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老漂族:为了照顾孙辈,他们牺牲了太多 0 T4 \: @. o( ]1 ]% r
新京报 2020-08-26 17:07:19 & N% T8 p) V( a$ Z0 H% u6 Y
, |- m5 Q" ]) X% l, q9 _
大龄异地恋该坚持吗?正值七夕前后,一个片名为《第二春》的短片在微博上引发热议。 也许你也见过这样一个“她”,满头银发,一手推着婴儿车,一手提着满满一篮菜,行色匆忙。婴儿车可能不小心碰到了你,当她开口道歉的时候你发觉,原来她也是个异乡人。 越来越多的报道将“她”推向幕前,并且给这一大群人选了一个称谓——老漂族。 相关数据显示,关于“老漂族”的各类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72篇增长至2018年的300篇。 为什么这一群体愈发引人关注?他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 你身边也有“老漂族”吗? 老漂族之所以引发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老年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走出了和整体完全不同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流动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9%上升至2015年的5.9%。 另一面,中国流动人口其实正在不断下降。2015年,全国共有2.47亿流动人口,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系40年来首次下降,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减少171万人,2017年则继续减少82万人。 在这一升一降下,老年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重也有小幅增加,从2000年的4.9%上升至2015年的5.3%。 在老龄化和流动迁移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老年流动人口成为越来越需要关注的群体。 上海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上海市常住非户籍人口超过9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在40%以上;2019年深圳的常住非户籍人口也接近8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更是超过63%。 无论是过去的年轻流动人口日渐老去,还是老人随着子女加入了流动大军,对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的一线城市来说,老年流动人口现象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据2018年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平均占总流动人口的12.8%,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项针对北上广深流动老人的特征分析显示,北上广深的流动老人主要来自安徽(11%)、江苏(10%)、河北(10%)、黑龙江(8%)、河南(7%)等省份。 此外,流入北京的主要是户籍所在地为河北及东三省的老人;户籍所在地为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流动老人主要流入上海;流入广州深圳的流动老人除省内跨市流动外,多数来自湖南和湖北等地区。 2. 他们为什么会离开家乡? 这不到6%的选择在外漂泊的,都是什么样的老人? 根据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从年龄上看,老年流动人口相对较年轻,平均年龄66岁。从户籍来看,约59%的老年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其余41%来自其他城镇。从教育水平来看,几乎一半的老年流动人口仅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 从性别上看,女性老年人的占比为41.9%,低于男性老年人。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其他年龄组,65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性别比(以通常用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更接近100,也就是说男女比例更加均衡,而在其他年龄组,男性流动人口数量相对女性流动人口数量的明显更多。 此外,八成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处于在婚状况,不过一项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有11%左右的老年流动人口有配偶但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在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思维模式下,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国家卫健委相关报告指出,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所占比重分别为43%、25.4%和22.5%。 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来看,老年流动人口同样呈现出家庭化流动特征。其中,因照顾孙辈而流动的老人比例最大,占35.2%;因照顾子女而流动的老人,占19.2%。 上面提到的老年流动人口性别比更加均衡,跟家庭化流动特征就有很大的关系。数据显示,男性流动老人中有更大的比例因为务工经商流动,而在女性流动老人中则有更大的比例因为照顾子女和孙辈流动。 此外,非农业户籍的流动老人与农业户籍的流动老人相比,有更大的比例因为养老而流动。除了照顾孙辈外,养老是非农业户籍老人更为主要的流动原因,务工经商和治病是农业户籍老人更为主要的流动原因。 这样看来,老年流动人口群体规模的扩大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代际支持的现实投射。囿于中国当前的家庭结构和公共托育服务的“短板”,绝大多数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隔代照料的重任。 3. 照料孙辈的他们需要被看见 在异乡生活对老人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异地生活并不乐观。62.9%的老年流动人口感觉没有在原籍地身体更健康,58.87%的老年流动人口感觉没有在原籍地生活快乐。 在社会融入方面,只有14.72%的老年流动人口愿意和本地人交朋友,感觉到本地人愿意和自己交朋友的比例仅有8.37%。80.1%的老年流动人口没有参与社区活动,绝大多数老年流动人口迁入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强。 进一步探究不同变量对老年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可以发现,人口特征、流动特征、社会融入、社会服务上的差异会造成老年人异地生活感知上的不同。 数据显示,看病是否便利等因素对老年流动人口自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可事实上,老年流动人口中,建立健康档案的仅占26.5%,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居民建档率要求(75%)。该住院时,大部分流动老人及时住院治疗,但仍有18.27%没有住院。 值得关注的是,照顾孙辈的、没有配偶的老年流动人口,他们的健康状态更差。 照料孙辈的“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他们的自评身心健康比其他几类都差,这可能是由于照顾孙辈需要耗费体力和占用大量的睡眠时间,影响了老年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 有配偶的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几率比是没有配偶者的3.658倍和3.456倍。这可能是由于子女无法给予老人心理上的陪伴,而老年人的相互陪伴对其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 “早上6点起来做早餐,老伴送大宝上学,我带二宝去幼儿园,上午打扫三居室,中午和老伴吃完饭马上去超市准备晚餐,下午三点两个人分别去小学和幼儿园接孩子。一周至少五个晚上大宝都要学街舞、奥数和英语,有时候老伴带着大宝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这是来北京照料外孙的两位老人每周要面对的庞杂工作。 一位从东北农村到北京帮儿子一家照顾孙女的阿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儿子、儿媳)回来后,要么看电视、玩手机、逗孩子,要么还要忙工作。我理解,他们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说话很正常。”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中级社会工作师苗艳梅曾表示,“有的老人甚至将在北京给儿女带孩子当作‘有期徒刑’,‘刑满’(孩子上学)就能回家了。” 的确,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侧重物质和服务保障,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需求尚未重视。除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需要给予帮助外,子女作为直系亲属,应该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迁入地环境。 如果你的父母也为你来到异乡,请记得给他们多一点关注吧。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甲晨晨 校对 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