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强占前门二十载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北京进行了分区占领,前门一带是美军的占领区。美国兵驻防在前门城楼之上,目的是控制“制高点”,一旦发现中国人民进行反抗,立即居高临下,用山炮、重机枪射击。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但盘踞在前门城楼上的美军依然赖着不走,理由是“为了使馆区的安全,有必要控制这个制高点”。清廷外务部认为《辛丑条约》中无此条款,因此多次行文和美国驻华公使馆进行交涉,但均无结果。在弱国无外交的强权政治之下,“正阳门交涉案”也就拖了下来。
美国兵不但在前门城楼上架设重机枪俯视全城,而且还在城墙上设置了炮位,把前门城楼变成了美军的“要塞”,以便发生突然事变时,和驻守在东交民巷内的侵略军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的火力网。美军在前门城楼之上遗存下来的各种火器的射击点,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动机。
前门是北京市民对正阳门的俗称,因为它地处北京城中轴线上,位居天安门、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改称为中华门)之前,所以称为“国门”。国门成了美军的要塞,实有失“国体”,而且有伤大清的“国运”。因为清朝皇帝每年到天坛祭天时都要从前门楼下通过,届时洋兵高踞城楼之上,岂不有失“皇威帝仪”。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外务部的交涉方针由争“国体”改为争“帝仪”。最后双方达成了互相妥协的“谅解”,正阳门城楼由美军暂驻,“俟局势稳定后即行退还”。大清皇帝出行途经正阳门之时,城楼之上可悬挂龙旗,由中国军队站岗。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在清朝“正阳门交涉案”达成“谅解”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达成了新的“谅解”。原来每年10月10日“国庆之典”时,北京城遍悬五色国旗,届时内外城的15座城门楼也都是国旗招展,唯独正阳门是美军要塞,驻守在城楼之上的美军不许悬挂中国国旗。可谓“十六缺一”。如果缺旗的是其他城门楼也就罢了,但缺的偏偏是和中华门、天安门连成一线的正阳门,实在是“妨碍视听,有失国仪”。
民国外务部对“正阳门交涉案”的突破就是每当10月10日国庆节,正阳门城楼挂中国国旗,由中国军队站岗,“以成庆典之仪”。
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国人民觉醒了,响亮地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北京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列队前往东交民巷向帝国主义示威。6月3日以后长辛店铁路工人开始罢工,民族资产阶级也以抵制日货等形式投入了运动。甚至北洋军阀内部也分化出一批爱国将领,发出了通电,要求拒签和约,准备效命疆场,“为政府之后盾”。在这种情况下,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正式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大总统徐世昌也明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汉奸官僚的职务。中国人民“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美帝国主义慑于中国人民的觉醒,不得不采取“明智”的做法,由美国公使馆主动和北洋政府的外务部联系,交还了正阳门城楼。步军统领衙门(相当于今日的北京卫戍司令部)派武装部队进行了接管。
“正阳门交涉案”在清王朝和北洋政府外务部的办理之下进行了二十余年,因为“弱国无外交”,在国际准则中没有公理,只有强权。而民众力量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旦开始觉醒,这桩二十多年的外交悬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九门红尘——老北京探微述真》(方彪著,2008年1月出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