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风物 | 天凉了,听听老北京的虫趣 北京出版集团 2019-09-25 15:22:15 + R: b6 m# [- Z
褪去酷暑,秋意渐浓 午后的鸣蝉渐渐消失了声响 反而微凉的夜晚,蝈蝈、蛐蛐争相鸣叫 像是要开一场秋夜演奏会 秋天是蝈蝈、蟋蟀等秋虫的季节 也是老北京玩虫者捉虫子的好时节。
" V$ J. ]: G, `# Q8 M7 @: G# ?/ m- p6 }# O4 g H( [- ~: S( [
斗蟋蟀,养蝈蝈等娱乐活动在我国自古有之。“相传畜养蟋蟀始于唐代宫廷,而畜养的目的,则在于听蟋蟀那种略带金属的鸣叫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也之’。”在京城,娱乐游戏是市井文化、市井生活的内容之一、也是京城的民俗风情之一。诸多风情中,人们有冬养秋虫之娱,这是立冬时节的古老民俗,是老北京人的喜好,养的秋虫有蝈蝈、蟋蟀、金钟、油葫芦等。明清时期,京城养蝈蝈盛行,平民老百姓多用草棍或者高粱秸编的笼子。皇宫里养虫的器具就讲究多了,其中就有葫芦器。“清代皇宫里曾专门有孵育蝈蝈、蟋蟀的暖室,养育好的秋虫装进锦囊或精致的葫芦中供皇帝把玩,还常放在宫宴中边吃边听美妙音响以助兴。据《清宫词选》载:清宫内的宫女都养蝈蝈,有一次,,一个宫女正侍候慈禧沐浴,宫女揣在怀中蝈蝈的忽然大叫起来,宫女当时吓个半死,可没想到慈禧却没生气,反倒高兴地嘻笑起来。”
0 J# O" n7 ?+ S6 J6 A% z
2 y$ u. o3 K6 b& V- R# i以上说的是宫廷里从皇上、慈禧太后到宫女对秋虫的喜爱。民间热闹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庙会,庙会为玩秋虫和用制芦养秋虫的人提供了交易场所。刁五一在《近代北京的庙会集市》一文中将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对北京主要庙会集市所做的详细调查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编制出民国时期北京主要庙会集市规模的统计表。此文中还描述了自清中叶起,每月农历初五、初六位于京城繁华地带的白塔寺庙会中的热闹景象:“庙后门为鸟市,塔院以北的空地上,从鹰、鸟、兔、狗等家禽到蛐蛐、蝈蝈、金鱼等,无所不有。提笼架鸟之辈云集此地,地窄人稠,如自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起,同蚂蚁盘窝。”对护国寺庙会也作了描述:“位于西城西四北的护国寺,举办庙会集市,日期为农历每月初七、初八举办。据《百本张唱本》记载,享誉京城的名牌有20余家,其中提到了平艺堂的蝈葫芦、九庆堂的瓷器、聚文书房曾秋谷的书画......这些名牌推商中,雅文化与俗文化市场都拥有大量的市民顾客。
9 A& X, S( x9 m9 T7 I' G: Z5 w, e- M$ s0 f. M& W% [
北京传统的庙会成了玩虫者和购买装蝈蝈、蟋蟀等虫具者的聚集场所、交流平台和交易地点。能买上个好虫儿,再配上个好葫芦罐子是喜悦之事。《诗经》中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之句。南宋时期贾似道写有《促织经》,促织即蟋蟀,俗名“蛐蛐”,蓄养蛐蛐的器物,葫芦是其中之一,蛐蛐属于阴虫,畜养时要在葫芦里砸底,使其保持阴湿,利于蛐蛐生长;畜养阳虫的葫芦,如蝈蝈葫芦就不需要在葫芦里砸底,只要在葫芦口处加上铜丝制成的簧胆,再配上口盖,既避免蝈蝈碰伤须子,又有助于叫时与葫芦产生共鸣。
$ [, [, T9 k; i
$ Y/ f/ z5 U, r: y1 j8 L& W5 f5 M生于野外的鸣虫,天冷捉到后放入葫芦保暖,以利于鸣虫的存活。葫芦里有一层保暖的瓤子,携带方便,加上葫芦上範制的各种吉祥图案,冬天把装有鸣虫的葫芦揣在怀里,既听了叫声,又讨了吉利。当下京城售卖鸣虫和葫芦虫具的仍大有人在,玩主也不乏其人。2014年年底,笔者到青塔胡同老官园市场、紫竹桥新官园市场、北洼路花鸟鱼虫市场、石景山鲁谷花鸟鱼虫市场进行采访,发现畜养鸣虫的年轻人很多,出资购物上,年轻人也比老年人出手大方。 (文章编选《小靳匏器範制技艺》,作者 杨金凤)
) Q) m' [5 S- F% J, |% K* _
* Y3 ]- f/ `: p- ?6 ]* V9 I$ }4 o, F4 g9 _! Z/ N
, t9 ^; L/ M4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