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7|回复: 9

四条汉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1-25 09: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1 Y) {5 F8 Q! y% L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 l3 U- Z, T: N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f8 l, `/ @- J2 M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4 h! E* \2 g# i这是当年大文豪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小诗,其内容主要是反应当年他为了逃避GMD当局的政治迫害,躲避在上海法租界某地时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这首诗与他的另外一首题目为无题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呤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诗歌当年曾入选过中学课文,因为当年我曾经在课堂上认真的听取先生讲解鲁迅先生的这两首小诗,并且用心去学习,体会,所以这两首诗我至今都还比较清晰的记得。
- c1 W+ g4 [: l% |* b& t. K那时鲁迅先生在上海,用自己的笔作为投枪和利剑,其锋芒直指社会的时弊,为社会的底层,那些不被上层社会所重视的小人物不间断的发出呐喊声,深受知识界和普通粗通文字的百姓们的欢迎。但他的这种声音,却不受国民政府与老蒋的待见,他们派出特务千方百计的要加害他,并利用文化特务在舆论界、媒体上竭尽造谣污蔑等声势,妄图诋毁鲁迅先生,从而抹杀他的广泛的影响。
/ F2 W# \. F) H+ p, r但对先生的攻击远不止国民政府,即便是在党领导下的左联中也不乏其人,当年左联中以周扬、杨瀚笙、田汉、夏衍及郭沫若等一批党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与左联中以鲁迅和冯文彬为代表的另一批文化界的精英们针对所谓两个文学口号的争论也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在他们之间,在公开的报刊上,不断的利用文字相互指责,甚至是谩骂,那也是非常的犀利,其中“四条汉子”就是鲁迅先生对于以周扬、杨瀚笙、田汉、夏衍等四个左联领导的统称。0 U' E" y1 }( L% V! O( z
所谓那两个文学口号,其实都是由党领导下的左联不同的成员在同一个时期提出来的,一个是所谓的“国防文学”;另一个则是由鲁迅为代表一部分人提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大众文学”,因为上述两个口号的争论,最终还导致了左联解散的结果。
' q' b4 \  G  \' ~文革之前,由于当年所谓的四条汉子在宣传口和文化口担负着重要的领导工作,因此,对于已故的鲁迅先生多有不敬,文革之后,在四人帮统治文化界的情况下又无限度的拔高鲁迅先生在当年的作用,用来批判当年鲁迅口中的所谓四条汉子,也就是周扬、杨瀚笙、田汉、夏衍四人,他们之中的田汉还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8 ?/ d3 v. R8 a3 J+ c
当年在学习鲁迅文章时,我就曾经对鲁迅先生口中的那个“四条汉子”多有疑问,那汉子不论有几条应该都是指非常爷们的男人,并没有贬义,四条汉子无非是说由四个充满了爷们味道的男人,怎么到了“十一歌”的嘴里就变成了骂人的话呢?
0 g2 ~9 l7 U/ }' g% B现在,当年左联的那段历史不再被人所提起,估计再过几十年,恐怕鲁迅是谁?知道的人也不多了。2 D3 V: q+ V8 n; E# j4 \1 v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9-1-25 10: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村 四家店     燕山夜话
发表于 2019-1-25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拓 吴晗 廖沫沙
发表于 2019-1-25 18: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大爷爱骂人,不止四条汉子,郭沫若被骂哈巴狗也是有的,
发表于 2019-1-25 19: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本帖最后由 夕照园主 于 2019-1-25 20:10 编辑
+ j# P6 o) u8 U; Z. _6 E7 M: X% N  |8 _% @8 w0 U8 `* G
老刘这篇帖子是又一篇内容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好文。其中有些内容是值得细细品味并仔细探讨的史实。/ N- p7 h( l. r$ H' S
我先来谈谈此文开头第一段引用的鲁迅一首七律《自嘲》。这是内容丰富,文字精彩,值得细细品读的鲁迅的名诗之一。但是有件事是人们有所议论甚至争论的重要问题,所以必须仔细研讨,不应该简单地来一个“求同存异”的。
4 N% s9 |+ X1 A! w5 ~我的问题是:此诗中“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两句是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老刘应用的是其中之一,虽然是引用得最广泛的版本。但我本人则更赞成另一个版本:《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其中“破帽“变成了“旧帽”,而“漏船“则成了“破船”)。这两个版本都是鲁迅先生本人校正过的正式有效版本,都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出版物之中,而且内容含义也没有本质不同,只是在修饰程度上略有些差异而已。我之所以赞成以这个版本为准(至少是为主,唯一的根据就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中此诗原件的一个复制品。这是鲁迅手书的真迹。当然,也有资料说鲁迅给某日本友人的一幅扇面上用的是前者,我虽然没见过此件,但愿意相信。不过我之所以赞成另一版本,理由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中陈列的同样是鲁迅的手书真迹。哪一个更具有权威性呢?我想,终究是中国的博物馆比某位日本友人的扇面要强得多吧。1 n, `* ^9 c4 _7 r4 Q+ s) O3 A
% M* A2 @! x0 [: g0 d
附我多年前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拍摄的鲁迅此诗的手写真迹复制的展览品。9 E5 P4 l8 y4 u7 r, L
另,关于这首《自嘲》诗中另一处两句诗,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实际是完全相反的、对立的)理解。那可是个对该诗正确还是错误理解的重大问题了。我将另谈,敬请关注。
6 V1 i% J$ n# F+ F8 \9 Y; k
鲁迅诗一首.JPG
01,鲁迅博物馆大门.jpg
02鲁迅博物馆院内.jpg
IMG_0101.JPG
发表于 2019-1-26 21: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如何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千夫指》?
1 B7 [+ ~- ^# Y% e6 ?0 Q' ^0 P+ a! g5 S' Y& L! u! E
鲁迅的七律《自嘲》诗中引起不同理解和争论的是第三联的上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千夫指》如何理解。
$ p; C. n* A3 V: v( p根据我本人的经历,从中学时代开始,老师教的和书上查的,从老师到同学到家长一直都认为,“千夫“是指“老百姓”。“人民群众”。( U3 x( Q2 {' J/ L: u; Q
而“千夫指”就是那些被老百姓(千夫)指着鼻子痛斥咒骂的人,当然就是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这个解释是有历史根据的。根据就是《汉书》中一位名人的一句名言:《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意思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指着鼻子痛骂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不用生病就会死去。
, \" p! |# t/ \3 h7 W- M7 b但是到了近代,不知是何时开始(也许是文革吧?)这首诗中的“千夫指“出现了另一种解释,意思是鲁迅此句的意思是:“对于千夫们对我的指责,我横眉冷对,根本不屑一顾“。这样的解释从根本上曲解了原诗作者的原意、完全颠倒了是非标准,是对原诗意境的颠覆。此说一出,立即遭到广大读者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最后不但不了了之,而且还有人出来进一步解释和发挥。甚至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对传统解释的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独有特色的“创新”云云。; }, P7 o' z; X3 u$ `3 ^! R8 w  p
1 k: O/ Z8 `& Y. n

, G! h. F, s- T7 }; C# J" K
% c/ \6 a3 d* u9 B6 R. S
发表于 2019-1-27 09: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本帖最后由 夕照园主 于 2019-1-27 11:29 编辑
# {" g' M7 w# d! u
夕照园主 发表于 2019-1-26 21:07
! T# I0 a$ H' d$ j7 \如何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千夫指》?
3 ]% l$ ~) z) N5 ~
1 X; z4 |# [5 M1 t鲁迅的七律《自嘲》诗中引起不同理解和争论的是第三联的 ...
6 z( |8 ]& E7 L& q# G4 z
老刘您好!不知道您以往在学校时期老师是怎么讲解的。工作后接触到的社会上的理解和解释是什么样的?有否遇到过这两种解释的冲突?1 g4 S3 C1 f* P6 B) _
发表于 2019-1-27 1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本帖最后由 夕照园主 于 2019-1-27 13:12 编辑
! o5 G+ K. ^- S# b+ i, T
, n& d% ^/ @+ W- c& X' O4 Y( D( ?至于鲁迅先生自己把“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是否有什么原因和讲究。我认为当然是有原因的。这样一位时代大作家对自己这首如此重要的诗作出修改,肯定是有重要的考虑的,不会是随意之举。我个人的理解是:鲁迅的这几个字的修改是为了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对鲁迅的跟踪监视和迫害是在“不断升级“和”变本加厉“的。想一想吧,“旧帽”都戴成“破帽”了。“破船“都变成“漏船了”。说明鲁迅被特务跟踪盯紧的时间是多么长了,但危险不但依旧而且在不断加深,鲁迅是忍无可忍了。所以这几个字的修改是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愤慨、揭露、抗议和声讨。. ^- D+ {) K& F% q

& V- Y7 A. t: |' ~# W8 K0 \
2 x8 [- I; a! D  W/ n$ R! B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4: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夕照园主 发表于 2019-1-27 13:09
' g5 C+ Y: B3 G4 _至于鲁迅先生自己把“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是否有什么原因和讲究。我认为当然是有原因 ...
" R' u' I# b5 C( k: l
拜读了!
发表于 2019-1-29 13: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四条汉子

本帖最后由 夕照园主 于 2019-1-29 17:03 编辑
. i# h# A* u6 A9 Q# R# ]6 q" F. }% H8 S* j* n. z% h: l
关于《两个口号之争》
  _$ P* K: x9 P" v0 {- o
3 w0 n% |  O# d; e# Z' b最后说说《两个口号》之争。这个问题可谓说来话长。过去的时间太长了些,有七十多年了。 但回忆一下也是值得的。老刘说得对,这两个口号都是共产党领导下或影响下的左派文艺界人士提出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争论而且争得不仅仅是脸红脖子粗,互扣帽子,势不两立。简直类似几十年后文革中的对立的两派一样。
& h; O# q1 ~9 u# G; |7 Z周扬当时是共产党领导文艺界的‘主管官员,他们提的《国防文学》当然是根据当时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路线,此口号忠实反映了这个路线,包含有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的精神的。而鲁迅,胡风等党外左派文艺界领军人物,由于长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压制和迫害,所以坚决主张文艺独立自主,虽然拥护国共联合抗日,但反对国民党政府干预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活动。因此,他们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4 O) m+ j' Z* o
所以,这两个口号的提出都是出于、或者说符合当时的国情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客观来说,当时《国防文学》的口号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共产党中央的政策的。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显然有点激进甚至偏左了。但到《文革》时期,评判标准完全不同了。周扬等人成了走资派,新账老账一起算,抗日战争时期的周扬自然而然就成了投降主义的代表人物了。而鲁迅,胡风等那些人当年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左派,但到了新中国时期,鲁迅因为早逝,英名得以保存,而胡风则又成为了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右派反动文人了。而且还加码为“反革命集团”首领,直到多年后,年迈的胡风才得以摘帽平反,恢复名誉。(注:当年鲁迅是左派文艺界的精神领袖式的人物,胡风则是实际的领导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最主要的创意者。); ~' @7 z/ v# N2 f+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9 01:19 , Processed in 1.20509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