐有了名气。直至后来,成为与“三顺”、“双兴”、“德光”齐名的戏衣庄。

  当时,张济民的父亲张月波在“久春”学徒。此后,因为张华庭的故去,张月波用积攒下来的钱盘下了这家店,他16岁的长子张济民也来到店里帮忙。“他跟他父亲学做买卖,首先是学习诚信和勤奋。”刘瑞华说,张济民从扫地、沏茶做起,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戏装知识,许多名角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重新开业张君秋流下眼泪

  “当时做生意,只要客人下了订单,店里就发货,从来不收定金。”刘瑞华说,良好的声誉使得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京剧名角都常来店里光顾。但梨园行是个起伏不定的行业,一些艺人也有走霉运的时候。当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刚出道时,在上海第一次亮相穿的戏衣就是“久春”的活。临行前,“久春”的刘师傅到了他家,张君秋一见是他,忙说:“刘大爷,我现在可是真的没钱给你。”刘师傅说:“别急,我压根儿就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来看看你,祝你演出成功。”

  1956年公私合营,“久春”归入戏剧生产合作社,老店归公。张济民的新工作是在合作社门市部卖东西,刘瑞华则因为会做珠花而分配到珠花组。上世纪90年代,退休在家的老两口萌生了重开戏装店的想法,“干惯了这一行,也不愿闲着,而恢复老店也是我们一直的愿望。”刘瑞华说,“久春”重张那一天,门庭若市,一位站在店外良久的客人并未引起全家人的注意,他就是已入晚年的张君秋。“听人说,张君秋站在店外,望着新的‘久春’牌匾流下了眼泪。”

  时代变迁百年老店余一家

  如今,“戏装一条街”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戏装店20余家。而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大戏衣庄”则仅剩“久春”一家。“除了我们卖的戏装质量好外,就是有诚信。”2002年,张济民因病去世,三女儿张宝筠和儿子张宝山开始主持家中的戏装生意。

  “父亲去世的很突然,可惜我和弟弟都没来得及从他那里学习更多的东西。”张宝筠说,戏装用品有1000多种,是门很深的学问,自张济民去世后,已鲜有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久春”目前已不光做戏装生意,民族服装和道具等也成为他们的经营项目。“这两年,戏装生意相对惨淡,光靠它很难维持,而民族服装的销路又很好。”如今,“久春”和“戏装一条街”的买卖已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地的外国戏曲爱好者也纷纷来此订购。

刘瑞华在自己的“久春”店里整理戏装。

刘瑞华在自己的“久春”店里整理戏装。吴宁/摄

  最老的艺人:刘森溥给歌剧《图兰朵》制作道具

  旧时,像“久春”这样的戏衣店,主要是在店内画出戏衣的样子,再拿到城外去由一些手艺人来“绣活”。因此,戏衣店生意的好坏,也取决于他们所选用的艺人的好坏。“久春的名气大,有诚信,因而能请得动一些手艺精湛的艺人。”目前,“戏装一条街”上最老的艺人刘森溥说。

  纸和铁丝制成148种盔头

  今年81岁的刘师傅从15岁起就学徒做盔头。一说起自己做的盔头,老人眼里会散发出无尽的光芒,一个接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捧出来,他说京剧是国粹,这盔头也是国粹。当说起盔头行业现在的状况时,老人立即沉默起来,他说做盔头太复杂,是份苦差事。

  “如果不说,谁也不相信这么漂亮的盔头只用铁丝和纸两种材料,他们看起来好像是金属的,其实很轻,也很结实。”刘森溥说,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十几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要靠手,一刀刀地割,一点点地粘,这样组装起来的盔头才算合格,而他目前能做出148种盔头。“盔头的部件如果不拼装起来,根本看不出效果。每个盔头至少要做上10天,因此很少有人能耐下心来学习。”

  名气远扬给《图兰朵》做道具

  老戏被停演的那10年,刘师傅每天都想着做盔头。上世纪70年代初,由中国京剧院编排的首幕传统戏《逼上梁山》上演,这让刘师傅激动不已。“我去看了演出,但没注意听它的内容,我高兴的只是又可以做盔头了。”

  目前,刘师傅在西草市街也开起了戏装店,主要以经营盔头为主。由于他的盔头质量好,在戏曲圈子里已经是很有名气,订单和访客也接连不断。就连张艺谋排演的歌剧《图兰朵》,也是请刘师傅做的道具。“《图兰朵》里需要一个有如凤冠的大轿顶,很像一个上面安有5只凤凰的盔头,我和徒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做成。”

  徒弟50岁常担心手艺失传刘森溥曾经收过不少徒弟,有的因赚钱少走了,有的坐不住也走了。而且与过去相比,现在戏剧一天天地更新,所戴的盔头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接连地变革,学做盔头,光会技术不行,还得懂戏曲知识。

  现在跟了刘师傅23年的四个徒弟中,最小的也快50岁了,而刘师傅已经81岁。他心里比谁都急,愿意干这活儿的人太少了。老人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可是在没有找到徒弟前,老人还得坚守下去。这两年,老人的两个儿子也开始跟他学习手艺,“他们的技术还不行,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出师。”老人担心地说,让它后继有人,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京剧能发展下去,将来假若后继无人,这盔头的精品也就没有了。

  链接·资料戏装一条街

  京剧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饰附件。按照戏班的老规矩,不同的行头要分别放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内,哪种箱放哪种行头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乱放,更不能放错。早年间,北京南城林立着许许多多的戏装店铺,这是因为戏园子、剧院、科班、戏校大都聚集在南城,而且梨园行的艺人们也大都居住在附近。像其中三义永戏衣庄是梅兰芳的化妆师韩佩亭开办的,因为手工精、品种全,生意极为兴隆,刘森溥最早就是在三义永戏衣庄学徒。他不仅为富连成社、荣春社、鸣春社等科班制作过各种行头,还为梅兰芳等京剧名家制作过精美的私房行头。20世纪40年代后,三义永增添了戏装租赁业务,管箱的师傅热情且认真负责,扮戏时还随时讲解传授。这些戏装店铺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倒闭关张了,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公私合营并入了合作社,字号也随之消逝了。(编辑:卢若情)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tpxw/200606290406.htm

 

+ F0 O# H, D& Z* l' p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5 15:21: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7-5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胡同深处(十三)

好厉害

好专业

辛苦啦!!!

发表于 2006-12-1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照片,岳父母至今还住在附近的胡同,现在西草市基本上都拆光了!
发表于 2006-12-1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声:你坐23、57、715道知事扣获三里过街楼下车即可,在珠市口十字路漏东南角。路口一黄楼标识极好认。
发表于 2012-2-25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20:30 , Processed in 1.17091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