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1|回复: 25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含1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2-6-9 1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6-12 13:52 编辑
& r8 b& Y7 i( _" y2 W. P  p' |: ~' ^4 q* p3 y7 c
     北京东南角楼南有喜凤桥,桥南护城河南河沿一土坡上为蟠桃宫,蟠桃宫东侧下土坡初有祷告庙。
  清代康熙元年(1662),工部尚书吴达礼重建后殿吕祖殿之后,在蟠桃宫的东边又建观音庵。当时,此庵名叫“白云深处”,这里屋宇装饰得十分精雅,相传是由前朝宦官的旧宅所改。后观音庵改为祷告庙,正名为“万佑转灵寺”,为起坛打谯招魂之地,四周建有围墙。
   蟠桃宫正名“护国太平蟠桃宫”,坐南朝北,山门三间,前有石狮和旗杆各一对。左、右墙壁上嵌有“蟠桃盛会”四个绿边琉璃大字。
   宫外有一甜水古井,古井名为“蟠桃井”,井与井口护石都是蟠桃形,被称为“仙井”。井口低于地面,因此砌了一道圆形矮砖墙,对井加以保护。
  蟠桃宫共有两层大殿,山门后两侧有钟、鼓楼,因寺庙坐南朝北,左钟右鼓,钟楼位于东侧,临近祷告庙。正殿为“王母殿”,供奉西王母神像,两侧有真人等高的侍女像各四个。四面墙上塑有彩色山座,上面塑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王母娘娘祝寿的神仙,在这些神仙中最为人熟知的应数那位“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了。
  王母殿东西山墙及主像两侧的区域通体做成了通顶的悬塑造型,共分三层,最下层为神龛,王母娘娘麾下十二位娘娘——天仙娘娘、子孙娘娘、乳母娘娘、眼光娘娘、痘疹娘娘、催生娘娘、天仙、天后、斗姆等,分别负责在特定领域执行王母娘娘的神谕。传宗接代、养育后代,这是家家户户的大事。不言而喻,蟠桃宫中的王母和十二位娘娘作为护佑京城妇女和儿童的尊神,信众广泛,故香火极盛。
  中层仙山上站立着八方来给王母娘娘祝寿的各路群仙小像,虽密集,但因山石造型和布局不规则,所以灵活多变,并不呆板。上层为悬塑天宫楼阁,其间夹杂着些仙女、神将。当年,蟠桃宫王母殿里的泥塑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考究。
  东配殿为财神殿,供奉赵公元帅等财神,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后殿,后殿为吕祖殿。
   蟠桃宫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京城中最知名的庙宇道观之一。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
  蟠桃宫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农历三月三,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年间,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庙会,称“蟠桃盛会”。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都有记载,说她是元始天尊的女儿,是玉皇大帝的夫人,掌管人间福寿。传说旧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要举行蟠桃盛会。老北京人正想找个又能朝香拜神,又能逛庙会看热闹,还能踏青郊游的机会。于是,东便门护城河边的蟠桃宫庙会,就成了京城阳春一大盛景。
有的诗文,留下来当时的情景,《草珠一串》上云:“蟠桃宫里看烧香,顽耍沿河日正长。童冠归来天尚早,大通桥上望漕粮。”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一溜一溜的大棚,卖豌豆黄儿的特别多;打把式、卖艺、变戏法、摔跤者接连不断;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庙会空地还有杂耍棚子及“画锅”的空地演出曲艺。为点缀庙会风光,开庙之前护城河往往开闸放水,崇文门至东便门的水路即可行船,船上游客常聚集票友演出岔曲、单弦牌子曲、时调小曲、莲花落等。赶庙会的有人进庙烧香,更多的人则是借此踏青时节逛庙游玩、购物散心。这种热闹的盛况延续了数百年。
  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有大、小花栅栏(苇子编放花的)和卖各种风味小吃像: 有艾窝窝、驴打滚、年糕、切糕、豆汁、豆腐脑、煎灌肠、炸春卷、烤白薯等等。小枣豌豆黄是最应季的传统小吃。独轮车上架着大木板,扣着几口沙锅,里面盛着豌豆黄。小贩现场将豌豆黄磕出来,切成三角块,中间露着红枣,论块出售。还有卖花鸟鱼虫的、变戏法、花会、打把式、摔跤、摆地摊的,日用杂货,应有尽有。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还有好多摊套圈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准有让人心动的奖品,勾引人掏出钱来,换几个藤皮子窝成的小圈。瞄准了,投过去,藤圈轻飘飘的,套上奖品而不容易。不过,玩的就是 “碰运气”,图个乐子。与其他庙会不同,蟠桃宫庙会特有的老北京风俗是“拴娃娃”。旧时北京求子“拴娃娃”者众多,人们手腕缠红绳,到蟠桃宫东配殿,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与子结缘,以求来年添子孙。
蟠桃宫庙会活动网上老照片很多,就不重复上传了。

; y) k5 l  I  F! R7 H4 s
  东侧的祷告庙(“万佑转灵寺”)庙外有围墙,北、南围墙和东围墙都无门,西墙的庙门开在蟠桃宫与祷告庙之间小夹道之中。祷告庙靠北围墙的院中立有一根长杆,为“招魂杆”。远远望去,相依的蟠桃宫和祷告庙共立有三根长杆。后来,蟠桃宫前的两根旗杆不知所踪,仅留下了祷告庙内那根冲天的招魂杆。
  “招魂杆”与北围墙之间有一北影壁。“招魂杆”南侧为祷告庙的正殿,小殿只有一楹,额书“万佑转灵寺”,殿前有一铁香炉。“万佑转灵寺”之南还有一南影壁,影壁后还有一小殿,不知其名。祈祷者在两个影壁之间祷告,为逝者招魂。
   祷告庙主要为隆安寺存放灵柩后,人扶灵柩乘船回江南安葬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服务。普通外乡人一般葬于隆安寺周围的义地中,无需来祷告庙祷告。
  隆安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白桥南里。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隆安寺遭遇火灾,殿宇付之一炬。而后寺中僧人募集资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寺院。清道光年间,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存放灵柩之地。寺的周围也变成了“丛葬之所”。清代隆安寺西侧有一河渠。河渠与通惠河相通,扶灵柩乘船回江南安葬十分便利。达官贵人扶灵柩南归,过蟠桃宫附近时,要向蟠桃宫的祷告庙进行祷告,一是祈祷一路顺风顺水,二是祈祷为逝者开铺一条能够托生到福禄之地的金桥。
  民国时期,从蟠桃宫庙会老照片来看,祷告庙已倒塌。
  1985年因拓宽马路,把蟠桃宫山门、鼓楼和东配殿拆除。1987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正位于主桥道上,被全部拆除。部分构件由文物部门保存起来。原蟠桃宫王母殿前的“护国太平宫碑”,被作为文物移至立交桥西南侧的绿地中保留,近年来石碑上加盖了一座防雨亭。

$ O! r1 l0 X" B* @3 g
! G4 r; E( u. x. \% u$ p) t
附:“护国太平宫碑”资料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员吴达礼的小儿子出水痘,其拜王母后,其子病情痊愈。为感谢王母娘娘救儿性命之恩,特出资恢复殿宇,重建了后殿三间。

9 K% O, }3 p: b# l/ |6 _( y
碑身高170厘米左右,分阴、阳两面,阳面碑额为:护国太平宫碑,阴面为万世流芳。
碑阳文字为满、汉文合璧,
阳面其碑文如下:
/ J' c; [- D6 ]! a+ e
东便门内王母娘娘殿后重建三间殿碑记
2 p! K% }8 n1 ~
  今夫君蘭迂诞之说习闻而不足徵者多矣,无徵不信则不从俗。传小儿出痘有鬼神,余当捉之,其年余诸子出痘,顾见第五子,云王母娘娘护佑及疫愈。余遍觅娘娘庙,得于在东便门内桥南,办香拜毕,见大殿后有隙地少许,故老云旧有殿三间。为回禄因槪然谋建复焉。夫父母之于子无有不爱者,天性也。聚神之说虽不可知 ,因爱子之情展诚,诚敬以答神,不可谓非礼之。所必出也,况亲见而足徵者。后殿成乃树碑以记而系之。以辞曰:赫赫王母尊灵显披兮,翠冠霞披璀璨綺靡兮,大德日生以保赤子兮,爰间殿宇绥神祗兮,式瞻顶礼绵遐纪兮。
$ I+ }6 P4 C' S% B9 T7 c- K
   康熙元年五月毂旦  工部尚书吴达礼敬立
9 T: g0 q+ g1 }3 a7 |! ^
东便门内王母娘娘殿后重建三间殿碑记
译文:
   我曾经听说过世间有神佛(存在)等迂腐的虚话,无证可考的很多。没有证据我便不信任,不信便不跟随别人。世人传说孩子出痘时有鬼神(护佑),我曾非常怀疑。那年,我的孩子们出痘,第五个孩子跟我说,王母娘娘照看护佑他们。(孩子)痘疹痊愈后,我到处去寻找娘娘庙。在东便门内桥南这地方找到后,便恭敬地备香、行礼答谢。礼毕,我看见大殿后面有一块空地。老者们告诉我,这里原来有三间殿,被火焚烧了。为此,我便许愿要重建(这三间殿房)。
   父母和皇上一样,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世上有鬼神这样的话,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为实。然而,以疼爱孩子的感情,在(神前)展示自己的诚实和谨敬,和神灵心意相通,岂能说是没有道理?况且,深知(神佛)的证据存在,亲眼所见还有什么可说!(重建)完成之后,我做赞语一首,曰:
   威武光华的王母啊,尊贵的神力无所不及。漂亮的帽子,光鲜的衣服啊,翠绿灵妙地闪亮着。大德曰生,以保赤子啊,我建立殿宇,为你供奉神位。瞻仰着你叩头行礼啊,以成长远。

/ O, I- C, D# s5 x/ x6 Y
康熙元年五月吉日,工部尚书吴达礼敬立

6 i* @* g! i+ |8 P8 r
《太平宫碑》碑阴碑文:“太上混元门下嗣全真教弟子徐真育双身创建募化,宫阙内监勋戚文武黎庶善信众等同意捐财鸠工建造,惟愿圣母垂慈默佑”。
  “太上”指宗嗣太上老君;“全真教”则代表蟠桃宫侍奉由祖师王重阳、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全真教弟子徐真育”是当时蟠桃宫的住持,协助吴达礼重建工程。吴达礼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由他发起的重修蟠桃宫而接触到全真教道士,并带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社会力量捐助善资。捐资来自宫廷太监、有功勋的皇亲国戚、官员和普通百姓,说明此次蟠桃宫后殿重建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4 j1 z$ p* J( u7 P0 \( ~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蟠桃宫与祷告庙(资料选)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2-6-9 16: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彻底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17: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2-6-9 16:25
* ~7 T6 t7 |: ^. I6 f$ j这是彻底没了!

+ E( B8 O# P" x& @& z5 k' \两座寺庙是没了,但是石碑还在。石碑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但是石碑的拓片还在。3 r0 a4 c3 `6 X4 x) l4 A
发表于 2022-6-9 17: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17:216 [7 ^5 Y2 s; B0 l
两座寺庙是没了,但是石碑还在。石碑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但是石碑的拓片还在。

! W- W0 x/ R5 ^$ B( d0 I# R还剩一点桥面石和一个石槽子!
! Y0 u& F- L* t: D  ~5 }4 i7 ]0 b: A) m; G
DSCN1461.JPG ! ~% e( y" d; L& o

& _- W+ C- ?6 k; T/ r$ m
  J6 F. b$ j0 q! k
9 s7 {! K+ g% h( _' d3 \7 x
& v  _  L% E$ U: o; H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1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2-6-9 17:27
: S0 E" V  Q+ l, A( m. M还剩一点桥面石和一个石槽子!
. m, {1 B1 \1 E" P9 A$ F
有石槽子应当是水闸,您拍的这张感觉眼熟。桥面石是大通桥的还是喜凤桥的?, u3 x  J  o. L
发表于 2022-6-9 2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18:33( A, q; `; K! w5 ~" f
有石槽子应当是水闸,您拍的这张感觉眼熟。桥面石是大通桥的还是喜凤桥的?
3 r  R4 P, `3 ~9 G  F+ n
不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2-6-9 20:01: d/ s/ v3 Q" E, N8 m( l0 l
不清楚!

1 s  ^6 h# J6 |+ I7 P& Y我感觉您用的那张图有可能是大通河码头遗址场景。如果桥面不是仿制的,则应是大通桥桥面。6 I% b: p/ |1 @
附:东便门水系图/ O. U  B5 \5 w

$ W6 i% x& m4 E+ M

! {. Q1 V; A) H: {; ?
东便门水系图.jpg
发表于 2022-6-9 21: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21:01  T) I, |, ^# T7 v( x' t# F" ~
我感觉您用的那张图有可能是大通河码头遗址场景。如果桥面不是仿制的,则应是大通桥桥面。
$ W: e3 D# z2 ~' C附:东便门水 ...

. O) R" Y  n* A8 a0 ~5 p5 ?% h您分析的有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7-3 16:11 编辑 8 z! S- ~  {! \1 @) H
老片 发表于 2022-6-9 21:289 @& @' s3 V! P+ F; F
您分析的有道理!

/ j% p( g- G# m, C" \- M  喜凤桥,三孔砖桥,位于东便门南,内城关厢地区,横跨在内城南护城河的东延伸河道上。桥为了配合河道,桥北略偏西;不是正南北方向。喜凤桥体量和大通桥一致,同是三孔,但因等级比较低,为整体砖砌,石质卷拱,桥上两侧无石柱栏板,为两道砖砌矮墙代替,卷拱非常高大,可能早年这里还能通船,因等级低,所以卷拱正中也没有镇水兽首,但两侧堤岸有侧卧镇水兽。到清末这桥破损比较严重。民国大修过。因为地理位置略偏老照片比较少,但这桥却和大通桥同样重要,他是外城百姓想要出东便门的必经之路。民国初年京通方向铁路的修建,也影响了这个桥的交通,同时削弱了东便门交通要道的地位。后来在护城河改造时被整体拆除。
9 E% X" r, Z+ `# [7 ~# S2 S. j, m" G1 E: }

5 R6 P& i+ F9 F4 T! [* L# x' l/ g% g- z1 Z7 w2 k) ^
喜凤桥与祷告庙.jpg
发表于 2022-6-9 2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22-6-9 22:23 编辑
% c$ M% C8 u' E# e
0 y4 ~$ R% J% R# g4 ]& Z很好的资料。有几张照片是头次见到!(赞)帮您凑一张。 075135qnabetnbfsbabbmf.jpg
) K4 g7 V7 j& O, \; i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正 发表于 2022-6-9 22:19
3 ^- h; U) @" K( ?很好的资料。有几张照片是头次见到!(赞)帮您凑一张。
# E7 a0 ^. y9 M! N1 a/ A
谢谢。这张我忘了上传了,图片质量不如您这一张。$ R) G  a# V& o0 n! O

0 b  \* y2 p" `# _: d+ \. ]
( }2 K( X0 M7 f* G
蟠桃宫东侧立招魂杆的小庙为祷告庙。庙前为喜凤桥。.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2: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护国太平宫碑* C( ~) q2 A7 ~  |" V8 y

* `4 |5 B) t( z9 T! p' X; S+ f
: x- Z4 ^+ q' f) |% o, u
移位的“护国太平宫碑”及新建的碑亭.jpg
发表于 2022-6-9 23: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22-6-9 23: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22:43" H+ B0 S: n* t4 c5 |2 p- x7 Y
谢谢。这张我忘了上传了,图片质量不如您这一张。

9 K1 q+ z3 Z; q' o+ [* U0 t0 Q您别客气!看您上传的碑文有一句:夫父母之于子无有不爱者,天性也。译为:父母和皇上一样,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这里没提到皇上吧?似乎译为: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不疼爱的,这是天性使然。更准确一些。您看呢?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3: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正 发表于 2022-6-9 23:06
2 f+ k- L: L% O( \+ q0 k您别客气!看您上传的碑文有一句:夫父母之于子无有不爱者,天性也。译为:父母和皇上一样,都疼爱自己的 ...

1 e% Z$ f1 T& w2 x) Q. @2 G2 B从汉文碑文来看,您译的更准确一些。
吴达礼,满洲正蓝旗人,姓纳喇氏,属海西女真,居辉发地方(今天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生于明末,以军事为世职。未满20岁,就随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南征,在福建协助谕降大海盗郑芝龙(郑成功父),为东南沿海的稳定做出贡献。进入京师,吴达礼因军功而受功臣爵位,因精通满、汉文而被委任工部、刑部启心郎(郎中),负责沟通满、汉大臣间的语言隔阂。而后他一路升迁,自侍郎一路高升至工部尚书。

9 Q6 U5 V+ Q* ~
  “父母和皇上一样,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这句选自满文专家的满文译文,吴达礼精通满文与汉文,在将满文译为汉文时,照顾了汉人的语言习惯。

8 h/ U2 e: ^( b; w, V$ ^
: p6 c( H2 J4 E0 [
发表于 2022-6-9 23: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23:17
% \+ v3 |' _4 F从汉文碑文来看,您译的更准确一些。吴达礼,满洲正蓝旗人,姓纳喇氏,属海西女真,居辉发地方(今天吉林 ...

; v5 e& |& S3 a) l6 t; v) F8 R原来是根据满文译出的,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23: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6-12 13:51 编辑
: c4 v1 U. h; F: o  {: o
城根儿 发表于 2022-6-9 23:02/ e' `  _2 c- v$ `) I
好资料!
1 R% [: _3 z/ d! N# j
谢谢。
" M0 S4 w! z; t/ L% o' R我这人比较马虎,有的资料剪裁时,把原准备上传的资料也给裁了,需补充一些资料使其完整。( b; o. Q3 Q' |# J% X

0 T  l/ p4 D& P" U《太平宫碑》碑阴碑文已编辑到发文之中;
! f) d2 j# W7 I- e& _  _8 _
& K: m) I6 ?/ N% u( H+ \4 n
% f$ g9 I  |0 i- V
发表于 2022-6-10 0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23:48% J) A' g) x' }' v1 y
谢谢。* }) Z2 c% Z+ U
我这人比较马虎,有的资料剪裁时,把原准备上传的资料也给裁了,需补充一些资料使其完整。

6 j* x0 B& D- m1 }1 b2 |& s請喝茶
发表于 2022-6-10 0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9 22:11  P% O  r- w( W
喜凤桥,三孔砖桥,位于东便门南,内城关厢地区,横跨在内城南护城河的东延伸河道上。桥为了配合河道, ...
9 }! A: E% A2 V( d/ w
1912年,东便门外大通桥.jpg
5 [: T# r( @. D DSCN7478.JPG " L7 R5 c# Q8 I) ~7 g$ M: G

2 P$ ]& [+ ^5 s  R/ w DSCN7483.JPG 4 _7 Z$ g* @; t4 B( \% k* \
3 \* g! l! Z( b

% [5 X8 e: Y; z8 q: x) q* c5 n2 F! L( V. \2 M" A' N
 楼主| 发表于 2022-6-10 17: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城根儿 发表于 2022-6-10 00:11
3 A6 E) w# j: v( e, V: i請喝茶

$ R$ |4 z; S* r) ]谢谢您的茶。
发表于 2022-6-10 22: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10 17:52& ^  e: }! X) d, H6 f8 s  y
谢谢您的茶。

9 D4 f. a2 K- {1 O* g5 d* M客气!
 楼主| 发表于 2022-6-10 2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r$ {6 a% r. P  }6 Y
大通桥也消失了。
2 ?7 L9 {; d) H' [$ _/ K
  M( f9 J6 c* y; D4 S* |* t) f. U$ z& u6 u& d( X( U/ t4 D7 ^2 O

* X0 J& _4 C+ M1 ]2 n  F/ N8 @6 C7 T5 W! K

5 V, ?8 p( S7 G: m( Z% l; Z* o
发表于 2022-6-11 09: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2-6-10 22:49
8 z2 g1 W& g+ F大通桥也消失了。
2 I5 p, p; K7 W7 }! A! j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14: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太平宫碑”碑文字迹已漫漶不清,现将碑文拓片资料上传,以供参考。; ~: l2 C' I9 z; ]4 y
% i# l. e1 b7 r" L% U# k3 Z: `" Z0 Y
& h  a1 \. d* {8 i
5 x4 f) s( L5 I# O' @$ a3 h2 Z
护国太平宫碑1.jpg
碑阴.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08: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蟠桃宫庙会$ Y- T* a' @; R0 |) j" h/ p
20世纪初,东南角楼附近的蟠桃宫庙会,祷告庙已拆除.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16: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京小白 于 2022-8-19 16:00 编辑 ( Q) r+ C2 a/ m, N
2 D, e8 Q. u9 R  q) ^0 m, O0 ~
下堤岸上的镇水兽---趴蝮(bā xià)。桥下有趴蝮的照片是应当是雷闸口桥。( |" `6 W0 N# n* E0 N
雷闸口桥.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4 20:04 , Processed in 1.2282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