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提示
因会员注册模块问题,想注册(老北京网)论坛的网友,请拨打电话18510256323,论坛将手工注册,谢谢合作。
查看: 6565|回复: 13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3-21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8 X# a& m) ?) P, N# h

fficeffice" /> 

7 t3 j y& F$ k l1 l7 y8 N7 }

(代序)

V3 g- ^ i2 H' I8 b! H

 

9 ?! J; s+ n9 s

我出生在北京,住在东城区禄米仓东苍,在胡同里生活了整30年,对这里的胡同即熟悉又难忘,,从我家出胡同东口穿过八宝胡同是武学胡同往东就是小牌坊胡同,出胡同西口是朝内朝小街,过马路是平面胡同,向北是大方家胡同和新鲜胡同,南边有大雅宝和小雅宝胡同等,这些胡同留下了我童年、少年和青年的身影。

* S: Y. f1 E9 M1 K/ ?) x# Q

我童年和少年时代还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姥姥家崇文氏得丰东巷,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个标准的一进四合院,大门前有限高的台阶,门西边是一对精美的抱鼓石,院子里种着石榴和金银藤,还养着金鱼,走出院门,这里的胡同曲折相连,北可去光隆街,东可去单厂胡同,西通前门,南到三里河大街,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些胡同度过的。

: _! O" u# v, r, S

1995年我家从禄末仓的平房搬到潘家园的楼房里,虽然渐渐的远离了胡同的生活,然而童年与之相关的胡同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的清晰,越发的难忘,常常出现在梦中,让人回味。

, _) C( e' L; e% ]! b+ h& f+ }

2000年我开始步行上班每天从潘家园走到琉璃厂,一路上穿大街小巷,要经过许多的胡同,行走在以前曾经熟悉的胡同中寻找着过去的足迹,倍感亲切,为了体会每条胡同的特色,我经常改变线路即使是绕远也要多走一些,不久渐渐的发现一些胡同开始拆了,看着原来熟悉的胡同就这样的消失,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总想用一种方式把胡同留下来,留在记忆里。

' `# B4 V( O2 Q. A$ V4 G4 e5 r6 {9 w

画画是我从小的爱好,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地上涂鸦,那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喜欢画的就是胡同的房子和天安门楼子,这种这好延续至今。

9 [# e) c! p! ~

2002年我开始画建筑,那时工作三余,我与几个同道的朋友经常到效区的山里去画农家小院,密云、怀柔、石景山等京郊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写生的足迹,也为我后来的京城古明写生打了基础。

6 X" R% W( [( \. H) ^9 l* z$ _. \, @! W0 w

2004年命运多解,由于种种原因,我不能经常去山里写生了,但又不想丢下过写,有一次与朋友聊天,他说“你不能以后改画胡同吧"。我听后觉得是个好点子,即节约时间,又省了路费,还可以把我以前的愿望实现,于是买了几本速写本和绘图笔,准备开始画胡同,开始没经验,不知从什么地方画起,也没有抓住胡同的特点,东画一幅西画一幅,还经常是我画了半天也没画一幅,有一次从单位往东走,看那不入画最终也没有找到可画的地方。为了寻找画胡同的实破口我又列图书馆去找有关胡同的资料,先是把要画的分了类,如名人故居、会馆、祠堂、商铺、寺庙、历史建筑和大宅门和四合院等分别找出来写下地址,分出城区,在画好出地图标出来,首先从熟悉的胡同和名人故居入手,因为画名人故居多以画门楼为主,有特点,好表现,接下来就是列实地去找和画了,从那时起我每天奔走在京味的大小胡同中,边画边找,同时记下偶然发现的目标,有时听说哪里要拆迁,就是赶到那去画,就这样有计划的走出了第一步。

/ G9 l' W% y& H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在画胡同的开始阶段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有几次想放弃又画了,但总有人天相助,例如画鲜鱼口和大栅栏这两个最多的商业街之嚨,心想那地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边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想着画几小时的写生,实不容易,为了给自己我个不画的理由,事先在路上想如果到了那要是借不着椅子就不画了,可是到那里找人一说要借椅子画胡同,真没想到,无论是鲜鱼口边上开饭馆的老板,还是大栅栏品看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车的老">车的老ersonName>太太都非常痛快的借我椅子式却我去找椅子,我当时即使不想画都没理由了,到现在我想起来都很感谢她的,还有一次是去画康有为故居,我找到这里一看,大门前是一家影壁,正档着大门两边是出入口,地面还是下坡的,我正为找不到一个好视角而为难,想要放弃,可是天下起了小雨,我只为先到旁边的棚下避雨,棚子下还有个椅子,我坐下一看,正好从侧面看到故居的大门,我欣喜不已,立刻来了精神,打开速写本,开始了雨中写生,路上行人怱怱而过雨声和我笔触声有结凑的交叉在一起,我沉浸在创作之中,等我画完这幅画之后雨也慢慢的停了,我心想真是有如神助,我感谢那场急时雨,如果不是那场雨,可能也不会画胡同到今天了。

2 _7 h8 _. D- s5 b3 y

我闯过了最初的心理不定阶段,对画胡同有了一些经验,更有了信心,接下来是要克服经常遇到的拆迁工地恶略的环境和漫长难整的夏季的酷热,秋季的收 ,冬季的寒冷,记得我画西裱褙胡同的“于谦祠”时,当时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听到,可是西裱褙胡同已经不存在了,现场被拆的一片狼籍,砖石瓦砾满地,度墟中,只有一幢巷门楼和相连的残墙矗立着,墙上有个石牌上写“于谦祠”三字,斑驳的查门边上一棵柳树在尘冈巾摇曳着,胡同中蕴藏着的历史人文已成尘烟往事,我站在度墟中看了许久无大运河 的在地上我了两块砖生在瓦砖堆中打开速写本,我在仑身心的投入创作之中,似乎身边的一切全到虚化了,只有我与宅的心灵对话。

& \ U1 y1 S! L8 K$ s5 m

夏季的酷热最难熬,有时连个树荫的地主也找不到记得在画宣武区为莲花山下院时正赶上最热的夏季,我从上午画到中午也没休息,正午的胡同人渐渐的少了静静地只能听到笔触声,不远的树下有个收废品的打肫儿,正午的太阳直列地上,几乎上没有阴凉从墙上反射的光烤到我的身上,火烧一般,半天时间烤的我的半边脸和胳膊通红。

! v- O/ I0 @" a9 X. E2 a

到了秋季,蚊虫叮咬是常事,由其是不卫生的环境,有时为了选一个好的角度,不得不生在挨着沟眼,下水道,厕所等犯味的地方,如在画东城区盛芳胡同,正是秋季,我画的门楼对面是个废品堆级地,又脏又味,雨后地面的积水满是蚊子。我还是有准备而来,画之前总抹好药蚊不叮,刚开始还好,但时间一长,当我画投入时坟子还是照叮,一次天意中用手去掉画面,出现了红色血迹,原来是我的小手4指上有两只蚊子,事后我问过这里收废品的人蚊子这么多,她们怎么办时,她说“蚊子不咬俺”。

& v& a7 o1 X y5 a7 q3 f0 S/ o/ T

冬季坐着画时间太长手脚冻的不听使换,手有时在不停的抖,我就顺着自然的抖动画皱画面,这样还省了力,有一次在画大吉巷时正赶上要拆迁有的寺方墙已拆了大洞,为了赶在拆之前画完我想冬季坚持画,为了保暖、多画是时间我上身穿了七层衣服,下身穿了八层裤子,但生的时间一长还是冷,我经常自潮的说我冬天画胡同穿的是“七上八下”。

% {0 I, N; L. Y, k

有了这引起身心的历练,我的画面也开始成熟起来,找到了画胡同的感觉,渐渐的发现了胡同的美,其实,胡同的美就原藏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些沦桑的老墙,斑驳的专门,正是美的代言,我从开始的只画的楼的胡同转变,从速写向素描过度,在画胡同中,我感觉画建筑写生不同于山水写生, 因为山水不可以提练写意,而胡同和门楼有些差不多,只有更忠实于原貌的写生才能表现出每一幅作品的特点来,于是我的画面开始更深入的刻画,为了追求记实性,除了删去一些不入画的瑕疵以外,就画的胡同门楼上的残瓦椽子的数量,墙上砖的层数,以及自然风化等都如原貌,这样画是很辛苦的画一幅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 n U, e/ O8 i9 q: w

有路人问我为什么不拍照片回家再画,我觉得那不是一回事,如果是在家画没有感觉,我可能画不了几幅,还有要深入的刻画是照片无法像实物那样清楚,再有现在的胡同里多有汽车挡着,拍照很难,而我画一幅需要几天时间,等一开走后,我还可以继续画,还有些胡同拆迁,墙上被拆的大洞满地脏土垃圾,我都可以在我的画面里进行“修复”以恢复胡同的本来面目。

: }1 w9 S {7 d. C# M

我在胡同现场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我亲身的经历,眼看、耳听、手记、去感受在北京的人情世故,画着胡同中数百年的历史痕迹,听着邻里的那熟悉的带着京味的聊着,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以及不时传来的小饭的叫卖吆喝唱声,同时收集胡同里的故事,这里的每幅作品都 有一段故事,有些可能是道听途说也无丛考证,但我每次把看到和听到的都记下聊以自娱。

# f1 F0 h, S$ P, v4 S" a

这些年我在胡同中寻找着,记录着,我走过的京城胡同和大街小巷已数不清,有的胡同我走过44次,这本画册记录了我从2004年至2007年这四年的胡同写生足迹,从所画的200多幅作品中选 出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品的水平有限,现在看也没有多少得意之作,但敞帚自珍,因为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看我对北京胡同的爱用心完成的,也希望同道的提出宝贵的意见。

- `! m: |9 h+ W: x; r6 F$ @+ M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里在胡同里帮我送过水、送过伞、借过椅子扇过扇子,提供过好地址,讲过胡同的历史,以及鼓励过我的那些好心人是他们给了我画下去的信心,我想最好的感谢是我将继续画下去回报那些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5 T- D3 {8 N# t8 Y

 

! Q s+ }7 M/ q

 

3 N9 x1 g1 Z1 @% P$ k9 z2 }5 ]

戴程松于京城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戴程松绘画《北京胡同记忆》一书出版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记选编

6 l" n: e8 k: z y& D

 

3 t% ~* K+ s* n8 j+ _

西四北三条(200487日)fficeffice" />

" W7 H4 F8 b: n0 n) W1 M

 

( Y+ I \* Q; m- D8 v

今早出来,乘52路,转22路到缸瓦市下车,准备去砖塔胡同的张恨水故居写生,见故居已拆,又去西四北三条的程砚秋故居写生,走进胡同西口不远就见到路北39号墙上镶着程砚秋故居的文保牌,故居为如意门,大门紧闭,故居东边现在开了一个发廊,与故居很不协调,我想在画面避开,但构图不好,只能照此画了。

2 E; `7 j" p; g$ d. ~, J5 c+ D! t

 

* b& X x8 P' B) U

今天很闷热,中午阳光直晒,我帖着墙根儿坐下,但还是晒着半边身子,画到一半时,故居的门打开,出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见我在画故居,走过来很慈祥地问我:“喝水吗”我忙说:“带着呢,谢谢”,接着我向老人询问了故居的情况,老人很随和,让我到院里看看,我收拾好画本随老人进了院,一进院门立刻凉爽了许多,见迎面是一个大影壁,上有青翠的爬墙虎,方正的院子里正房和倒座房各有四间,院里还种着石榴树,老人说:“这是程先生亲手栽下的”,老人又带我穿过月亮门,走进后院,后院有三间北房,里屋为卧室,外屋两间分别是程先生的书房和练功房,名“御霜簃书斋”现陈列着程先生生前用过的戏装、剧本、图书等物品,陈设依旧,整个院落显得宁静、典雅、质朴、充满了艺术气息,使我不仅敬仰程先生那种浩然的民族气节和超群绝伦的京剧艺术。

; \" s7 }5 d6 u4 x# `0 t" b

 

% l9 z$ g+ d- a' l

从故居出来,我向老人道谢,继续写生,今天喜忧各半,喜的是有缘进故居参观,忧的是写生时从空中飞过一只喜鹊落下的鸟屎正掉在画写本上,影响了画面,似乎还预示着什么。

|! W! f4 {% z' U- c, H% H, Y

 

" p1 {2 \/ e! q+ l! V d; R

 棉花胡同(2004819日)

2 S4 J. g$ l" P( O$ r% D

 

" |; D6 O3 y3 t( k, q

早饭后走路去公司,上午设计一本画册。下午2点从公司出来,乘车到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蔡锷故居写生,厂桥下车,走护国寺街,找到棉花胡同,一直向北找到66号,见门前有两棵老槐树,一粗一细引人注目,墙上没有故居的文保牌,问一老人,说此宅即是蔡锷的故居。

$ |. C* K4 R8 L1 e4 V

 

3 p v; R/ C* J; M5 f. Y

我在故居对面的商店前坐下,观其故居,是一个极普通的如意门,院墙之下堆着一些垃圾,门楼上的水泥大瓦是后补的,看上去有点别扭,若不是门前那两棵古槐,难以使人注目。据胡同里的老人讲这两棵古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写生时,有一位美术老师路过和我攀谈起来,他说从小就住在这条胡同,除蔡锷故居外,还有一处老宅在胡同南口路西的地方,原来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宅子,70年代他还曾到过那里看到院子北面有五开间的大北房,雕梁画柱,院后有花园,后来院子施工听说还挖出水井和金佛等。临走这位老师非常客气地建议我说“用线再肯定一些,画面会更有精神。”我向他道了谢。

: h, k7 x* ~& q/ s J5 H% [. T

 

0 U' V) b6 p8 F

写生完,我走进蔡锷故居,这是一所二进院落,外院有水房、南房各三间,倒座房五间。内院与外院间被一道走廊相隔,院内有北房、东西房各三间,房屋由廊、抄手游廊和回廊相连形成一体,房屋的基本格局仍在,只是凭添了几许沧桑。据住在院里的老人讲此宅原来是天津盐商何仲璟的私宅,后来因蔡锷将军居住此地而变得丰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虽早已逝去了往日的风采,但小院深藏的历史确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I- l" ?: N+ E' ~$ k9 {+ J& P

当年他与小凤仙的交往在民间有许多传说故事,但他更加让人敬仰是他对国家的拳拳赤诚之心。

4 D R. G9 z6 C5 ]! s( t9 Z

 

N2 ~, p x2 ~' l) k( {

 

+ s2 E1 C0 w7 c' A, J5 }3 M

 

" r% T, T0 }7 O

 

发表于 2012-3-21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大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 l% T8 Q% ? h) Y

丰富胡同(2004821日)fficeffice" />

" x" B1 H- o. j5 `

 

6 @7 H. O8 h3 @- R0 Z8 p# x

早饭后乘车到灯市西口,沿街西行,走到丰富胡同,紧邻胡同南口的19号就是老舍的故居。故居大门坐西朝东,是典型的墙垣式门楼,朴实无华,两扇黑漆木门紧闭,墙上镶有老舍故居的文保牌。

. F4 O, p+ D1 w% k+ u" j

 

" v* q9 N" [! n8 Z7 r4 H

我沿着胡同向北走了一段路后,没有发现太多的门楼,又回到故居前,坐在故居斜对门的台阶上开始写生。不一会儿天阴了下来,接着就掉下了雨点,我躲进门道内,边避雨边画,雨大了,风带着雨点刮到画写本上,树上的叶子也随风落了一地,有一阵儿雨下的特大都把胡同下白了,我坐在门道内独自享受着这难得的雨景,等我写生完,雨也停了。

& C8 e* e8 a6 v3 f0 j5 L' Q

 

- D) Q! F+ z4 m) r* `2 d, Q4 q/ t6 f: _

走出胡同,我来到故居前的书店,这里有许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和老北京胡同的书籍,我看了一会儿书然后购门票,进故居参观。

% E/ Y6 D9 s0 S2 q+ T) _

走进故居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平房,西边是个狭长小过道,北侧是一座普通的三合院,走进院门,绕过影壁是直通正房的甬道,院里正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分别为客厅,卧室和书房,现保持原状陈列,东西厢房三间,现都成为纪念展室,分别陈列着老舍先生各个时期的手稿,照片和实物等,从6个方面展示了老舍先生不平凡的一生,置身院中,房屋依旧,树木依然,院中种满了花草,其中有两棵柿子树让人驻足,橘红色的杮子挂满枝头,这是老舍先生亲手种植的,老舍夫人胡絜青还给小院起了个雅号叫“丹杮小院”。

) ?! _( t% k, \- M" i* A6 z* b( \

 

! u! X9 L! Z. s+ \8 F$ O* H

走出故居,在外徘徊很久,注目着这平凡普通的院落,想像着那动乱岁月,心情却是无法平静,39年前老舍生先从此院走出,就再也没有回来。

发表于 2012-3-21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为北京留下了美好珍贵的记忆!
发表于 2012-3-21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漂亮啊。
发表于 2012-3-21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些精美画作总是有疑惑;是写生还是临摹照片呢?
发表于 2012-3-22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开车的翔子在2012-3-22 9:02:00的发言:
7 G9 R1 I5 \8 V0 n1 |

完全是在现场写生

' W; s& Q( [2 O

工夫啊!

发表于 2012-3-22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不错,西单图书大厦有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的话;这些年我在胡同中寻找着,记录着,我走过的京城胡同和大街小巷已数不清,有的胡同我走过44次,这本画册记录了我从2004年至2007年这四年的胡同写生足迹,从所画的200多幅作品中选 出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品的水平有限,现在看也没有多少得意之作,但敞帚自珍,因为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看我对北京胡同的爱用心完成的,也希望同道的提出宝贵的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是在现场写生

发表于 2012-3-22 0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赖,哪里有卖?
发表于 2012-3-31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得非常好!
发表于 2012-3-31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倾诉着对老北京胡同的爱,宝贵的文化资产。作者全身心在诉说内心对老北京深切感受。_____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8927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2 02:11 , Processed in 1.27051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