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学校旧址成西单新的热门打卡地 这个古建筑群落到底什么来头?原创2023-05-03 09:48·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 w8 D! Y+ C( ^2 c在西单的繁华地段,商场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一处独特的古老庭院式建筑矗立于此。这就是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的蒙藏学校的旧址。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新身份全新亮相。 3 Y- {- e% O+ K* y: J( {& r3 S
: X2 N6 A, S* e) t# d+ o: t
据了解,2006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开始旧址修缮工程。此次开放推出一个主题展、一个专题展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共展出420余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档案,重点艺术展项18项。 7 f B; h* d h4 n2 J" Z
' m3 X# p* J7 N& @# i
主题展和专题展还有很多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比如乌兰夫使用过的毛毯、喀喇沁王府“世守漠南”寿山石印等。体验区打造3D映厅、情境体验厅,试穿少数民族服饰等多项活动可以让市民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动静结合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故事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是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01 
& f/ c4 u% Y/ U' ~ q1 K, S$ H
! S" x% r/ w4 f& t曾为常州会馆的蒙藏学校 组建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 蒙藏学校旧址为明初时期的常州会馆,清初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此建府,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又称驸马府。 清雍正二年(1724),专为培养宗室子弟的右翼宗学,即设于东侧。右翼宗学西侧原为乾隆帝长孙绵德的府邸。 1913年民国政府蒙藏事务局在此开办蒙藏学堂,后改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专门招收蒙古族、藏族学员,学习中学文化课和本民族语言,培养少数民族学者。 蒙藏学校最初选址在西黄城根西南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后来因为那边教室少、离宿舍远、经费不足等原因,蒙藏学校停办了几个月。 直到1916年8月,北洋政府财政部把小石虎胡同8号(今33号)的毓公府租给蒙藏学校。租期10年,每年付“修费70元”。 $ Q9 v* p8 a7 s
5 K6 L' p- |7 X8 B
1951年,国立蒙藏学校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附中迁出后,在这里建起了民族大世界商场,外租摊位,用于商业。 这座院落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总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东院有四进院落,包括大门、正殿、北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西院建于清康雍时期,三进院落。 9 J% F+ M( q2 r# ^! u
' b2 R o1 G% E$ l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东院正房 蒙藏学校还是李大钊的主要活动地之一,在这里,他向学生们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1919年五四运动时,蒙藏学校学生代表荣耀先参加北京高校学生代表集会,带着蒙藏学校的学生去天安门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他们还在《晨报》上刊登了《蒙藏学界之愤激》的罢课宣言,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坚决的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蒙藏学生,亦国家之份子,爱国热忱彭湃不已。” 荣耀先还和瞿秋白、许德珩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以“蒙藏学校一百三十人”名义参与签署《致巴黎专使电》《致巴黎和会电》等爱国文电。 / L' f+ W7 g% r2 _1 H
1 f) ]7 R s% v( u/ M/ ^4 w这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引起了李大钊的注意。 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来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荣耀先便加入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蒙藏学校第一名共产党员。 随后荣耀先回到家乡内蒙古土默特旗时,动员当地进步青年到北京蒙藏学校学习。于是1923年秋,39位蒙古族青年来蒙藏学校就读。 
: b. S, Z8 X) J7 S$ G) @5 {3 O, C, i# G% Y% J
蒙藏学校部分学生名册 1924年春天,38名蒙古族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3月30日,蒙藏学校团支部成立,这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青年组成的团支部。 同年秋,李裕智、多松年、孟纯、佛鼎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蒙藏学校支部成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1925年,乌兰夫、奎璧、赵诚等也加入了党组织。蒙藏学校仅120名的学生,其中党团员的人数就已高达90多名,于是蒙藏学校成为党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北方基地。 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还被李大钊称为“最靠得住的力量”。 1925年春,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乌兰夫、多松年等人创办了蒙古族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以蒙古族农牧民亲身经历的事实,辅以民歌、漫画等形式,通俗地向蒙古族劳苦大众宣传革命道理。 李大钊除了和蒙藏学校联系密切,还曾在附近的中国大学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地方均为李大钊的主要活动地之一。 
# `; h1 E1 t+ b% q
& f' g" p4 w$ n( x, ?0 i! Y02 * y- k4 l7 H( ?0 Q
; w# Y: P* p2 Q6 M' n- ?
中国大学两次迁址至郑王府 李大钊曾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 与蒙藏学校旧址所遥相呼应的,其实还有一座王府,淹没在西单闹市汇中。在西单北大街西侧不远,郑王府的前身同样有着红色基因,这里曾是中国大学的所在地。 中国大学的前身是国民大学。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了培养人才,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模式在北京创办“国民大学”。宋教仁为第一任校长,孙中山先生任学校校董。 + N2 a2 b; y5 \/ \) F. e8 e
4 _- s/ ~9 U% z. t( m
国民大学最初的校址在前门内西城根的“愿学堂”。制定课程、招聘教员等开学前的筹备工作都进行的差不多的开学前夕,校长宋教仁于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遇刺身亡。于是只好让另一位校董、革命元老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 1913年4月13日,国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正式开学。学校设有四个部:大学部、专门部、法政别科部和附属中学部。大学部设有文、法、商三科,专门部设有法、商两科。 
( Z, P3 @* v3 G
/ O5 s3 g- K, W- k6 b v* B% f法科学生实习时的情景 国民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以公办的标准培养中国青年,发展中国教育,将其办成培养“模范国民”的民主共和建设人才的基地。 之后“二次革命”爆发,北洋政府收回国民大学的经费,学校被迫变为民办学校。1914年1月,学校与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合并,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1917年,因上海的中国公学暂时停办,将校名正式改为“中国大学”。 1921年,中国大学越办越大,学生数量已有千余人。原来的校址已经不足以容纳这么多人,所以急需选定新校址。经决定,选定郑王府为新校址。 郑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初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为清朝初年的“铁帽子王”之一。郑王府建于清朝顺治年间,郑王府内的花园“惠园”,曾被誉为北京王府花园之冠。 
0 E0 ?+ W; y. L4 Q/ J4 L+ u
1 N, ~7 L/ O$ U$ T; u9 I清末郑王府 1918年,末代郑亲王昭煦将郑亲王祠堂的建筑物以两千五百元的价格,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路西的高阳李家。后来又以郑王府作为抵押,向西什库天主堂神父包世杰借款。因为没钱偿还,1923年郑亲王昭煦被告上法庭,郑王府被京师地方审判庭查封,作价拍卖,估价达十六万两千元。 1925年,由中国大学作保,郑亲王昭煦与天主堂达成和解。郑王府成为中国大学的新校址,原校址作为附属中学继续使用。 " b) h% j$ Z0 A& x
# U) L( x& ?+ G
修缮后1931年的校园风景 李大钊和中国大学的渊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李大钊曾在中国大学任教,担任“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的学生受到李大钊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7 [ ]: @ V+ ?* c% [8 |& T7 i; c" t- L& C$ x" o
1920年李大钊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大学学生吴可加入其中。吴可和同为中国大学学生的宋介还加入了北京的共产党小组,宋介主编的《曙光》杂志后来成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12月,中国大学秘密成立了共产党支部。 1936年,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国大学成立中共特别党小组。 中国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英烈和国家栋梁,中国大学及附中革命英烈有30人之多。包括1927年4月与李大钊一起被逮捕杀害的姚彦、李兆麟、白乙化等。 * F( Z8 |% X) K2 P& v( s
参考文章: 【1】北京日报,《中国大学变迁》 【2】红色北京,《中国大学旧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 J( L2 J. U1 A5 k,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