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Q# y' q7 x2 Q7 D
9 O4 B+ v' h8 B+ o( L網路查詢資料,請先生參考 中台禪寺建築特色 無情說法有情聽。 無情的磚瓦木石訴說的是澈照大千的佛國世界。 藉由中台禪寺主體新建工程的落成, 大和尚的法將廣植於芸芸眾生的心田上。 禪堂 山門 朝山天梯 四天王殿 天王 大雄寶殿 釋迦牟尼佛 八吉祥 大莊嚴殿 盧舍那佛 彩繪天花 大光明殿 毘盧遮那佛 相輪 藥師七佛塔 帷幕玻璃 萬佛殿 蓮花瓣 錫杖 摩尼珠 四大菩薩 大肚彌勒 朝天韋馱 伽藍關公 祖師達磨 八相成道圖 菩提文藝道 佛法的世紀明燈 中台禪寺於新世紀的開始──二○○一年九月一日──以巍峨之姿呈現在世人面前。歷經了三年的申請、開發、規劃,以及七年來夙夜匪懈的細部設計及工程施作,短短十年間,成就了可能需要三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建設規模。工程尚在進行之時,便已吸引了許多善信大德及專家學者的蒞臨關心,於參觀過程中,無一不發出讚嘆及驚訝的聲音。這座位於台灣地理中心─埔里─的清淨佛國、靈山淨土,是如何以莊嚴的硬體規劃及豐富的內涵意義來感動參訪者?是如何以無聲的建築詮釋圓融無礙的究竟佛法?又是如何將佛法五化落實在建築中?現在,就帶領大眾一窺這一盞世紀明燈。 以禪堂為中心的建築組群──佛法生活化 若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那麼「中台禪寺便是修行的容器」。十年前,為了設計中台禪寺,大和尚帶領了包括李祖原建築師等一行人,參訪大陸叢林名山古剎,其中,令李建築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旻寺德林老和尚的一席話:「天底下的修行者皆為高旻寺的這支香而來!」「沒有打過禪七的人是不懂得如何設計禪堂的。」因此,中台禪寺的禪堂便是全寺最重要的空間,正所謂「禪者,佛之心也」,整棟建築便以禪堂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開來。 推開11米高重達 5 噸的銅鑄山門,映入眼簾的是挑高12米半的四天王殿,同時亦是整棟建築的迎賓大廳。正上方是可容納550人的大禪堂及容納350人的上禪堂,各位於五樓及九樓,供大眾參禪用功。禪堂外面有6至9米不等的跑香道,正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如同傳統建築的平面佈局,最重要的空間通常置於主軸線的端點。因此,禪堂正後方配置了主要的大殿,但不同於傳統寺廟院落式的平面構成,取而代之的是將代表「如來三身」的法、報、化三身佛殿垂直分佈,並以全長將近一公里的繞佛坡道貫穿其間。在特殊的「塔寺合一」建築造型當中,挑高39米的萬佛殿中放置了傳統木作的藥師七佛塔,成為難得獨有的「塔中塔」。從塔上綻放的蓮花台中所湧現的摩尼寶珠,正是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寶,代表心水淨澈、照見自性的圓滿果德。 此一中央軸線揭櫫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另外由兩翼開展出來的是象徵「悲智願行」的四大菩薩殿,以及「因次第進」的朝山天梯,巧妙地意喻在頓悟佛理之外,亦須踏實修持諸漸修法門,步步踐履,級級而上,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最終亦能通達至高清淨的華藏世界──蓮花座及摩尼珠。 大天梯下方及禪堂兩側為僧眾及居士修行生活及掛單的寮房,緇素二眾以清淨的智慧、慈悲護法護教,期使佛法住世,佛澤廣被。地面層部份規劃了講堂、齋堂及大寮,正所謂食輪轉,法輪亦轉。藉由理念的薰鑄與生活的履踐,使佛法在日常行住坐臥當中穩穩扎根。 至此,中台禪寺已經具備了一個完整的佛教建築空間必備的「佛」、「法」、「僧」三寶的概念,也就是「供佛」、「弘法」、「常住」。 「無情說法有情聽」,空間所詮釋的佛法,同時也表現在參訪者悠遊的細行上。高低起伏的量體組成、塔寺合一的空間變化、垂直貫穿的繞佛坡道、層疊相間的觀景平台、刻劃佛典的經文壁畫…,藉由潛移默化的空間體驗,讓參訪者從「遊」當中契入佛法。如同當代博物館最新的設計理念,參觀者與展覽品不再只是單一看與被看的關係,而是在參訪的過程中有著互動式的對話。建築本身以其豐富的空間變化,在悠遊的娛樂性當中,帶入宗教建築的莊嚴性;在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性空間裏頭,呈現出佛法的精神。 或許您想靜靜地享受佛法的洗禮,那麼建議您選擇繞佛坡道的路線。在寂然的行進中,感受著內與外、明與暗、靜與囂的倏忽無常。經過三身佛殿,登上十二樓的實相台,舉頭仰望聳立雲端的摩尼寶珠,映著煙嵐雲岫中的埔里盆地,深深地體悟,原來「山河大地皆如來」,萬物無不是自性所變現出來的。您也可以選擇做一位朝山者,體驗願行的力量。從朝山天梯拾階禮拜,經由小天梯一階一拜朝著自性靈山,懺悔業障,去除無明煩惱,來到菩薩的境地,細細研讀殿後整面石刻的經牆,感受地藏或觀音菩薩救渡眾生的悲憫胸懷。稍事休息,再由大天梯一階一階恭敬跪拜,朝向佛的世界。 頓悟乎?漸修乎? 其實,生活中無一不是修行,參禪悟道可以在任何日常生活空間進行。那麼,整個中台禪寺無處不是禪堂。 以相表法的建築設計──佛法教育化 破初關重關牢關等生死三關徹見自己本來真面目 淨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陰界即證如來法報化三身 當您走入四天王殿時,便會被這肅穆的氣氛所震攝。四尊12米高的天王分鎮四方,每尊天王各有四個頭,這是中台禪寺獨有的天王像,結合建築與藝術的創舉。原先,四尊七公尺高的木雕天王像位於四根柱子的後方,柱子太大,天王太小。後來,經過大眾集思廣益及大和尚的指導,巧妙地將天王與柱子合而為一。只是,當天王的脖子套在一米正方的柱斷面上時,柱子太粗,脖子太細。於是,激盪出更獨特的設計--每尊天王除了自己的頭像以外,還有其他三尊天王的尊顏。一尊天王具足四尊天王的功德,四尊天王又合而為一。祂們手中各拿著象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法器,守護佛法、鎮衛國家。當您再走到殿堂的正中央時,將會發現,四尊天王同時用金剛怒目的眼神俯視著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便是從潛移默化的空間體驗中,無言無說地將佛法的教化表達出來。 以相表法的設計手法同時展現在其他的殿堂空間設計上。 每回,過堂之前都會唱頌著「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已經概略的點出如來法、報、化三身不同的意境。那便是如日虛空,積聚理法,自性不動,遍照十方的「清淨法身」;智慧為身,諸惑皆盡,圓滿湛然,智慧殊勝的「圓滿報身」;以及悲智雙運,隨機應現,化千百億,救度眾生的「千百億化身」。 空間,如何來訴說這樣的精神呢? 白色是清淨,金色是圓滿,而千百億化身呢?既然是救度眾生,那就是娑婆世界的色彩吧! 於是,大雄寶殿延續四天王殿,採用法國「藍與黑」灰色石材的沉穩與靜謐,襯以木蘭色為主的八吉祥藻井天花。用來打造聖像的紅花崗岩來自印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的地方。莫氏六度的硬度並不適合用來雕刻,從粗獷的刻痕中依稀可見打鑿時的火光,代表著佛陀歷經菩薩萬行的鑄煉,成就性光,遍化十方的精神。佛像的法輪背光右旋而轉,上面的火燄意喻著法輪常轉,無數的化身便隨著大轉法輪遍及所有的角落。與之交互輝映的是藻井天花中央的「中台拈花,眾生微笑」圖騰,迦葉與阿難尊者在兩旁見證,靈山單傳的禪宗心法在此廣演開來,在一切有緣眾生心田落地生根。 五樓的大莊嚴殿是以金色為其主要色系。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以巴西白玉精雕而成,安然趺坐於銅塑鎏金的八葉蓮台上,復有千尊化佛散於袈裟。名為「金碧輝煌」的埃及大理石像黃金一般鋪在地上,壁面是由一尊一尊五方佛構成的千佛牆,挑高的天花則是由台灣傳統寺廟彩繪大師參考敦煌石窟所創作的彩繪天花,如此構築了圓滿莊嚴之華藏世界。 九樓大光明殿呈現的是清淨無染的白。地上是白,牆上是白,天花是白,連佛像也是一尊高15公尺的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或白色,或透明。只要一進入這個空間,立刻會被這既清淨又莊嚴的殿堂所震撼。晶瑩剔透的壁面及地坪映著星空穹頂,想像佛陀夜睹明星初成道時:「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再回首,一思量,驀然發現自己的身影竟也融入其中,反觀自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本自具足的自性該即如是清淨! 凡夫的法報化三身呢? 無言無說,教化一切。 融合古今中外的建築風格──佛法學術化 您知道為何塔的最上方要放置相輪? 您知道中國的塔與印度的塔有何關聯? 您知道中台禪寺的禪堂是如何演化的? 三千多年來佛法的真理亙古不變,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亦如是。只是,「佛法不離世間法」,因應不同的時節因緣,不同的生活民情,透過當代的語彙呈現出來,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例如,矗立在摩尼珠頂上的相輪,在印度早期的佛塔便已存在。最早的佛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土堆,表示對佛陀的尊敬。現存極富盛名,由阿育王在西元前三世紀所建造的桑崎大塔,便可窺見一斑。覆缽形石丘頂端即是相輪的前身,由一「方形容器」、「輪盤」及「柱身」組合而成。方形容器安置佛陀舍利;輪盤是寶蓋,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同時也象徵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果的意涵,輪盤亦是法輪,層層而上代表法輪常轉;輪盤中央的支撐〈剎柱〉,即是阿育王的法柱。早期輪盤只見三重,代表佛法僧三寶,直至後來,便有五重、七重、九重……等形式出現,以其重數,代表修行的次地果位。傳至中國,又增加了覆缽、請花、水煙等構件。中台禪寺的相輪即是以此為藍本。 眾所周知,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寺院。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所建造的白馬寺並非現存的型式,而是「……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第一級之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可確知的是,印度既有的塔〈st?pa,又稱窣堵坡〉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與漢朝的斥候塔 〈watchtower〉融合成中國的寶塔〈pagoda〉 。又早期尚未有佛像以前,是以塔作為佛陀的象徵,並將佛塔供奉於塔寺內,繞塔而行,仰望禮敬。整個中台禪寺可說是一座「塔寺合一」的現代建築,在塔的中央放置一座中國傳統大木構造的藥師七佛塔,這是由一群傳統大木作的匠師以完全榫接不著釘痕的方式精雕琢磨而成。如此獨特的「塔中塔」,深具宗教、歷史、傳承等多重涵義。 中台禪寺的禪堂亦是經過特殊的考量。古時禪堂設禪床,僧眾四時坐禪及養息俱在其中。現代寺院多只設禪坐位置,供學人參禪打坐之用,如萬里靈泉寺的禪堂,中央為佛像位置,四周安排禪凳,跑香則環於禪堂外側走道。中台禪寺則將二者融合並加入新的機能,設計出合於現代需求的禪堂。如同萬里靈泉寺一般,禪堂的四周設有6~9米不等的跑香道,不同的是將原置於中央位置的佛像移至前側,放入「空」的概念,一者使禪堂可容納更多的人打坐,彼此的活動也不會互相干擾〈打坐、跑香、禮佛〉;一者可彈性運用,與後方的大莊嚴殿結合,做為大法會現場,可容納1000人以上。禪床演變成可供掛單的套房,隔著天井與禪堂相接,既具古代坐禪之風,亦兼顧通風採光的現代機能。 創新,是要建立在對傳統的了解。 現代,終究還是要走入歷史。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現代化的建築技術──佛法科學化 科學的真實建立在自然界的因果定律上,佛法的根本則立基於心性與因果之中。 過去的營建手法產生出傳統的寺廟建築,現代化的建築技術則創造出新的殿堂空間。 例如,印度本土的寺院廟堂空間是以磚石材料為主混合使用,或以挖掘洞窟等工法來構築,造成其特有之寺院殿堂型式。當佛教傳來我國之時,融合中土固有以木構架為主的施工、結構方式,便產生異於印度的「新」殿堂空間。時至現代,建築的營造工法、材料及結構方式又與傳統產生極大的差異,於是創造出更新的殿堂空間。但不論新舊、不論巧拙,三千年來詮釋著是相同的佛法大意。 經過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驗,中台禪寺仍舊屹立不搖。除了在設計之初便將耐震安全係數提高之外,整群建築物亦依高低區位不同分成七小棟,每棟之間用伸縮縫隔斷,藉以吸收因高度不同或剛度不同所產生的碰撞或擠壓破壞。但最重要的還是工務所的法師嚴格執行工程品管,鋼筋是一根一根地驗收,螺絲是一顆一顆地檢查,這種「對事以真」的態度,正是科學精神的表現。 堪稱中台禪寺之眼的大帷幕玻璃,位於十六樓的萬佛殿前後,採無框架式的抗拉結構玻璃,寬16米、高30米的蓮花瓣造型,面積在全世界同系統中首屈一指。其耐震耐風壓的結構原理類似網球拍的結構,地震及強風來襲時,整個鋼索產生的前後位移量最多可達37.5公分。在如此高技術的表現之下,白晝,由外觀清晰可見莊嚴的藥師七佛塔,黑夜,它則是由內透光的燈塔,俯瞰大地眾生的慈悲雙眸。 蓮花瓣的研發,歷經數年。從纖維混凝土捏塑,鑄銅灌模,到最後考量其安全、耐久、重量、美觀及吊掛技術,終於以銅板壓模精密製造的方式呈現。最大片的蓮花瓣高4.4公尺,寬3公尺,由七片不同模子壓模成型的銅板組合而成,難度之高,其實不輸一部汽車外殼的製造。難得的是,這所有的銅蓮花瓣,皆是由法師們自行研發而成。 座落於建築左右兩端,由大和尚親自指導設計的中台錫杖,總高28米,底部直徑約 2.5 公尺。頂端將大、小乘佛法的造型語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象徵迴小向大之菩提願心。錫杖柱身雕飾九龍盤踞在天,祥雲底下經咒提文彰示教法。整個錫杖是由不銹鋼網版蝕刻再經表面鍍鈦處理而成,值得一提的是錫杖頂端的吊裝,為了不傷及鍍鈦表面,廠商仿傚溜鳥鳥籠方式,並經電腦模擬,才順利地將錫杖組合成功。 其他如摩尼珠的空間桁架〈space frame〉 結構及不銹鋼鍍鈦外覆板,17國的石材及外牆的乾式施工方式……等等,一點一滴的技術,造就了百年的佛法重鎮。 當然,有了現代化建築硬體,亦需配合先進的設備器材,才能讓整個佛寺順利運轉。水電、消防、空調等設備是建築的循環系統,資訊網路、音響視訊則是建築的神經系統。軟體硬體的相互支援,才能達到現代化的弘法之效。 與建築融合的藝術呈現──佛法藝術化 佛教流傳下來的寶藏,除了文字優美的經典論述之外,輝煌的佛教藝術,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舉凡佛像、雕刻、石碑、書法、壁畫、建築,甚至詩詞梵唄,每個年代的法師及藝術家竭其畢生的精力,將自己的所見所學及對於佛經故事的認識,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無論是讚佛或是教化,皆流露出沉靜安定之美,進而啟發人性中本然的自性善根。 其中,最精彩的佛教藝術展現便是佛像雕刻。中台禪寺的佛像無論在材質、色澤、製作及表現方式,皆賦予其時代的新意。從三頭六臂的四大金剛、十二公尺的四頭天王、環鎮主體的五方佛、不同喻意的法報化三身佛、悲智願行的四大菩薩、消災延壽的藥師七佛、笑臉迎人的大肚彌勒、鎮護佛寺的朝天韋馱、伽藍關公、祖師達磨、迦葉阿難、藥師彌陀……等等。或石雕、或木刻、或銅鑄、或是其他特殊材質,處處可見大和尚的親自指導及雕刻家的自我挑戰。 除了佛像的表現以外,中台禪寺的壁畫創作堪稱一絕。齋堂後方有一幅高 3米 22、長50米的大型馬賽克壁畫,呈現的是佛陀從降兜率至入涅槃的「八相成道圖」。大雄寶殿兩側的伽藍殿及祖師殿,以晶雕玻璃刻畫出伽藍的意義及禪宗法脈傳承。大莊嚴殿的彩繪天花,特別敦聘台灣傳統寺廟彩繪大師李漢卿之子李忠賢先生,參考敦煌石窟壁畫創作而成,除了莊嚴報身佛的圓滿世界外,更將逐漸凋零的台灣傳統寺廟彩繪藝術保存下來。藥師七佛塔的內牆上刻有大陸天寧寺拓本的五百羅漢聖像,以柚木線雕製作而成;四周由二萬多尊銅製的藥師佛所組合的萬佛牆,一尊一尊的佛像皆由人工打造,佛像頭光後面隱藏光纖,兩萬多盞的燈光相互輝映,燈燈相傳、光光相照。 貫穿前後山的菩提文藝道,十二支經柱序列而立,四十七面石碑邀請了四十七位、包括大和尚在內的書法家共襄盛舉,內容刻有《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法門、清淨慧菩薩章、達磨二入四行觀及其他佛經的經文。走廊兩旁陳列了當代的藝術創作,如大陸名畫家戴衛先生的名作「鐘聲」。殿堂的楹聯、菩薩殿的經牆亦是名家墨寶的石板雕刻,更增添其藝術的價值。 其實,中台禪寺建築本身即是佛教藝術表現的集大成。由側面來看,彷彿是一位在青山翠巒中打坐的行者。不論是建築外觀、室內空間或燈光設計,還是佛像雕刻、經文石碑或壁畫浮雕,結合眾人的智慧結晶,藉由豐富的藝術內涵,呈現出至真、至善、至美、至聖的佛法精神。 大世紀 新希望 說是無言,卻已忘情。 這麼多的文字描述尚不能將所有的精華表達於萬一。 如果,您可以親臨中台禪寺一賭其雄偉及風采,便能真正感受到大和尚的慈心悲願。稟承三千年前佛陀的教誨,落實佛法五化運動,將佛陀應世的深義,在新世紀中重新呈現,為佛法萬世的傳承,注入一股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