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21-5-18 16:55 编辑 r6 A+ t$ S3 H" B0 F7 ^; s
% @5 A. x2 }7 S0 ~5 a啤酒往事 啤酒,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品,可啤酒这名字是咱中国人起的,1903年,青岛有了德国人建的啤酒厂,人们喝了崂山泉水酿的啤酒,觉得沁人心肺,开胃健脾,又根据英语 beer 胶东话的发音,给它起了个名儿叫“脾酒”后来人们觉得这个脾字是人体的器官用它不吉利,索性但给这酒创造了个汉字“啤”看上去就舒服多了,打这以后啤酒从青岛这儿叫响全中国和世界各地。 啤酒是一种以小麦芽和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并加啤酒花,经过液态糊化和糖化,再经过液态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饮料。一般说啤酒多少度,指的是原麦汁浓度在8-12度之间,啤酒的酒精度很低,基本在2.5-5度之间。啤酒是以发芽大麦为主要原料酿造的一类饮料。含酒精度最低,营养价值高,。 说起啤酒老北京人最初对啤酒还不是那么“待见”,不仅品不出它的苦香和杀口劲来,还讽称其为“汤药”、“马尿”,在老人们的眼中二锅头烧刀子那才是酒,黄酒、葡萄酒、莲花白也不错,后来到了六十年代初人们才渐渐的改变了观念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喜欢到今天北京人生活中的必备“液体面包”也是走了几十年的路。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城的老少爷们如同受了魔咒般的流行起喝啤酒来。啤酒像揭开面纱的妙龄美女,突然之间让人眼前一亮,那么招人喜欢,不仅是男士喝得欢,女士也开了酒戒。尤其是夏天,餐桌上没有啤的,好像缺点什么。北京人对啤酒的“疯狂”劲儿还得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抢购“散啤”时的情景,啤酒每到夏季也就供应趋紧。每天上午10点左右北京城各个饭馆食堂人们早就有人持暖壶,塑料桶,凉杯等排起长龙,人们望眼欲穿的盼着送散啤的汽车的到来,那时候的散啤四毛钱一升,新鲜的散啤喝一口感觉非常“沙口”,由于啤酒紧俏商家就搭凉菜卖,一升啤酒搭一个凉菜那也供不应求。提起啤酒一直用升为计量单位不知啥时候改“扎”了,感觉一“扎”比一升少了点价格却涨了不少。 那时候“瓶啤”是稀罕物,一般的大饭店高档饭庄才有,赶上个年节假日胡同口的副食店抽不冷子摆几箱瓶啤转眼就没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接着一浪的冲击北京东郊一带的工业区的国企随之也冒出来不少的“三产”,他们跑马占地似的在一些主要路段建房开店,经营起一些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和趸来的物资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流”。北京内燃机总厂南墙外化工路(现在叫珠江帝景)十字路口西北角一宿的功夫就冒出来一片简易木板房,门口赫然挂着“青年酒店”的招牌,说是酒店其实就是酒馆!您还别说这酒店一开张还就火起来了,那年月瓶啤可是“俏货”一般的地方还真不好弄可这里啥时候喝啥时候有'“货足”。细一打听感情是北京啤酒厂职工子弟开的“三产”! 五十年前的北京城瓶啤就是青岛啤酒,北京啤酒,双合盛五星啤酒,燕京啤酒是后来八十年代初才建厂,那时候燕啤还提不起来,后来城市发展了北京啤酒厂搬迁了,到了新地方水土不服啤酒也就逐渐失去市场,双合盛也只是外销为主如今已销声匿迹了,反而新军燕京啤酒越来越火直至到今天占有中国啤酒的半壁江山。那时候的北京瓶啤是五毛三,白牌四毛九,桶装鲜啤一升鲜啤四毛,双合盛五星啤酒也差不多是这个价。现在,北京的啤酒比当年的产量确增长了不止一星半点。拎著暖瓶打扎啤的年代早已翻篇儿,现在啤酒已经成了寻常之物,人们喝啤酒不但挑牌子挑口味,而且讲究喝现酿的。 北京人夏天喝凉啤酒的风气至今不衰。酒还是那个酒,但喝的方式变了。有的人讲究去三里屯、什刹海酒吧喝啤酒,酒水虽然贵的离谱玩的就是潇洒,有的人喜欢路边大排档来两扎鲜啤一盘花毛肉串喝的也是兴高采烈, 有人统计过当今中国大陆啤酒从质量到产量前三名是“乌苏”“青岛”“燕京”,我感觉这三家的啤酒各有千秋,您喜欢哪口就喝哪口。啤酒在餐桌上的角色也没变。在炎热的夏天,三五好友不管吃什么饭菜,来杯爽口的啤酒还是很开胃的。人们品着佳酿,也许把当年买散啤搭菜的事当成了谈资聊着天喝冰啤是多惬意的事。 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想象不到当年他们长辈们排队打散装啤酒的光景了,往事如昨,往事只能回味。 2021.5.15 九城了然
: w9 {# v/ o5 w7 r) e6 x$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