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9-4-7 10:27 编辑
+ j5 u$ f* h0 j) ~* O+ s; v+ b
! k1 t: P' m% _3 O% p+ s# h' U 三月三蟠桃宫庙 今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是老北京历史上蟠桃宫盛会的日子,这种热闹情景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957年停办庙会,蟠桃宫庙址改为眼镜厂。1987年因修建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被拆除,原址尚保存有“护国太平宫碑”一座,如今可在明城墙公园中寻见到此遗物。为了给人们留下那是蟠桃宫庙会的情景特摘选了王晓易先生《又是一年三月三》中京城《清明上河图》一节供大家欣赏回味。
8 f1 G3 j) R0 S% i 记忆中,第一次逛蟠桃宫,是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的。 一出哈德门(崇文门),站在护城河桥头上,眼前豁然开朗。桥下流水清澈,看得见摇曳的水草,两岸排排垂柳像笼着层绿烟。松软有弹性的土地上,到处钻出了嫩草,有的还顶着朵或黄或粉的小花,天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沙燕、蝴蝶、鹞鹰、蜈蚣、八卦……当然,低处还上下飞舞着孩子们自己糊的“屁帘儿”,照样儿得意地牵着跑。我看见一只风筝断了线,晃晃悠悠向远处飘去,忙指给妈看。妈妈讲:“那是人故意剪断的,叫‘放晦’,就当把病灾不吉放走了,图个平安吉祥。” 为给庙会增色,人们还专门提闸蓄水,让护城河水涨起来。困了一冬的游船,油饰一新,随春波荡漾,船头那插着婀娜的柳枝。红男绿女,载歌载酒。还有挤满游客的摆渡船,大喇叭里响着京戏名段,格外热闹。 沿护城河南岸,绵延两三里,直到蟠桃宫四周的空场,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到处摊棚林立,茶招酒旗飘扬。 一路上,我两眼都看不过来了。遇上好几档去蟠桃宫进香朝拜献艺的民间花会。前有飞叉开道,跟着五虎棍,后面有秧歌、旱船、小车、狮子等,一档子跟着一档子,各有特色绝招,争奇斗艳。 庙会里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有艾窝窝、驴打滚、年糕、切糕、豆汁、豆腐脑、煎灌肠、炸春卷、烤白薯等等。 每逢三月三,豌豆黄是最应季的传统小吃。独轮车上架着大木板,扣着几口沙锅,里面盛着豌豆黄。小贩现场将豌豆黄磕出来,切成三角块,中间露着红枣,论块出售,口中还吆喝着:“好大块的豌豆黄!您弄块尝尝吧!” 路边卖大碗茶的老太太,把挂着绿釉的大陶壶,套上蓝布棉罩保温。小桌上的大粗碗中,倒满热腾腾的茶水。在乍暖还寒的季节,游人喝上一碗,又解渴又暖身子。 乡下来的小姑娘穿着小花袄,蹲在地下,两个柳条筐子装满鲜嫩的蓟菜,有的还顶着小黄花。原来,老北京有个传说,三月三还是蓟菜的生日,讲究吃蓟菜馅的饺子。有的游人喜欢自己去田边、地头挖野菜,有荠菜、刺儿菜、马齿苋、灰灰菜等,或是在河边柳树上捋柳芽儿,图的就是个亲近大自然,调剂生活。尝口春鲜,那可是个享受。 卖小金鱼、蛤蟆骨朵儿的,是蟠桃宫庙会一大特色。顺着吆喝声看去,小贩的挑子一头是装水的木盆,用木条分成四格,其中三格放大小、花色不同的金鱼,最后一格放的蛤蟆骨朵儿(蝌蚪)。挑子另一头是装满玻璃鱼缸的大筐。围着一群人。妈妈给买了几只蛤蟆骨朵儿,我和妹妹乐滋滋地捧着小鱼缸。回到家中,天天看它怎么长出后腿、前腿,直到立夏打雷时,脱去尾巴,成了蹦蹦跳跳的小青蛙。 坐在小马扎上的艺人,用马莲草编织玩具。靠编扣、打结、穿插等工艺,编出的螳螂、蚂蚱、蜻蜓,活灵活现。好多孩子都爱举着一个,成了春天一景。 一路上,还有捏江米人的、吹糖人的、画糖画的,各显神通,庙会成了民间手工艺的展示平台。最绝的是在葫芦上烙画,师傅以烧红的小烙铁做笔,在金黄色的葫芦皮上烫出买主要的字或画。摊上还摆着成品,有“福”、“寿”字,十二生肖、佛人等。他还带卖葫芦籽,锯开的瓢里,盛满肥壮的籽实。依北方农谚,讲究在三月三前后种葫芦,秋天结得又多又瓷实。过了这个时令下籽,就长不好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好多摊套圈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准有让人心动的奖品,勾引人掏出钱来,换几个藤皮子窝成的小圈。瞄准了,投过去,藤圈轻飘飘的,落地后乱蹦,就是不往奖品上套。偶尔套中一包香烟,几个同伴一哄就分光了。不过,玩的就是个“心跳”,图个乐子。有的小孩久套不中,哭起来,摊主也会送个小玩意儿,把他哄走。 蟠桃盛会,也是百戏杂陈的大舞台。有在高台上,唱整本大戏的,也有撂地说相声、唱大鼓、单弦的。有围成一圈表演抖空竹、耍刀枪、硬气功的,也有蹲地下铺块红布变戏法的,还有弹着三弦唱小曲的。 当时还有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蟠桃宫外好人烟。做卖做买人人乱,各样玩意摆得全”。卖玩具、风筝、空竹的,卖字画、文房四宝的,卖鞋帽估衣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大姑娘、小媳妇则直奔卖花布、绣花样的货摊。打梳头油、卖泡花碱、发卡、木梳的小贩应接不暇。尤其是守着花市地区,传统的绢花、绒花,千姿百样,万紫千红,是蟠桃宫庙会最有特色的商品。妈妈每次都要买上几样,用纸匣码好,回家送给亲人、老街坊和自己分享。 临近东便门,遥遥便看见烟雾冲天,听到钟磬齐鸣。蟠桃宫全名“护国太平蟠桃宫”,就在护城河南岸小土台上。坐南朝北,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遥遥相望。最早建于明代,供奉着王母娘娘和斗姥娘娘等列位神仙,后来残毁,清康熙元年重建。 蟠桃宫庙不大,山门三间,门前蹲一对石狮,竖着两根旗杆。杏黄色的墙上,嵌着“蟠桃盛会”四个绿色琉璃大字。一进门,一座高碑、一个巨炉占满了前院。铁铸的焚香炉,又高又大,周围挤着善男信女——当然,信女为多数。人人一脸虔诚,口中念念有词。焚香炉冒着火舌,香烟滚滚腾起,把炉顶都熏黑了。平日里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妈妈,也请了一束高香。进了前殿,把我和妹妹紧紧拢在身边,虔诚地跪在神像前,默默祈祷。 进香求子,就是许多香客的迫切愿望。这也是蟠桃宫庙会不同于京城其他庙会之处。香客跪求娘娘,许了愿后,便毕恭毕敬地从神像脚下的一堆泥娃娃中,相中一个,用事先备好的小衣裳包起,揣入怀中,请回家中“养”着,以求得子,这在北京叫“拴娃娃”。 如果如愿生了孩子,就把“拴”来的泥娃娃称为“大哥”,自己生的孩子一落地就排行老二。得了子嗣,要赶快去蟠桃宫还愿,还要再买两个泥娃娃,放入娘娘脚下的娃娃堆中,求娘娘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如果一年内没得孩子,来年还要去“洗娃娃”,就是把“拴”来的娃娃送回去,换一个个头大一些的请回家,就当是“大小子”又长了一岁,继续充满希望地供养着。 蟠桃宫后殿供的是斗姥娘娘。别的殿里,还供有财神爷、药王爷、送生娘娘、三宫等。蟠桃宫的建筑、古碑、塑像、壁画、供桌、炉鼎、钟磬……件件都有讲头的。 有一年爸爸带全家去蟠桃宫,给我和妹妹讲了好多典故,还拉着我和妹妹,站到庙前的高坡上,指着花团锦簇、万头攒动的胜景,说:“不用去故宫看张择端的画,这眼前不就是活的《清明上河图》吗?”(王晓易) 2019·4·7· 农历 己亥年三月初三 九城了然 + Y% X# k6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