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48|回复: 25

[转帖]午后漫步北京隆福寺街寻儿时记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5-23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午后漫步北京隆福寺街寻儿时记忆

发布时间2006-05-17

  呆呆地,只身站在隆福寺街的东口,身边是车流蠕动的银街(旧东四北大街)。便道上少了些行人;车上倒是载满了乘客,内中,有的在说笑,更多的是耐着等“灯”的无聊,急切地向前望着,很少有人盼顾左右的,似乎已无人留意悬在街口半空中,雕梁画柱的牌坊上,那行醒目的金字——“隆福寺街”了。陡然间,在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悲凉,为了“飞”起 的牌坊,也为了落寞中向西的街市……东口的北侧,明星电影院还在,只是变了方位,正门改作向南。在南侧,早先的新华书店不见了。世事变迁,都在情理之中。

  转身向西,步入隆福寺街,行人愈显稀少,街心居然停放着两三辆汽车。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大多是经营服装、鞋帽、礼品一类的商店。其中,也不乏转租中挂了大锁的。店面装潢各不相同,却都很别致。只是在“隐忍”着春寒,衣着暴露的“模特”身后,或是在高跟如锥,形状似舌的女鞋之间,不时闪现出老板或店员的脸;向外期待地张望着,往来的顾客确实少了点儿。不经意间,听到从店铺前的音箱里传出的歌声……谁与我相伴,啊……是尖细又造作的女声,伴奏的架子鼓震心地响,给人以虚张声势的感觉。

  记得在进口儿不远的路南,有过一家小酒馆。我不善酒,甚至滴酒不沾,但每每路过,却一定要进去看,单单是为了闻闻香;那烧酒和小肚、粉肠等诸多熟食混在一起的浓郁香味,总是令人垂涎的。酒馆的进深很浅,迎门摆放了玻璃柜台,柜台里,白搪瓷托盘盛了切好的熟食。酒通常是装在瓶子里的,顾客要时,用量杯量过,倒在玻璃杯里,拿过去用。门旁散放着两三张桌子;或对酌,或小聚,常有几个酒友围坐。有的喝红了脸,谈吐豪爽得近乎粗鲁;有的似满腹愁肠,低眉顺眼地借酒消愁……如今,酒馆已不在了。往返了两个来回,也无法确定先前所在的位置,反而招来店里惊异而问询的目光。一时间,不觉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路南的“丰年灌肠”还在,可店面全变了,门东侧向外开了个柜台,专营烤串。内里的格局同先前差不太多,只是为学洋快餐,连桌椅都改为连体的美国式样了。然而,灌肠终不是肯德基炸鸡。端过一盘,尝了尝,很失望,都是用油炸过的淀粉坨,有些硬,已无特色可言。无怪现在庙会或夜市上都打出“隆福寺灌肠”的牌子,大家已经是彼此彼此了。原先的灌肠,是要用油煎的,并非完全炸成。记起三十多年前的一个秋雨中的黄昏,天渐黑了,也是独行至此,步入灌肠馆,扑面而来的是热气腾腾的蒜香肠香。尽管地面油腻湿滑,桌上满是雨伞雨衣溅下的水滴,人气却很旺,食客们都挤坐在桌旁,自管吃。排过不长的队,挨到取灌肠的窗口,向里望去,只见煎灌肠的大铛斜放在灶火上,一位中年女师傅立在铛边,把切好的暗红色生料下到铛里,随着油炸的一片鼓噪声,气泡在油面上崩裂着,舞蹈着。为降油温,文火慢熟,还不时从下面的桶里,舀一勺凝固的肠油,放到铛里,慢慢地化散。待到生料炸得糯软了,拨出油外,用铲子压,直至表面煎脆,小碟扣上去,铲子一托,翻手放在台子上,浇上蒜汁,以牙签为餐具,插了吃,外焦里嫩,不失韧滑,那才是真正的老北京风味。现今风味差了,人气也不及先前旺,只一两桌有年轻人围坐,分明是慕名而来的,不过无比较,终难鉴别。

  值得庆幸的是,向西路南的中国书店不仅在,而且门面也未做改动,依然朴素如前。木门木窗嵌着大块的玻璃。内里也还是老样子,长直的过道,开阔的“肚腹”,四周或中间排列着书架,架上摆满了旧书,诸子百家,名人字帖,词源词典应有尽有。看后不禁兴趣盎然,寻宝般地来回踱着,俯仰之间,选了两本书,付过款,似乎有了一种满足感,信步走出了书店。

  前行不远的路北,就是东四工人俱乐部了,该算是隆福寺街里电影院的第二家。早先在隆福寺街上,由东至西,共有四家电影院:明星、东四工人俱乐部、蟾宫、东四剧场。蟾宫和东四工人俱乐部是头轮影院,另两家是二轮的,经常演老电影。那时,逢下午没课,午饭暂免,急匆匆地赶到隆福寺街。算计着买好电影票,往往是两场,一点来钟一场,三点多钟又一场。如果是先在明星或东四剧场看一场“南岛风云”、“沙家店粮站”之类的老电影,到两点半左右,该散场了。随着人流,涌出影院的太平门,“时空”转换之中,由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蓦然回到和平又安逸的现实里。午后的隆福寺街上,艳阳高照,行人如织。影院外的存车处内,杂乱的自行车铃声骤然响成一片;副食店门前,几位大妈正在选菜;街口上,卖冰棍的大嫂晒黑了脸,白色的工作帽和套袖在反差中愈显炫目……人们径自地来,径自地去;在长不足一里的街市两侧,酒馆,饭馆,书店,花店,照相馆,浴池应有尽有;餐饮,文化,购物,休闲,一切都唾手可得,唾手可得的光景,也是唾手可得的温馨。如果饿了,到隆福寺小吃店去,小吃店在东西两边都有门,里面人声嘈杂,临墙的柜台后面,架着锅;炸糕、炸回头,馅饼、糖火烧、丸子汤……都是随做随卖,热乎乎的。填饱了肚子,下一场电影也就快开演了。坐等在电影院里的情景总是令人难忘的;昏黄的灯光,白晃晃的银幕,开演前放送的广东音乐,老人孩子,伴侣同事,沿坡形的通道相继入场,随着翻折椅面的噼啪放下,纷纷落座在远近周围。终于,开演的铃声响了;渐渐地,灯光更暗了。在屏气凝神之中,银幕上的画面更迭,移动,引领了观众的思绪,不由得入境:是二十世纪初的南美,还是战后的德意志?抑或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田园……

  断续的几声汽车喇叭声,将我从遐想中唤回;一辆簇新的“宝来”牌汽车,经由身边开过,停靠在路边。路北是拆迁后的大片空地;不远处,刚落成的新“蟾宫”很像一艘待进港的巨轮,“泊”在空地间。小且高的窗,没有几个。门也小,小到与整个建筑很不成比例,显得诡秘又深邃,完全是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与之相邻的隆福大厦,显然是落伍了,只能在寂寞中“三缄其口”,几个卷帘门都是落下的。看着门可罗雀的冷清,又不由得想到昔日此间人民市场的繁荣。那前场卖百货,后场卖旧货的布局;那大门上方,董必武老手书的苍劲大字;那门前终日熙攘的人流……以及隆福大厦开业时,周边街道的拥堵;大厦内,人们站在自动扶梯上,初次体验上下升降的激动和喜悦,都历历恍如昨天。如今,无限风光不在,宛若浮云去远。或者,这是历史的必然。十多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进程,京城各商业网点,经过重新“洗牌”,整体布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四大商场”(东安市场、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四人民市场)引领风骚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赛特、双安、华联、世都等大型综合性商业大厦相继崛起,隆福寺街“小而全”,服务周边百姓的特色功能,已全被新的商场和超市所替代。隆福寺街逐渐显现出没落与萧条。然而,对许多“老北京”来说,这条没了隆福寺的隆福寺街,却常驻于心,有如珍藏的瑰宝,只在记忆中时时把玩,难以释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5-23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一下老北京生人,您说的灌肠油煎和炸有什么区别吗?我很喜欢吃灌肠,想请教一下.

发表于 2006-5-24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不错。你是从哪儿转载的?我在别的网站上见过,也是转贴。
发表于 2007-5-11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打小儿,就在那里长起来的.
发表于 2007-5-11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庆幸的是,向西路南的中国书店不仅在,而且门面也未做改动,依然朴素如前。木门木窗嵌着大块的玻璃。内里也还是老样子,长直的过道,开阔的“肚腹”,四周或中间排列着书架,架上摆满了旧书,诸子百家,名人字帖,词源词典应有尽有。看后不禁兴趣盎然,寻宝般地来回踱着,俯仰之间,选了两本书,付过款,似乎有了一种满足感,信步走出了书店

 哈哈!您没发现中国书店的变化吗?书的价钱变了!



发表于 2008-1-24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隆福寺一进口,路北有一个卖鸟的您还记得吗?老西儿一毛一只,公的一毛五,柱点儿一毛一只。哈哈哈。我也是在那里长大的。

发表于 2008-1-24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除了楼上说的,我还知道有个鸟枪胡同![em01]
发表于 2008-1-26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大火后人气就不好了,直到现在我有时去的时候都空空的,那么宽敞的地方竟不怎么热闹。。。怎么说呢,心里凉凉的。。。

发表于 2008-2-4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和大厦的老总也聊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没有解决的好办法,有人认为是把隆福寺的庙拆了的缘故,因此,他们把隆福寺的庙按比例建在隆福寺大厦的楼顶,名曰:老北京景观。可是,没有用!!!咳……。
发表于 2008-7-10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把火烧了以后,就完了。
发表于 2010-2-24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的中国书店依然健在

2010年春节前再次来到隆福寺,看到拆毁中,丰年灌肠没了。5555~

发表于 2010-2-27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去隆福寺,唯一的目的就是中国书店了。
发表于 2010-2-27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2-27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拆的破破烂烂的了[em64]
发表于 2013-6-9 2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小吃店”好像原来在“人民市场”对面那条通往“猪市大街”的南北街的路东那儿?[/b]
发表于 2013-10-20 23:1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庙座落在东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我小时候那座庙还没扒呢,正门在隆福寺街,后门在钱粮胡同,东边是东廊下胡同,西边是西廊下胡同。正门朝南三个开间,有三个门洞,中间的最大,东、西两边的次之。东四人民市场建在隆福寺前门到第二道大殿之间,第二道大殿到第三道大殿之间没有封闭,改建成办公用房和仓库。后来又在东边建了座东四小剧场。
, t' ^. H1 x6 i* D6 q$ m5 }! D  P
. b" q+ w5 r) p% ]$ U1993年8月12日晚22时左右,隆福商业大厦发生火灾。17个消防中队,66辆消防车,822名干警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才将大火扑灭。隆福大厦后楼4层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烧毁3层;西部营业厅2000平方米,全部烧毁;前主楼高8层,有2层约400平方米,不同程度过火;灭火中有34名官兵受伤。这起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48.9万……
$ ]& H4 D  @; M6 ~: R# s2 }4 G一场大火过后,从此后隆福大厦及那条街便一蹶不振,再也没能繁荣起来。虽然多次变更经营范围,但总逃不出“卖什么赔什么”的怪圈,最终关门大吉。有人说“风水破了”,还有人说,清理时从地底下挖出两只石龟来,挖出来的石龟上刻着字,刘伯温埋的,石龟挖出来后就运走了,自此,东四、隆福大厦彻底废了!
发表于 2013-10-21 08: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盐店大院,崔府夹道,鸟枪胡同,时不常的就去拿个弯子,找一下,回忆一下,那条街在变,也有咱们的影子。
发表于 2013-10-25 1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放学都比较早,有一天放学后陪同学去了隆福寺里的一家游戏厅打游戏,直到晚上六点多才往家走。回家的路上天空下起了雪,到家后父亲并没有质问我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只是说了一句“回来了”,我就顺口说了句“啊,补课来着”,父亲也没再问什么,就冒着雪转身去厨房准备晚饭了,从屋里的窗户看见父亲冒雪前行的背影时,我的眼睛湿了。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那个游戏厅也早就没有了,但这件事却一直记在心里,每当想起来心里就还是挺不是滋味。
发表于 2013-10-25 1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放学都比较早,有一天放学后陪同学去了隆福寺里的一家游戏厅打游戏,直到晚上六点多才往家走。回家的路上天空下起了雪,到家后父亲并没有质问我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只是说了一句“回来了”,我就顺口说了句“啊,补课来着”,父亲也没再问什么,就冒着雪转身去厨房准备晚饭了,从屋里的窗户看见父亲冒雪前行的背影时,我的眼睛湿了。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那个游戏厅也早就没有了,但这件事却一直记在心里,每当想起来心里就还是挺不是滋味。
发表于 2013-11-2 1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淡逸仙 发表于 2013-10-21 08:47( ?9 \6 ]6 w) s- a7 e8 A, R
盐店大院,崔府夹道,鸟枪胡同,时不常的就去拿个弯子,找一下,回忆一下,那条街在变,也有咱们的影子。
  q4 J4 G& @' x/ Q& K
修建地铁6号线,拆除东四路口西的一些老旧房,将建商住楼和写字楼,彻底改造隆福寺街,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使之东山再起。这样,弓箭大院、盐店大院、广汇大院、益茂大院、大沟巷、喇叭胡同……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体现古都风貌的老东四将永远消逝。
' S( a7 m" X$ d
发表于 2013-11-2 2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散淡逸仙 于 2013-11-3 13:51 编辑 # a4 ?2 \+ R% s5 e. C" t

# N+ f6 `$ M# x  s1 `3 a' t今儿去北海了,想起了仿膳的简易餐厅,跟哥们说起了在那喝升啤,拐着拐着就说到了青海餐厅,北京啤酒三大凉,他算一个,您说是吧。
发表于 2013-11-2 21:5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淡逸仙 发表于 2013-11-2 20:39
, P/ v- P6 U2 K. Q- C( H今儿去北海了,想起了仿膳的简易餐厅,跟哥们说起了在那喝升啤,拐着拐着就说到了青海餐厅,北京啤酒三大凉 ...
0 H0 {) a+ b+ h- D8 b1 n, O8 P: l
$ p) B% `7 n0 d2 o" `
说的太对了。
发表于 2013-11-2 23: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中常有当年隆福寺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儿,买卖兴隆的商铺和电影院,最终还是走进了“人民市场”!{:soso_e120:}
5 h' B2 _9 V( z( l- s5 `* @' O
发表于 2013-11-3 13: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散淡逸仙 于 2013-11-3 13:51 编辑
' r, N6 @3 ]! \* i( J0 M* K' W2 C
9 [  n2 n& X. T5 J, {都在逛,有一种的亲切感。好老远的能认出老街坊来。有的东西从网上能扒下来,就咱们的这种味儿,你不挨着地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差一点,就差一点,就这一点,少了那么一点就体会不到豆汁的甜。走筋了。
发表于 2013-11-3 2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福寺西口104车站那的炸素丸子,两毛钱吃饱了。
发表于 2013-11-7 15: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儿聊起了那卖金鱼的老太太,就怹那三十多个虎抱头的鱼盆现在也值俩银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07:22 , Processed in 1.15536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