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27|回复: 14

推土机紧逼北京旧城 专家呼吁保护旧城刻不容缓[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4-8-17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讯 “推土机已经逼近了旧城保护的底线,一旦失守,整个北京旧城保护和我们多年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日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建筑学专家梁从诫在民间组织保护旧鼓楼大街的一次会议上痛心疾首地说。
 
  对此,市文物局有关人士称,四合院应该整体保护,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是有缺陷的,只靠文物法赋予的权限,文物管理部门很难全面管起来。

  西城区今年正对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进行拓宽改造。陈志华、梁从诫、徐萍芳等专家指出,旧鼓楼大街位于北京旧城中心区,对其拆除、拓宽,将破坏整个旧城的风貌格局。随后,19位专家联合上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大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9位专家在提交世遗大会的呼吁书中说,“北京市从1990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计划,至2002年,已改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占旧城总面积的40%.从2000年至2002年,北京拆除的危旧房总计443万平方米,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

  今年,又制定了拆除25万平方米的计划。“相对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为旧城保护摇旗呐喊的专家更多地把矛头指向开发商,甚至认为”旧城保护的线划到哪里,开发商的推土机就拆到哪里“。

  据《北京晚报》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3900条左右,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7月2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曾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二次审议,修改稿增加了旧城保护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禁止违反保护规划大面积成片儿拆除,禁止破坏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要求区政府采取措施调整旧城城市功能,疏散旧城居住人口,鼓励居民迁出旧城,同时调整旧城路网规划,为名城保护让路。

  关注焦点

  登上景山,俯望北京城,宏伟、明朗的中轴线贯穿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鼓楼和钟楼,两侧铺展开的四合院落青砖灰瓦,郁郁葱葱,北京城方正均匀、和巧有序、舒缓延展的城市布局尽收眼底。

  老北京城在数百年间,历经了元、明、清三代,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至20世纪中叶前,虽历经多场战火、动荡,这个古城仍保存完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将北京誉为世界上的“最近于理想,注意自然、文化和生活的宝石城”。

  但如今,当人们走在二环路上,满眼都是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和高耸的“水泥森林”,胡同和四合院正在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快速追逐“国际化大都市”梦想的新城。50多年来,北京旧城变化巨大,展现了新颜,也暴露了问题。交通、人口、环境等诸多现代化困境,让古老的城市久违了顺畅的呼吸。

  今年8月12日,在雅典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6次全会上,北京奥组委主席、市委书记刘淇在陈述北京奥运会的前期筹备和下一阶段筹办工作时说,北京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从25片增加到40片。从2003年到2008年,北京还将投资近1亿美元,用于保护和修缮重点名胜古迹。这显示了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心正在加强。

  近日,记者对北京旧城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旧城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调查

  老农赶驴每天收砖两三车

  8月15日,记者来到了正在拆迁中的旧鼓楼大街。

  规划内房屋已拆七成以上

  “差不多每天两户吧。”在旧鼓楼大街北口处,一位参与旧鼓楼大街拆迁的工人说。距他六七米远的马路对面停着一辆驴车,车上码了五六层长方形灰砖,赶车的老农一挥鞭,驴车就径直朝北晃晃悠悠地走了。

  那位工人说,收砖的车大多数来自五环以外,收的全是他们在旧鼓楼大街拆房时筛出来的整砖,每天不费什么劲儿就能收上两三车。一个工人正坐在旧鼓楼大街北头路西的一个院子里埋头挑砖,院墙已被拆了个大“豁牙”。

  现在看来,旧鼓楼大街的拓宽改造已成定局,规划线范围内的房屋已经拆掉了70%以上。

  “好房子?没什么吧,我看最好的也就是南头的一座二层楼,已经拆了。”一名拆房工人说。

  部分居民赞成拆掉“破平房”

  “这些专家,以及反对拆迁的人,他们并不住那里,不知道居民的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屋子又小,地面又潮湿,虫子爬进屋,屋顶还漏雨。”自称已在东城红星胡同住了二十多年的小冯说。他虽然对北京的胡同颇有感情,但还是希望能搬到新盖的商品房去住。

  与小冯有同样想法的居民也不在少数,一位网友在帖子上说,“我是个老北京。北京的绝大部分的平房没有任何价值,都应该拆除!“

  小院被拆难舍大门和门墩

  一户私房的住户王先生回忆说,房子被拆后,两个外国人看上了两扇大门,还说连门墩一块要,说了半天自己也没答应,“就是不舍得。”

  旧鼓楼大街南口的路边,一棵古树伸展着庞大的枝杈,就像在马路边支起的一座大凉棚。

  过去,便道上总会坐着几个头发斑白、牙齿不多的老奶奶和老爷爷。而现在,树下已经没有老人了,以后这里也不会再有乘凉的人,因为这里将变成公路……也许只有那棵古树能继续留在这里,留在这儿,见证以后的历史。

  部门观点

  改造可提高居民生活条件

  西城区有关官员表示,旧鼓楼大街拓宽可缓解交通拥堵

  本报讯 在对相关政府部门的采访中,改善居民住房和生活条件正是对旧城改造经常提到的理由之一。

  西城区有关官员在对旧鼓楼大街改造事件接受采访时表示,拆迁旧鼓楼大街两边的建筑,拓宽街道,是为了实施已批准的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缓解二环路和中轴线交通紧张的现状。

  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则透露,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强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而埋设上水、下水、电信、煤气等管线就要求对道路进行拓宽。

  但一位知情专家也指出,这些交通、市政等居民生活问题,并非只有拆迁一个办法能够解决。而且,由于许多被拆迁居民很多是低收入者,他们拿到的拆迁补偿不足以在当地购买新建商品房,只能远离市区生活或者长期负债生活,而对于一些在平房区做小生意为生的平民来说,又切断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声音

  “危改开发可拉动地方经济”

  有关人士称,大规模改造背后有经济动机本报讯“大规模的危房改造背后一定有经济动机。”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区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危房改造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非常大。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柯焕章说,最初开始旧城改造的时候,政府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改造模式:危房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危房改造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危房改造与房地产经营相结合、危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后来又加了“危房改造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但是“从实践来看,不论是四个‘结合’还是五个‘结合’,主要的一个就是与房地产开发结合”。

  据了解,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去年情况回顾时提出,居民拆迁拉动了全市房地产发展,按经验数字拆1平方米旧房建3.55平方米新房推算,1991年以来仅拆除旧住宅房屋就拉动商品房开发建设约6060万平方米,加上20%配套住房,可达7200万平方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被拆迁居民对商品住房的需求量已大约占北京市场全年住宅销售总面积的1/3.

  A10-A15版专题统筹:本报记者陈峰刘洋张晓枫谢炜]专题采写:本报记者谢炜刘洋秦雯宋蕾王佳琳专题摄影:本报记者薛珺 李冬 宋蕾 实习生张硕 陆静(《城记》作者王军先生、民间学者华新民女士、《中国经济时报》对此专题亦有贡献。)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旧城保护调查之个案1

于谦祠迁建成定局

  引言

  几经折腾,记者最终没有走进麻线胡同3号院。看门人告诉记者,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介绍信才能进。


  而自始至终,记者也没有见到看门人的模样,因为所有的对话都是隔着门板进行的,看门人甚至把大门上的几个小洞都挡上了报纸,而这些用于遮挡的报纸在整个谈话中都没有被移开。

  麻线胡同3号院,一座清代院落,它引起关注的原因居然是今年4月的一场拆迁风波,现在它的迁建已成定局。麻线胡同3号院也将迁建,迁建新址初定在东城区文保区内7月31日,一只狗站在麻线胡同3号院前的空地上张望。麻线胡同已经拆得大变样。

  相关背景

  麻线胡同3号院该院原为清朝某官员私人花园的一部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成为当时的国务总理唐绍仪的宅邸,之后又卖给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解放后为军产。

  据称,该院原共有房屋105间。院内假山门洞曲径通幽,一潭清水倒映林木;百年银杏参天。

  麻线胡同3号院东墙已被拆

  调查1

  位置:麻线胡同位于东长安街王府井附近。

  现状:麻线胡同路东的小胡同群已变成了一片平地,除了东北角的于谦祠,其余地方已成了临时停车场

  过去,麻线胡同并不像现在一样孤独,它的周围有一大片小胡同群围绕:麻线胡同东口是北鲜鱼巷和喜庆胡同,北面是东、西裱褙胡同,南面是苏州胡同……

  现在,原来麻线胡同路东的小胡同群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除了东北角的于谦祠,其余的地方已经改成了临时停车场。清理得差不多的瓦砾已经让我们无法想象出那些胡同原来的格局。

  没有介绍信不能进3号院

  由于麻线胡同东口被拆,现在的麻线胡同3号院就成为了靠东头的第一个院子。

  院子没有门牌,院门西侧的灰墙里嵌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几行字———“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牌子周围的墙砖已经被撬开了几块。

  两扇稍稍有点褪色的红色大门紧闭,门上有一个用来送信的小口,原来门环处还有两个小洞,这可以窥视到院内情况的仅有的3个“窗口”,如今都在背后被糊上了报纸。

  拍了几下大门之后,门后就传出了应答声,对方根本没有询问记者的身份就非常坚定地回答:没有介绍信决不开门。

  无奈,记者只得找到距麻线胡同不远的一处小楼观看院内的情况。从楼上望去,麻线胡同3号院子的东墙几乎已经被拆毁,小桥已经不在,假山和亭子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院内堆积着一些材料,房屋依然是拆了一部分的状态,院子里也没有工人活动的迹象,修复工作看来没有在进行。

  如今,要回忆麻线胡同3号院只能靠一些过去保存的珍贵图片和曾经有幸来此参观的人们的讲述了。

  3号院原为清末尚书梁敦彦的花园

  麻线胡同3号院原为清朝某官员私人花园的一部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成为当时的国务总理唐绍仪的宅邸,之后又卖给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解放后为军产。

  据《北京地名典》记载,“宅内有太湖石砌门洞,两边大青石条有对联,为乾隆御笔,是圆明园遗物。”

  资料显示,梁敦彦曾经对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和改建,共有房屋105间。有人说,麻线胡同3号院之所以宝贵还因为它的建筑中西合璧。

  可悲的是,虽说麻线胡同3号院是一个北京市带有园林格局的私家四合院,但它“在世”时远没有它即将“离世”时那样备受关注,真正让这个小院为广大普通人所知还是在今年4月那次拆迁风波之后。

  院内被拆得满地砖瓦,一片狼藉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刘绮菲回忆了麻线胡同3号院最初被拆时的情况。

  今年4月,刘绮菲接到一个举报电话:麻线胡同3号院正遭到拆毁。刘立即赶到现场,并拍下了照片。“院里砖瓦满地,一片狼藉,院东墙有一个大窟窿,里面的小桥被拆毁,假山、亭子还在。”刘绮菲回忆说。

  4月底,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节目播出了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的节目,麻线胡同居民在节目中回忆了这个文物建筑遮遮掩掩的破坏过程。

  最初引起居民们警惕的是,3号院外墙上不知什么时候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居民们虽然不是太懂,但也暗自犯上了嘀咕:“文物怎么也拆啊?”紧接着,更加蹊跷的事情就发生了:3号院墙上的“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的牌子被一张报纸遮盖住了,接着这块牌子就被从墙上撬了下来。

  出于保护文物的责任,居民们把此事举报了出去,此事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怪事又出来了,也不知什么时候,那块被撬下来的牌子又神秘地出现了,重新被嵌回到墙上,之后又用几块碎砖头塞住了缝隙。

  刘绮菲立即将情况反映到北京市,询问对麻线胡同3号的最终处理结果,并再次呼吁“停止拆毁文物”。

  胡同里的于谦祠也将迁建

  “电视台曝过光……可后来也没说留,也没说拆,就这么干在这儿了。”住在离麻线胡同不远的校尉胡同的一位老先生说。

  这位老先生介绍,那次曝光之后,大门就一直锁着,也不见有人进进出出,大家都不知道里面在干些什么。

  老先生说,最后一位住在这里的是一位高级领导,院子里有假山、有小桥,特别漂亮。

  日前,在一个沟通协调会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介绍,有关迁建麻线胡同3号院的政府批文已下发,迁建麻线胡同保存的于谦祠已成定局。

  但这位负责人同时说,迁建在文物法中也是被允许的,单纯就麻线胡同3号院来讲,迁建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希望原址保护麻线胡同3号院的请求文委也曾经提出过,但是没有通过。”这位负责人说。

  时隔几天之后,这位负责人在电话里向记者证实,这项工程处在长安街边上,施工前通过了合法的审批和规划程序,而且到目前为止,开发商已出资1000多万元完成居民腾退搬迁工作。

  这位负责人还说,麻线胡同3号院的迁建会非常严格,复建的设计单位交给了北京市古建研究所,拆迁前,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已经对麻线胡同3号院进行了现场测绘。到时怎么复建,复建成什么样子,都要经过市文物局严格的审批。

  该负责人说,考虑到麻线胡同3号院原生环境,目前的初步计划是新址仍选在东城区文化保护区内,参照文字资料中有关意园的记载,恢复其清朝末年的风貌,同时作为公用文化设施,对社会大众开放。

  梅兰芳故居

  该故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时知名的文化沙龙场所。

  梅兰芳在这里曾接待过印度文豪泰戈尔、瑞典皇太子(美术家)古斯塔夫六世、日本歌舞伎名演员守田勘弥等人。

  据称,该故居“屋顶是彩绘‘藻井’;博古架上陈列着瓷铜玉石等精美手工艺器物;全堂家具是明清两代式样古朴、雕刻细致的紫檀、花梨的名工艺品……”

  梅兰芳故居早荡然无存

  调查2

  位置:梅兰芳故居位于红星胡同内。

  现状:梅兰芳故居1986年被拆除,红星胡同北面可能年底拆除红星胡同不宽,每走几步,靠北面的墙上就会出现画了圈的“拆”字。这里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胡同。

  据了解,建国后,部分院子一直经历着拆除、重建,几个杂院间相隔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盖起的板楼,旁边连着小饭馆、小杂铺,大杂院似乎夹在中间,从窄窄的院门往里看,各种堆放物使空间凌乱拥挤。

  梅兰芳故居曾接待泰戈尔等人

  在这样一条已失去整体格局的胡同内,曾经一处是梅兰芳上世纪20、30年代的居所、当时知名的文化沙龙场所,梅兰芳在这里曾接待过印度文豪泰戈尔、瑞典皇太子(美术家)古斯塔夫六世、日本歌舞伎名演员守田勘弥等人。

  梅葆玖在撰文中如此描绘故居的摸样:“屋顶是彩绘‘藻井’;墙上挂的是缂丝、顾绣以及心爱的扬州八怪作品———金冬心等画轴;博古架上陈列着瓷铜玉石等精美手工艺器物;全堂家具是明清两代式样古朴、雕刻细致的紫檀、花梨的名工艺品……”

  据调查,梅兰芳故居一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当时在到中国的国际人士中流行“游故宫、登长城、到梅兰芳家做客”的说法。

  据称红星胡同北面都要拆掉

  据梅葆玖先生对记者回忆: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举家因抗战而迁入上海,抗战之后,无量大人胡同(红星胡同前称)的房子就卖了。他说:“这是梅兰芳故居中最大也是最漂亮的,里面有假山、小洋楼。”解放后,这套住所归属中国摄影协会。

  中国摄影协会的现址是红星胡同61号,协会内现有两幢普通的三层楼房,隔着一片不大的空地。

  协会的商先生和王先生说:这两幢楼是1987年盖的,北楼就是在原梅兰芳故居上建的,梅兰芳故居是1986年拆除的,“是一幢偏中式的木结构洋楼,上楼的扶手都刷着红漆,”商先生回忆到,“协会人多了,拨钱翻建新楼,就拆了”。

  王先生说,“现在就这新楼也要拆了,熬不过年底,红星胡同北面都要拆掉。”“人头多了,现在都是危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旧城保护调查之个案2

引言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能保存下来的古老院落可能越来越少了。

  曾赫赫有名的桂公府,现在除了正房尚存以外,其他的院落也被重修盖起了新房。住在附近新鲜胡同的居民,也担心自己的四合院将不保。


  而作为北京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的孟端胡同45号院,在不久之后也将不复存在。院子里的住户们对住了多年的老屋,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蔡元培先生的故居4年前曾面临拆与不拆的纷争,最终得以保留下来。但现在也已成了一个大杂院,快被人淡忘,而作为危房,这里恐怕也将被高楼大厦所代替。百年四合院仅剩正房位于东城区的桂公府大部分被拆,“老北京”们深表痛惜孟端胡同45号院是这附近惟一尚存的老宅。昨日,几个在附近施工的建筑工人正在院子门口休息。

  桂公府

  100多年后的沉寂

  调查3

  位置:桂公府位于东城区芳嘉园胡同11号。

  现状:正房保存比较完好,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西侧仍有院落两重,但是房子的结构已经被严重破坏。东侧也新建了现代的房舍。

  金小曼是新鲜胡同的老住户,她已经在在这里住了快50年了。眼看着她家周围老房子被一排排一栋栋高楼所代替,以前的老邻居也搬的得搬走的得走,金小曼心里很不好受,尤其是他们家前面的桂公府也被拆了,这一百多年的老宅子也得拆啊,她心里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记者见到金小曼,发现这是一个大约50多岁的老妇人。

  “这里就是桂公府的花厅,进去就能看到了。”金小曼往记者身后指了指,这是一座破旧的门楼,砖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这样的门很难让人联想起这就是曾经名昭一时的桂公府。

  进了大门后,记者发现里面还住着几户人家,拐了两个弯推开一扇破木门,金小曼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桂公府的西花厅。整个院子里一片狼藉,堆满了木料和杂物,院子的西北侧有一个露天的水管,一个工人正在洗衣服。

  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正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东厢房像是新盖的房子,红油漆的廊柱闪闪发亮,红砖青瓦也是条廓清晰。正房西侧的两间房则是老房,廊柱已经褪成了暗红色,但廊上的壁画绘制得很精美。西侧厢房像是没被动过,走廊已经被围砌起来。

  还剩下的两间房子整体没有拆除,但内部结构已被破坏。据负责在这儿施工的一位姓赵的工头介绍,他们是今年3月份来的,主要是要恢复四合院的原貌。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就能够全部修完。

  金小曼介绍,以前的桂公府是一个大院子,解放后被三个单位占用。其中东侧的院子(也就是桂公府的西花厅)盖起了职工宿舍,但院子并没有被破坏。中间的院子保存得最为完好,已经被列为东城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年开始进行危房改造,中间的院子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留下来,但东侧的花园被拆了,西侧的花厅如果不是华新民等文保人士的一再要求,现在也可能成商业住宅了。

  金小曼家是新鲜胡同中少有的几处保留下来不拆的四合院,现在这样的院子在北京也不多见了。

  孟端胡同45号院

  即将消失的四合院

  调查4

  位置:孟端胡同45号院位于西城区月坛北桥东50米左右。

  现状:因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京城现存四合院中的上品。但现在也面临拆迁的困境,命运岌岌可危。

  孟端胡同甲45号院现已经拆除,院子的主人在正忙着搬家,前后院子里到处是废旧的垃圾,但丝毫掩饰不住这座四合院的宏伟气势,不论房屋的结构,还是飞翘的屋顶,以及屋外的栏杆,都显示出当初建筑的精美工艺。

  仅从孟端胡同甲45号院外面,就看得出这个院子十分考究,门楼青砖灰瓦、磨砖对缝,朱漆的大门紧紧相扣,门口三层的石阶显示出当初院子主人的气派。记者好不容易叫开了大门说明来意,但主人因为即将要离开,好像已经没有心思接受访问。

  据了解,孟端胡同内大部分老院都拆了,现在仅剩孟端胡同45号院还未被拆。但是据住在45号院的居民说,这里马上也要被拆了。

  沿着孟端胡同往深处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以前的老建筑虽然大部分被拆毁了,但是整体的气势还是无法被掩盖。记者发现,在残垣断壁之间好像还有住户没有搬走,记者上前敲开了一个院子的门。

  走进一看,这个院子是一个排场十分大的四合院,虽然院子东侧的房子几乎都被拆了,但是整个轮廓仍然很清楚。一进门是一堵大的影壁墙,向左面转进入一个小跨院,院子中间种了核桃树和杏树,虽然外面骄阳似火,院子里仍凉爽宜人。

  穿过跨院往北走有三间正房,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正房对面也有一面影壁墙,院子中间也种着一棵枣树。和一些受保护的四合院相比,这个四合院保存得甚至更好。

  据住在这里的刘女士介绍,这个院子原来是水电部的宿舍,住的都是当初水电部的职工,后来有的人买了房子就搬走,他们的亲戚或者子女又搬来这里住,大家对这个院子都很爱护,整个院子10多户人家处得都和一家人似的。

  这个院子冬暖夏凉,尤其到了夏天,院子里的几棵树把阳光都遮住了,甭提有多凉快了。到了秋天,核桃、杏和枣都熟了,大家就都围在院子里吃水果。

  可是现在这里要拆了,院子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水源也被切断了,刘女士说,她心里也明白迟早是要搬的,这些老房子是肯定留不住了。

  相关背景

  桂公府

  曾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桂王爷的府邸,后因府里出了两代皇后,又有“凤凰窝”的美称。桂公府门上高悬“桂公府”大匾,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府里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式建筑,是北京少有的保存较好的院落。

  孟端胡同45号院

  这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四合院之一。院落内外朱门绿廊、树高庭阔、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百年老树枝繁叶茂,都显示出当年建筑的精美工艺。

  蔡元培故居

  为传统的三进四合院,建筑面积368.49平方米。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

  蔡元培故居成保安宿舍

  调查5

  位置: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

  现状:传统的三进四合院,现在已经成大杂院,为保安宿舍。因为已被划为危房,据称也将要拆迁。

  2000年,蔡元培故居处于当时开发项目的5号地范围内,拆保一度受到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当年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蔡元培故居的保护工作,从金宝街建设工程之初就开始研究故居的保护方案。”“修复后的故居力图保持原汁原味,恢复‘平民校长’当年居住时的环境,绝不雕梁画栋,因为房屋本身仅仅是一般民居。”

  时过4年,记者从红星胡同尽头向南拐,走入东堂子胡同,找到了75号。一面青色的围墙上镶嵌着水泥浇注的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突出了“蔡元培故居”几个大字。对门是个小饭馆,旁边是些小杂铺。

  故居院门虚掩着,记者询问无人应答后,推门而入。一进门,一股恶臭冲鼻而来,地面上四处泛着黝黑的污水,借助铺在地面上的木条才得以踏进内院。房屋破旧,但能看出是个三进式院落。

  院中有个水泥筑的方形自来水池,周围也泛着脏水。院内虫蝇飞舞,墙角院落攀着蜘蛛网,树干上拉着绳子,零零散散地晾着几件衣物。

  内院中各房的门窗上贴有“非宿舍人员禁止入内”的字样,有些房间房门没有关,记者看到屋内有些铁架床,摆放着一些凌乱的生活用品。

  记者离开时,碰上一个住在此处的年轻人。他说这里现在是华丽大厦的保安宿舍,住了20多个人。“这几天下水道堵塞,直冒脏水,院子里就这样了。”他无奈地说。记者问:“知道这里是蔡元培的故居吗?”

  小伙说:“也不能算什么故居吧,就是蔡元培曾经住过的地方。”末了,他一直送记者到院口,说:“我也快搬走了,这里算是危房,也要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旧城保护调查之回顾

50年前北京规划之争梁思成曾提出行政中心西移方案,终被“旧城之上建新城”观点取代“梁陈方案”中的行政区域大体分布草图。

  不少专家认为,北京城市发展长期以旧城为单一中心、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模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旧城之上建新城”的规划方案是一脉相承的。而追溯规划之初,苏联专家、国内著名建筑学家曾就此发生过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方案之争。

  专家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与考虑,提出“行政中心留在旧城”、“行政中心西移”等不同的规划方案,一时争执不下。直到1953年11月,北京市委成立的规划小组提出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得到认可,“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的规划方针确立,方案之争终告一段落。

  “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他遇到知音———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1950年,俩人联手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将自己的观点变成了具体的规划,也就是后来北京规划史上著名的“梁陈方案”。

  此方案的核心是:为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具体建议是: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行政机关所必需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后来,陈占祥在专著中对方案进行了解释说,新市区主要在复兴门外,长安街西端延伸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作为新的行政中心,把钓鱼台、八一湖等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同时把南面的莲花池组织到新行政中心的规划中来。方案明确提出要疏散旧城区的人口。

  “方案”的规划草图中,行政中心区以南还规划了一个商务区,大致位于今天的北京西站及周边地区。这样一来,北京将拥有三个相互联系又功能区分的中心区域,行政、商务、文化功能区分离,各自组团式发展。

  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梁陈提出方案前后,在两个突出问题上遇到了对立面。一是有关行政中心的确立。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一份《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要以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苏联专家们还作了一份详细报告,对巴兰尼克夫的计划进行了论证,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的”。

  苏联专家支持行政中心设在旧城的另一个理由是借鉴莫斯科的经验,“当讨论改建莫斯科问题时,也曾有人建议不改建而在旁边建筑新首都,苏共中央全体大会拒绝了这个建议,我们有成效的实行了改建莫斯科。”

  报告还对梁思成主张的建设西郊新市区的设想予以反驳,指出这是“放弃新建和整顿原有的城市”。

  “华南圭方案”:北京旧城不必全保

  在关于完整保留北京的问题上,“梁陈方案”同样遭到反对。很多人认为完整保留北京太过保守,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就应摒弃。

  留法回国、我国工程学先驱的华南圭是反对者之一,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对待遗产应区别精华与糟粕,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存,而砖土堆成的城墙则不能与颐和园同日而语。”

  1949年,华南圭提出了《北京新都市计划第一期计划大纲》,在示意图中可见北京城是个密集的网状结构: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梁思成将之批评为“纯交通观点”。

  “朱赵方案”:力挺苏联专家

  使“梁陈方案”完全陷入了孤立境地的,是1950年北京市建设局工程师朱兆雪、赵冬日提出的《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他们大力肯定了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的计划。

  该方案中说:“北京旧城是我国千年保存下来的财富与艺术的宝藏,它具有无比雄壮美丽的规模与近代文明设施,具备了适合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条件的基础,自应用以建设首都的中心,这是合理而又经济的打算。”

  建立新城和保护旧城的成本都太高,朱赵与苏联专家一样,同样认为经济原因是“梁陈方案”不可行的重要理由。

  毛泽东定调第一规划最终确定

  如果说苏联专家、华南圭等人反对“梁陈方案”是纯粹的学术争论,那么还有一些反对的观点则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一些人批评梁陈与苏联专家“分庭抗礼”,与“一边倒”政策“背道而驰”;更有严重的指称他们设计的新行政中心“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

  争论一直持续到1953年。当年6月,北京市委成立了一个规划小组,聘请苏联专家指导工作,在党内研究北京的规划问题。11月,规划小组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其中明确指出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而且要在北京首先考虑发展工业的计划。

  《要点》还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要打破旧的格局所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束缚”,具体是指对古建筑物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保留,“目前主要倾向是后者。”此《要点》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并予以实施。随着这个北京城市第一规划的出台,方案之争偃旗息鼓。

  据彭真的秘书马句的回忆录记载,《要点》是在毛泽东表态后才确定下来的。

  当苏联专家提出那份“以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的规划意见时,聂荣臻见到后非常高兴,送给毛泽东。毛泽东说:照此方针。于是,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的规划方针就此确立。

  曾引发城墙拆保争论

  方案之争还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当行政中心在旧城的原则确立后,代表了北京作为旧朝都城标志的明清城墙的存废问题也开始凸显。一时间,拆和保的各种理由纷纷四起。但是争论归争论,外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被彻底拆除,1965年修北京地铁,内城墙开始被连根挖除。

  北京城现今的环线地铁就是沿着当年城墙的线路修建的,曾经的每个城楼现成为地铁车站的站名,看环线地铁示意图,还可以想象一下城墙、城楼完整保存时的态势。

  对于城墙的保存,“‘梁陈方案’”中曾作出过这样的美妙设想:“‘今日这一道城墙已是个历史文物艺术的点缀……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越报、眺望的地方,底下可以按交通的需要开辟城门。”

  其实早在在城市规划初期,梁思成与华南圭就有着城墙存废的不同观点。到了1953年,城市规划方案定下了行政中心在旧城的原则之后,华南圭之子,法国留学归来的华揽洪和陈占祥都参与到了最终规划草案的拟定中,这次城墙又成为两位各自方案的争论焦点。

  在华揽洪的甲方案中,对旧城的原有格局作了较多的改变。华揽洪认为城墙可以拆除一半,而在陈占祥的乙方案中,完全保持了旧城棋盘式道路格局,城墙要全部保留。他们就城墙发生争论,但就在他们争论之时,绝大部分人主张拆掉城墙,而且拆除城墙的行动已然开始。最终,他们两个的甲乙方案都未得到采纳。

  方案之争

  反对“梁陈方案”理由是成本太高

  反对者认为,建立新城和保护旧城的成本都太高。

  “如果放弃原有城区,于郊外建设新的行政中心,除房屋建设外还需要进行一切生活必须设备的建设,这样经费大大增加……同时如果进行新行政区之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若干条件的限制下,势难新旧兼顾,将造成旧城区之荒废……而于郊外另建新行政中心的方案则偏重于主观的愿望,对实际可能的条件估计不足,是不能采取的。”

  “梁陈方案”反驳旧城建新城劳民伤财

  事实上,“梁陈方案”中对以上意见已经进行了反驳。方案中论述道:在旧城内建设行政中心区,将通过兴建新住宅、迁移人口、拆房、处理废料、清理地基等一些列过程。方案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伤财又劳民。

  而且对于旧城内建新城的方案,“梁陈方案”提出了几处缺陷:一方面,如果大量建造新时代高楼在文物中心区域,必会改变整个北京街型,破坏其外貌,这同保护文物的原则相抵触。

  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各单位间的长线距离,办公区同住宿区的城郊间大距离,必产生交通上最严重的问题,交通运输的负担与工作人员时间精力的消耗,数字惊人,处理方法不堪设想。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旧城保护调查之声音

专家呼吁明晰四合院产权

  认为产权不清加速四合院状况恶化,主张将房屋产权出售给住户7月30日,从鼓楼上往下望,老房子、小店和汽车行人组成北京既古老又现代的一景。

  本报讯7月2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二次审议,修改稿增加了旧城保护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禁止违反保护规划大面积成片儿拆除,禁止破坏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

  不少专家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对于解决旧城改造和保护问题的思路,呼吁明晰四合院产权。

  专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大

  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城市功能要重新分区首先,新的北京城市规划一定要对城市功能重新分区,形成多中心布局,从而疏散旧城的人口和交通量。据介绍,北京市规划委已经启动了《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在这次规划修编中,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思路。

  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明晰旧城内房屋产权。有专家认为,目前北京旧城内危房多,正是由于长期产权不清、缺乏维护、私搭乱建造成的。明晰了产权,产权所有者就有愿望去修缮它,修不起可以上市流通,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旧房保护和修缮问题。

  质疑拆迁拉动GDP

  此外,不少专家对依靠拆迁和房地产开发拉动GDP的方法提出异议。专家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位于旧城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更应当改变短视的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旧城面积仅占市区的6%,在城四区不应将投资和GDP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惟一标准”,专家如是建议。

  相关评论见A02版

  新闻背景

  旧城改造问题国际化

  北京旧城区改造与保护这样一个本属中国内政的问题,因为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似乎变得国际化了。如南池子的拆迁和保护问题就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市文物局一副局长到巴黎做了解释。国际奥委会也认为,“人文奥运”不应是把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都铲平了建高楼大厦。在一些国际人士眼里,长安街上最美的建筑是天安门,而不是那些所谓的现代建筑。

  在这个背景下,北京市领导指示由文物局会同规划、建设、房地等部门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区的文化委员会一起,对北京所有危改片里的四合院进行调查,共调查了539个四合院,并起草了保护四合院的意见。

  北京发展制约因素

  目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制约。

  名词解释

  两轴两带多中心

  “两轴”,即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延线十字轴,这是北京城市的精髓,强化政治、文化与首都经济发展职能。

  “两带”,一、“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主要承接人口产业需求。

  二、“西部生态带”,是北京的生态屏障,联系延庆、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

  “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流中心区功能。

  部门说法

  四合院应该整体保护

  文物局认为商业开发不是旧城改造保护的最好方法

  本报讯日前,文物局有关人士称,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是有缺陷的,只靠文物法赋予的权限,文物管理部门很难全面管起来。市文物局只是行业管理,区文委受区政府领导,各区更多考虑的是全局性的城市改造与建设。

  据透露,市领导最近提出,必须停止皇城内的拆旧改新,不能鼓励营建新景观,危房要从危改的角度解决,对住房困难户可以通过给经济适用房解决,不得以拆除旧四合院为前提。

  有关人士认为,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不能将保护与改造对立,两者应该能够协调起来;既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又要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

  有关人士质疑,为什么非要把行政、商贸、金融等那么多现代化功能放到62.5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它们应该放到二环以外100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空间去体现,而古都风貌则在二环以内体现。

  四合院应该整体保护,如果四合院孤零零地像盆景一样散布在高楼大厦之间,就破坏了它原有的隐秘性和文化性,这样的保护没有多大意义。要修缮和保护关键是钱的问题,政府拿不出巨额投资,于是区里就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投资改造,这也是一种方法,但肯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市规委提出最终实现北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北京未来发展分三步走

  本报讯日前,市规委主任陈刚介绍了北京未来空间发展战略: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分为三步。

  通过研究国际上首都城市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专家提出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四个方面,即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陈刚称,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分为三步。

  第一步,2003年至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国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专家意见

  专家建议确立“政府引导,居民自主”方针

  将公房出售给住户

  朱嘉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公房租金低,不足以维持四合院的基本维护,更谈不上居民住房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风貌保护。同时还面临不知何时被拆迁的危险,这加速了四合院状况的恶化。

  建议将原旧城保护运作机制调整为“政府引导,居民自主”,对旧城平房四合院推行房改,制定政策将公房以最低价出售给原住户,包括“标准租”退出。在政策上保证产权人权益,如除非城市市政、绿地等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不得强行拆迁,产权人自主决定承租对象和租金,允许产权人以市场行为自主交换、买卖房屋等。

  刘绮菲(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轴线可以说是老北京的脊梁。北中轴线的改造可能为了拓宽马路而拆除古建筑,思路存在问题。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拆掉一部分所谓的“次要景观”,保留和突出重点建筑、重点景观、视觉走廊,这种观念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一度流行,被称为“建筑师式保护”。20世纪中后期,这种观念已经被欧洲乃至国际社会所抛弃。

 楼主| 发表于 2004-8-18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4-8-23 0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支持!!![em73]
发表于 2004-9-1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41]
发表于 2004-9-1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35] [em35] [em35] [em35]
发表于 2004-10-31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能为北京做点儿什么????
发表于 2004-12-30 0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保护规划从来就不缺少,但是能有几个能落实的呢?大多数还不是都成“假保护真破坏”的遮羞布?
发表于 2004-12-30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中轴线,刻不容缓!

我们中国这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轴线,每一个建筑都是那么的美,坐落有至,就好象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有高潮,有低音,到了钟鼓楼,曲子不是彻底结束了,而是消失在了它周围的民居中,让您听完了有一种回味。作为钟鼓楼的衬托,它周围的民居四合院和胡同,是必不可少的,记得上学时老师对我说过,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它周围的环境相互衬托在一起的。永定门作为南中轴线起点,经历了从拆到复建的循环,今天,我们的“当局”又开始对中轴线的终点——钟楼、鼓楼开刀了。难道几十年后,我们还要经历这样一次劳民伤财的“循环”吗?6 t/ `: ?* H# f 拯救家园同志说的对,什么欣赏曲子,那是对牛弹琴,他们只认钱,文卫派的同志们,我认为我们也不能每天坐在这发牢骚,我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间来,让文物古迹的保护,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而且是我们能做到的。

/ H3 K ?# B( V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 * v: X+ Q, U' w4 T* |% ^* O# x. y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 e7 `7 a, \* W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4 g9 i* `( s- v8 s/ R) K 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

. D6 s! D! ?3 L% W' z$ X$ \ ) ?) I, }$ u; |6 |0 ?, ^-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30 11:46: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30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出一分力,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做.跟身边的人说,他们都觉得有毛病.可能是地域的差异吧.他们也不会去关心另外一个城市是怎样的...而且就我自己本身和北京的距离也太远了.

发表于 2005-1-2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你不在北京,就是在北京,能对此事表示关注的人也并不多。无论是主张拆还是保护,似乎这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怎么说呢,老人们见过老北京城,住了一辈子胡同,四合院,可能觉得老了老了怎么也都无所谓了。而年轻人自然更多是喜欢时尚的一派。中年的人每天为挣钱养家而奔波,更是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真正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是个很长期过程啊!只是恐怕到了大家都有保护意识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保了!

不过近年我们也还欣喜的看到在重建城门时,很多的北京人对老城砖的保护。抛开作用大小不谈,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已经开始渗入人心。只是速度还要更快一些。

发表于 2011-6-7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知道gdp 不在乎老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9:33 , Processed in 1.16625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