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老电影《地道战》和其主题歌幕后趣闻
% X& |, k# Q6 H* y$ H9 W9 Y: i1 D原创 掌心春秋 2019-11-14 17:49:58
" L; z) b( J; a7 t& [( p 2 ^) v5 N- R4 r6 T3 ^) h/ c
上世纪的1966年元旦,电影《地道战》成功上映并风靡全国。至今,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仍然不会忘记《地道战》中的一些经典场面和台词,更会哼唱那首激情豪迈的电影主题歌《地道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8 @3 C5 ~- W9 i& f- Y
5 i" R [+ J' B% ? E0 a 可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都是唱着、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就是到了今天,这首歌曲熟悉的旋律一响起,还是那样令人振奋不已。 影片《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题材影片,由任旭东,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编剧,任旭东执导、朱龙广、刘江等主演,目前已经创造了30多亿人次的观看纪录。 此前的1963年初,解放军总参谋部在指定八一厂拍《地道战》时,是打算作为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目的是要宣传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同时要求摄制组要采用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 拍摄“军事教学片”,主要面向广大民兵放映。但这次上级要求八一厂按故事片编拍,既要有情节,又要兼有演示战场战术的军事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 当时人们对军事教学片的理解,就是它不属于艺术片范畴,不需要什么表演。所以,八一厂筹拍时,没安排知名演员。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4人是八一厂演员外,剩下的演员,全部来自当时的影片军事顾问王耀南将军所属的工程兵文工团,包括片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扮演者朱龙广等。 为了让演员把戏拍好,剧组带领他们用三个月时间深入冀中农村体验生活。当时所有演员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人住的是老乡家的牛圈,把牛粪起出去垫上沙土,卸了门板就成了床。白天,演员们要给老乡拔麦子;晚上,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去采访当年的老民兵。 经过深入生活,演员们不仅身上穿的新衣就变成了旧的,思想上也积淀了表演基础。 1965年《地道战》开拍时,当年的抗日根据地保留完好的地道已经极少,而且地道窄小的空间也无法拍摄。 没有剧情可用的实景地道,片中的地道场景,只好全部在八一厂摄影棚里搭设并摄制。摄制组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拍摄效果看起来很像是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影片里唯一一个地道里的长镜头,还有太阳出来的镜头以及片头衬底的地道内长镜头,则是在河北焦庄户一个十几米长、保存比较好的原始地道拍摄的。 自古以来,地道就为兵家所用。而我们今天常说的“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 这一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推广普及,从最初的挖地道藏身,发展成为了能打能躲,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重要载体。 正是“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大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作战区域。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非常显著。至1944年底,冀中平原的地道总长已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由于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使抗日军民在游击作战中大显身手。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令日伪军心惊胆颤的神秘阵地。 / e) }( X7 B( V
6 h$ ~4 W i- N8 h
影片《地道战》的剧情大家都不陌生: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报警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杀敌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民兵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设计了“围点打援”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田,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这段故事将残酷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的发展过程。显示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无穷威力。 1952年,曾经参加过淮海、襄樊等战役的战斗英雄任旭东,从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后,由第二野战军部队一线来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一名部队中级指挥员,成为军事教育片导演。 1963年,刚抵不惑之年的任旭东接受了拍摄《地道战》的任务。他指导写剧本并派人深入冀中平原采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65年3月,经两次审查,可拍剧本仍然没有创作出来。 这时,担任《地道战》这部军教片拍摄的领导小组组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将军指示:“1965年必须完成制作,不能再拖下去。”总参领导还说,剧本不成,你们八一厂自己写吧,5月20日开拍,年底必须完成。 0 C1 K, A& b c5 e! V+ f# R
3 Y) Y- X: W; V (任旭东拍《地道战》时工作照) 这等于是上级领导下了军令状。于是,八一厂陈播厂长对任旭东说,你拍吧,没剧本也能拍,打仗时你不是也没剧本吗?实际是把这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半路出家的任旭东肩上。 接受任务的任旭东,只好找了一位在冀中平原出生、了解一些地道战情况的专业编剧,给他讲了剧本主题、框架结构和几个人物设计,之后请他开始写作。 但二十多天后,当任旭东带着制片和摄影拍完外景回来后,看到3万多字的剧本竟没有“地道”二字,不由大失所望。 任旭东找厂长说,连“地道”二个字都没有的剧本,怎么能够拍出《地道战》呢?厂长只得把这个剧本也停了。到了这个火候,厂长就对任旭东说,你怎么想就怎么拍吧,你有临场发挥的才能,又有两次挖地道炸炮楼的战斗经历,剧本就在你脑子里···。 而这时已是1965年4月20日了,离决定开拍时间只有一个月时间。 焦急中的任旭东想到: 当年冀中平原有一个用地道战抗击日本侵略最出色的英雄村庄----高平村,虽然处在鬼子炮楼的层层包围之下,却从未被占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成功地反击了敌人5次围剿,鬼子次次失败而归。特别是最后一次,来了2000多人打了整整一天,最后丢下40多具尸体大败而逃。高平村当年还有一个杀敌英勇的村民获得了晋察冀军区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任旭东抓住高平村这些真实感人的抗敌事迹,收进了《地道战》剧本里。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民兵打退了一次鬼子扫荡,毙敌五十多名。战斗结束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并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真实生活中,刘傻子也壮烈牺牲了。 于是,高平村成了影片《地道战》故事的原型地。但高平村的地道后来遭到洪水破坏,已经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任旭东便率剧组选择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将这三个村庄合三而为一,影片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是这几个村庄的浓缩。 按照高平村村民的回忆,当年的地道不管是地窨子还是红薯窖,都有经过伪装的隐蔽口。但现在整个冀中平原保留下来不多的地道口都砌上了水泥,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 任旭东冥思苦想,仍然想象不出当年那些神秘的隐蔽地道口是什么样。 关键时刻,担任总参领导的杨成武将军送来了他写的一份有关地道战的总结资料。文中不仅回顾了地道战产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还描述了当年冀中平原地道的出入口设施:诸如驴槽口、锅灶口等等。 这让任旭东兴奋不已,他感到这些地道设施既真实又形象,也是《地道战》剧本内容丰富的素材。经过他与几位编剧的反复加工创作,后来银幕上的地道中,出现了陷阱、封闭板,转弯处的枪眼,能防抓的出口,墙壁炕上的隐蔽口,各种方向的翻口等复杂设施,令观众大饱眼福。 开拍前的一个月,任旭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直接写出了分镜头的剧本,审查后边拍边改,终于在5月20日正式开机,9月份拍完。 1965年年底,《地道战》在八一厂接受了徐向前、陈毅、李富春、谭震林、王树声、杨成武、张宗逊、彭绍辉、王新亭、梁必业、陈士榘、萧望东等老部队首长的审查。12月30日制出拷贝。 任旭东的老上级、他少年时的偶像徐向前元帅,面对自己属下的战士献上的这份厚重的作品,连连赞叹:“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强,主席的思想体现得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地道战》上映后,无数观众都觉得影片的战争场面十分真实。这自然是得益于导演任旭东当年自己具有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传奇经历。 任旭东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亲手抓过一个日本军官,也曾带领战士用手榴弹消灭了一百多个日本兵。但参加拍摄《地道战》的演员和战士几乎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不知看见敌人怎样隐蔽,更没有见过穿着大皮鞋的日本兵如何走路、打枪、搜索。所以他都是在导演时亲自做示范。也让演员知道,拍摄军教片不能玩假。比如趴在战壕里隐蔽,只能露出两只眼睛,这才是真实的军事动作。 一部好的影片,又有上好的插曲,声请并茂,相得益彰。 《地道战》主题歌非常有气势,插曲好听又动人。 1963年,任旭东在高平村听老民兵讲述当年参加地道战的经历时,一个70多岁的老民兵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高平村的地道战歌,其中有:“埋好了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任旭东立刻一字不落地记下,感到很受启发,也成为《地道战》歌词创作的重要素材。 而片中插曲女声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素材则源自冀中民谣:太阳出来呀照呀照四方,毛泽东思想呀闪呀闪金光,太阳呀照得咱人身暖呀,毛泽东思想呀照得咱心里亮堂。可见,这两首歌词都源于冀中人民丰富的抗战生活实践。 $ K" T" t' V! h5 ^
) E2 `/ i3 h, |- d4 S+ l 参加影片《地道战》创作的作曲家傅庚辰少将,是黑龙江双城人。1948年参加革命,曾任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组长,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曾是中国音协第五届、第六届主席, 第七届名誉主席,为新中国创作了数百首歌曲。 傅庚辰1965年参加影片《地道战》主题歌曲创作时,他根据剧本主题在北京写出了一稿,但哼唱起来感觉很乏味、平淡,自己也不满意。 后来,他随《地道战》摄制组来到河北冉庄体验生活。通过亲自钻地道,采访当年老民兵,亲手触摸当年杀敌用的大刀、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寻找创作灵感。 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道口,有的在碾盘底下,有的在灶台底下,有的从墙壁出来,有的从庄稼地里出来。这些场景,让地道战在傅庚辰脑海里形象化起来。他认为,地道不是死板的,能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就是因为人们机动灵活性的特性。由此产生了“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的思路。 有一天,摄制组去拍外景,走到村外庄稼地里,傅庚辰听到远处民兵们喊出的简短、有力的号子:“地道战!地道战!”他停住脚步品味,主题歌词曲,瞬间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他掉头跑回老乡家,趴在炕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气势恢宏歌曲。影片中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曲调也特别打动人心。演唱者邓玉华说:“虽然我1942年才出生,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我唱这首歌时,仿佛也置身于抗日队伍中,进行了一次勿忘国耻的心灵净化。” 在创作《地道战》这首歌曲时,傅庚辰才29岁。他说:“我认为只有到现场才能有真正的灵感,···那些地道,充分展现了抗日军民的智慧与勇气。” ( k) @1 W6 A+ ^: V1 g7 J& Q! x
n. r, a" A. S# b; M
靠勤奋努力和生活体验,他还先后为影片《雷锋》、《打击侵略者》、《闪闪的红星》、《走在战争前面》、《挺进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并创作了歌剧《星光啊,星光》。 让人有些感叹的是,时隔几十年后,曾一起在《地道战》中合作过的两位老艺术家因歌曲的歌词著作权问题竟对簿公堂。2000年,任旭东以侵害著作权为由,一纸诉状将傅庚辰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推上了被告席。后经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终审判决,歌曲《地道战》署名问题尘埃落定,法院认定,主题歌歌词的作者为任旭东和傅庚辰两人···。 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傅庚辰再次投入倾情创作,用四个月时间写下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 这部组曲除了《地道战》原来的两首歌曲之外,另外新增加了五首歌曲,在构思上把《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忘不了》、《留给后世故事》这四首歌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